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鼠疫的祸源

鼠疫的祸源

时间:2022-02-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鼠疫杆菌的致病性和免疫性鼠疫杆菌所导致的病为多途经传染,靠荚膜、多种毒性抗原、鼠疫杆菌卵、内毒素及毒性酶、透明质酸酶、溶纤维蛋白酶等致病。目前,人体对鼠疫杆菌没有天然免疫力,容易感染。鼠疫杆菌引发的病症鼠疫是由鼠疫杆菌引起的自然疫源性烈性传染病,又叫做黑死病。鼠疫基本病变是血管和淋巴管内皮细胞损害及急性出血性、坏死性病变。
鼠疫的祸源_鼠疫杆菌_喜忧参半的细菌

3.鼠疫的祸源——鼠疫杆菌

鼠疫杆菌是侵略者在细菌战中使用的致死性细菌战剂。它属于耶尔森氏菌属,是引起烈性传染病鼠疫的病原菌。

img81

鼠疫杆菌

鼠疫杆菌为短小的革兰氏阳性球杆菌,新分离株以美蓝或姬姆萨染色,显示为两端浓染,有荚膜(或称封套)。

鼠疫杆菌为需氧及兼性厌氧菌,而且对外界抵抗力强,在寒冷、潮湿的条件下,不易死亡

鼠疫杆菌的特性

鼠疫杆菌为短小的革兰氏阳性球杆菌,新分离株以美蓝或姬姆萨染色,显示两端浓染,有荚膜(或称封套)。在病灶标本中及初代培养时,它的外表呈卵圆形,在液体培养基中生长呈短链排列。

鼠疫杆菌是一种需氧及兼性厌氧菌,最适温度为27℃~28℃。初次分离需在培养基中加入动物血液、亚硫酸钠等以促进生长。在血平板上,28℃培养48小时后,鼠疫杆菌长成不透明的、中央隆起、不溶血、边缘呈花边样的菌落,这种菌落形态为本菌的特征。在液体培养基中24小时孵育,它会逐渐形成絮状沉淀,48小时在液表面形成薄菌膜,从菌膜向管底生长出垂状菌丝,呈钟乳石状。

img82

鼠疫杆菌

鼠疫杆菌对外界抵抗力强,在寒冷、潮湿的条件下,不易死亡,在零下30℃仍能存活,在5℃~10℃条件下还能生存。鼠疫杆菌可耐直射日光为1~4小时,在干燥咯痰和蚤粪中存活数周,在冻尸中能存活4~5个月。但它对一般消毒剂、杀菌剂的抵抗力不强,对链霉素卡那霉素及四环素等抗生素敏感。

鼠疫杆菌毒株的抗原成分和毒素

荚膜FI抗原在荚膜中存在两种抗原成分,一种是多糖蛋白质,另一种为蛋白质。它只在37℃时培养产生,有抗御吞噬作用。

毒力V/W抗原在细菌表面,V抗原是蛋白质,有保护作用;W抗原为脂蛋白,不能使豚鼠获得保护力,V/W抗原结合物有促使产生荚膜,抑制吞噬的作用,并有在细胞内保护细菌生长繁殖的能力。因此,其与侵袭力有关。

img83

鼠毒素

鼠毒素是鼠疫杆菌产生的外毒素(毒性蛋白质),主要作用是抑制辅酶还原,损害心肌细胞内线粒体呼吸,毒害末梢血管系统及淋巴内皮细胞,造成血压下降及休克,又可使肝、肾及心肌组织变性、出血、坏死。鼠毒素抗原性强,可制成类毒素。

内毒素与一般革兰氏阴性杆菌的内毒素性质相同,但其毒性较强、耐热,能引起发热、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和中毒性休克。

杀菌素有杀死其他菌的作用,与侵袭力有关,有助于侵袭扩散。

鼠疫杆菌的致病性和免疫性

鼠疫杆菌所导致的病为多途经传染,靠荚膜、多种毒性抗原、鼠疫杆菌卵、内毒素及毒性酶、透明质酸酶、溶纤维蛋白酶等致病。

它的种类按传播方式不同,可分为:鼠间的鼠疫一般在人间发生流行之前发生,通过鼠蚤吸血传播;而人类的鼠疫病是被感染的鼠蚤叮咬而传染,也可因宰杀感染后的动物,由破损创口侵入,或因吸入含本菌的气溶胶感染。

目前,人体对鼠疫杆菌没有天然免疫力,容易感染。患过鼠疫病愈者可获得持久性免疫力,很少再次感染。

鼠疫杆菌引发的病症

鼠疫是由鼠疫杆菌引起的自然疫源性烈性传染病,又叫做黑死病。临床表现主要为高热、淋巴结肿痛、出血倾向、肺部特殊炎症等它早在2000年前就有记载。

鼠疫杆菌侵入皮肤后,主要是靠荚膜、V/W抗原吞噬细胞吞噬先局部繁殖,随后又靠透明质酸及溶纤维素等作用,迅速经由淋巴管至局部淋巴结繁殖,引起原发性淋巴结炎(腺鼠疫)。然后,淋巴结里大量繁殖的病菌和毒素进入人的血液,引起全身感染、败血症和严重中毒症状,脾、肝、肺、中枢神经系统等都可受累。病菌播及肺部,发生继发性肺鼠疫。

img84

老鼠

病菌如果直接经呼吸道吸入,病菌则先在局部淋巴组织繁殖。继而播及肺部,引起原发性肺鼠疫。在原发性肺鼠疫基础上,病菌侵入血流,又形成败血症,称继发性败血型鼠疫。少数感染极严重者病菌迅速直接入血,并在其中繁殖,称原发性败血型鼠疫,病死率极高。

鼠疫基本病变是血管和淋巴管内皮细胞损害及急性出血性、坏死性病变。淋巴结肿常与周围组织融合,形成大小肿块,呈暗红或灰黄色;脾、骨髓有广泛出血;皮肤黏膜有出血点,浆膜腔发生血性积液;心、肝、肾可见出血性炎症。肺鼠疫呈支气管或大叶性肺炎,支气管及肺泡有出血性浆液性渗出以及散在细菌栓塞引起的坏死性结节。

鼠疫杆菌防治原则

为防止鼠疫的扩散,人们必须对其进行预防,预防鼠疫的基本原则有以下几点:严格控制传染源,隔离可疑病人,严格执行检疫制度;切断传播途径,灭鼠、灭蚤;提高人群免疫力(预防接种鼠疫无毒活疫苗)和个人防护。

高价鼠免疫血清在治疗上有效,可与抗生素并用。

知识小百科

历史上流行的鼠疫

历史上曾发生三次鼠疫大流行,第一次发生在公元6世纪,从地中海地区传入欧洲,死亡近1亿人;第二次发生在14世纪,波及欧、亚、非三大洲;第三次是18世纪,传播32个国家。14世纪大流行时中国也发生了疫情。

1793年云南师道南所著《死鼠行》中描述当时“鼠死不几日,人死如圻堵”。这充分说明那时鼠疫在中国流行十分猖獗。现在中国的鼠疫已基本消失,但自然疫源地却依然存在,霸权主义者把鼠疫杆菌列为生物战剂之一是一大隐患,所以防治鼠疫对中国国防和建设事业仍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