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做实培训基地内涵建设,树立基层文化干部培训品牌

做实培训基地内涵建设,树立基层文化干部培训品牌

时间:2022-03-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截至2016年底,先后承办文化部委托的国家级示范性文化人才培训、周边省市文化干部培训、全市各区县基层文化队伍的业务培训、各级文化行业经营管理培训、各门类文化艺术专业人才培训,以及商务部委托的涉外培训等130多期项目,培训近万人次。同时,又行之有效地将这独具特色的“四能四会”人才培养理念,运用到基层文化队伍培训工作中,促进他们成长为业务内行和能手,提升基层文化干部群众文化服务水平。

重庆文化艺术职业学院

重庆文化艺术职业学院,是先后获得文化部“中央文化管理干部学院西部分院”“全国基层文化队伍培训基地”“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培训基地”“全国文化干部培训基地”“中国非遗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首批试点院校”五个金字招牌的文化人才队伍培训基地,在国家战略发展的机遇与政策平台支撑下,在履行学历教育办学职能的同时,“立足重庆,辐射西部,服务全国”,承担起提高重庆及西部文化队伍整体素质的使命,行使各级文化人才队伍的继续教育与培训职能。学校将丰富优渥的培训资源与学历教育资源有效衔接,以“阳光快乐办培训、匠心情怀做培训、守正创新管培训”的基本原则和“训教功能结合、培训培养联动”的工作思路,积极探索当前文化队伍培训提升需求同长远人才培养目标的紧密结合,建立起文化人才队伍职前培养、职后培训及学历进修的互动机制,为构建立体式文化人才队伍培养培训体系打下坚实基础。

学校坚持“树品牌、扩影响”的发展宗旨,在摸索中形成了“管理机构专门化、队伍建设职业化、管理制度常态化、培训项目多元化、培训体系科学化、培训宣传立体化”的建设发展机制,培训规模不断扩大,培训领域不断拓宽。截至2016年底,先后承办文化部委托的国家级示范性文化人才培训、周边省市文化干部培训、全市各区县基层文化队伍的业务培训、各级文化行业经营管理培训、各门类文化艺术专业人才培训,以及商务部委托的涉外培训等130多期项目,培训近万人次。

一、重职能拓展,提升基地服务功能

学校积极加强与文化部各司局、相关文化事企业单位的业务对接,优化文化人才队伍培训体系建设,积极开展文化人才继续教育培训工作,项目实施门类涉及公共文化服务、文化艺术、文化干部教育、文化产业、文物非遗、文化市场、经营管理、高职艺术教育发展等方面,培训地域逐渐拓宽到了北京、天津、广东、湖北、河北、辽宁等地。多层次、宽领域、广覆盖的培训项目,充分履行了学校服务文化人才队伍建设的职能。

同时,搭建文化企事业单位桥梁,为高职人才培养集聚资源优势。一方面,通过多年的培训经验积累,不断思考如何有效整合各种培训资源,服务于学校人才培养,更好地提升学校学生专业素养和职业能力;另一方面,充分利用各项资源,为学生搭建实训实践平台,拓宽就业创业渠道,推进学校的建设与发展。

二、重内涵建设,强化基地特色发展

(一)敬业乐业,提升培训工作的“凝聚力”

基地工作团队坚守“阳光文化、快乐培训”的培训理念,不断提升管理团队的综合素质和管理服务能力,并定期开展专业培训、项目总结工作会、集体“备课”等活动,努力实现“人人都能独立带班、个个都能全面管理”的目标。

(二)挖掘资源,增强培训工作的“支撑力”

一是不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通过文化工作一线发掘一批、高校专业教师中培养一批、优秀文化企业遴选一批等路径,建立“六型”教师资源库,即:政策解读师、文艺理论师、文化艺术大师、高校讲师、专业培训师和优秀技师为一体的师资团队。

二是建立、巩固一批“有建设成就、有经验可鉴、有推广价值、有教育意义”的现场教学和实训单位,为培训提供鲜活的案例教材和优质培训资源,实现培训理论教育与实践体验的相互借鉴与印证。

(三)打造精品,提升培训工作的“品牌力”

培训基地在已有多年的培训办班经验基础上,针对各类主题,形成了系统科学课程体系,同时不断继承和创新,丰富培训内涵、深化培训内容,重视精品项目、特色项目的打造。如在公共文化服务人才项目上,打造文化馆骨干、群众文艺舞蹈编创人才的示范性培训品牌;在对口支援西藏昌都文化人才培养的探索实践中,逐渐形成“艺术院校”精准对接“民间艺术团”、“走出来”和“走进去”相结合的文化援藏双向交流模式。

(四)加强成果转化,提升培训工作的“影响力”

一是坚持把训、研、用结合起来,构建成果转化“直通车”,即有目的地将工作难点和热点确定为培训项目主题,通过“问题研讨——课堂学习——效果反馈”,把培训过程与成果转化相贯通;二是加强培训成果转化的分享平台建设。依托西部文化人才培训网《西部文化人才培训通讯》、西部文化人才微信公众号等宣传媒体,加强培训宣传与成果展示,有效巩固和扩大培训成果。

三、重训教结合,强化职业能力培训

学校秉承“专业对接产业链,训教对接办专业”的工作思路,在培训策划、办班过程中,加强培训课程与专业建设相结合,以教学支撑培训强化行业服务能力,以培训拉动教学促进专业建设发展,实现培训和教学的双向驱动。一方面,充分依托学校专业群教学资源,提升培训能力,将高校师资、课程建设、绩效评价等纳入文化人才队伍培训体系,提升培训实效。如学校积极探索与基层文化单位各个岗位有效对接的人才培养途径,提出培养“能说会道、能唱会跳、能编会导、能拍会照”的高素质技能型基层文化人才。同时,又行之有效地将这独具特色的“四能四会”人才培养理念,运用到基层文化队伍培训工作中,促进他们成长为业务内行和能手,提升基层文化干部群众文化服务水平。

另一方面,借助培训平台,了解文化企事业单位的用人需求,推动学校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更加准确,开辟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行业参与的人才培养模式,不断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构建,促进学科建设。同时,建立学校专业师资参与培训的长效机制,促进教师丰富行业体验,提升行业教学能力。在中国非遗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蜀绣、烙画、漆艺培训项目实施过程中,以艺术设计系骨干教师为核心的教学团队,全程参与项目策划和教学组织实施,全面了解非遗美术、民族美术专业的人才培养需求,提升了培训教学能力。同时,通过培训资源平台,在传承人工作坊、非遗工厂,挂牌建立民族美术专业实训基地,有效地促进了专业建设。

四、重管理水平,提升培训工作效能

(一)培训质量上精益求精

培训基地以把好培训“质量关”为工作要点和重点,始终坚持以“三个导向”做好培训课程设计,即坚持以“需求”为导向,促进培训任务与队伍建设目标相对接;坚持以“问题”为导向,注重培训内容与队伍素养要求相融合;坚持以“核心价值”为导向,推动培训工作与队伍成长需要相结合,确保各期培训项目都有为、有效。同时,对各期培训设计都进行“精雕细琢”,同一类型项目根据不同班次,量体裁衣做方案;同一课程根据不同层次,有的放矢定主题;同一培训环节根据不同对象,灵活多样改策略,有效增强了培训的精细化和精准度。

(二)管理制度上与时俱进

根据重庆基地平台的拓宽,完善“十三五”发展规划,明确发展目标、重点工作,修订完善各项管理制度,规范培训师资选聘与管理、培训计划申报与组织实施、培训资源建设与管理、各类(长、中、短期)培训项目管理办法等,确保培训工作有章可循、稳步推进。

(三)管理模式上守正创新

学校协调整合各部门资源,初步形成了由继续教育部负责项目实施内涵管理,负责项目的策划与监控、培训成果的转化、培训衍生功能的开发,整合培训资源,为学校教育工作提供平台;各专业系部负责具体教学设计、教学管理、教学质量监督与评估等;玉麟文化传媒有限公司负责项目实施组织管理,各部门发挥自身资源优势,各司其责、紧密配合,实现培训效果最优化。

五、重培训绩效,推进业务考核评估

(一)明确制度,培训标准有据可依

为保障培训质量,提升培训管理效能,培训基地重视培训绩效、痕迹管理。每个培训班编制《培训任务书》《项目实施书》,包含培训项目的安排细则、培训实施各岗位说明书、师资授课评估表、现场教学点评估表、培训材料等,做到培训团队分工明确、工作流程一目了然、材料收集量化归类、培训考核有据可依。

(二)按需定制,培训考核形式多样

培训基地坚持从培训委托单位实际需求出发,以课程考试、交流研讨、学员讲坛、结业汇报、作品展览等形式作为结业考核方式,着力于加强学员对文化工作新要求、新理念、新思维的认知与把握,指导学员更好地开展文化工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