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记印度之行

记印度之行

时间:2022-03-2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到了印度国际大学之后,我们中国学生也过了一把“手抓送食”瘾。在印度国际大学,我们每天都受到中国学院的盛情招待,每顿的配餐都能感受到印方学校对此次交流活动的重视,几乎每一个细节他们都基本上落实到位了。在印度,售卖烟酒也是分时段分场所的,烟酒的广告在印度也是受到法律制约的,宗教的力量加之国家法律的约束形成了印度人“不嗜酒”的好习惯。
记印度之行_中国青年眼中的印度

高凌鹏

2013年1月15日到1月29日,我们云南大学16名研究生在段红云老师和钱均老师的带领下,在距加尔各答市180公里开外的印度国际大学以及印度的重要城市进行了为期13天的中印文化交流活动。这次交流活动开拓了大家的国际视野,也对两校的文化交流起了较大的推动作用。在这里,笔者将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提出个人对印度的一些见解和感受。

体验印度饮食

1.进食方式引发的思考

在印度的街头,我们常看到一排人坐在小吃摊的边上享受着独具本国特色的咖喱饭。他们赤手操作,动作的不约而同性和娴熟度不禁在街边形成了一道该国独有的特色风景线。到了印度国际大学之后,我们中国学生也过了一把“手抓送食”瘾。我们的吃相真可谓“丑态百出”,也许动作在印度同学看来牵强别扭,我们也都尽力尝试,直到把握动作要领——这可是体会当地生活的一部分。按照他们的习惯,每次餐后都会有人端一碗有柠檬片和花瓣的水用来清洗右手,一盘绿色颗粒的香料常用来供大家清除口中的异味,这应该是印度多年来流传下来的传统就餐习俗。据在中国学院临时任教的张老师介绍,我们不习惯用手抓取食物,是站在自己国家或个人的角度看问题;而印度本国人觉得用自己的手去抓食物反而是最安全放心的,使用餐具就意味着多了一道服务人员或递送餐具人员等人的触摸程序,这样进食在他们看来反而是不卫生的。另外,在印度人眼中,他们的左右手有着不同的分工,右手是相对干净的,是用来抓“干净东西”的,而左手是用来抓“脏东西”的,用左手抓食物在该国家是种禁忌(洗手间的“喷头”也是一个例子,此例将在后面讲到)。由此我们可以体会到,文化的差异会使我们不由地误读他们的生活方式,在跨文化的交流中,我们应该以一种宽容或多一份换位思考的态度去理解他们的文化。印度的进食方式的“脏”,是我们分类系统的价值预设所产生的印象,是我们给他们贴上了“脏”的标签。当然,这种分析或许多了一份夸张和矫情,但作为一个跨文化交际者,我们交流的目的不仅仅停留在对异国人行为方式的观察,也要尽可能理解他们的思维模式和可借鉴的合理之处。

2.“千篇一律”的特色饮食

1)吃牛肉是种禁忌,吃羊肉是种奢侈

牛在印度可是他们当地人的神,印度人对牛的崇拜和尊敬已是印度文化中的又一大特色。记得奥斯卡获奖电影《环游世界80天》里的一位陪主人环球旅行的佣人在印度时,由于挑逗并触怒了街上的牛而引起当地居民的愤怒和反感,他的这种无意的行为可是对他们神的亵渎。在这次文化交流中,我们又邂逅了一次有关牛的“文化冲突”。当我们团队的一位队友热情而又无意识地准备将牛肉干递到印度国际大学学生手中时,瞬间地犹豫又让他触电般地缩了回来,他可能突然意识到了这样做的不妥,好在大家的笑声将印度学生的尴尬和这位学生当时的窘态冲淡了。无论如何,这种文化的体验和交流互动是最真实的,相信大家会有同感。在印度国际大学,我们每天都受到中国学院的盛情招待,每顿的配餐都能感受到印方学校对此次交流活动的重视,几乎每一个细节他们都基本上落实到位了。这样的合理安排和热情招待,使我们队员们有时会感到受宠若惊,在吃得尽兴、享受美味的同时,还常因饭桌某一角落稍有的一丝不经意的夸张动作而笑破肚皮。阿维杰特院长会不定期地到我们用餐的地方询问我们团员对食物的要求,尽可能地满足我们的需求,但有时由于不知情等原因,我们也给对方出了个小难题。记得有一次,有位学生随口问到是否还有羊肉供应。这一询问引起了很多队员“共鸣”的同时,也使招待人员陷入了短暂的尴尬;后来我们才得知羊肉在当地是非常奢侈的食物,能用羊肉招待客人已经算是很奢侈的事了。

2)过了一把“咖喱瘾”

从印度归来,诸多朋友会问我咖喱是否吃腻了,身上的咖喱味有没有散尽,有没有因为吃太多咖喱会有身体的不适?相对其他队友已对咖喱形成的免疫,我的答案是否定的,因为在国内我就很喜欢咖喱的味道,对照着厨艺书尝试做咖喱饭的屡战屡败经历直到现在还是记忆犹新。回味起上次在马来西亚的小印度区域领略咖喱鸡美味的短暂时光,我真的认为,这次来印度让我这个可以接受咖喱的吃货过足了咖喱瘾,也领略到了印度饮食的魅力。

3)印度“禁酒”

在两校交流活动即将步入尾声的时候,我们一位热心的队友在校外买了一瓶酒供大家“畅饮”了一番。他不仅给了我们云大交流团团友举杯共庆活动顺利和圆满的机会,也在觥筹交错之时让我们顺便了解到印度的一部分“酒文化”。饮酒的习俗在中国源远流长,常言道:“无酒不成席”,事情常在酒桌上解决的酒桌文化已成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可以说酒文化已经渗透到社会的各个角落,已承载着各种各样的“目的”,如果说我们是酒的王国一点都不夸张。在印度,酒的价格对于我们来说贵得有点出奇。记得在澳洲旅行时,曾惊叹在国内几块钱的二锅头在唐人街居然卖到了25澳元(折合人民币150多元);在美国打暑期工的时候,曾对美国人喝酒的年龄限制和酒的价格产生过不解。据章老师介绍,在印度喝酒的习惯不是绝对没有,而是不怎么流行,这和他们的宗教戒律有很大的关系,这种宗教信仰对酒的限制起到了很好的束缚作用。在印度,售卖烟酒也是分时段分场所的,烟酒的广告在印度也是受到法律制约的,宗教的力量加之国家法律的约束形成了印度人“不嗜酒”的好习惯。公关礼仪的倡导者金正昆说过,酒量的大小往往和一个人的文化素养成反比,本人虽觉得这种说法有些过激,但还是能理解他讲此话的用意。在本人看来,“白酒红人面”可以自己控制,但灌酒或变相地“强制”对方喝酒的程度更能体现一个人的素养,饮酒原本是为使大家尽兴的,如果因强势力量的介入把劝酒变成灌酒,也就失去了酒交际的初衷。另外,酒量不佳者对酒的免疫和自卫行动常会给对方带来不实在、不真诚的印象,适量饮酒、想保持清醒的合理行为常会被人贴上“清高”或“架子大”的标签。而一些西方国家或印度这些有宗教信仰的国家要比我们国内做得好很多,通过国家之间的交流,我们国人也应该适当地反思自身特色文化的局限性,并根据自己国家的实际情况适当地借鉴他国的合理之处并作相应的改进,相信这也是跨文化交流的目的之一。

4)时差感伴随我们了解当地的用餐时间

印度时间比北京时间晚2.5小时,按理说这么短的时差应当对我们的日常起居等影响不大,然而这里的用餐时间却加大了我们交流访问团的时差感。当地的一位学生介绍,他们印度人每天要吃四顿饭,早上、中午、下午和晚上各一顿,但据笔者对相关资料的了解,得知他们每天仅吃两顿饭,一顿是上午接近中午的时候,另一顿基本在晚上10点以后。无论是官方的说法,还是他们用餐时间的本土化或人为时间设定,这种吃饭时间同国内的用餐时间有着很大的差别。即使印方学校尽可能按照我们的“生物钟”提供餐食,但下午1:30和晚上7:30的用餐时间常使饥肠辘辘的我们被迫到“国际大道”用零食临时填饱肚子。在印度,无论男女老少,很多人都能呈现他们特有的“小肚子”,这或许跟他们当地人10点以后用晚餐的习惯不无关系。

在印度酒店的见闻

1.小费文化

每当我们下榻酒店的时候,很多门童或服务人员会积极主动地帮忙搬运行李并送往到各个房间。起初或许会对他们的热情大加赞赏,觉得他们的服务远远超过期望值,但后来的入乡随俗让我们对他们的印象有了轻微的折扣。受英国等西方文化的影响,支付小费在当地酒店十分盛行,对不懂该地行情的中国学生来说,给多给少以及是否必须支付成为了比较棘手的问题。在美国,在服务行业不支付小费是非常无礼的行为,但是来到这个同中国“齐头并进”的发展中国家——印度,小费的介入让笔者加深了对“熔炉”这个词的理解。印度的物价和消费能力,决定了给小费的多寡,10卢比到20卢比(同人民币的汇率比约为8∶1)已经是他们可以接受的数额了。

2.洗手间的特色“喷头”

在印度酒店的马桶旁常放置一个用来洁“身”的喷头,这个喷头总会引发来自异文化的人的不同想法。为了避免因谈论该话题引起的敏感和尴尬,笔者并没有就这个问题对当地人进行询问,而是通过查资料的方式了解了隐藏在其中的秘密。这种喷头是当地人在便后用来冲洗肛门的,这样的设备在印度并不是很普及,在有些档次的厕所才能看到。在印度,其实大多数厕所都有个水槽,人们在便后常用左手“擦”干净肛门,然后再用水槽里的水洗手,这是他们解手的步骤。前文提到过,他们认为左手是用来抓脏东西的,使用左手擦屁股是合情合理的,这也是为什么很多印度人很忌讳用左手吃饭或跟别人握手的原因之一。其实两国的使用程序还是存在共性的,只是从环保的角度来看,印度人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不必要的资源浪费(手纸的使用)。如果双方没有沟通和了解,相互之间不免又会产生误读,比如很多印度人并不清楚我们饭前便后要洗手,我们也不清楚他们印度人用左手擦过屁股后,还要使用水槽对手进行清洗。

印度的交通工具

1.印度的铁路

印度的铁路在世界上有较高的知名度,其中大吉岭喜马拉雅铁路是三大世界铁路遗产之一。铁路对印度的交通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也可以说是印度的生命线,印度的民族英雄甘地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主张也是通过铁路传播的。当然,印度铁路的出事率也是举世闻名的。据了解,大多数印度铁路一直沿用的是英国殖民时期修建的宽轨,自19世纪40年代印度从英国殖民统治下独立以来,很多设备都没有进行改进,印度的铁路网如此密集,铁路部门的管理又相对松散,从而导致相对高的出事率。第一次近距离见印度的铁轨是在距国际大学3公里开外的一个小站,凭着经常走国内米轨和标准轨的经验,我突然发现印度铁轨比国内标准轨要宽出很多。按官方的说法,印度的铁轨宽度是1.676米,但笔者个人观察的宽度不止1.676米。据资料记载,被誉为铁路之父的史蒂芬森早在1825年就研制出世界上第一列旅客列车,当时的铁路轨距是4.85尺(1435毫米,相当于中国标准轨的轨距),这个尺寸来源于马车两个车轮之间的距离,为了纪念这位伟大的铁路之父,世界大多数国家(包括中国)都使用1.435米宽度的标准轨。笔者实在不清楚,印度曾是英国的殖民地,铁路的宽度理应按照英国的标准修建,但事实上印度本国的铁轨轨距居然比英国的宽出很多。

在印度,挂票也是一种流行,很多人说由于印度火车行驶较慢,停靠的站台也多,再加上天气炎热、乘客过多等原因,除一等车厢外,很多通勤客车的普通车厢外部都会挂满乘客。

印度的前总统尼赫鲁曾说他是通过坐火车发现印度的,在很多人看来,印度的火车是拉近外国人和本地人文化距离的载体,在印度没有坐过火车,称不上完整的印度之旅。这次印度之行,组织者因考虑团队行程安全和操作的可行性问题,我们未能有幸体验到印度的铁路之旅,也没有亲眼目睹车厢外挂的情形,但愿若有幸再来印度能让我这个铁路爱好者过一把铁路瘾,弥补一下这个缺憾吧。

2.印度的机场及空乘服务

在印度,如果单从印度航班的票价和当地人均收入相比,我们可以推断,在印度坐飞机出行的普及度应该不是很高(很像20世纪90年代的中国),享有该特权的只是一少部分人。在印度,安全检查和国内有一些不同之处,我们这次“有幸”体会到了这样的一种差异。在国内的机场,如果是人工值机的话,我们只需在领取登记牌的柜台办理完大件行李托运后,带着手提的行李过安全检查即可,而在印度我们还要多一道程序。印度的大件行李安全检查和值机柜台是分离的,我们要在一个专用检查通道进行大件行李的安全检查,待工作人员对大件行李进行贴标签加封后(有的机场只安检不加封),我们乘客还需要将大件行李搬运到值机柜台办理值机手续。无论是大件行李检查处还是在值机柜台,我们都要领取若干个手提行李标签牌并将其挂在随身携带的小件行李上,标签牌上还要签上自己的名字。第一次乘坐印度国内航班(加尔各答到新德里)时,我和其中的一个队友就是因为没有领取到(或者说工作人员没有提供给我们)手提行李标签而被扣留在机场安全检查口。当我俩返回到柜台取好标签再次过安检的时候,我们团队的其他成员早已在安检通道的对面等我们了。飞机上的航空餐是咖喱味的。

3.印度的的士

印度的的士标准划一,就是电影里常看到的那种黄色的英式老爷车。很奇怪的是很多出租车的两侧居然没有后视镜,看到这个大家一定会佩服印度司机“向前看”的“上进”意识。作为外国人,我们不会太介意司机的随意要价,一方面我们实在不懂行情,另一方面,这里的的士价格相比国内确实很便宜。在仅有的几次自由活动中,我和部分组员体会了几次印度的士深度游,我们几个居然不让司机给我们打出租车计程表了。印度的汽车驾驶位在右侧,如果乘坐的士,驾驶员的左侧居然可以乘坐两位游客。

4.印度的公交车

如果说在国内乘坐公交车,司机未关车门是小概率事件,那么在印度,公交车闭门行驶是极为少见的(新德里除外)。

印度的风土人情之我见

1.印度英语

如果现在有人问我如何练听力或如何适应各个国家的英语口音,我会毫不犹豫地推荐他听印度英语。如果夸张点儿说,跟印度人用英语交流不要问你有多少没听懂,而是问你听懂了多少。当然,这是一个玩笑,如果这样去描述印度英语,那真的太委屈这个国家了。其实,受英国殖民统治的影响,印度人驾驭英语的能力要比其他大多数国家强很多,只是他们的口音还是受到了母语的影响。如果一味追求他们的口音,我想还是过于苛刻了,即使在中国国内,不带口音讲标准普通话的人也不是占到多数;在美国,南部地区也有着让人难以辨认的口音;在其他英语为母语的国家,都有着不同程度的口音。总之,语言是交流的工具,达到交际效果才是沟通的关键,而好的发音也仅仅是锦上添花的事情。如果硬要我描述下跟印度人沟通的语言障碍,我觉得表达习惯是其中的原因之一。举一个例子说明这个问题,记得有一次我在加尔各答做团队的临时翻译时,由于对方的表达过于简略,在某些数字和日期的表达上,我还要通过请求对方补充完整或给对方某些提示的前提下才能完成某些关键信息的有效沟通。

这次印度之行,让我深深地体会到,要想真正地达到国际人的标准,就要适应各国人的口音,如果只是停留在听懂标准英语的水平,那就脱离现实生活了。

2.印度的商品明码标价

在印度,除了坐出租车和在私人摊贩购买东西等需要讨价还价外,大多数商品都有电脑机打的价格,政府的这个规定在一定程度上杜绝了卖家乱要价的行为,对于我们这样不了解行情的外国人来说算是一种保障,政府的这种“价格垄断”也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公民的一些权益。但是,换种角度去想,如果任何东西都是政府标价,市场这种“无形的手”的力量如何去体现?没有了竞争,没有一定的灵活机制,商家还有上进的激情吗?这个市场还会充满活力吗?

3.印度教授的薪酬待遇

据段老师跟当地老师交谈了解到,在印度,教授的薪酬和地位是让人羡慕的(折合下来月薪可达8000元人民币),如果家里有一人在学校做教授,他一人负责整个大家庭的日常开支和其他方面的额外支出也是绰绰有余的。单从这一点,我们就足以看出印度人对教育的重视,对教师职业的高度认可和尊重。在世界的教师薪酬标准上,中国教师的薪酬待遇在倒数的行列。难怪很多教授会自嘲地称自己过清贫日子,做生活在光环下的高级打工仔。

4.集贸市场

曾经听一位朋友这样说过,如果想了解一个地方老百姓的生活状况,逛当地的集贸市场是个不错的选择。在离开加尔各答回国的前一天,我们一行4人利用自由支配的时间来到了当地的一个集贸市场。

有一位店主对我们逛这样的市场表示惊讶,他说其他来逛这里的亚洲人基本上都是日本人。那我们4个应该为自己不算是太典型的中国人感到骄傲还是惭愧呢?

5.个人主观上对比加尔各答和新德里两座城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