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实”的内涵

“实”的内涵

时间:2022-01-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这里的“实”靠向了人的品质与行为规范的要求。“实”阐释了人们对生活的美好向往和对理想的积极追求,以及对人行为做事的自觉规约。人们开始对“实”进行定义的时候,就已有了内容丰富的“实文化”,便开始在“实文化”中希望找到合适的“坐标”。虽没有直接提及“实”的概念,但是却讲到了“实”的知性。

中国人自古就有追求“实”的传统,“实”既是做事求果的一种标准,也是做人做事、求实绩、求成功的一项指标。与“实”相关的词语有“实在”“实用”;“实心”“实诚”“实惠”;“实时”“实际”;“实意”“实物”;“实事”“实情”;“实职”“实权”;“实体”“实业”;“实例”“实数”;“实相”“实况”,“实绩”“实效”;“实录”“实据”;“实力”“实质”;“实习”“实验”,“实学”“实践”;“实干”“实战”,“实行”“实证”等,还有“现实”“果实”“虚实”“真实”“充实”“殷实”等。与“实”搭配固定短语更多,常见、常用的有“春华秋实”“敦本务实”“名不符实”“华而不实”“避实就虚”“实事求是”等近100个俗语、成语。从《诗经》《左传》《国语》《战国策》到现代白话文学,一些经典的语段和言论中都常见用“实”。“实”的含义丰富、义项繁多,词语多、成语多,中国人擅用“实”的语辞,说明在做人、做事中一直有追求“实”的倾向与意愿。

说文解字》中说:“实,富也。”指财物、粮食充足、富有的意思。《小尔雅》中说:“实,满也,塞也。”有充满、注满之意。这两种“实”都是基于实体物质的观照。《广雅》中解释为:“实,诚也。”意思是“真实,诚实”。这里的“实”靠向了人的品质与行为规范的要求。据此看来,“实”有多重理解属性,可作为形容词有“富有”“真诚”“坚强”之义;可作为名词有“种子”“财富”“物资”“效果”等义;可作为动词有“充满”“填塞”“加强”“践行”“核查”等义;作为副词有“真正地”“果然”“终于”等义。“实”阐释了人们对生活的美好向往和对理想的积极追求,以及对人行为做事的自觉规约。

人们开始对“实”进行定义的时候,就已有了内容丰富的“实文化”,便开始在“实文化”中希望找到合适的“坐标”。由于“实文化”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有不同的表现形态,因此“实”的含义和坐标就只得历时性地“赋值”。

秦汉时期的《礼记·大学》中便提出:“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虽没有直接提及“实”的概念,但是却讲到了“实”的知性。《大学》从“礼”的角度,把这种知性聚焦于人的道德良知,也即人先须有道德知性,才会达至“齐家”“治国”“平天下”。这里看似讲的是文人知识分子推广思想言论的方式,或者说是修己与治人的关系,其实已经在讲如何实现愿望、如何把志向落到实处的问题。屈原的作品《渔夫》中,“渔夫”对身为“三闾大夫”的屈原讲:“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意思是自视清高、不切实际的空谈,只能被放逐于野,解决不了实际问题,反而证明了“无用”。《渔夫》也是知识分子所做,可是以一个乡野渔夫来讲这番道理,说明“实文化”在很早已是人们的一种普遍意识了,不仅仅是读书的“贤人”所悟道的。

《大学》《论语》与其他“四书五经”都注重从“条件”与“结果”的因果关系中探究如何“做人”、如何实现人的志向。譬如《论语》中的“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即是主张学有所用、学有所功。这些都是“学以致用”“济世”“治学”的治学思想,也是治人、治家到治国的思维路径,主张“读书”“视礼”之人要发挥积极的社会功用,对社会产生实际的促进作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