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印度肢解近邻

印度肢解近邻

时间:2022-01-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经过27天的作战,印度当局将独立的巴基斯坦国家,肢解为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国两个部分,并且侵占了西巴基斯坦信德省和萨克加尔地区3600平方公里的领土。1947年3月24日,蒙巴顿出任印度总督,并于6月3日发表了英国政府称为“印度独立法”新宣言,通常称为“蒙巴顿方案”。3月26日,叶海亚以总统名义宣布取缔人民同盟,逮捕同盟主席拉赫曼和其他领导人,并宣布在全国禁止一切政治活动。

1971年11月21日,星期日的夜间,印度政府利用东巴动乱的局势,在苏联的支持和纵容下,向巴基斯坦发动突然袭击。经过27天的作战,印度当局将独立的巴基斯坦国家,肢解为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国两个部分,并且侵占了西巴基斯坦信德省和萨克加尔地区3600平方公里的领土。

印巴矛盾由来已久,有着复杂的社会历史根源和诱发动因。

从19世纪初叶到20世纪中叶,印度是英国最大的殖民地,是“英王皇冠上的最为光亮而珍贵的宝石”,饱受英国殖民主义者掠夺和统治。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政府被迫同意战后允其独立。但英国并不甘心丧失印度这块殖民地。为了继续达到控制印度的目的,英国极力在印度各民族、各教派、各党派之间挑拨离间,制造分裂,以达到“分而治之”的目的。1947年3月24日,蒙巴顿出任印度总督,并于6月3日发表了英国政府称为“印度独立法”新宣言,通常称为“蒙巴顿方案”。这个方案的主要内容是印巴分治,即将印度分为两个国家:信奉印度教的印度斯坦国和信奉伊斯兰教的巴基斯坦国。在分治之前,先解决旁遮普和孟加拉的划界问题;转让政权后,各土邦享有独立的地位,但仅有决定加入印度或巴基斯坦的权力。至于哪些地方归印度,哪些地方归巴基斯坦,蒙巴顿又规定:穆斯林占多数的地方应归巴基斯坦,反之归印度。而克什米尔鉴于其战略地位重要,英国打算以此建立军事基地,并且,以后以此制造纠纷,还可从中渔利,所以他又作了补充:克什米尔可自由加入印度,或巴基斯坦,或者保持中立。这一含糊的规定,为以后印巴两国埋下了仇恨的种子。

1947年8月14日,巴基斯坦自治领宣告成立,真纳任总督,第二天,印度自治领也宣告成立,蒙巴顿任总督,尼赫鲁任总理

分治刚刚实施,灾难接踵而至。世界现代史上罕见的人口大迁移发生在这片大地上:近千万的穆斯林离乡背井,逃往巴基斯坦,同时,居住在巴基斯坦的数百万印度教徒扶老携幼,逃往印度。他们长途跋涉,苦不堪言,无数人妻离子散,劳累而死,弃尸荒野,更有那不尽的大仇杀,怨怨相报,血案连连,仅在两国庆祝国家独立一个月中,在旁遮普一处,就有50万人死于大仇杀。一时间,城内大街小巷处处刀光剑影,城外乡村小道时时杀声震天,直杀得天昏地暗,日月无光。

宗教仇杀的血迹未干,1947年10月,印、巴两国又为争夺克什米尔大开杀戒。为此,联合国安理会费尽口舌进行调解,直杀到1949年1月,方才作出决定:双方按各自所占地盘达成停火协议,结果,印度占了克什米尔的五分之三,人口400万,巴基斯坦占了五分之二,人口100万。自此,两国怨恨加深,竟成一对不解的冤家。

时光飞逝到1965年9月6日,两国又为克什米尔归属问题大动干戈。双方都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且处于久战不决的局面。联合国安理会再次通过决议,使双方停火。1966年1月,印巴两国签订和约,双方军队后撤至1965年8月5日前各自所占的地区,但两国间的矛盾毕竟仍未彻底解决。

印度自独立以后,自恃人多地广,一心想作地区霸主。而巴基斯坦自从与印度分治之后,国土便割成两块,分成西巴基斯坦和东巴基斯坦,中间有印度相隔,相距1600公里。巴基斯坦总面积94.6万平方公里,人口1.3亿,其中东巴面积为14.3万平方公里,仅占总面积的11%,人口7200万,占总人口的56%。

巴基斯坦独立以后,西巴、东巴在国家政治经济生活中却处于不平等的地位。政治上,中央政权控制在西巴地主、资产阶级手中,政府官员西巴人占85%,东巴人受排挤。经济上,西巴22个大家族,控制了全国的经济命脉;东巴每年出口黄麻创汇达3亿美元,占其外汇收入的一半,但东巴仅得20%的收入,军事上,军队指挥实权也一直受西巴旁遮普、巴丹族高级将领控制,如陆军50多名将级军官中,东巴人仅占1名;东巴人在军队中仅占10%。

这种情况的长期存在,引起东巴资产阶级的极度不满。东巴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对西巴统治集团的歧视政策日趋不满,要求改变上述不平等的现状。1966年,东巴新兴资产阶级的代表人物穆吉布·拉赫曼,明确提出六点自治纲领,要求给予东巴全面自治的权利,中央政府只负责国防和外交,货币、税收、外汇统由地方政府自理,并允许建立东巴自己的武装力量。拉赫曼的这“六点纲领”,是东巴新兴资产阶级试图摆脱西巴统治,要求独立的集中反映。1970年,巴基斯坦进行大选,在大选中,以拉赫曼为首的人民同盟获得大胜,取得160个席位,成为巴议会中的第一大党。大选结束后,人民同盟以其在议会中多数党的地位以及在东巴所具有的重大影响,明确要求叶海亚政府,承认东巴自治,并由人民同盟控制中央政权,从而导致了同西巴统治集团的严重对立。

叶海亚上台以后,经济状况恶化。东巴每年缺粮达一、二百万吨,物价飞涨,强烈要求改变经济日益恶化的现状,取消军法统治。拉赫曼明确宣布反对西巴统治,实现东巴自治,掀起了大规模的“不合作运动”,打出了“孟加拉国”的旗号,并于1971年 3月15日,宣布接管东巴地区的全部行政权力,导致了巴基斯坦独立以来最严重的分裂危机。

为了缓和东巴与西巴的严重对立,巴基斯坦总统叶海亚亲自抵达东巴,同拉赫曼进行会谈。但拉赫曼坚持其自治、独立的主张,谈判失败。

叶海亚也不是等闲之辈。为维护军法统治和巴基斯坦的国家统一,叶海亚决定运用武装力量制止拉赫曼的分裂行为。3月26日,叶海亚以总统名义宣布取缔人民同盟,逮捕同盟主席拉赫曼和其他领导人,并宣布在全国禁止一切政治活动。就在巴基斯坦国家军队准备对东巴的分裂自治运动进行武力镇压之际,驻守在东巴的国家军队中拥护东巴独立运动的孟加拉籍官兵发动了兵变,同国家军队发生了激烈的武装冲突。鉴于这一严重情况,巴基斯坦军队只得将第9、第16步兵师,从西巴紧急空运东巴,与反对派的东巴军队进行激战。一时间,本是一国之旅的军人,各为其主,进行血战,只见达卡城内硝烟弥漫,许多地段筑起了街垒,设置了路障。东巴老百姓大都支持东巴部队,但东巴部队毕竟兵力薄弱,且缺乏通盘指挥,交火数月,处于节节败退之势。西巴军队以优势的兵力和强大的火力连连发起猛攻,东巴军队渐渐不支,国家陷入混乱和恐慌之中。

东巴百姓更是悲惨,被政府军步步追杀,于慌乱中男女老幼各自逃生,纷纷出国躲难,沿恒河两岸而上,如潮水般涌向印度。恒河河口,数以百万计的小船载着疲惫不堪的人们驶向加尔各答,先后进入印度境内的难民多达1000万。

巴基斯坦战火骤起,可喜煞了印度人。印度政府拍手称快,跃跃欲试。原来,东巴、西巴分处印度东、西两端,多年来,印度感到腹背受敌,不能集中力量对付巴基斯坦在克什米尔的行动,现在既然东、西巴已经开战,实乃天赐良机,借着内部纷争,何不趁火打劫,肢解巴基斯坦,以消除这个多年的隐患?

要用军事干预邻国,总要找个借口。印度外长斯瓦兰于3月26日当天宣称:“印度政府对于在如此接近我国边界的地方正在发生的事态不能不感到严重不安。”印度报刊也开始大造舆论说,巴基斯坦内战已经严重威胁到印度人民的正常生活,印度不能等闲视之,为印度政府干涉巴基斯坦做准备。

印度军队已做好了开战的准备,只待一声令下,即可冲杀过去。但陆军参谋长马内克肖上将毕竟是个高参,他当即分析了国际形势,感到现在出兵还为时尚早,他劝甘地夫人不要性急,还须从长计议,必须设下万全之策方可行动。中国与巴基斯坦关系不一般,倘若巴基斯坦向中国请兵,中国大军杀过喜马拉雅山,如何是好?回想中印军队在1962年的那一仗,印度不知高低,贸然发兵,结果丢盔弃甲,狼狈逃命,至今一提起还令老将们心虚胆寒。他向甘地夫人建议:印军可在11月份发兵,那时中印边界大雪封山,飞鸟难过,依靠这一天险可阻挡中国进兵。这时印度尽管大胆进军巴基斯坦。

印军利用充足的时间进行训练,并采取一系列动员措施:征召陆、海、空三军预备役人员服现役;取消军队所有人员的休假,立即返回所在岗位;到11月初,印政府同意征用民用车辆,以紧急运送弹药及各种军用物资;迁移印度与西巴边境内的居民;加强城市民防措施等。

与此同时,外交部门也加紧活动。为了充分利用中苏矛盾,甘地夫人认定,抱住苏联的大腿即可称霸一方。于是,印苏关系飞速发展,非同寻常。

1971年8月9日,印、苏两国签订了“和平友好合作条约”。名日和平,但却是为了进行战争,支持印度肢解巴基斯坦。条约规定,任何一方遭到“进攻或受到进攻威胁”时,双方当立即协商,以“采取适当的有效措施”,被视为具有“军事结盟”性质。印度在取得苏联的明确支持下,加速了战争准备步伐。在这期间,印度从苏联手中获得坦克250辆,装甲输送车100辆,萨姆-3地空导弹以及其它军用物资,使印度的军力得到了很大的加强。

此时,印军已制定完成“解放孟加拉”的战争计划。其主要内容包括:

战争爆发之后,全力夺占或封锁巴方的两个主要港口,遏制和阻止巴军的进一步增援,使其东巴驻军产生后路有可能被切断的恐慌心理,以涣散其军力,动摇其抵抗决心。并试图通过封锁,防止第三国帮助巴军从海上撤出退却的部队。

战争爆发之后,全力夺占重要的交通枢纽,切断东巴内部之间的联系,将巴军分割成若干小块,使其无法协同作战,并阻止东巴驻军向纵深撤退,组织阵地防御。

完成对巴驻军分割歼灭后,任何部队都应向达卡发动攻势。占领达卡,才算战争取得胜利。

印军的战略是东攻西守。在与东巴交界处,印军部署了7个师、12个空军作战中队,有飞机211架,总兵力16万人;在与西巴交界处,印军部署了13个师,以及20多个空军中队,作战飞机300余架,共约30万人。而巴基斯坦在东巴的守军只有4个师、13个步兵旅,以及若干炮兵旅,共约9万多人,作战飞机12架;在西巴战线部署了12个师、20个空军中队,作战飞机200多架,兵力共约25万人。所以,在东巴方向,印军占有明显优势,在西巴方向,两军重兵对峙,印军略占优势。

1971年11月21日,印度数十万大军终于越过了边界,发动了第三次印巴战争。自然,印度要宣称是巴基斯坦先对印度发动了攻击,它的行动是迫不得已的自卫行动。23日,巴总统叶海亚宣布,由于巴基斯坦“受到外来的侵略威胁”,全国处于紧急状态。

12月2日,印军连续出动空军飞机,突击东巴达卡等城镇和重要军事设施;印海军切断了东、西巴的海上通道,封锁了东巴的所有港口。印陆军在海、空军的密切配合下,集中兵力,分东、西、北三个方向,对东巴实施“多路向心突击”,以期达到速战速决的目的。

印军的进攻出乎寻常的顺利,虽然印军的面前不断出现新的不同番号的巴军,但是,有东巴游击队与之配合,有东巴老百姓为之带路,印军所到之处,巴军一触即溃。巴军何以如此不堪一击?原来,巴基斯坦军队长期与游击队作战,早已拖得疲惫不堪,元气大伤,加之巴军中有多达30%的官兵是东巴人,逃的逃,叛的叛,剩下的又极不可靠,战斗力大为下降。当巴守军发现处境不妙、企图收缩兵力固守达卡时,为时已晚。后有印度追兵,前有叛军袭扰,腹背受敌,加之交通线又大多遭到破坏,情况十分不利。仅两周时间,巴军便遭受灭顶之灾,全军覆灭已无法避免了。

12月3日,巴军司令尼亚兹将军被印军的攻势吓破了胆,他向叶海亚总统发出急电:“我们要垮掉了。”其实,他手下还有9万大军,完全可以抵挡一阵。12月4日,他召集部下开会,却又被印军火箭射中会场,差点丢了性命,此时的他已无心再战,决定投降。

12月11日,印军从三个方向完成了对达卡合围攻击的作战准备后,投入大部分直升机、船只,运送作战人员、装备及各种作战物资,克服江河障碍,迅速向达卡推进。还派出伞兵,分别在距达卡70公里西北部重镇坦盖尔和30公里的东北要地纳西格迪空降作战,一举切断了巴军的退路,向南推进,直逼达卡。12 月15日,印军完成了从东、西、北三个方向对达卡的合围,海、空军分别从海上和空中实施了严密封锁,完全割断了东巴与西巴以及外部的陆、海、空联系。东巴守军陷入绝境。12月16日,东巴首府达卡落入印军之手。同一天,尼亚兹在达卡向印军总司令奥洛拉格将军交出了军刀,战争至此结束。巴基斯坦损失空军的四分之一,海军的二分之一,共有93000人被俘,数千人战死,西巴的领土丢失5000平方英里,东巴则脱离巴基斯坦,建立了孟加拉国;印军只付出伤亡11000人,损失坦克81辆、飞机42架、舰艇1艘的轻微代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