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加强健康教育,实现健康老龄化

加强健康教育,实现健康老龄化

时间:2022-01-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应强调的是,要实现健康老龄化,就必须通过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地进行健康教育,使大家都能自觉地接受有益于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有关部门应该充分重视健康教育工作,抓紧培养高素质的健康教育人才,有计划地对在职健康教育工作者进行再教育,使我国健康教育工作者尽快从目前的宣传型向行为干预型转化。生活质量的评价,包括身体健康状况、心理健康状况、社会健康状况和精神健康状况四个方面。

二、 加强健康教育,实现健康老龄化

世界银行专家测算,过去40年,世界经济增长8%~10%可归因于健康人群。我国卫生经济专家的研究表明,目前全国劳动力人口每年累计患病天数为202亿天,人均年患病天数为28天,每年累计休工天数为47亿天,人均年休工6.5天。全国居民因疾病、伤残和早死造成的经济损失相当于当年国民生产总值的8%左右,疾病引起的医疗资源消耗相当于当年国民生产总值的6%左右,且均有增高趋势。

由于健康问题对社会经济的制约作用,健康越来越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越来越成为全人类追求的目标,健康的内涵和外延也由此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当社会物质生活水平处于较低水平时,人们只期望身体能够胜任体力劳动和维持日常生活,健康的概念就是“不得病”。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医学科技的进步,人们的健康需求发展为追求高寿命,将健康理解为“长寿”。其后人们又发现,延长了的生命如果伴随着疾病和伤残,一样不能幸福生活。因而开始追求高质量的生活,追求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适应上的完好状态。于是,身体、精神、社会三维健康概念为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

根据一般发展规律,当一个国家的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一定水平时,其健康水平也理应达到与之相适应的水平。以此衡量,今后我国国民的健康指标需要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准。世界卫生组织曾预言,如果能解决目前的若干危险因素,中国人的平均寿命期望还可以增加6岁。而要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必须建立适应新形势要求的卫生服务体系医疗保健体系,卫生部门的产出指标要与国际接轨,并特别要注重卫生服务公平性的提高,以及地区间公共卫生工作差距的缩小。其基本内容将涉及:公共卫生与基本医疗保障政府投入的比重,具有新时期内涵的农村初级卫生保健基本合格县的比例,人均期望寿命与健康期望寿命,婴儿死亡率与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孕产妇死亡率,健康教育相关指标,公共卫生与基本医疗保障覆盖率等。

应强调的是,要实现健康老龄化,就必须通过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地进行健康教育,使大家都能自觉地接受有益于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这对于消除或减少危害健康的因素,防治疾病,促进健康长寿,提高生活质量都具有积极的意义。美国疾病控制中心在20世纪80年代曾指出:用医疗手段使美国成年男子的平均寿命增加1年需要花费100亿美元,如果人们能做到不吸烟、少饮酒、合理饮食和经常锻炼,不花分文就能使期望寿命增加8年。

目前,我国的宣传教育仍停留在一般的卫生知识宣传的层次上,相当一部分从业人员知识结构不合理,相当一部分机构资金短缺、设备陈旧,很难满足人们逐渐增长的健康教育需求。有关部门应该充分重视健康教育工作,抓紧培养高素质的健康教育人才,有计划地对在职健康教育工作者进行再教育,使我国健康教育工作者尽快从目前的宣传型向行为干预型转化。

开展健康教育应广泛地介绍保健医学的科普知识,提供多方面自我保健的技能,积极推动人们参与多种保健活动。有报道指出,老年性高血压患者,几乎有一半自己是不知道的;知道自己患有高血压的老年人,也只有一半进行了积极的治疗。肝癌、肺癌等患者一旦出现临床症状,其危险性就很大了。这就要求通过不断地健康教育,掌握防治早衰和老年常见病、多发病的知识,自觉地进行定期健康检查,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疾病,防患于未然,这也是人类同早衰、疾病作斗争和自我保健的经验总结。

近年来,提高生活质量的问题备受关注。所谓生活质量,主要是指人体的功能状态、完好状态的主观感觉和有关症状与体征等三个方面。诸如日常生活的自理能力以及对其处境的主观感受,包括对自身总体健康水平的感觉,对生活状态的自我评价和总体满意度等。生活质量的评价,包括身体健康状况、心理健康状况、社会健康状况和精神健康状况四个方面。通过这种评价,各有关部门可以更好地为老年人健康服务。老年人本身也能通过这种评价,更确切地了解自己的优势和不足,以便更好地调整、安排好晚年生活,向着健康老龄化的方向发展。

我国居民健康状况以传统的三项健康评价指标衡量:平均期望寿命从35岁增加到71岁;孕产妇死亡率从1500人/10万人下降到56人/10万人;婴儿死亡率从200‰下降到32‰;总体健康水平处于发展中国家前列,超过中等收入国家平均水平。但以国际上其他通用的健康评价指标衡量,则我们的健康水平还有待提高。20世纪80年代初,美国40余位专家提出的潜在寿命损失年(PYLL)评价指标,更多反映了劳动力人口的健康状况。潜在寿命损失年,即一个人死亡时的年龄与其所在国家人群期望寿命的差。一个人死亡时年龄越低,其寿命损失年越多。几年前,世界卫生组织、世界银行及美国哈佛大学联合开展全球疾病负担研究,又从中发展了残疾调整生存年(DALY)的评价指标。该指标不仅考虑了寿命的损失及其原因,而且考虑了由疾病带来的残疾生存时间,从而首次在健康评价指标中引入了生命质量的内容,带给人们健康生命的理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