首页 理论教育 不被孩子牵着鼻子走

不被孩子牵着鼻子走

时间:2022-02-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这种教育的过程中,妈妈与其不断地将自己的主观愿望传递给孩子,希望孩子在哪一方面更好,担忧孩子因为不做或做了某一件事而产生不良的后果,不如给孩子更多的祝福和信心。“担忧”给孩子传达的是负面的、消极的暗示,这种消极的暗示也会让孩子对自己产生同样的错误判断。所以作为父母,不要将孩子当成所有生活的重心,处处替孩子担忧,更不要将自己的价值观和希望强加给孩子。

随着物质生活的富足,很多父母基本可以满足孩子的所想、所求。满足孩子的需求,孩子高兴,父母也很开心。如今,家庭幸福指数应该很高了,但我们却常听有的父母抱怨,现在的孩子跟我们小时候可大不一样了,娇气、任性,想要的东西想方设法也要得到。这样下去,将来他们怎么在社会上立足,如何跟别人和谐相处。因为性格的原因,可能影响他们的婚姻、事业,孩子一辈子可能就毁了。现在大众传媒发达了,虽然孩子们因此得益,视野更宽广了,懂得的越来越多了。但是网络的发展、电子媒体的普及对孩子产生很多的负面影响——电子屏幕影响着孩子的视力,沉迷网络游戏的孩子对周围漠不关心,网络上充斥的暴力、色情信息冲击着孩子的心灵等等,这些都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孩子的学习成绩也会不断下滑。孩子稍微长大一点,碰到了问题根本就不愿意告诉父母,父母也只能干着急去猜测、担忧,却帮不上什么忙。

典型案例

我曾经在火车上碰到一对母子,妈妈时时处处替儿子“着想”,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儿子有十来岁,非常安静地坐在那里,看上去很有教养

午饭时间,妈妈为儿子买了一份盒饭,自己将一桶方便面泡了吃。儿子尝了尝,觉得泡面更好吃,不愿意吃盒饭。妈妈笑着劝儿子:“泡面没有营养,吃了长不高,你还是多吃一点饭和菜吧!”儿子不依,但也拗不过妈妈,吃了几口泡面后,开始乖乖吃盒饭。

刚吃完饭,就听见火车上的推销人员在叫卖玩具,一边叫卖,一边将玩具拿在手中翻着花样,玩具不断变换的样子很是吸引人。儿子看得目不转睛,于是一遍一遍地请求妈妈,想买下来。不过,妈妈可不想买它,妈妈干脆地说:“小孩子玩的东西嘛,你要那个没用,你忘了,我们以前买过,你不喜欢呀!”几遍请求没有奏效,推销员也走了,儿子虽然不甘心,但是也没有办法,“哼哼唧唧”地表示不满,不一会儿,就被窗外的景色吸引了。

没过多久,推销员又来了,又开始推销展示花样繁多的玩具。儿子又开始要求妈妈“买一个玩具吧”。即使儿子开始眼中含泪,妈妈仍然不为所动,理由却更充分了:“家里的玩具那么多,以前买的有些玩具,你堆到那里根本没玩过。”

展示结束了,车厢里渐渐安静下来,孩子们玩闹的声音显得格外清晰。从临近的位子上传来两个拥有玩具的孩子满足的笑声和发现玩具妙处的惊叹。儿子再也忍不住了,伴着“嘤嘤”的哭声,大颗大颗的眼泪掉了下来,一边哭,一遍嘟囔着:“妈妈就是不想让我开心!”妈妈由平静转为不安,伸出手搂着儿子,不断地安慰,儿子却不买账,仍然不肯停止哭声。“满车厢的孩子,有比你大的,也有比你小的,哪个在哭呀?你丢不丢人呀?”妈妈越来越烦躁了,儿子却不断地重复着“妈妈为啥不给我买玩具呀?”妈妈无奈,只好答应,如果再碰上,就一定买。

推销员再一次过来了,很不巧,玩具已经卖光了。这下,儿子更伤心了,不断埋怨妈妈“妈妈为什么不早点买呀?”妈妈说:“下了车我们就去买吧,买个一模一样的!”“不行,要买两个!”儿子不依不饶,用他的哭声威胁着妈妈。“好吧!”或许,妈妈真的觉得儿子在火车上哭,让她觉得很没面子,她最终妥协了。

专家解读

用肯定和鼓励代替担忧

上面这个案例中,我们处处都能看到妈妈的“好心”,为儿子考虑得无微不至。妈妈的出发点应该是为了培养儿子的好习惯,让自己无须担忧。然而这“好心”却恰恰透露出妈妈的担心:担心孩子的身体,担心孩子乱花钱买无用的东西,担心孩子给自己丢面子。孩子和自己的妈妈相处久了,或许已经摸到了妈妈的“软肋”,所以一次次“利用”妈妈的担忧,达到了自己想要的结果。

不能说儿子不好或者妈妈不好,他们都从自己的角度要求对方,以达到自己所期望的结果。在这种教育的过程中,妈妈与其不断地将自己的主观愿望传递给孩子,希望孩子在哪一方面更好,担忧孩子因为不做或做了某一件事而产生不良的后果,不如给孩子更多的祝福和信心。“担忧”给孩子传达的是负面的、消极的暗示,这种消极的暗示也会让孩子对自己产生同样的错误判断。“坚定的信心”传递给孩子的是“妈妈相信你可以”“妈妈相信你会做得更好”,孩子会欣然接受妈妈的肯定,也会越做越好。

如果妈妈坚持不放弃自己的担忧,在孩子还小的时候,拒绝和否定可能会有一定的作用。但是孩子渐渐长大,试想这样的亲子关系在孩子进入青春期的时候,将如何维系,孩子还会因为父母“好心”的担忧而听从吗?你处处关注他,担心他会早恋,担心他受不良影响学坏,他有可能干脆将自己封闭起来,让你看不到,到那个时候父母又应该怎么办?

在陪伴孩子的过程中,孩子也在慢慢成长,会有独立的需求,希望父母不再干涉他的自由。可是父母却认为孩子还小,还需要自己的庇护。孩子真的会喜欢你的放心不下吗?答案是否定的。所以作为父母,不要将孩子当成所有生活的重心,处处替孩子担忧,更不要将自己的价值观和希望强加给孩子。

好父母修炼

父母需要自我成长

在培养孩子的过程中,很多父母放弃了自己的梦想、交际、爱好,将所有的热情都倾注到孩子的身上,随着孩子要求独立,渴望自由,嫌弃父母的啰嗦和关注,父母就会陷入失落中,变得无所依靠。其实只要调整一下心态,好好做自己,用心建立自己的交际圈,培养自己的爱好,继续自己曾经的梦想,培养自己健康的生活方式和心态。健康、自信、具有独立人格的父母才会将这种积极向上的情绪传达给孩子。有时候,我们对孩子的焦虑其实是对自己的焦虑和不自信,所以,一定要活出自我,只有自己健康了,才会以健康的方式和孩子相处,孩子才会从父母那里学会如何健康地处理人际关系,如何掌握自己的人生。

引导但不强求

出现问题,和孩子进行沟通的时候,尽量通过引导的方式,让孩子说出自己的想法。站在孩子的角度帮他分析利弊,提出我们的想法供孩子参考。而不是简单地告诉他应该怎么做,怎么做最好。即便你给出了最佳解决方案,孩子如果心存叛逆,也可能会反其道而行之。所以,通过引导的方式让孩子明白自己是如何考虑的,至于决定权,交给孩子吧,相信他会有自己的判断。

无论怎么选择,人生都不会太糟。我们目前的生活不正是我们一次次选择的结果吗?无论多么高明的选择,都只是生活的一部分。不要把自己的意念强加给孩子,切记“他是他,你是你”。冉云飞在《给你爱的人以自由》的序言中说“最困难的一种爱,就是对我们自己孩子的爱,因为整个目的就是爱他们,以便他们可以离开我们,接管他们自己的生活,自由地选择他们自己的想法和行动”。你的爱应该让孩子能自由生活、选择和行动。

成长小贴士

1.父母多给孩子传递一些祝福和信心,例如“妈妈相信你可以的”。

2.父母也应该学会爱自己,爱自己就要学会用心地栽培自己。

3.爱就大胆地放手,让孩子学会自己选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