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风荷文笔尽精华

风荷文笔尽精华

时间:2022-01-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散文集《风荷忆情》,是作者沈裕慎先生推出的一部力作。随着时间的推移,作品渐渐成熟,他准备精选一套在130万字左右的风荷散文系列,定名为《风荷忆情——沈裕慎散文作品选》《风荷忆旅——沈裕慎游记作品选》《风荷忆味——沈裕慎美食作品选》。因此,他说先出《风荷忆情——沈裕慎散文作品选》,出版发行之后,看看书的社会影响和读者阅读效果,再陆续出第2本、第3本。

朱超群

散文是一种心境。心境,心态与意境。这对散文创作而言,则远远不够的。我觉得写散文需要有境界的心态。何为境界?诚实、质朴,绚烂归于平淡。但有人说,散文是一盏灯。优美的散文,是一盏有温度、有思想、能够照亮心灵的智慧之灯。读一篇好的散文,犹如灯下品茗,心态无需急躁,举止不必夸张,于平和安适之中,咀嚼、体会文章中那知识的渊博、感情的真挚,语言的清丽。也如交一位好友,给你知识,给你温暖,让你得到友情和慰藉。散文集《风荷忆情》,是作者沈裕慎先生推出的一部力作。他是一个专心的写作者,视野广阔,信手拈来,皆可入文。在写法上,他不受所谓专业技巧之羁绊,行笔自由,藩篱不拘,随心所欲,性之所至。正是这些,造成了他这本别具一格作品集的可亲、可爱、可读、可思。

最近几年,沈裕慎先生致力于他的散文创作,大约有700多篇的作品,累积200多万字。随着时间的推移,作品渐渐成熟,他准备精选一套在130万字左右的风荷散文系列,定名为《风荷忆情——沈裕慎散文作品选》《风荷忆旅——沈裕慎游记作品选》《风荷忆味——沈裕慎美食作品选》。这3本书,不仅是他的精选力作,也是他呕心沥血,反复修改、不断润色,倾注了10多年的创作情感。可谓十年磨一剑,终于要在世人面前亮相了。为何起名为风荷系列?其实是先生居住小区名为“风荷苑”罢了。上海的普陀区有这样一个小区,小区出文人,小区出名人,以小见大啊!

我与沈裕慎先生是忘年交,在年龄上,他比我大15岁,相当于人生中大一个辈分了。但自从我们认识后,在文学上非常投缘。他写的书,我都读过,其中几本新书,我写过书评;他说我文笔可以,也为我的书写过序,并极力推荐我加入上海市作家协会。因而,我们成为一生中最为要好的忘年交了。他姓沈,其实是沈家人的养子,生身父亲姓朱,幼时送给沈家。这样一来,我与他是本家,又是同乡人。因此,聊着聊着,就让我们更为亲切了。

沈先生不会使用电脑,他的文章之修改和投稿,基本上都是我帮他完成的。因而,我知道他的文章不仅写得好,又在不断修改。我对他说,你的每一篇作品,都写得很有底气,很有味道,也很精致,但还在不断修改,精益求精,似有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的气概。我说我就没有他这样的耐心、细腻,多数文章在出书时,只查错别字,不再修改文章。他却说,各人都有各人的特点吧。

沈先生3本书本可同时出版。但他的要求较高,另外两本还在一本一本地慢慢改,慢慢磨。因此,他说先出《风荷忆情——沈裕慎散文作品选》,出版发行之后,看看书的社会影响和读者阅读效果,再陆续出第2本、第3本。

近日相聚,他对我说,你帮我写篇序吧。我一惊,先生与我,年龄上是长辈,文学上是前辈,后辈为前辈写序,实在有些不好意思。最后,在诚惶诚恐之下,我还是恭敬不如从命。毕竟是忘年交吧,我了解他在文学创作的一些情况,较为实际地说几句吧!

《风荷忆情——沈裕慎散文作品选》收入了散文和随笔203篇,约56万字,分金风玉露、似水流年、茗边琐语、万象芳华、掩卷偶悟、载笑载言六辑,内容涉及面广,题材丰富。既描写故土风情,又状世事的咏态,又有对人生的感悟。既写人,又写事。这些散文情感真挚,清新流动,在平淡中显出诗意。优美而浪漫,让人馨香练怀,久久不忘的心灵独白;启迪青春、点缀人生,畅想世纪的人生感悟……他遵循的是传统的散文路子,实实在在地写自己经历过的生活,不故作高深,不炫弄技巧,真诚而自然地表达内心的感受,文字中散发着隽永的情味。

沈先生见识广博,文学功底深厚。因为文学功底,他的句子不长,且善于想象比兴,善用排比叠句,读起来就有节奏感、诗意美。他写的作品,如故乡的油菜花、路上看到的牵牛花、家里阳台边上的燕子、蝉的叫声、原野上的秋天、炊烟袅袅,都是他可以联想和写作的材料,而且每一篇都让他写得那么精细、那么完美、那么娴熟,读来令人那么爱不释手。就以书中第一辑里的《菜花深处是故乡》来说吧,其中一段:

“阡陌间那弯弯曲曲,清澈见底的小河里,成片成片的油菜花的倒影,清晰可见。碧波映黄花,花在水中开,水在花中流,烟雨蒙蒙,影影绰绰,使江南的灵秀中又多了几分神奇和魅力。蓝天、白云、粉墙、屋瓦、河流、啃草的水牛和几个玩耍的孩子,与花浑然一体。我好像被扔进了画里。”

这样优美的文字,哪里是散文?简直是诗,是画。是把散文的写作融入到了诗里、画里。这样的文字,在他的作品中比比皆是。再来看《原野上的秋天》中写道:

“秋草地里,秋虫吟唱,轻风阵阵,桂花香味穿越窗隙,浸透胸间,美妙无比。秋色之美,并不仅在那经常的醉红,而更在那临风的飒爽。假如把春日当作一首珠圆玉润的小诗,那么,秋天便是一篇美丽的童话,她虽不似春天那样明媚娇艳,但却有着‘万美之中秋为最’的壮美意境和‘长风万里送秋雁’的宏大气势。

秋色如禅,空明、静谧、庄严、纤尘不染,少了春花的招摇,拭去了夏云的浮躁,只有枝头累累的果实,昭示着成熟生命的深沉与严肃,赋予人智慧和达观的人生态度。这时,秋风里弥漫着五谷杂粮熟透的醇香,我又变得青春激荡了。啜饮着这天地之气,仿佛觉得自己也长成了一棵肃立饱满的庄稼。”

一篇优美的散文,不仅应该表现出作家的真情实感,而且应该有耐人欣赏的韵味,他的行文很强调散文的韵味,也很重视散文中对美的追求。他没有做过农民,但在农村中长大,仿佛是一位饱经风霜的老农,对秋的庄稼太了解了。他描述出来的文字,就是这样精致、优美。他不是酿酒师,记述出来的文字,可以让每一位阅读者仿佛喝了一杯醇香的美酒,让人舒坦得心旷神怡……

往事是人生过去的风雨,是一段段记忆永不褪去的厚重,是中国故事中那些凝结着历史沧桑的味道,是记录着中国人别样动人风骨的清明上河图。在对往事书写当中,往往渗透着千百年来中华民族的共同向往与憧憬。读他写的对那过去年代用过的票证、成为他的尘封往事、国歌声中话国歌、第一次坐飞机、难忘的小弄堂,等等,这些感觉或许更为清晰。追根寻底是他写作的另一大特点,第二辑中的《国歌声中话国歌》中写道:

“唱国歌并非只是仪式中的一个程序,更是一种爱国主义教育。人们高唱国歌,应该有国家尊严感,民族自豪感、责任感和使命感。我们中国运动员在国际赛场上夺得金牌,要升中国国旗,奏国歌。在一切重要集会或国际交往中,举行隆重仪式时都要演奏国歌,高唱国歌。

我们的国歌,诞生在战斗年代,鼓舞亿万民众战斗意志。我们的国歌,反映了中国人民的革命传统,体现了居安思危的思想,激励中国人民爱国主义精神。”

文学修养,妙词佳句,是文章的面容和肌肤,情感是文章的灵魂。从古至今,凡是好文章,都是以情感人的。沈裕慎先生将一个情字作为丝线,贯穿在全书中,对江南的山水之情,对家乡的故土之情,对父母的亲子之情,对亲友的眷顾之情,盈溢在每篇文章的字里行间,如在《记忆中的父亲》一文中,沈先生这样写道:“是他,在艰难的岁月里,给我们营造出无穷快乐;是他,在平凡的生活里,携着我们一起书写出美好的人生。

此刻,儿时一个个难忘的镜头又在温馨回放:游泳时,父亲手把手教我们划水;小溪里,和我们一起捉鱼;夏夜里,拿着小瓶子给我们抓萤火虫;雪地上,他跑在前面让我们跟着他的大脚印踩,看到我们摔倒了又跟着一起哈哈大笑……

……时间一天天的过去,父亲一天天的衰老。年少时,生活在父母膝下,梦却在远方。当我们羽翼渐丰,情感世界变得越来越丰富时,与父母的交流却变得越来越少,及至自己也为人父,甚至不再年轻,梦才回到父母身边。直至某一天,突然醒悟:如果你的世界将要被洪水淹没,父母才是你最后的诺亚方舟。”

在“排队的岁月”一文中,他写了3次排队购物的经历:一是年节性排队,讲计划经济年代的过年购物,要排长长短短、大大小小的队购物情况。二是讲上海五六十年代购冬贮大白菜的经历。三是说七十年代末购家具的排队感受,最后说到现在与以往不同的排队。为此,在他看来,写作能抒发情感,也是关心社会发展的一种直接表达方式。

沈裕慎先生的文字自信、自由、自然,文笔是美的。那种美,有如扑面而来的山野之风,清香、淡雅,且弥久益香。这也正如大海的道德,恬淡闲适,但又厚德载物,生生不息。

散文集《风荷忆情》,文章取材独特,构思新颖,内容或粗犷神秘,或精致细腻,或冷峻悲悯,或绵密多情,体现了作者思考和创新的从容性、深邃性,较为难得。

沈裕慎先生的散文精髓是“真情”,情感的纽带把他和环绕着他的人情物情连接起来,把今时今日和往日连接起来,文字再朴实不过,情感再真纯不过。他建造的文字宝塔,带有繁丽多姿的特点,可以说是一种复调散文。他的散文,淳朴、隽永、平易、深邃,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他的散文,无论是叙事、写景,还是咏物、忆旧,表现出他观察事物、认识世事的独特眼光和深刻思想,都有情的倾注,情的流泻。情使文章感人,荡人心旌。情使文章优美,让人乐于阅读。情使文章富有魅力,让人爱不释手。《为家乡的春天点赞》是一篇春情悠悠,春意浓浓的佳作。“春风的轻柔,春雨的细密,春阳的温暖,春花的香艳”,他在描述春天中这些景物景象时,都是倾注了自己情感的。

在他的作品中,如果说《一盆玉蕊满堂春》《唱响心中的歌》《洁白的梨花》等,是以叙事摹物,融进情思来写的话,那么,《心中那片雪》《家是一盏灯》《亲又如何》等篇章,则是以心而悟,以情而发的诗篇布局,写得饶有志趣,富有情调,令人叹击。因此,读沈裕慎的散文,就会领略到什么叫文字好,什么是好文字,就会为精灵一样的文字着迷、感动、眼湿。

人们说,一个作家的作品好,一个重要的评判标准,是说他的语言好,我却说沈裕慎先生的文字好。虽说文字是语言的基础,语言好的作家,文字也不会差到哪里去,但我觉得这两者还是有微妙差别的。与语言相比,文字的单元更小,更细分,更有颗粒感,也更有独立性。好比一穗儿麦子和一些麦子种子的关系。如果说麦子穗儿是语言,那么麦子的种子就是文字。取来一穗儿麦子,谁也不能保证穗儿头里的麦子没有秕子,没有虫眼,谁也不会把每一粒麦子,都当作种子。而美好的文字呢,哈如一粒粒种子一样,饱满、圆润,闪耀着珠玑一样的光彩,蕴藏着蓬勃的生命力。每一粒种子,都能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在沈裕慎的这本作品中,给我的感受是既有语言之美,又有文字之美。

人生渐老,方知是非、深浅、痛痒,皆是岁月深处的道理。人不到一定的年龄,便不会知道家乡土地上,那一井一石,一草一木的意义。这本散文集中的许多篇章中,那些河湖草木、父老乡亲,都是有着灵魂的,有情有义的,有独特生命的。植物、土地和人,都是有灵气的,那么饱满,那么生动。

沈先生写的散文和随笔,我是很喜欢的。他写散文随笔的那种细腻、那种写实、那种逼真、那种引经据典和文字炉火纯青的笔锋和风格,造就了他是一个散文家的必备条件。我看了他的作品,常常会惊喜、惊奇和惊叹。心想,为什么他的散文写得如此精致、如此精妙、如此精美呢?一般的作者,要想学到沈先生那样的文笔,或许努力了也不一定有这样的功力。当然,他的作品写得好,这与他的经历丰富、阅历广泛和人品大气都分不开。

沈裕慎先生的散文作品,弘扬社会正气,鞭笞丑恶现象,呼唤时代精神。从他的作品获奖,可见一斑。在我认识他的许多年中,他每年参与上海与全国的各种写作大赛,真是挺厉害的,每年都获得几项大奖。2014年上海市民文化节写作大赛,有10多万市民参加,遍及上海各区县,从年过花甲的耄耋老人到天真垂髫的孩童,他们都以真实朴素的文字,书写自己与上海这座城市的真实情感,可谓范围广泛,盛况空前。沈先生也参加了,得了写作大赛奖,并获“上海市民作家”荣誉称号。他参赛的获奖作品是《排队的岁月》。在上海市民文化节指导委员会公布“In上海”市民写作大赛的获奖名单中,以及由上海市文化广播影视局、上海市文物局编印的《百名市民作家名录》成人组中,均名列前茅。2015年上海市民文化节写作大赛也获奖,并被授予“写作达人”荣誉称号。2015年,他还参加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的散文作品比赛,又获得大赛一等奖,不仅拿到了奖金,并被组委会指定在会议上谈获奖体会。这几年,大赛奖金每年拿,我开玩笑似的对他说,你是获奖专业户啊!

沈裕慎先生的散文,传承了老一辈散文家的美文传统,同时又带有自己鲜明的求真、向善、寻美之风格。毫无疑问,在今后的岁月里,我还会像他那些忠实的读者一样,陪伴着他的散文和他的一本本书,慢慢地变老。

是为序。

2016年3月30日于珍兴书屋

(本文作者为上海市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家协会会员、“中国龙文学奖”组委会秘书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