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肾良性肿瘤与肿瘤样病变

肾良性肿瘤与肿瘤样病变

时间:2022-05-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 又称肾错构瘤,为最常见的肾良性肿瘤,多发生于40~60岁女性,约20%肿瘤合并有结节性硬化,且常为双侧多发性,见于任何年龄。肾动脉造影,可显示丰富迂曲的肿瘤血管。多囊肾是遗传性病变,约半数合并多囊肝,常在30~50岁出现症状,表现为腹部肿块、高血压和血尿等,晚期可出现肾功能衰竭。肾囊肿的影像学表现具有特异性,容易诊断,若合并出血时需与囊性肾癌鉴别,综合USG、CT和MRI多可作出诊断。

第六节 肾良性肿瘤与肿瘤样病变

一、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

(一)临床表现与病理

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 (angioleiomyolipoma)又称肾错构瘤,为最常见的肾良性肿瘤,多发生于40~60岁女性,约20%肿瘤合并有结节性硬化,且常为双侧多发性,见于任何年龄。临床上可无症状或因出血而产生腹痛,偶触及肿块。

(二)影像学表现

USG:表现为肾实质内的软组织肿块,圆形或类圆形,边界清晰,强回声或混杂回声。CDFI显示较大肿块的周边或内部有少量短线状动脉血流信号。

X线:尿路造影,肿瘤较小时可无异常发现,肿瘤较大时肾盂、肾盏受压、移位或变形。肾动脉造影,可显示丰富迂曲的肿瘤血管。

CT:肿瘤表现取决于其内脂肪和非脂肪成分的比例。典型表现为肾实质内边界清晰的圆形或类圆形混杂密度肿块,内有脂肪密度(-30 Hu~-160 Hu)和软组织密度。增强扫描软组织成分明显强化,而脂肪成分无强化(图6-13)。

img63

img64

图6-13 左肾错构瘤:左肾囊实性病灶,内见脂肪密度,增强后软组织成分明显强化,脂肪成分无强化

MRI:肿块在T1WI和T2WI均呈混杂信号,内有脂肪性高信号或中等信号,压脂相呈低信号(图6-14)。

img65

图6-14 右肾错构瘤:呈混杂信号,脂肪成分呈高信号

(三)鉴别诊断

1. 肾癌:肾癌一般无脂肪组织成分,部分肾癌侵犯、包绕或吞噬脂肪时易与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混淆,但肾癌易突破肾包膜向肾外侵蚀生长及有远处转移的特点。

2. 肾转移瘤:CT肾上肾转移瘤表现为肾皮质多发的小结节 ,偶尔可为孤立性转移灶,有原发灶病史。

二、肾囊肿

(一)肾单纯性囊肿

肾单纯性囊肿极常见,多见于老年人,无性别差异。病因不明。多无临床症状,较大囊肿可有季肋部不适或包块。

影像学表现:

USG:表现为肾实质内单发或多发圆形或类圆形无回声区,边缘光整,后方及后壁回声增强。

CT:表现为肾内大小不等的圆形或类圆形低密度灶,边界清晰,内为液性密度,壁薄而难以显示(图6-15)。增强扫描病灶无强化。合并出血时囊内密度增高;部分可见囊壁条状钙化。

img66

图6-15 肾囊肿:右肾囊肿,壁薄,无强化

MRI:表现为肾实质内圆形或类圆形长T1长T2信号病灶,边界清晰光整。增强检查病灶无强化。合并出血时T1WI呈不同程度高信号,T2WI高信号。

(二)多囊肾

多囊肾是遗传性病变,约半数合并多囊肝,常在30~50岁出现症状,表现为腹部肿块、高血压和血尿等,晚期可出现肾功能衰竭。

1. 影像学表现:

USG:双肾体积增大,表面呈分叶状,肾实质内有多个大小不等的囊状低回声,肾实质与集合系统分界不清。常合并多囊肝。

CT:双肾内多发大小不等囊性低密度病灶,边界清晰,圆形或类圆形,肾体积增大,呈分叶状。增强扫描病灶无强化(图6-16)。可合并多囊肝。

img67

图6-16 多囊肾:右肾体积增大,可见多发囊性低密度灶,边界清晰,增强后无强化

MRI:形态类似于CT表现,囊内为类似于水的T1WI低信号、T2WI高信号。合并出血时T1WI呈不同程度高信号。

2. 诊断与鉴别诊断:

肾囊肿的影像学表现具有特异性,容易诊断,若合并出血时需与囊性肾癌鉴别,综合USG、CT和MRI多可作出诊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