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是谁剥夺孩子劳动的机会

是谁剥夺孩子劳动的机会

时间:2022-02-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许阿姨的话有相当的代表性,其结果是我国孩子的劳动每况愈下。一项对长春市某高校一个班25名学生的调查,有24名不会缝补衣服,不会钉扣子。可见此项调查是顺理成章的,用事实有力地彰显了这些道理。劳动是教育的重要方式。这种方法能够很自然地使孩子对劳动产生厌恶感,从而以劳动为耻,躲避劳动。劳动与生活是紧密相连的,学习与劳动是不分离的。

美国哈佛大学经过二十余年的研究发现:适量劳动可使孩子快乐。那些童年时参加过劳动,甚至做过简单家务劳动的人,要比那些小时候不做事的人生活得更愉快,因为孩子在劳动中,不仅获得了才干,而且会意识到自己的社会价值。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家长往往忽视幼儿的劳动教育,不重视幼儿劳动习惯的培养,使幼儿动手的机会减少,生活自立能力降低,自己的事情不会做或不愿做。孩子越来越可爱聪明,可是生活能力却越来越差了。

这种状况在国内尤为明显,家长包办一切,剥夺孩子劳动的权利,培养了一个个头脑发达、四肢简单的“畸形”。

小学生:我想劳动可父母不给机会

当晨钟响起,孩子还在睡梦中,家长们就开始为孩子上学前的准备忙开了:妈妈把昨晚准备好的衣服和鞋帮他在睡梦中穿好,然后再把她唤醒。睡眼朦胧中,就由爸爸牵到卫生间,在爸爸的“辅助”下刷牙、洗脸。终于清醒后,客厅里的妈妈已经拿着梳子在等着他了,等妈妈心急火燎地帮他梳好头发,奶奶已经在厨房将要带到学校吃的早餐准备好。最后,由爸爸背着书包和饭兜,孩子终于走在了赶校车的路上。

晚上回来,孩子吃完饭,做完作业,家里又是一阵忙乱。爸爸照例“辅助”刷牙,妈妈则放水帮他洗澡。一切妥帖后,还要哄他睡觉。

据一名小学老师介绍,像这样的孩子不是个别现象。班上有七到八成的孩子还不具备一些在幼儿园就应该培养起来的生活自理能力。比如系鞋带、穿衣服、洗脸、洗脚、洗澡等等。

中学生:学习忙不过来哪有时间劳动?

“学习都忙不过来,哪有时间劳动?”眼下,普遍的中学生作息表是这样的:早上6:30起床,洗漱完毕之后,已经6:45,赶紧吃完早餐,就快7:00了,骑单车来到校车停靠点,已经7:10,刚刚赶上正在启动的校车。到了学校,就是一节接一节的课。学校的清洁都是承包给保洁公司的,因此,放学后也不需要值日。回到家,已经快18:00了。稍稍松口气,就是吃晚饭的时间,吃完饭做作业。收拾好书包,已经是21:30了。有的同学要做到23:00呢。还要弹钢琴、练声……终于爬上床时,已经筋疲力尽了。

大学生:会做饭女生是熊猫级别

有人调侃道:“会做饭女生是熊猫级别的。”可见,爱劳动、会劳动的大学生已经越来越少了。

王老师在家教4岁多的女儿洗碗,街坊许阿姨来串门,惊讶地说:“孩子这么小就洗碗呀!我可不让我们家的大宝做这些事情。”王老师说:“小孩子做些家务事有好处的。”许阿姨不屑地说:“会干活有什么出息,瞧我干了一辈子的活,现在下岗了。我可不能让大宝像我一样,有干活的时间,不如学认字、算术……”。

许阿姨的话有相当的代表性,其结果是我国孩子的劳动每况愈下。有一份关于各国中小学生每日劳动时间的统计显示:美国72分钟,泰国66分钟,韩国42分钟,法国36分钟,英国30分钟,中国只有12分钟。中国城镇的中小学生大约有50%不参加或每天只参加10分钟的家务劳动。

德国法律明确规定:孩子必须帮助父母做家务,其中6——10岁的孩子要帮助父母洗餐具,给全家人擦皮鞋;14——16岁要负责擦汽车和菜园翻地; 16——18岁要完成每周一次的房间大扫除。上海某大学近几年对录取的新生做调查,有60%以上的人不会自己挂蚊帐,许多大学生在入学前没有亲手洗过一件衣服。一项对长春市某高校一个班25名学生的调查,有24名不会缝补衣服,不会钉扣子。某县妇联对该县一所重点中学初一学生家务劳动调查结果表明,从没有洗过一件衬衣的占79%,不会煮饭的占84%,不会或不敢用电饭锅、液化气炉的占67%。据北京市家教学会对某小学的一个班的调查,该班44名学生中,家长每天给整理书包的占39%,给洗手绢的占66%,给穿衣服的占59%。

显然,西方国家孩子的劳动远比我国的孩子多,难道西方国家的家长爱孩子不如我国的家长吗?应该不是的,那是出于什么考虑呢?再来看哈佛的研究结果,他们对490名孩子进行了20年的跟踪研究,跟踪研究的结果很发人深思,爱干家务的孩子和不爱干家务的孩子相比,长大以后的失业为1:15,犯罪比例为1:10,爱干家务的人平均收入要比不爱干家务的人高出20%左右。

这项调查结果不是偶然的,是有道理的,因为劳动对孩子良性的发展与成长,有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主要是:劳动有利于孩子心灵手巧,爱干活、会干活的人多具有这个优势;劳动有利于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如勤劳,独立,有责任心,有坚持性等;劳动有利于发展智慧,促使孩子动脑筋,锻炼动手能力;劳动还有利于孩子强身健体,有利于丰富生活等等。可见此项调查是顺理成章的,用事实有力地彰显了这些道理。

劳动是教育的重要方式。劳动是孩子生来就必须有的权利,父母万万不可剥夺。下面特别收集一些日常生活中快速扼杀孩子劳动习惯常用的方法,希望天下父母们能时常警醒。

“哎呀,怎么越帮越忙!去,去,到一边去吧。”

点评:2—5岁的孩子喜欢享受“我自己能做”的成就感,而另一方面这时候的孩子劳动技能有限,做事肯定会帮倒忙。如果用这种方法,从这一孩子劳动习惯培养的关键期(2-5岁)就开始,能够非常有效地一次又一次地打击孩子的劳动积极性,“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型的孩子就这样被成功地塑造出来。

“孩子,帮妈妈洗碗吧,我给你5元钱。”

点评:应该让孩子从小明白,做家务并不是帮父母干活,干力所能及的家务活是孩子应尽的一份义务。如果让孩子干活总爱说:“你帮我干点活。”这种方法一经使用,久而久之,会使孩子缺乏家庭责任感。当然,再以钱等贿赂的手段来利诱孩子干家务,更是扼杀“劳动是我应尽义务”观念的更彻底的方法。

不好好做作业 ,罚你下星期洗一周的碗。

点评:劳动本来是美好的光荣的,但当父母将劳动作为一种手段来惩罚孩子的一些负面行为时,劳动便与“不好”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了。这种方法能够很自然地使孩子对劳动产生厌恶感,从而以劳动为耻,躲避劳动。

“哎,做家务事真烦人,累死了!”

点评:现代忙碌的父母们很容易当着孩子的面,对家务事发牢骚,认为家务事影响了他们的工作、学习和娱乐。孩子在这样的言传身教的潜移默化下,对家务事肯定没什么好感。这种方法的使用的优势在于,不管你父母如何告诉孩子“从小爱劳动好”,扼杀孩子劳动习惯也是一样没商量。

不好好学习,长大了只能像这阿姨一样去扫大马路。

点评:“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这一观念就在父母有意无意的言语中灌输给了孩子,体力劳动是没有出息的人才做的。这种方法不仅有效地破坏劳动美好的观念,而且在孩子长大成人后,不认为“自食其力”是当然,而是宁可靠着父母坐吃山空,也不愿为“脏活累活”而折腰。

好好读书,家务事不用你操心

点评: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经指出:“生活是教育的中心。”劳动与生活是紧密相连的,学习与劳动是不分离的。而在家庭是一个很好的学习的地方。比如,洗碗的时候,孩子可以学习数数;收拾房间,可以学习管理。几乎所有的家务都可帮助孩子学习双手和大脑的协调发展,懂得勤奋、毅力和工作成就的意义,并发展诸如责任、独立、自信等很多的品格。当然,如果你希望孩子从小惟我独尊,长大成人后无法面对现实生活的要求和挑战,这一种方法的效果是一生持久的。

劳动是一种锻炼,也是一种能力,各位爱子心切的父母们,千万不能再剥夺孩子的劳动机会了,那无疑是对孩子成长的阻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