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博采精华大梁江

博采精华大梁江

时间:2022-01-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大梁江,是一个家族栖息地。从碑文上看,大梁江最初确实叫大梁家。大梁江至今有保存完好的明清古民居建筑三百一十四座,其中有一百六十二座完整的四合院。2010年12月13日,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与国家文物局,公布了第五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名单,大梁江成功入选国家历史文化古村落。梁氏家族的一宅九院是大梁江最具代表性的建筑集群,是经过明清两代人随着家族的扩大,不断增建,逐渐形成的。







明清古村,大梁江村名到底因何而来?博采精华,古民居建筑究竟有何风采?民风民俗,十二岁解锁仪式为何倍受青睐?


巍巍太行山深处,有一处古村落,它就是地处井陉县西南、与山西接壤的国家历史文化名村——大梁江。

从井陉向西大约30公里,路过吕家村,经过小梁江,再往前就是大梁江了。行走在这样的大山深处,远处群山如黛,近处葱翠欲滴。山上满是花椒和柿子树,到了秋天满山红红火火,非常漂亮。

迎面第一眼看到的是一棵有着一千三百年历史的大槐树。古往今来,物是人非,这株古槐无言地见证着物事沧桑,它遒劲的躯干也如岁月一般苍老,残卧在这个石拱券上,倾听着太行山中的不老传奇。

⊙ 大梁江村村口

⊙ 大梁江村

⊙ “襟山带河”牌匾

大梁江村的入口是座城楼,城楼牌匾上写着“襟山带河”。这四个字的意境和气势,是否在显示这里的人,既有家国天下的胸襟,又有磅礴浪漫的人文情怀呢?若真如此,那只有耕读传家的民间世族,才有如此的文化修养和人文视野。


“大梁江”溯源


大梁江,是一个家族栖息地。大约明朝正德年间,从山西平定县城西村迁来梁姓两兄弟,哥哥叫梁标,在大梁江繁衍发展,弟弟叫梁本,落户在了小梁江。当时大小梁江这一带还隶属于山西平定,1959年才划归河北省,归井陉县管理。现在大梁江全村总面积约25平方公里,居住着三百多户九百多口人,其中90%的人姓梁。

最开始,这个村子并不叫大梁江。在碑刻《大明国山西太原府平定州承天都甘桃村重修龙王庙记》上记载:“夫平定州东之百里余地,有甘桃村。古承天都之地东北山,古有龙王洞。”从碑文上看,这个村子以前叫甘桃村。

大梁江出山的四十里甘桃沟里没有一条河流,常年干旱缺水。有人分析正是因为缺水,所以先人就给村庄的名字赋予了一个“江”字。这个说法反映出了人与自然的一种微妙关系。

但是,大梁江人对于村名的由来还有另外一个版本的说法,说大梁江的名字是谐音变意而来。

原来,山西人习惯把一些同姓的大家族,称呼成“某某家”,比如乔家、王家等等。梁家从山西迁到井陉,属于家族式迁移,所以沿用山西文化的称谓,叫梁家。因为是兄弟二人,所以叫大梁家和小梁家。在山西方言里,“家”和“江”这两个字发音非常接近,经过后世口口相传,大梁家被人误读误解为“大梁江”。关于这一点,村里边还有一个特别有力的证据。

据大梁江村民梁晖说,梁氏宗祠里的碑上记载:“始祖梁标,世居城西村,后迁大梁家。自明季聚族于斯,迄今数百岁,子孙繁衍。”从碑文上看,大梁江最初确实叫大梁家。就是因为在这方言中,“家”的发音跟“江”特别像,所以后来就变成大梁江了。


“晋冀合璧”的建筑风格


大梁江至今有保存完好的明清古民居建筑三百一十四座,其中有一百六十二座完整的四合院。所有的建筑依山顺势,次第分布。整个村子既没有整齐的队列,也没有通衢大道,宽2米到4米不等的青石小巷,纵横交错,构成了大梁江的街道。分上街、下街、中街,还有五条巷子,总长3700多米。

民居的建筑风格可以用“晋冀合璧,博采精华”来概括,每一处民居,兼有北京四合院和山西民居的双重特色。建构集石头窑洞、砖木小楼、四合院等多种建筑形式为一体。窑洞石墙的厚度有的达1.2米,这种极厚的墙壁,隔热力特别强,冬暖夏凉。窑顶为石券构造,窑券顶上,都是用砖墁平了的,到秋收的时候,可以在上面晒粮食,为了上下方便,每家窑洞旁都有台阶。

房屋的门窗多采用石质的拱券结构,青瓦灰石,斗拱飞檐,每一片圆形兽面纹瓦当都造型别致,散发着历史的厚重感。院落门口多设有拴马石或抱鼓石,有的院落大门还保留着精致的木制垂花门。这些建筑技术的应用,使得这些古建筑历经几百年的风雨,依然散发着古朴的艺术魅力。

⊙ 明清民居

2010年12月13日,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与国家文物局,公布了第五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名单,大梁江成功入选国家历史文化古村落。


梁家出了个武举人


行走在大梁江,时间仿佛放慢了脚步,世界都变得安静起来,只有脚步声和偶尔转动木门的声音,与悠远的鸡鸣声一起,诉说着这里的恬淡、祥和。

青石堆砌的老房子,幽曲的卵石路面,斑驳的木门,圆拱形的窗子,还有这一间间老房子里的一个个故事,以及这条小路上曾经走过的男男女女、老老少少……所有这些流水一般的过往,磨光了脚底下的一个个青色卵石,洞穿了大梁江的旧年时光。

那大梁江的时光,从山西迁来之后到现在,究竟延续了多久了呢?

在梁氏宗祠里,梁家后裔的名字密密麻麻排满了3米长、1米宽的布卷,到现在已经延续了二十一代。每年从农历年三十开始到正月十八,村里都要举行祭祖活动,梁姓族人不分长幼,都要到祠堂里敬祖追宗。梁家成了这一带的名门望族。

乾隆年间,梁家出了个武举人,这使大梁江的声望更高了。先不说这武举人是谁,先问一个问题:举人这个级别,在当时,究竟有多高呢?

清代武举人的科考,分为四个等级,最低一级叫作童试,在县、府进行,考中者为武秀才;第二级叫乡试,在省城进行,考中者则为武举人。

大梁江的这位武举人叫梁深,按现在的学历来说,相当于拿到本一的文凭了。考中武举人后就可以接受朝廷任命,成为武将。然而,不幸的是梁深因为家庭变故,没能上任。如今,在村里还有他当年的练功石和弓箭。

大梁江村民梁晖说,后人为了保护练功石就把它砌到了墙底下,这上面还遗留着凭手指力抠出来的印儿。还有他当年拉断的弓,是用十六层牛筋制造的,最起码要一百六十多斤的臂力才能把它拉断。

梁氏家族的一宅九院是大梁江最具代表性的建筑集群,是经过明清两代人随着家族的扩大,不断增建,逐渐形成的。之所以叫一宅九院,是因为从一个门进去,能连通九个院落。结构巧妙,堪称奇观。

大院依南低北高的地势而建,占地6000多平方米,共有九个四合院式宅院,各有门户,又互相连通,房屋达一百多间。院中有院,楼外有楼。楼上建楼,楼顶建院。楼院相连,院楼相通。这个建筑组合不像通常的四合院建筑那样,是位于一个中轴线上的多进门,门与门是串联结构。这九个院落自成一体,其间有小通道连接,是集束式的并联结构。在这些宅院里出出进进,仿佛进入迷宫一般,如果没有人带领,根本就不知道怎么出入。这处宅院充分显示了武举人身份的显赫。


别具一格古戏台


从武举人大院的后门出来,有一座清乾隆年间的古戏台,更是别具一格。

⊙ 大梁江古戏台

这座戏楼坐南朝北,建得细致精道。中间有2米宽半人高的拱门,南北贯通。戏台由四根方形石柱支撑,四根石柱,两副对联。这其中一副对联写得耐人寻味,“不真不幻水中明月镜中花,可删可存格外文章圈外注”,把一个戏里戏外、台上台下、人间仙境、世俗风尘描写得淋漓尽致。

“一二人世间百态,三五步四海九州”,这座古老的戏台,涵养着大梁江人的品性,和悬挂在大梁江街头的善德、戒贪、忠孝、家和这一条条村训家规一样,造就了村里注重教育的文脉。大梁江虽然历代以农为本,但整个村子尚礼好学,村里有博士,有出国留学的,还出过县长,良好的村风族风代代相传。据说,这个仅有一千多人的山中小村,自从20世纪70年代恢复高考后,已经有四百多名学生通过考学走出了大山。


晋风晋俗


因地处晋冀交汇处,大梁江也就被历史选择为晋冀文化融合交汇的一个结点。

如今,大梁江还流传着很多独特的晋风晋俗。其中有一种叫作“解锁”,这其中有什么讲究呢?

解锁是一种风俗,主要流行于大梁江一带及河北西南部、山西东南部的农村。孩子一出生,就给他编一个锁,供奉在奶奶庙,希望孩子能在奶奶庙的护佑下健康成长。长到十二岁,再举行开锁仪式。这个风俗,流传到现在,增加了新的寓意,变成了一种精神启蒙活动,相当于现在的成人典礼。每年正月十五子时,也就是晚上十一点到第二天一点之间,全村十二岁的孩子都赶去奶奶庙解锁。

除此之外,大梁江至今还保留着不少像解锁一样的其他晋风晋俗,如浓重的山西口音、村民们喜欢听的晋剧、山西人喜欢吃醋和面食的饮食习惯等等。

山西民居有“进门看三头”的风俗,即灶头、炕头、女主人的头发造型。通过这些就基本可以判断出一个家庭的精神状态。我们走访的几家村民,屋里无不洁净有序,窗明几净。屋外黄泥抹就的灶台纤尘不染,即使是那些用来烧饭的劈柴,也层层叠叠摆放整齐,而且几乎家家都有一个做抿须儿用的蝌蚪床。

在村子入口的城楼上,背面题有“接脉通全”四个字。这四个字,喻示着这个古老的村落将找到与现代文明的切入点。它不仅延续了过去的文脉,还与现代文明融汇,在这座石头村落上力刻一个完整的文明图谱。


拯救古建筑


大梁江的明清古建筑群无疑是一座宝库。这个五百多年的村庄,经过太行夜雨、朔朔西风的吹打,能保留得如此完好,真是一个奇迹。不禁使人感慨梁氏祖先确实能福荫长远,不但为后代提供了居所,还在数百年之后让这些房子成为珍宝。

目前,村里的民居只有40%有人居住,60%的房屋处于闲置状态。房屋一旦空置就会迅速老化,进而坍塌。古村的保护迫在眉睫。所以在梁明海、梁顺义等人的倡导下,新建住房全部转移到村外,古村才得以完整保留。如今,大梁江按照专家的建议,决定按照分期开发、滚动发展的原则,开发性保护这个古村落。首先对古村落的核心保护区重点建筑进行整饬修缮。但是现在他们面临着资金缺乏这个大问题,村委两大班子正在四处筹集资金。

⊙ 抿须(面食)制作

目前,大梁江已经将饮用水源改造、电力电信线路改造和消防设施建设等建设项目,上报到井陉县,而且已经获批;还打算修建一条连接于家石头村的道路,建成后,这两个村子将成为古村落聚集的文化旅游区。

多少寒来暑往,几重雾锁春秋。大梁江的历史,斑驳于表里河山,被时间打磨成一首历史长歌。

这正是:

燕晋风骨融太行,庭院深深隐画梁。

襟带山河盼一江,接脉通全古韵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