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民间艺术教育的内涵与特征

民间艺术教育的内涵与特征

时间:2022-01-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另一方面,民间艺术中多变的造型语言和丰富的民俗内涵也引起了美术院校的注意,尽管新中国成立后的美术院校多实行西方式的教学方法,但许多美术院校都开设了有关民间艺术的选修或必修课程,比如剪纸、传统泥彩塑等,并组织学生定期赴各地考察临摹,从民间艺术的宝库中吸取创作的灵感。所有这些,都与民俗活动紧密联系,在学习民间艺术的同时,也了解了中国源远流长的民俗文化和各兄弟民族的节日习俗。

一、民间艺术教育的内涵

1.民间艺术的传统教育

从中国民间艺术诞生之日始,民间艺术的教育就是以职业技能传授为主,而且传授范围在空间上是封闭的,多以家庭、宗族为一个圈子;在时间上是垂直的,民间艺人的手艺多直接传给自己的直系亲属,大多数情况下只传给儿子,许多民间艺术一直坚持“传男不传女”,唯恐泄露制作技巧,也担心增加竞争。还有一些民间艺术在传承上呈现另一种极端,如果传给女儿,女儿就要终身不嫁或招赘女婿。在民间艺术传统教育方式中,较成功的例子要算著名的扬州剪纸世家张氏家族,祖父张万国、父亲张金城、儿子张永寿都是张家剪纸艺术的代表人物,并将剪纸工艺不断推向更高水平。

天津的“泥人张”彩塑创始人张明山、其子张玉亭都是一代名家,留下了传世之作。“泥人张”家族的教育传承方法绝不仅是家族中父子相传,而是必须拜师。除此之外,民间艺术的传统教育中还有一点就是“偷艺”,由于旧社会民间艺人地位很低,一些老艺人为了不让自己的孩子过上同样的艰苦生活,宁愿不传手艺。比如四川著名手工艺“龚扇”的创始人龚爵武就是这样一个例子,他的儿子龚玉璋就是瞒着龚爵武偷偷把手艺学到手的。

传统民间艺术教育的特点是以实用技能和口头传授为主,文字资料传授为辅。以语言和韵律为主要表现手段的民间曲艺、民间音乐是需要通过口头传播的。民间工艺美术类的教育方式更多是通过语言交流、手把手、观察(或偷艺)等方式进行。这种方式直观明显,有利于学习者很快掌握,但范围小,在面对较多的学习者时缺乏效率。在中国民间教育历史上,由民间艺术家自己撰写的、具有科学系统的理论技法性著作是极少的。另一种民间艺术的传承方式是各种口诀、谚语、歇后语,这些由民间艺人在长期的生产实践活动中总结出来的短语,用极为精悍短小的语言,生动形象地说明了许多道理。在民间艺术长久的发展历程中,正是这些简单易学的口诀保证了艺术和经验的传承,并在很大程度上保留了这门艺术发展之初的原貌,对于今人来说,具有极大的研究价值。

2.民间艺术的专业教育

在民间艺术的发展历程中,随着社会对于民间工艺品的需求,并结合晚清民国时期的时代背景,一些希望以新式教育制度来培养实用民间艺术人才的学校相继建立,为民间教育的发展注入了一丝新鲜的空气。

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顺天府尹设立了一所半工半读的学校,被称为工艺学堂(后人称为北京工艺学堂),当时也称农工学堂。这所学堂以培养各种实用工艺人才为宗旨,当时上海著名的民间刻瓷艺人华约三就在刻瓷科任教,北京的刻瓷名家陈智光和朱友麟是其中最出名的学生。

在光绪末年,清廷的农工商部成立绣科,苏绣著名女艺人沈寿担当总教习。民国时期,著名实业家张謇大力发展教育,其中成立于1914年的女红传习所就是一所,张謇邀请沈寿担任主任兼教员,在培养了二十余名学员后,又于1916年成立了速成科,在八年中沈寿培养了一百五十余名学生,为中国培养了大批优秀的刺绣人才,对中国民间艺术的传承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还有像天津的“泥人张”,是以彩塑工作室的形式作为培养民间艺术人才的基地。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对于民间艺术教育的发展也十分重视,大批工艺美术厂、工艺美术研究所都担负起培养民间艺术人才的任务,聘请老民间艺人传授经验手艺,并和实际生产相结合。另一方面,民间艺术中多变的造型语言和丰富的民俗内涵也引起了美术院校的注意,尽管新中国成立后的美术院校多实行西方式的教学方法,但许多美术院校都开设了有关民间艺术的选修或必修课程,比如剪纸、传统泥彩塑等,并组织学生定期赴各地考察临摹,从民间艺术的宝库中吸取创作的灵感。还有许多民间艺人受到美术院校邀请为学生上课,比如“泥人张”第三代传人张景祜就在当时的中央工艺美术学院(今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任教授。中央美术学院也曾邀请陕西剪纸艺人为学生上课。

3.民间艺术的非专业教育

非专业的民间艺术教育还是一个较新的领域,社会各界都已注意到民间艺术对于新时代学生情操的培养、知识面的拓展有着重要作用,因此将民间艺术的介绍纳入到学生的全面素质教育中已成为重要议题。

在各等级学校中的非专业民间艺术教育主要通过文字资料进行,包括民间艺术种类、地域介绍、制作方法、精品赏析等等。在普通高等学校中,民间艺术主要以选修课的形式出现。比如在“常山战鼓”的家乡——河北省正定县杨庄村,就在本村小学设有选修战鼓学习课程,供学生自愿学习。

二、民间艺术教育的特征

1.寓教于乐

中国民间艺术富于欢乐色彩,造型憨态可掬的布老虎、潇洒飘逸的纸风筝那样的民间玩具能够带给人欢乐,诙谐讽刺的皮影戏、木偶戏也能够带给人欢乐,五颜六色的灯彩、热情奔放的舞狮也能带给人无尽的欢乐。这一欢乐也同样可以为今天学习民间艺术的大学生所感受到。无论是基本的欣赏图片,还是自编自导一场简单的皮影戏,参加灯节并猜灯彩上的谜语等,这些既可以看成是计划内的民间艺术教育活动,也完全可以说成是一种新奇的娱乐。正是由于民间艺术的创作目的就是为了带给世人欢乐,所以今天民间艺术的学习者也不必去体会辛苦的“填鸭”和“题海战术”,而是可以“玩中带学”,真正做到寓教于乐。这也可以在紧张的学习中,放松学生的身心,达到知识、眼界、身体、心理同步健康发展的目的。

2.结合民俗

民间艺术教育的另一个特点就是与民俗活动紧紧结合,甚至可以说,如果不讲民俗,很多民间艺术的形式都难以清楚阐释。比如讲到年画,就必须了解中国农历春节的来历和人们驱邪避疫的心理期盼;如果不清楚端午节、元宵节,就不会明白面花(礼馍)何以有那么多的造型变化和摆放讲究;彝族男子的头项上,为什么会有那高高耸立的“英雄结”,英雄结又有什么来历和忌讳?所有这些,都与民俗活动紧密联系,在学习民间艺术的同时,也了解了中国源远流长的民俗文化和各兄弟民族的节日习俗。所有这些民俗,都是一个新时代的中国青年人所应该掌握的,是中国文化独立性和传承性的体现。而成千上万既深谙中国传统文化,又掌握现代科技知识的青年将是中国伟大复兴的基石。独立悠久的文明传统、丰富复杂的民俗文化也是新世纪中国“软实力”的体现,通过传播中国民俗文化,将使世界其他国家的人们对中国的文化更加了解,对中国的发展崛起更容易接受。

3.实践性强

民间艺术教育的另一个特点就是有很强的实践性,无论是制作步骤、工艺,还是完成后的操作使用,都带有更多的非专业性。这种较低的门槛,可以带给学习者更强的自信心。

制作上的实践性:首先在制作上,相对于建筑艺术教育,民间艺术品的工艺并不复杂,相对于绘画艺术教育,民间艺术对专业技能的要求不是非常高。诸如面花、剪纸等民间艺术品的制作工艺很容易掌握,尽管可能没有专业艺人制作的那样精美,但成功的几率很大,足以达到教育的目的。

操作上的实践性:民间艺术品的实用和操作也相对简便易学,较之曲艺、摄影、影视等艺术教育来说,像放风筝、抖空竹这些操作步骤就是与人们平时的生活娱乐结合在一起,便于掌握、更便于普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