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师承章黄播杏林

师承章黄播杏林

时间:2022-01-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清末,太炎先生等人倡导种族革命,推翻帝制,恢复中华,传承道统。民国虽然创建,文化未能大行,内忧外患,国故凋零。其为民族文化传承,苦心孤诣、卧薪尝胆,为后人传承中华文脉,指出知行合一、体用一如之大道,功德无可限量矣!钱先生师承慈溪颖明陆先生宗达,得章黄之学一脉嫡传,将太炎先生所开创运用乾嘉朴学研治医经,于当代中医院校发扬光大。先生自1972年11月22日来北京中医学院工作,至今已42年余。

邱 浩

翻开2003年聆听钱先生授课笔记,十二年前谆谆教诲映入眼帘:“圣人之道,譬若宫墙,文字训诂,其门径也。门径苟误,跬步皆歧,安能升堂入室?学人求道太高,卑视章句,譬犹天际之翔,出于丰屋之上,高则高矣,户奥之间,未实窥也。或者但求名物,不论圣道,又若终年寝馈于门庑之间,无复知有堂室矣。——《清史稿·列传二百六十七·儒林传一·总叙》。”反复吟读,倍觉亲切,深感于当下乃至今后治学,其现实指导意义,一仍不可限量。

自明末华夏遭剃髮易服之变,中原板荡,顾炎武、傅山等诸先生为使华夏文脉不绝、圣贤之道不坠,披肝沥胆,呕心沥血,开返经穷源之学,后世因而得传古圣先贤仁义礼乐、内圣外王教化之本。清儒朴学三百年,以文字、音韵、训诂小学治经史,旁及诸子,以逮医经,依考据得义理古貌、史实真相,重身体力行,不尚坐而论道,故六经诸子,典章制度,华夏文明,上古至清,一以贯通,古学得存。清末,太炎先生等人倡导种族革命,推翻帝制,恢复中华,传承道统。民国虽然创建,文化未能大行,内忧外患,国故凋零。太炎晚年愈加发奋,由国学而入中医,藉古文经学底蕴,乾嘉朴学方法,精研上古医经,实践汤液治疗,俾华夏文明德泽民众,炎黄子孙因以不致淡忘中华故有文化。其为民族文化传承,苦心孤诣、卧薪尝胆,为后人传承中华文脉,指出知行合一、体用一如之大道,功德无可限量矣!

钱先生师承慈溪颖明(又作颖民)陆先生宗达,得章黄之学一脉嫡传,将太炎先生所开创运用乾嘉朴学研治医经,于当代中医院校发扬光大。先生自1972年11月22日来北京中医学院(现称北京中医药大学)工作,至今已42年余。先生朝乾夕惕,焚膏继晷,考校医经,著作等身,见解精深,引领梯航,接引后学,无私殷切。反复强调:中医之学犹如黄金宝鼎,由三足承托而起,一为《黄帝内经》,一为《伤寒杂病论》,一为《神农本草经》。此三部汉以前古书,为中医理论之渊薮,学术大厦之基石,医籍文献之根本。

先生曾说:读书贵得善本。章太炎先生针对当时中医读书不注重善本指出:“近世治经籍者,皆以得真本为亟;独医家为艺事,学者往往不寻古始。”这不利于深研医理,又说:“信乎,稽古之士,宜得善本而读之也。”阅读中医经典,尤当根据目录学为线索,求其善本、珍本,端本以正末,溯流以讨源。先生耳提面命,传道授业,余总结所学,体会如下:研治中医经典古籍,首先备集众本,择其精善,参照启发,互校得当。

(一)《黄帝内经》,选择校勘《素问》《灵枢》《太素》

《甲乙》其中任何一书,均宜与他书互校

1.《素问》可供参考善本

甲、明嘉靖二十九年庚戌(1550)武陵顾从德翻宋刻本

乙、金刻本(残卷,含《素问遗篇》)

丙、元读书堂刻本

丁、元至元五年己卯(1339)菖节胡氏古林书堂刻本

戊、明嘉靖赵康王朱厚煜居敬堂刻本

己、元刊本《素问遗篇》

2.《灵枢》可供参考善本

甲、明嘉靖赵康王朱厚煜居敬堂刻本

乙、明无名氏刊本

丙、元至元五年己卯(1339)菖节胡氏古林书堂刻本

3.《黄帝内经太素》可供参考善本

甲、日本仁和寺旧藏丹波赖基古卷子钞本(今已发现二十五卷,日本杏雨书屋藏卷二十一与卷二十七)

乙、清光绪二十三年丁酉(1897)袁昶渐西村舍通隐堂刻本

丙、中华民国十三年甲子(1924)萧延平校注兰陵堂刻本

4.《黄帝三部针灸甲乙经》可供参考善本

甲、明万历二十九年辛丑(1601)新安吴勉学翻刻顾从德《医学六经》刻本(《古今医统正脉全书》四十四种之一)

乙、明蓝格古钞本

丙、清文渊阁《四库全书》钞本

此外,校勘以上诸书,还当对照《黄帝内经明堂》(日本古卷子钞本残卷)、《巢氏诸病源候论》(南宋绍兴坊间据北宋天圣刊本之重刻本)、《备急千金要方》(南宋初年刻本或日本嘉永二年己酉(1849)江户医学馆据南宋初年刻本影刻本)、《千金翼方》(元大德十一年丁未(1307)梅溪书院刻本或日本文政十二年己丑(1829)江户医学馆据元大德梅溪书院刊本影刻本)、《外台秘要方》(南宋绍兴间据北宋刊本之重刻本)、《医心方》(日本御本-半井家藏古钞本或日本江户医学馆安政六年己未(1859年)影刻本)等书相关文字。

(二)《难经》可供参考善本

1.明内府司礼监经厂刻本《难经》白文(《医要集览》礼乐射御书数之“数”部)

2.明万历二十九年辛丑(1601)新安吴勉学刻本《难经本义》(《古今医统正脉全书》四十四种之一)

3.日本庆安五年壬辰(1652)武村市兵卫刻本《王翰林集注八十一难经》

4.日本文化元年甲子(1804)濯缨堂刻本《难经集注》

5.明《正统道藏》钞本《黄帝八十一难经纂图句解》

此外,还当与《素问》(版本见上)、《灵枢》(版本见上)、《脉经》(版本见下)、《甲乙经》(版本见上)、《备急千金要方》(版本见上)、《千金翼方》(版本见上)、《外台秘要方》(版本见上)、《太平圣惠方》(版本见下)、《史记正义·扁鹊仓公列传》(南宋光宗绍熙末年建安黄善夫家塾刻本)等书相关文字对照校勘。

(三)《伤寒论》,选择校勘《伤寒论》《注解伤寒论》《金匮玉函经》《千金翼方·卷九卷十》《脉经·卷七》其中任何一书,均宜与他书互校

1.《伤寒论》可供参考善本

甲、明万历二十七年己亥(1599)海虞赵开美据北宋元祐三年国子监刊刻小字本翻刻、沈琳仝校、长洲赵应期刻本(台湾故宫博物院、沈阳中国医科大学图书馆藏修刻本)

乙、明万历二十七年己亥(1599)海虞赵开美据北宋元祐三年国子监刊刻小字本翻刻、沈琳仝校、长洲赵应期刻本(中国中医科学院图书馆、上海图书馆、上海中医药大学图书馆藏初刻本)

丙、敦煌残卷《伤寒论》甲本(S202)、乙本(P3287)、丙本(P3287)

2.《注解伤寒论》可供参考善本

甲、元刻本《伤寒论注解》

乙、明嘉靖二十四年乙巳(1545)汪济川刻本

丙、明万历二十七年己亥(1599)海虞赵开美刻本

3.《金匮玉函经》可供参考善本

甲、清康熙五十六年丁酉(1717)上海陈世杰据何焯钞宋本校勘、起秀堂刻本

4.《千金翼方·卷九卷十》可供参考善本

甲、元大德十一年丁未(1307)梅溪书院刻本

乙、日本文政十二年己丑(1829)江户医学馆据元大德梅溪书院刊本影刻本

5.《脉经·卷七》可供参考善本

甲、明嘉靖间佚名氏据南宋嘉定十年丁丑(1217)何大任翻刻北宋“绍圣小字监本”刊本之重刻本

乙、元天历三年庚午(1330)广勤书堂刻本

丙、清光绪十九年癸巳(1893)邻苏园影明嘉靖间翻宋刻本

此外,校勘以上诸书,还当对照《小品方》(日本前田育德会尊经阁文库藏古卷子钞本残卷)、《太平圣惠方·卷八卷九》(南宋绍兴十七年丁卯(1147)刻本)、《金匮要略方》(版本见下)、《肘后备急方》(明刊本或明《正统道藏》本)、《备急千金要方》(版本见上)、《千金翼方》(版本见上)、《外台秘要方》(版本见上)等书相关文字。

(四)《金匮要略》可供参考善本

1.元末后至元六年庚辰(1340)樵川邓珍序刻、明嘉靖修补本《新编金匮方论》

2.明洪武二十八年乙亥(1395)吴迁据祝均实藏古本钞本《金匮要略方》

3.明嘉靖俞桥刻本

4.明万历二十七年己亥(1599)海虞赵开美刊、沈琳仝校刻本《金匮要略方论》

5.明万历十三年乙酉(1585)徐镕校勘、明万历二十九年辛丑(1601)新安吴勉学刻本(《古今医统正脉全书》四十四种之一)《金匮玉函要略方论》

此外,还当与《脉经·卷八卷九》(版本见上)、《小品方》(版本见上)、《太平圣惠方·卷十》(版本见上)、《伤寒论》(版本见上)、《肘后备急方》(版本见上)、《备急千金要方》(版本见上)、《千金翼方》(版本见上)、《外台秘要方》(版本见上)、《证类本草》(《大观本草》或《政和本草》,版本见下)等书相关文字对照校勘。

(五)《神农本草经》辑复可供参考善本

1.《本草经集注》(存古卷子钞本,吐鲁番出土残卷、敦煌出土残卷)

2.《新修本草》(存古卷子钞本,日本藏数种残卷)

3.《经史证类大观本草》(南宋嘉定四年辛未(1211)刘甲据南宋淳熙十二年乙巳(1185)江南西路转运司刊本校刻本或清光绪三十年甲辰(1904)武昌柯逢时影宋校刻本)

4.《重修政和本草经史证类本草》(蒙古定宗四年己酉(1249)山西平阳晦明轩主人张存惠刻本)

5.《本草纲目》(明万历二十一年癸巳(1593年)金陵胡承龙初刊刻本或明万历三十一年癸卯(1603)巡抚江西督察院右副都御史夏良心序、江西按察司按察使张鼎思序再刊刻本)

6.《太平御览》(民国二十四年乙亥(1935)商务印书馆涵芬楼据南宋蒲叔献蜀刊本,配以南宋闽刊本,补以日本闻久间喜多氏活字本影印本)

此外,可参考明代卢复,清代过孟起、孙星衍、孙冯翼、顾观光、黄奭、姜国伊、王闿运、苏龙瑞,民国刘复,现代尚志钧、马继兴,日本狩谷棭斋、森立之等人考证辑复本。《本草衍义》《本草品汇精要》《本草和名》《和名类聚钞》《五十二病方》《武威汉代医简》《伤寒论》《金匮要略》《肘后备急方》《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医心方》,以及《诗经毛传》《尔雅注疏》《说文解字》《释名》《经典释文》《山海经》《淮南鸿烈》《博物志》《抱朴子》《齐民要术》《艺文类聚》《初学记》《北堂书钞》《玉海》等书,均当参阅相关内容。

先生秉承乾嘉朴学治学心要,进而指出:求得善本之后,当据版本学考察古医籍版本流传始末、文本演变,比较其优劣,确定底本、主校本、次校本、旁校本,从具体情况出发,综合运用古文字学、俗字学、上古音韵学、训诂学、考据学等古文献学知识,进行古医籍校勘,尽可能客观地恢复古医籍原貌。

俞曲园先生曾说:“治经之道,其道有三:曰正句读,审字义,通古文假借。治诸子亦然。治子难于治经。经自汉以来,经师递相传授,无大错误;子则历代虽亦著录,然视之不甚重,雠校不精,讹阙尤甚。凡诸子书之拮据为病者,皆由阙文讹字使然。”古医籍校勘是否精准,事关司命,其考讹正误,察阙剔衍,釐清错倒,判定取捨,对于正确理解医理,从而更好地指导临床,意义极为深远。

以《黄帝内经》为例,众本互校,难在取舍;诸家训解,孰为本义?先生指出:上古音韵学为治《内经》校勘、训诂,解惑定疑之锁钥。刘师培《左盦集》曰:“考《内经》一书,多属偶文韵语。惟明于古音古训,厘正音读,斯奥文疑义,涣然冰释。”先生步清儒之芳躅,运用上古音知识校勘《黄帝内经》,硕果累累,诠释古义,精妙连连,业内耆宿,海外俊彦,无不交口称赞。数百年绝学,不绝如缕,启迪后生,功莫大焉!

先生在中华中医药学会2014年举办的“中医典籍与语言文化研究专家学术传承与人才培养”学术传承班授课时说:

本学期教学核心是上古音韵学。上古音韵包括的时间段是周秦两汉。这个时期是中国文化奠基时期,大多数作品不期用韵而有韵,不是刻意找韵脚,而是哼出韵脚来,所谓“化工”之韵也。《内经》许多文章奠基于战国时期,而经汉人修润,所以《内经》有汉人词语。我们研究上古音韵学的直接目的是:

第一,学会依韵校勘。这个方法很重要。刘衡如先生校勘《灵枢》使用此法,校出数十讹字。我使用此法校勘《太素》,校出近百讹字。依韵校勘需与版本、训诂结合起来进行。

第二,分析研究《素问》《灵枢》写作时代特征,甚至具体到某篇某段写作时代的判定。顾炎武《音学五书》已经做出榜样,可惜后人没有接续去作。段玉裁《六书音韵表》有判定先秦古韵与两汉古韵的说明。明代冯舒说:“《内经》全书,通篇有韵。”《内经》押韵现象,丰富多彩,色彩斑斓,分析其音韵特征,大有可为。我们是在前人、尤其是清儒的巨肩上攀登,后人将在我们的基础上继续前进。

第三,《甲乙经》好版本不多,从古音学校读研究者更为乏人;《太素》缺乏全面系统的音韵研究;《伤寒论》《金匮要略》《金匮玉函经》也有押韵的段落,可惜研究者太少了!黄侃的弟子孙世扬跟随太老师章太炎研究《伤寒论》《金匮要略》训诂,写成《伤寒论字诂》《金匮要略字诂》,对两书押韵段落有分析。自章、孙(世扬)后,无人研究《伤寒》《金匮》的古韵。总之,我们学习上古音韵学是为了研究《内经》系列著作(灵、素、甲乙、太素)的校勘正讹,以及其他中医古籍的校勘正讹。校勘正讹,有音韵学帮助与支撑,将取得重大成就。这是一门有实用价值的好学问。

古韵是一门绝学,清人已经如此言说。综合大学中文系古汉语课有古音学课时,但课时太少,老师不好讲,学生不爱听,真正掌握上古音韵学的人很少。中医院校医古文课没有音韵学课时,这门有用的知识,在中医界真的快要绝种了……学《说文》、学古韵、学训诂,需要有一种不怕苦、不怕枯燥的心理准备。有这种心态,有这种精神,就是有了好学风。我们传承班不但要学知识,更要磨练刻苦精进的学风。谚云:“黄金需要烘炉炼,白玉亦需妙手磨。”不炼不成材,所以要求同学们课后做作业,做完交我批改。“耋年育英才,人生一快哉。此亦愚之梦,传薪待后侪。”现在把我的讲稿发给大家,请认真阅读,体会研究《内经》古韵治学的方法。要用自己的“心”看,这就是老百姓说的“用心读书”的含义。只要用“心”去做,没有做不好的事情。不要贪热闹,不要追名闻。沉潜杜默,其益无穷。

先生在学术传承班反复强调治学宗旨:“无慕虚名,勤修实学。”他在互联网授课留言中写道:“中华民族文脉不能中断。续断关键系于青年肯否进取。回顾数十年学习中医文献和写作情景,许多话语不禁从心底深处奔涌而出。为学必先立志,立志必法先贤。”下面把先生对我们读书治学的教导如实照录下来,作为修身治学的警策。

先生常说:“莫思身外无益事,须读人间有用书。”他把曾国藩读书方法的心得推荐给我们:

把读书当做乐趣,把写作当做延寿,可以减轻心理压力。曾国藩的读书法是:“虚心涵泳,切己体察,朱子教人读书之法,此二语最为精当。涵泳二字,最不易识,余尝以意测之。曰:涵者,如春雨之润花,如清渠之溉稻。雨之润花,过小则难透,过大则离披,适中则涵濡而滋液。清渠之溉稻,过小则枯藁,过多则伤涝,适中则涵养而浡兴。泳者,如鱼之游水,如人之濯足。程子谓鱼跃于渊,活泼泼地;庄子言,濠梁观鱼,安知非乐?此鱼水之快也。左太冲有“濯足万里流”之句,苏子瞻有夜卧濯足诗,有浴罢诗,亦人性乐水之一快也。善读书者须视书如水,而视此心如花、如稻、如鱼、如濯足,则涵泳二字,庶可得之于意言之表。尔读书易于解说文义,而不甚能深入,可就朱子涵泳、体察二语悉心求之。”上述一段话是曾文正公写给其子纪泽的信,抄录供大家思考学习。

先生教导指出:

正确的学习方法是“专一”“有恒”。所谓“专一”“有恒”,不是让大家只学音韵学,不看其他书,不是这个意思;而是要求在看这部分教材的时候,精力专一,不想其他。我也有不专一的毛病,自从看了《曾文正公嘉言录》以后,对照检查自己,发现自己“无恒”“纷志”的毛病很严重,于是咬牙励志,逐渐有了进步。请容我把曾国藩有关“专一”“有恒”的文字写在下面,供同学们思考:

“凡人做一事,便须把全副精神注在此一事,首尾不懈,不可见异思迁,做这样,想那样;坐这山,望那山。人而无恒,终生一无所成。我生平坐犯无恒的弊病,实在受害不小。当翰林时,应留心诗字,则好涉猎他书,以纷其志;读性理书时,则杂以诗文各集,以歧其趋;在六部时,又不甚实力讲求公事;在外带兵,又不能竭力专治军事,或读书写字,以乱其志意。坐是垂老,而百无一成!即水军一事,亦掘井九仞,而不及泉。弟当以为借鉴。现在带勇,即埋头尽力,以求带勇之法。早夜孳孳,日所思,夜所梦,舍带勇以外,则一概不管。不可又想读书,又想中举,又想做州县,纷纷扰扰,千头万绪,将来又蹈我之覆辙,百无一成,悔之晚矣!凡人为一事,以专而精,以纷而散。荀子称:耳不两听而聪,目不两视而明。庄子称:用志不纷,乃凝于神。皆至言也。”

曾国藩又说:“余生平坐无恒之弊,万事无成,德无成,业无成。已深可耻矣!逮办理军事,自矢靡他,中间本志变化,尤无恒之大者,用为内耻!”上面这段话,我把它写在一张大纸上,贴在墙上,天天看,天天自检,觉得有好处,催我进步,所以我愿与大家分享。

先生还引用孟子的话激励我们奋进: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孟子·告子下》)

——今人阙律己之条,少修为之戒,故日趋卑微。事关民族精神,事系民族心理,深可惧也!此吾建《咫闻录》初衷也。超尘。

引用顾炎武的语录为我们指明人生方向:

(一)吾辈所恃在自家本领足以传之后世,不必傍人篱落,亦不必与人争名。

(二)其必古人之所未及就、后世之所不可无而后为之,庶乎其传也。

(三)故凡文之不关于《六经》之旨、当世之务者,一切不为。

(四)生平所见之友,以穷以老而至于衰颓者,十居七八,曰:‘老则息矣,能无倦乎?’此言非也。夫子未尝一日忘天下也。故君子之学,死而后已!”(《顾亭林文集》)

——顾炎武几条语录是他为人、为学、处事、律己标准,一生奉行,坚守不变,成就他卓越光辉、伟大不朽人生。应牢记,应实为,应对比,应自检,庶可造就自己无悔人生。超尘几乎每日以此语警策自励!

引用傅山的语录指导我们治学写作:

(一)人无百年不死之人,所留在天地间,可以增山岳之气,表五行之灵者,只此文章耳。念之念之!观其户,寂若无人,披其帏,其人斯在。吾愿尔为此等样人也。势利富贵,不可毫发根于心。

(二)读书不可贪多,只于一种里钻研穷究,打得破时,便处处皆融;若但乱取,东西齐撞,殊不中用,不惟不得力,且累笔性。此不是不教读书之说,是戒读而不精之语,知此许言博也。

(三)文章诗赋,最厌的是个啴字。啴,缓也。俗语谓行事说话松踏不警曰单。齿牙口舌手笔丁当振动,自然无此病。若一篇之中,得三两句警策,则精神满纸矣!(《霜红龛集》)

——超尘读《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深有此体会。

先生曾在2013年给我的短信、邮件中传授他总结六十年学术生涯的治学心要:“盘点学术人生,训诂学以段(玉裁)、王(念孙)、俞(曲园)、章(太炎)、陆(宗达)为师,核心是段、王;音韵学以段氏、王力为师,二人并重。王力音韵学超越前古。”“乃知‘振兴中医从读书始’,乃知‘学问从校读中来’,乃知‘考误正字乾嘉大法’。此三句出自吾心,较之得自读他人书而知之者更为真确亲切矣!”

他还意味深长地对我们说:“学习文献的人,眼睛看的是古书、古人、古事,经验告诉我:眼睛也要回到现实中来,要关心今书、今人、今事。换句话说,要关心当前文化学术新进展、新动向。当前学术动向是对国学、儒学、传统文化予以高度关注。文化是一种集体记忆。把传统的优秀的集体记忆与当前学术研究结合起来,与中医文献研究结合起来,意义重大。按照时代的新进步,推动中医文献研究的深入发展,推动中医药文化创造性的转化和发展,激活每个研究人员的学术生命活力,十分重要。我们的学术研究与中华民族文化进步与提高密切相关。传承班同学要有时代担当意识与责任感。我老矣,但我的学术精神不馁败,我注意培养我自己的时代责任与担当意识,具体说,就是把这种意识体现在写作当中,通过文章推动文化的进步。不要小看文章的力量,文章的力量不仅在当代,更在后代。”

学宗乾嘉考医经,师承章黄播杏林。先生就是这样著述传道,默默奉献,使中华文脉相续如缕,圣贤之道德泽后世。

感恩先生对我们人生正确的引航,言传身教,循循善诱,诲人不倦,倾囊相授,如春鸟哺雏,无私慈爱。惟当自强不息,精研医典,传承朴学,以报师恩!

敬祝钱超尘老师健康长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