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太极拳传统理论

太极拳传统理论

时间:2022-01-3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太极拳论(王宗岳) 太极者,无极而生,阴阳之母,动静之机也。虽变化万端,而理为一贯。极柔软,然后极坚刚。心为令,气为旗,腰为纛。又曰,一举动,周身俱要轻灵,尤须贯串。7.五字诀(李亦畲) 太极拳不知始自何人,其精微巧妙,王宗岳论详且尽矣。后传至河南陈家沟。素闻豫省怀庆府赵堡镇有姓陈名清平者,精于是技。起初举动未能由己。称彼劲之大小,分厘不错;权来意之长短,毫发无差。

1.太极拳论(王宗岳) 太极者,无极而生,阴阳之母,动静之机也。动之则分,静之则合。随曲就伸,无过不及。人刚我柔谓之走,我顺人背谓之黏。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虽变化万端,而理为一贯。由着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阶及神明。然非用功之久,不能豁然贯通焉。虚领顶劲,气沉丹田。不偏不倚,忽隐忽现。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杳。仰之则弥高,俯之则弥深;进之则愈长,退之则愈短。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人不知我,我独知人。英雄所向无敌,盖皆由此而及也。斯技旁门甚多,虽势有区别,概不外壮欺弱,慢让快耳。力大赢力小,手快胜手慢,是皆先天自然之能,非关学力而有所为也。察四两拨千斤之句,显非力胜。观耄耋能御众之形,快何能焉。立如枰准[2],活似车轮。偏沉则随,双重则滞。每见数年纯功,不能运化自如者,率皆自为人制,双重之病未悟耳。欲避此病,须知阴阳。黏即是走,走即是黏。阴不离阳,阳不离阴。阴阳相济,方为懂劲。懂劲后,愈练愈精,默识揣摩渐至从心所欲。本是舍己从人,多误舍近求远。所谓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学者不能不详辨焉。(原注云:此系武当山张三丰祖师遗论,欲天下豪杰延年益寿,不徒作技艺之末也)

2.长拳十三势 长拳者,如长江大海,滔滔不绝也。十三势者,掤、捋、挤、按、采、挒、肘、靠、进、退、顾、盼、定也。掤、捋、挤、按、四正方也。采、挒、肘、靠、四隅角也。进、退、顾、盼、定,即进步、退步、左顾、右盼、中定也。

3.十三势歌诀

十三总势莫轻视,命意源头在腰隙。

变转虚实须留意,气遍身躯不稍滞。

静中触动动犹静,因敌变化示神奇。

势势存心揆用意,得来不觉费功夫。

刻刻留意在腰间,胸腹松净气腾然。

尾闾中正神贯顶,满身轻利顶头悬。

仔细留心向推求,屈伸开合听自由。

入门引路须口授,功夫无息法自修。

若言体用何为准,意气君来骨肉臣。

想推用意终何在,益寿延年不老春。

歌兮歌兮百四十,字字真切义无遗。

若不向此推求去,枉费工夫贻叹惜。

4.打手歌

掤捋挤按须认真,上下相随人难进。

任他巨力来打我,牵动四两拨千斤。

引进落空合即出,粘连黏随不丢顶。

5.十三势行工心解(武禹襄) 解曰:以心行气,务令沉着,乃能收敛入骨。以气运身,务令顺随,乃能便利从心。精神能提得起,则无迟重之虑,所谓顶头悬也。意气须换得灵,乃有圆活之趣,所谓变转虚实也。发劲须沉着松净,专主一方。立身须中正安舒。支撑八面。行气如九曲珠,无往不利(原注:气遍身躯之谓)。运劲如百炼钢,无坚不摧。形如搏兔之鹄,神如捕鼠之猫。静如山岳,动若江河。蓄劲如开弓,发劲似放箭。曲中求直,蓄而后发。力由脊发,步随身换。收即是放,断而复连。往复须有折叠,进退须有转换。极柔软,然后极坚刚。能呼吸,然后能灵活。气以直养而无他害,劲以曲蓄而有余。心为令,气为旗,腰为纛。先求开展,后求紧凑,乃可臻于缜密矣。

又曰,先在心,后在身,腹松,气敛入骨,神舒体静,铭刻在心。切记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牵动往来,气贴背,敛入脊骨,内固精神,外示安逸,迈步如猫行,运劲如抽丝。全身意在精(蓄)神,不在气,在气则滞。有(尚)气者无力,养气(无力)者纯刚。气若车轮,腰如车轴。

又曰,彼不动,己不动,彼微动,己先动。似松非松,将展未展,劲断意不断。

又曰,一举动,周身俱要轻灵,尤须贯串。气宜鼓荡:神宜内敛,勿使有缺陷处,勿使有凹凸处,勿使有断续处。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前进后退,乃能得机得势。有不得机得势处。身便散乱,其病必于腰腿求之,上下、前后、左右皆然。凡此皆是意,不在外面。有上即有下,有前即有后,有左即有右。如意要向上,即寓下意。若将物掀起,而加以挫之之意,斯其根自断,乃坏之速而无疑。虚实宜分清楚,一处有一处虚实,处处总此一虚实,周身节节贯串,勿令丝毫间断耳。

6.四字秘诀(武禹襄)

敷:敷者,运气于己身,敷布彼劲之上,使不得动也。

盖:盖者,以气盖彼来处也。

对:对者,以气对彼来处,认定准头而去也。

吞:吞者,以气全吞而入于化也。

此四字无形无声,非懂劲后,练到极精地步者,不能知,全是以气言。能直养其气而无害,始能施于四体,四体不言而喻矣。

7.五字诀(李亦畲) 太极拳不知始自何人,其精微巧妙,王宗岳论详且尽矣。后传至河南陈家沟。神而明者,代不数人。我郡南关杨君爱而往学焉。专心致志十有余年,备极精巧。旋里后,市诸同好,母舅武禹襄见而好之,常之比较,彼不肯轻以授人,仅得其大概。素闻豫省怀庆府赵堡镇有姓陈名清平者,精于是技。逾年,母舅因公赴豫省,过而访焉。研究月余,而精妙始得,神乎技矣。予自咸丰癸丑时年二十余,始从母舅学习此技。口授指示,不遗余力,奈予质最鲁,20余年仅得皮毛,窃意其中更有精巧,兹仅以所得笔之手后,名曰五字诀,以识不忘所学云。

一曰心静。心不静,则不专,一举手,前后左右,全无定向,故要心静。起初举动未能由己。要悉心体认,随人所动,随屈就伸,不丢不顶。勿自伸缩。彼有力,我亦有力,我力在先,彼无力,我亦无力,我意仍在先。要刻刻留心,挨何处,心要用在何处,须向不丢不顶中讨消息。从此做去,一年半载,便能施于身。次全是用意,不是用劲。久之,则人为我制,我不为人制矣。

二曰身灵。身滞,则进退不能自如,故要身灵。举手不可有呆像。彼之力方挨我之皮毛,我之意已入彼骨里。两手支撑,一起贯串。左重则左虚,而右已去;右重则右虚,而左已去。气如车轮,周身俱要相随,有不相随处,身便散乱,便不得力,其病于腰腿求之。先以心使身,从人不从己。后身能从心,由己仍是从人。由己则滞,从人则活。能从人,手上便有分寸。称彼劲之大小,分厘不错;权来意之长短,毫发无差。前进后退,处处恰合,工弥久而技弥精矣。

三曰气敛。气势散漫,便无含蓄,易散乱。务使气敛入脊骨,呼吸通灵,周身无间。吸为合为蓄,呼为开为发。盖吸则自然提得起,亦拿得人起,呼则自然沉得下,亦放得人出。此是以意运气,非以力使气也。

四曰劲整。一身之劲,练成一家。分清虚实,发劲要有根源。劲起于脚跟,主于腰间,发于脊背,形于手指。又要提起全副精神,于彼劲将出未发之际,我劲已接入彼劲,恰好不先不后。如皮燃火,如泉涌出。前进后退,丝毫不乱,曲中求直,蓄而后发,方能随手奏效,此次谓借力打人,四两拨千斤也。

五曰神聚。上四者俱备,总归神聚。神聚则一气鼓铸。练气归神,气势腾挪,精神贯注,开合有致,虚实清楚。左虚则右实,右虚则左实。虚非全然无力,气势要有腾挪。实非全然占煞,精神贵贯注。紧要全在胸中、腰间运化,不在外面。力从人借,气由脊发。胡能气由脊发,气向下沉,由两肩收于脊骨,注于腰间,此气之由上而下也,谓之合。由腰形于脊骨,布于两膊(臂),施于手指,次气之由下而上也,谓之开。合便是收,开即是放。懂得开合,便知阴阳,到此地位。功用一日,技精一筹,渐至从心所欲,无(罔)不如意矣。

8.撒放秘诀(李亦畲) 擎、引、松、放

擎起彼身借彼力,中有灵字。

引到身前劲始蓄,中有敛字。

松开我劲勿使屈,中有静字。

放时腰脚需端的,中有整字。

9.走架打手行功要言(李亦畲) 昔人云,能引进落空,能四两拨千斤;不能引进落空,不能四两拨千斤。语甚赅括。初学未能领悟,予加数语以解之;俾有志斯技者,得所从入,蔗日进有功矣。欲要引进落空,四两拨千斤,先要知己知彼。欲要知己知彼,先要舍己从人。欲要舍己从人,先要得机得势。欲要得机得势,先要周身一家。欲要周身一家,先要周身无缺陷。欲要周身无缺陷,先要神气鼓荡。欲要神气鼓荡,先要提起精神,神不外散。欲要神不外散,先要神气收敛入骨。欲要神气收敛入骨,先要两股前节有力,两肩松开、气往下沉。劲起于脚跟,变换在腿,含蓄在胸,运动在两肩,主宰在腰,上于两膊相系,下于两腿相随。劲由内换,收便是合,放便是开,静则俱静。静是合,合中寓开。动则俱动,动是开,开中寓合,触之则旋转自如。无不得力,才能引进落空,四两拨千斤。平日走架,是知己功夫,一动势,先问自己周身合上数项合否?稍有不合,即速改换,所以走架要慢不要快。打手是知人功夫,动静固是知人,仍是问己。自己安排得好,人一挨我,我不动彼丝毫,趁势而入,接定彼劲,彼自跌出。如自己有不得力处,便是双重未化,要于阴阳开合中求之。所谓知己知彼,百战百胜也。

10.十六关要论 蹬之于足,行之于腿,纵之于膝,活泼于腰,灵通于背,神贯于顶,流行于气,运之于掌,通之于指,凝之于耳,息之于鼻,呼吸于口,敛之于髓,达之于神,浑噩于身,全体发之于毛。

11.三十七心会论

腰脊为第一之主宰。猴头为第二之主宰。

地心为第三之主宰。丹田为第一之宾辅。

掌指为第二之宾辅。脚掌为第三之宾辅。

12.八字歌 掤捋挤按世间稀,十个艺人九不知。若能轻灵并坚硬,粘连黏随俱无疑。采挒肘靠更出奇,行之不用费心思。果能粘连黏随字,得其环中不支离。

13.功用歌 灵巧活泼求懂劲。阴阳既济无滞病。若得四两拨千斤,开合鼓荡主宰定。

14.打手要言 内固精神,外示安逸。彼不动,己不动。彼微动,己先动。

15.粘黏连随 粘者,提上拔高之谓也。黏者,留意缱绻之谓也。连者,舍己无离之谓也。随者,彼走此应之谓也。要知人之知觉运动,非明粘黏连随不可。斯粘黏连随之功夫,亦甚细矣。

16.顶扁丢抗 顶者,出头之谓矣。扁者,不及之谓也。丢者,离开之谓也。抗者,太过之谓也。

要知有四字之病,不但粘黏连随断,不明知觉运动也。初学时,推手不可不知也。更不可不去此病。所难者,粘黏连随。而不许顶扁丢抗,是所不易矣。

17.对待无病 顶、扁、丢、抗,失于对待也。所以为之病者,既失粘黏连随,何以获知觉运动。既不知己,焉能知人。所谓对待者,不以顶、扁、丢、抗相对于人也。能如是,不但无对待之病,知觉运动自然得矣。可以进于懂劲之功矣。

18.太极轻重浮沉解 双重为病,失于填实,与沉不同也。双沉不为病,自尔腾虚,与重不同也。双浮为病,病在缥渺,与轻不例也。双轻不为病,天然轻灵,与浮不等也。半轻半重不为病,半者,半有着落也,所以不为病。偏轻偏重为病。偏者,偏无着落也,所以为病。因无着落,必失方圆。半有着落,岂出方圆。半浮半沉为病,失于不及也。偏浮偏沉为病,失于太过也。半重偏重为病,滞而不正也。半轻偏轻为病,滑(灵)而不圆也。半沉偏沉为病,虚而不正也。半浮偏浮为病,茫而不圆也。夫双轻不近于浮,则为轻灵;双沉不近于重,则为离虚,故曰上手。轻重,半有着落,则为平手。除此三者外,皆为病手。盖内之虚灵不昧,自然致于外,则清明在躬,流行于肢体矣。若不穷研轻重浮沉之手,徒劳掘井不及泉之叹耳。然(有)方圆四正之手,能表里精微无不到,已及大成。又何虑四隅出方圆矣。所谓“方而圆”“圆而方”,超乎想像之外,得其寰中之上手也。

19.四句要言 关节要松,皮毛要攻,节节贯串,虚灵在中。

说明:过去古老的拳谱均为口传,手抄流传至今,难免有讹传或不统一处。本书选登材料中对个别字、词或句子作者有所修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