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肾动脉粥样硬化与良性小动脉性肾硬化

肾动脉粥样硬化与良性小动脉性肾硬化

时间:2022-01-3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动脉粥样硬化 主要发生于肾动脉开口主干或分支。闭塞动脉供血区肾实质梗死,肾小球硬化、肾小管纤维化。肾血管的改变在慢性缺血性肾病中也十分普遍,动脉粥样硬化可逐渐进展累及肾动脉及其分支。介入治疗的再狭窄发生率为10%~30%,主要原因有新生内膜增殖、扩张后的动脉弹性回缩及动脉粥样硬化再发等。肾动脉粥样硬化可缓慢进展到肾功能不全,此时则按肾功能不全治疗。

【病因】

发病原因为多种综合因素,如老年、高血脂、动脉粥样硬化、糖尿病、血压胆固醇结晶栓死,周围血管病等。

【病理改变】

1.动脉粥样硬化 主要发生于肾动脉开口主干或分支。肾动脉内膜增厚,有斑块形成,逐渐累及肾脏各级血管致使血管腔狭窄或闭塞。闭塞动脉供血区肾实质梗死,肾小球硬化、肾小管纤维化。

2.慢性肾脏缺血 主要病理改变包括肾小管、肾血管及肾小球等部位损伤,以肾小管损伤最显著。肾小管损伤主要表现为:上皮细胞剥脱、凋亡及局灶性坏死;也可发生肾小管基底膜完整性破坏,细胞内容物的释放引发局部炎症反应。肾血管的改变在慢性缺血性肾病中也十分普遍,动脉粥样硬化可逐渐进展累及肾动脉及其分支。肾血管表现有:肾内小动脉中层增厚及玻璃样变,弓形动脉纤维弹性组织变性,动脉栓塞(胆固醇碎片,局灶梗死)。缺血所致肾小球改变多继发于血管病变。总之,慢性缺血可逐渐发生“肾单位硬化”或斑片状肾皮质瘢痕形成(由萎缩的肾小管及硬化的肾小球组成),并逐渐导致整个肾脏萎缩。

【临床表现】

(1)高血压:大于50岁的高血压患者经治疗后血压控制良好而高血压突然恶化,经三种以上抗高血压药物联合应用,剂量足够正规治疗,疗效欠佳,应用利尿剂后血压反而上升。有高血压视网膜病变的各级改变(动、静脉交叉压迹、渗出、出血及视乳头水肿)。

(2)缺血性肾病和肾功能不全,蛋白尿<1~2g/24h。

(3)反复发生的难以控制的肺水肿或充血性心力衰竭。

(4)抗高血压治疗尤其是应用ACEI类药物后肾功能恶化或肾衰

(5)老年高血压患者出现不易解释的氮质血症。

(6)腹部或腰部的血管杂音。

(7)影像学检查肾脏萎缩或双肾不对称,肾血流量减少。

【诊断】

(1)有10年以上的高血压病史和缓慢出现的肾功能损害。

(2)难以控制的高血压,联合应用三种或三种以上的降压药物仍不能控制。

(3)多尿,尤以夜间为甚,每日尿量增多,提示肾小管功能受损,肾小球毛细血管破裂则可出现肉眼或镜下血尿。

(4)高血压视网膜改变:有动静脉交叉压迹、出血、渗出等。

(5)辅助检查结果。

【辅助检查】

(1)尿蛋白轻(每日在1~2g以下),镜检红细胞,白细胞及管型少,尿比重降低。

(2)尿素氮和肌酐升高,肾小球滤过率下降。特别是老年高血压患者出现不易解释的氮质血症。

(3)腹部或腰部的血管杂音。

(4)X线检查:静脉造影示双侧肾脏对称性缩小,肾显影迟缓,而肾盂肾盏形态正常。因肾功能不全时碘造影加重肾功能的进一步损害,故一般不进行此检查。

(5)放射性核素检查(肾图):双肾呈现肾功不全的低平曲线。

(6)肾脏B超和核素肾扫描肾影缩小。

(7)全身表现:包括冠心病、左心室肥厚、反复发生的肺水肿、脑动脉硬化,脑出血或脑梗死等。

【鉴别诊断】

1.肾小球急性肾炎 ①起病前无高血压病史;②小便常规及影像学检查可助鉴别。

2.慢性肾盂肾炎 虽有慢性进行性高血压及双肾缩小的表现,但泌尿系感染的症状出现在高血压发生之前,且尿镜检有形成分增多(红、白细胞等)。

【治疗】

由于肾动脉硬化症引起的是老年人慢性肾功能衰竭的重要因素,且病情进展快,因此需积极采取干预性治疗,以求挽救残存的肾功能。减少酒精和钠的摄入,减轻体重,适当地体育运动,有助于减缓病情进展。

治疗包括介入治疗、血管重建术和药物治疗。

治疗方法的选择,主要取决于肾实质的损害是否已呈不可逆发展。肾动脉严重狭窄或完全阻塞并不等于肾实质损害已不可逆转,以下线索提示肾功能仍有一定可逆性:①血管造影显示有侧支循环建立,远端肾动脉供应区有逆显影;慢性双肾动脉阻塞患者,一侧肾或双肾已得到侧支循环的保护,即使术前肾功能已严重受损,血流恢复后肾功能也可以得到可喜的改善;②肾活检提示肾小球和肾小管保存良好,肾小动脉仅轻度硬化;③肾脏长径>9cm;④同位素肾图或静脉肾盂造影显示肾功能尚可。相反,有下列情况出现时,提示手术治疗等干预性措施已收效不大:①严重氮质血症(血清肌酐>40mg/L),此时肾实质多已发生不可逆性损伤;②肾单位已严重硬化。

1.介入治疗 包括经皮腔内肾动脉成形术(PTRA)及肾动脉支架置入术。1978年,Gruntzig等首次将腔内血管成形术应用于肾动脉。与血管重建手术相比,介入治疗不用全身麻醉,创伤小。住院日期短,可以重复实施,而且对于非肾门区肾动脉狭窄,其治疗效果与手术相似,因此近年来得到普遍开展。但介入治疗也有其局限性。有研究发现,介入治疗仅对非肾门区狭窄病例有较满意治疗效果,而这部分病例仅占全部的15%~20%。介入治疗的再狭窄发生率为10%~30%,主要原因有新生内膜增殖、扩张后的动脉弹性回缩及动脉粥样硬化再发等。

2.重建手术 包括主-肾动脉旁路重建(自身或人工血管)动脉内膜切除术等。多项统计显示,经手术血管重建后,80%~100%的病例肾功能得到改善或稳定。对于中度肾功能不全及近期肾功能明显下降者,手术效果尤佳。

3.药物治疗 应用降压药物治疗,目的在于有效地控制血压(理想血压为130/85mmHg),减少蛋白尿,保护肾脏功能。常用的药物有: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钙通道阻滞剂、β受体阻断剂、α受体阻断剂,利尿剂等。

(1)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和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TIRA。ACEI及ATIRA除能通过降低系统高血压,而间接地降低残存肾小球内三高(高压、高灌注及高滤过)状态外,还能通过扩张出球小动脉大于扩张入球小动脉的直接作用、降低球内“三高”,而其他降压药物无此作用。

主要不良反应是咳嗽、皮疹、味觉异常和粒细胞减少,血清钾升高。应用此类药物要注意的是:有肾动脉狭窄,低血容量血症,血清肌酐>265.2μmol/L时禁用,应用此类药物可加重肾功能损害。

(2)钙通道拮抗剂:此类药物能迅速稳定地降低外周血管阻力,降低血压,同时不影响重要脏器的供血;增加中等血管的顺应性,延迟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不影响糖类、脂类及尿酸的代谢,尤其适用于老年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维拉帕米、地尔硫卓还可逆转左室肥厚,减少尿蛋白与保护肾脏。

(3)积极治疗糖尿病、高脂血症及高尿酸血症等并发症。利尿剂和β受体阻断剂可升高血糖及血脂,使高血压肾损害的危险因素增加,在治疗过程中需引起注意。

肾动脉粥样硬化可缓慢进展到肾功能不全,此时则按肾功能不全治疗。若肾衰竭进入终末期,则应同时进行透析治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