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铸造“熔炉”育良才

铸造“熔炉”育良才

时间:2022-01-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作为执政的中国共产党人,从来就没有忽视过党校的“熔炉”作用,他们通过“熔炉”锻造出铮铮铁骨,锻造出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一代又一代脊梁。东巴凤人民更懂得怎样去理解这句名言的深刻内涵。改组后的国民党根据“扶助农工”的原则,在国民党中央执委会第26次会议上作出了组织农民运动的决议,并在第39次会议上提出了实施农民运动的决定。农讲所的许多成员成为后来“百色起义”的中坚力量。

铸造“熔炉”育良才

卢嘉进 谭宝箭

如果我们不采取措施,未来决不会自己走来

——马雅可夫斯基

楔 子

哲人说:人定胜天。

离开人的力量,世界将会变得黯淡无光。

锻造人,培养人,发掘人的主观能动性,使之成为改造世界和推动历史前进的强大动力。

这是马克思主义经典学说的重要观点。

作为执政的中国共产党人,从来就没有忽视过党校的“熔炉”作用,他们通过“熔炉”锻造出铮铮铁骨,锻造出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一代又一代脊梁。

在邓小平、张云逸、韦拔群当年戎马倥偬的东巴凤革命老区,我们有幸见证了这种历史性的关怀——

历史的足迹与现实的呼唤

东巴凤不只是因为地缘的关系而紧紧地拥抱在一起,是共同沐浴的历史风雨,是烽火燃烧岁月里厚重的历史积淀,是红河、红土、红心织就的不了情结,是迈向小康社会的共同心声,将东巴凤的名字镌刻在那方涌动着理想、激情和信念的天空下。

作为革命老区,东巴凤曾经养育过童年中的中国革命,也为新中国的成长做出过巨大的牺牲,其光辉历程中所潜藏的政治内蕴显而易见。

由此,人们不得不承认,历史的脐带喂养了昨天,也襟连着今天。把历史和现实拦腰斩断的民族,不是一个成熟的民族;把历史和传统作为拐杖抛弃身后的民族,同样也不是一个聪明的民族。

列宁说过: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

东巴凤人民更懂得怎样去理解这句名言的深刻内涵。他们知道,伟人留给后人的不只是一个警示,而是欲远行者应当背负的智慧行囊。

今天,当我们走进东巴凤,我们没有理由不细细品读这块红土地上用无数先烈的热血写就的历史,无法不对这块浸润着无数先烈的鲜血匍匐和守卫着无数英魂的土地产生发自心底的敬意。

翻阅卷册,瞻仰遗迹,聆听诉说,70年前列宁岩里的读书声、魁星楼上的灯光、东里共耕渠的火炬、东兰城头的枪炮声和红水河上的桨声灯影,恍然在前,犹然入耳。

我们在这种历史的思绪和现实的景象中“找寻”,找寻一种过去与今天、历史和现实的关结点。于是,我们不得不深思:是什么力量支撑着这里的人民从苦难中站起来?又是什么力量激励着这里的人们用勤劳和智慧,推动着历史向前?

这种类似于哲学意义的思考,不停地拷问着我们的灵魂,砥砺着我们的思想。

是的,唯有精神和信念的力量才能穿透时空,激励着这方红土地上的人们为着心中不熄的梦想而前赴后继;唯有人,才是推动东巴凤从历史的风雨中一路逶迤走来的真正英雄

革命的火种,可以改变一个世界的颜色;理想的光芒,可以照亮历史文明进程的天空。

70年前,广西农民运动讲习所正是扮演了播火者的角色,它手里高举的是马克思主义的火炬。

史料告诉我们,广西农民运动讲习所诞生在国共第一次合作的特殊历史背景下。由于孙中山在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重新阐释“新三民主义”的政治内涵,确定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与中国共产党的最低纲领基本一致,因而成为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改组后的国民党根据“扶助农工”的原则,在国民党中央执委会第26次会议上作出了组织农民运动的决议,并在第39次会议上提出了实施农民运动的决定。农民运动讲习所就是实施这一决定中的一项重要工作,它以培养农民运动骨干,使之领导起各地方革命工作为己任。

1925年夏天,韦拔群和陈伯民从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学成归来,遵照中国共产党的农运路线,参照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的办学方针和办法,于当年11月1日,在东兰县武篆北帝岩(今列宁岩)开办了广西第一届农民运动讲习所,到1927年7月,韦拔群在东兰先后开办了三届农民运动讲习所,共培养农民运动骨干600多名。

农讲所里的学员来自东兰、凤山、百色、凌云、田阳、平果、南丹、天峨、河池、都安等11个县。他们不仅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还学习革命斗争的实际方法和军事战略知识,在学习中,坚定了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掌握了组织和宣传群众参与革命的基本方法。学员回到右江各地后,积极开展农民运动,开展对封建军阀、贪官污吏、土豪劣绅的斗争,使农民运动如星星之火,迅速燃遍右江地区。农讲所的许多成员成为后来“百色起义”的中坚力量。

烽烟散去。

共和国的铁券丹书里留下了这段峥嵘岁月的历史记忆。但中国共产党人紧抓在手的,始终是革命队伍的发展壮大和党员队伍理想信念的不断锤炼,并成为贯穿党的建设历程的一根红线,一直延续至今。

毛泽东有一句名言,叫做“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因素”。

此语正切中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肯綮。

武装党员干部头脑,坚定党员干部的共产主义信念,提高党员干部的执政能力,成为中国共产党人武装斗争和执政过程中一项艰巨的历史任务。战争时期如此,和平年代亦然。

在和平建设年代,党校里的烽烟气息已了然无痕,更多的是举起了传授政治理论,培养革命意志,激发理想信念和提高党员素质的火炬。

秉赋着这样的使命,几乎是在20世纪五十年代末至六十年代初期,东兰、巴马、凤山三县党校在建国十年后相继创办,揭开了三县党校建设和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序幕。

让历史的镜头回到上世纪50年代末期。1959年3月,东兰县党校成立时,没有“搁脚”之地,只能借用县粮食局一个破旧的仓库,用简易木板从中隔开,一分为三,左边为教员宿舍,右边为学员宿舍,中间就是教室。1960年,党校迁入壮校,继承了壮校留下来的简单“衣钵”,并一直延用到1978年。之后,东兰党校曾二度搬迁。1979年,党校第三次搬迁,来到现在的校址——虎头街71号。

会战前,东兰党校仅有教学楼一栋,面积550平方米,课桌椅从县委办、政府办和各单位、部门七拼八凑而来,高的高,矮的矮,残缺不全,许多课桌和书柜至今仍留下“东兰县革命委员会”的历史痕迹。修建于1986年的学员宿舍楼,面积690平方米,部分安放了简易的高低床,余下的用砖头加木板的老办法凑合着用。承载着所谓“办公自动化”美名的一台老式386电脑,已蒙上厚厚黄尘,像只上了年纪的老龟,龟缩在办公室的角落里。

党校里许多三世、四世同堂的教师家庭,就挤住在这些10多平方米的矮房里。

我们实在没有理由怀疑一些老师的想像力和创造力,为了充分利用空间,他们特意订做了三层的高低床,大儿子住上,小儿子住中,老人家住下。说是床,不如说是一个大柜子更来得贴切。然后在房屋中间拉上铁线,安上布帘,晚上帘子一拉,里面就是夫妻俩的“内室”,令人好不难堪。

几位当年在党校工作的老领导和老教师说起学员和教师的宿舍,那感觉简直可以用“恐怖”两个字来形容。

他们说:每逢刮风下雨,瓦屋就劈劈啪啪地往下漏水,天花板上的石灰块被雨淋湿后大块大块地掉下来,让人心里既害怕又酸溜溜的,像打翻了五味瓶似的难受。

凤山县党校建于1961年,借用的是凤山城郊荒芜的那所壮校开办的,“文革”十年曾一度闭门谢客,人去楼空。

1973年,县委党校恢复办学,迁至县城东郊1畅5公里处一个叫“公母塘”的池塘边上。那时候,凤山党校其实也没有自己的校舍,还是一个“借”字,可这次借用的是1958年大跃进时县里的万头养猪场。当年鸡鸣狗吠猪嚎的热闹劲儿早已不再,只留下两排黑溜溜、破败不堪的房子和屋头那些依然散发出怪味的老粪。但县党校毕竟有了一个较为“宽松”的办学环境,对于多年处于“游击”状态的教职工来说,已算是一种奢侈和进步了。

历史是需要推动的。

1983年,中共中央颁发了《关于实现党校教育正规化的决定》,此举,给基层党校的建设带来了阳光和希望。

在这一《决定》的催生下,凤山县委党校得以从公母塘边的养猪场里迁到现在凤山县城东侧九曲河北岸的文笔山麓。一个占地14亩约9300平方米的校园出现了。经过20多年的建设,到会战前已建有一栋集办公、教室和职工住宅为一体的普通综合楼,1栋职工宿舍楼和1栋水泥瓦房。但岁月无情,建于上世纪80年代初期的综合楼,在历经20多年风霜雪雨后,也逃脱不了“危房”的命运。

现任凤山县党校常务副校长罗凤翔回忆说:“从九十年代中期以来,教师住房早已严重不足,而且仅有的1栋教职工宿舍楼顶部已经裂开了一道口子。早些年,遇到半夜下雨,雨水还真像长了腿似的,沿着缝隙和墙角哧溜溜地跑到床顶上来。小孩熟睡了,可我们两公婆只能轮番上阵,用脸盆和提桶来接水。有一晚,从蚊帐顶上就接下来满满三盆水……”

巴马县委党校的教学楼建于1982年,也是砖瓦结构,20年后俨然一座千疮百孔的老煤窑。上世纪90年代中期,正在吃饭的职工和学员历经了一次厨房轰然倒塌的经历,所幸在场的人跑得快,才幸免人员伤亡。

莫凤灵副校长说:“由于党校离河沟很近,又无防洪措施,大水一发,全校师生就只能眼巴巴地看着洪魔一口一口地把学校给吞噬了。”

那年夏天,为了在突如其来的洪水中追回学校仅有的一台录音机,这位女副校长差点就滑进了学校门前的深沟里。

莫凤灵说着说着,眼里就有了一种湿漉漉的东西在滚动。

当21世纪温煦的阳光照耀在红水河岸的时候,三县党校依然如驴子拉磨一样,保持着上世纪80年代末的状态。如模子里出来的砖块一样,三县党校有着十分相似的地方:一是学校占地面积狭小,教学楼和宿舍楼破败陈旧;二是校园环境差,教学秩序难以保障;三是软件设施不配套,现代教学和办公手段几乎空白;四是教师培训资金缺乏,教学方法和手段滞后,严重影响教学质量的提高;五是受基础设施的掣肘,东兰、巴马、凤山三县党校几乎无一例外地存在培训规模压缩、课程减少、内容弱化、时间短化或且干脆是“以会代训”的现象。

2003年,巴马县委党校只承担3个主体班次的培训,培训人数不足200人。东兰、凤山的情况也好不到哪里去,三县离这一年大规模培训干部的任务相去遥远。

一边是东巴凤三县党校基础设施建设的严重滞后,一边是党校要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担负起培养造就带领老区人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领导骨干的历史重任。显然,这种职能和现状的不对称,其结果,只能是长在空中的没有果实的花朵……

东巴凤三县党校的落伍和大规模培训干部的时代重任呼唤着新的决策,东巴凤三县经济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呼唤着三县党校建设春天的到来。

而这一次,显得尤为迫切。

沐浴和煦的春风

历史向前推进的脚步从来就不会自己摆动开来,它仰仗于人类伟力的推动。在许多时候,这种推动力决定了一个地方、一个阶段和一段历史的内容和方向。

东巴凤三县基础设施建设大会战就是活生生的例证。

2003年早春三月,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副书记刘奇葆领着一些区直部门的同志,踏着料峭的春风,走进了云遮雾绕、山高水长的东巴凤。

在市委书记梁胜利以及谢志刚、王佳玉等河池市委领导的陪同下,刘奇葆副书记来到一线。他走机关、访农户、察企业、看学校,那双宽厚温暖的手与百姓们的手紧紧地握在了一起。

在这位平易近人的领导面前,出水还沾两腿泥的东巴凤群众丢开了顾虑,没有了距离。他们几乎众口一词地表达了渴盼摆脱贫困、思富求变的强烈愿望,同时对制约东巴凤三县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等问题表达了共同的忧虑。

细心的刘奇葆副书记一边听,一边在笔记本上记下了他们的话语,还不时在一些意见和问题上作了重点标记。

是什么制约了东巴凤的发展?靠什么来振兴东巴凤的经济?除了交通、信息、农业基础设施的落后外,还存在哪些因素?刘奇葆副书记一路走一路琢磨着这些纠缠在脑海里的问号。

当刘奇葆副书记走进东巴凤三县党校时,他那睿智明亮的目光里便多了一层急切的忧虑。

在三县党校,他看到的几乎都是破旧不堪的教学楼、参差不齐的课桌椅,布满蛛丝和灰尘的书架……

他查阅案卷,当了解到在三县1畅3万多名干部中,本科只有741人,仅占5%,专科4000多人,不到干部的三成半,高中以下文化的干部占到了60%,三县党校几乎都开不足课,完成不了培训任务时,他眉头紧蹙,似乎找到了一路上思考的难题的答案。

在座谈会上,面对河池市委、市人民政府、东巴凤三县的四大班领导干部和自治区随同考察调研的同志,刘奇葆讲得最多的是四个字——“以人为本”。

他说:“东巴凤纵有千难万难,人力资源开发才是最急迫解决的困难。而干部队伍建设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在新的形势下,只有加大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才有可能培养出一支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队伍,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老区加快发展的问题……”

他还说:“组织部门要特别注意研究新形势下党校的建设工作,使党校最大限度地发挥干部教育阵地的熔炉作用……党校也要在主动整合教学资源,拓宽培训渠道,提高教学质量上有新的作为……”

在刘奇葆副书记东巴凤调研行将结束的时候,人们从他那宏亮而充满自信的话语中获得了来自区党委高层的一些决策信息,那就是一场关切东巴凤三县前途命运的基础设施建设大会战即将展开,而党校项目建设也将作为重点之一,同步运作……

刘奇葆副书记离开东巴凤的时候,再次嘱咐随同的部门和三县领导,立即着手党校建设的前期准备工作。

刘副书记离开东巴凤的时候,红水河边上被称之为英雄花的南国木棉正在春风中悄然绽放……

就在刘奇葆副书记离开东巴凤一个星期后,在他即将登机飞往北京前三个小时,三县分管领导和党校负责人一路风尘地赶到了南宁,共同向刘副书记递交了三县党校项目建设的申请,表达了老区人民对建设党校的迫切心情。

3月15日,就在刘副书记离开东巴凤的第二天,原自治区党委常委、组织部长陈秀榕也风尘仆仆地踏上了东巴凤的红土地。

陈秀榕重点考察三县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和干部队伍建设的现状,掌握了大量的第一手材料,并与河池市委书记梁胜利,市委副书记、组织部长谢志刚以及三县领导坐下来,深入探讨和研究了革命老区党的建设和干部队伍建设存在的薄弱问题。

每到一个县城,陈秀榕几乎都要先到党校去看一看,问一问,访一访。

陈秀榕说:“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形势下,党校要在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和干部队伍建设两个方面扮演更为重要的角色,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因此加大对党校的投入,已显得十分迫切。而这种投入是最直接、也是效益最大的投入……是该把三县党校建设摆到具体日程上来的时候了……”

陈秀榕的东巴凤之行,促使三县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和党校项目建设工作迈出了具有操作性意义的一步。

为进一步搞清弄准东巴凤三县干部队伍、人才队伍建设的底子,谋划扶持三县干部队伍建设良策,2003年3月24日,自治区党委组织部又派出了由干教处、青干处、组织处、知工处、调研室7位处长和干部组成的“东巴凤三县干部队伍建设调研组”,马不停蹄地赶到三县,认真开展调查研究。他们既找领导干部,又找普通群众,既听汇报又查档案,重点考察和了解三县干部教育培训、干部挂职交流、紧缺人才培养、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等方面的情况,形成了《关于东巴凤干部队伍状况的调研报告》和《关于支持东巴凤干部队伍建设的工作方案》。

在这份方案里,列出了8个方面的支持措施,其中有两项重点:一是全力支持东巴凤开展一系列的干部教育培训;二是协调好党校综合楼建设专项资金。自治区党委组织部接着将调研报告和扶持方案一并向自治区党委作了专题汇报和请示,得到了自治区党委的赞同和认可。

不久,自治区党委组织部决定扶持三县党校各30万元的建设资金,以文件的形式先行下发到河池市委和东巴凤三县。而此时,离东巴凤三县大会战正式启动还有半个多月的时间。

2003年4月23日,这是一个让东巴凤人民永远铭刻在心的日子。

这一天,首府南宁中心会场,在自治区党委书记曹伯纯的主持下,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代主席陆兵,用他那带着浓厚乡音的普通话宣布:“自治区党委、自治区人民政府决定,在今明两年,集中力量打一场东巴凤三县基础设施建设大会战,解决三县基础设施和群众生产生活条件落后的突出问题……”

这厚重的声音穿越千山万岭,和着红水河畔的涛声,如同平地春雷,在东巴凤的红土地上荡漾开来。

东巴凤三县干部欢呼雀跃,落下了欢喜的眼泪。乡村父老也奔走相告,分享着久盼的喜悦。

而此时,三县党校新综合教学楼的《项目建设书》及招投标准备工作、三通一平工作都已准备就绪。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在东巴凤三县党校干部抡起袖子,铆足了劲,思量着要大干一场的时候,南宁市雪中送炭般的兄弟情谊给予了老区人民极大的信心和鼓舞。

6月6日,自治区党委副书记、南宁市委书记李纪恒、南宁市市长林国强带领南宁市四家班子领导干部30多人,从邕江河畔来到了红水河岸。

李纪恒,这位曾在河池奉献了人生中精彩岁月的年轻的老河池地委书记,故地重游,颇为眼前的“陌生”而感奋不已。

他把东巴凤的变化概括为:山绿、路好、城新、人振奋。

实际上无论是在东兰、巴马、凤山考察的路上,还是在后来召开的南宁、河池加强合作共谋发展的座谈会上,这位老河池地委书记总离不开谈干部建设、谈人才培养、谈精神状态。他说东巴凤最令人振奋的是人的精神面貌的变化。他谈到了教育方面的合作,希望两市在干部教育、国民教育等方面扩大交流与合作。他希望河池、南宁两市的领导干部像走亲戚一样常来常往,在学习和合作中增进友谊,携手并进。

在三县举行的捐赠仪式上,南宁市市长林国强分别将3张各120万元的转账支票交到了东巴凤三县县长的手中,指定用于三县党校综合教学楼的建设。2004年6月,李纪恒书记和林国强市长又率领南宁市党政考察团,来到东巴凤检查大会战项目建设,毅然决定南宁市委、市人民政府再为东巴凤三县各捐赠30万元,支持大会战项目建设。

李纪恒书记谦称这是“杯水车薪”。

但这种传递着浓浓友情的握手,让在困境中奋斗的东巴凤人民真切地感受到了来自兄弟市的力量和鼓舞,让老区的干部群众感受到了来自区党委的殷切关怀和帮助。

李纪恒书记在两市合作交流签字仪式上还说了一句富有诗意的祝语,他说:“愿南宁河池两市人民的友谊像穿越两市的红水河和邕江一样地久天长。”

殷殷之语,拳拳之情。

李书记的话感动了在场的每一位河池人。

为切实推进三县党校的建设,2003年6月8日下午,自治区党委组织部副部长黄学权,干部教育处处长陈林杰,河池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梁胜利,市委副书记、组织部长谢志刚,河池市委组织部吴家权、刘作能、黄家碧等三位副部长,在市委第二招待所听取了三县分管领导关于本县党校建设项目推进情况的专题汇报。

听完汇报后,黄学权说:“党校建设项目是东巴凤三县基础设施建设大会战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自治区党委对老区的关怀,也是南宁市委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贯彻自治区党委关于大会战决定的具体扶持项目。建设好党校是干部教育工作的迫切需要,它关系到三县能否完成大规模培训干部工作,关系到三县干部队伍素质的整体提升,必须认认真真地抓好……”

黄学权副部长的话语,令与会人员再次真切地感受到上级的重视和关怀,一种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从与会者的心底升腾。

这次专题会,形成了三县党校项目开工以来的第一份会议纪要:一是落实区、市、县三级共同管理,各负其责的责任制。明确自治区党委组织部负责宏观管理,做好总体协调,把资金协调到位,负责组织专家对三县党校项目进行最后评估;河池市委组织部负责检查督促,做好具体指导;县委组织部负责具体工作的落实,认真排出明细的建设进度表。二是高标准规划,高效能管理,高质量建设,把三县党校建成精品工程、大会战标志性工程。并确定了相关的设计、把关部门。三是成立党校建设领导小组,三县分管副书记作为第一责任人,县委常委、组织部长为项目协调责任人,党校常务副校长为直接责任人,建设局长为工程质量直接责任人,齐心协力,全力以赴,共同抓好党校建设。

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

在上级党委的关怀和兄弟市的帮助下,东巴凤三县党校建设迅速转入到锣对锣,鼓对鼓,真抓实干的施工阶段上来。

打造“红船”

2003年8月18日,这是三县党校综合楼同时开工的日子。对于苦盼多年的三县党校教职工来说,这无疑是一个大喜之日。

这一天,党校沸腾了,东巴凤三县县城也被搅沸了。

这一天,市委组织部三位副部长分头前往三县参加开工庆典。

三县在家的四班主要领导无一例外地出席了开工庆典。

一些经历风风雨雨的“老党校”学员也拄着拐杖来到现场见证这一历史性的时刻。

一位在党校工作了三十多年的老职工说,我的一生经历了三件喜事,一是在讨老婆的时候讨了个漂亮的老婆,二是在儿子上大学的时候考上了名牌大学,三就是今天看到党校建设终于开工了。

许许多多曾经得其恩惠的党校学子也从七八十里地的乡下赶来了。还有正在上班的机关干部听说是党校开工的日子,都偷偷“溜号”,到现场瞄上一眼。

现场里三层、外三层地围满了干部和群众。

三县党校在鞭炮声中破土动工,锣鼓声声,彩旗飞扬,机器轰鸣。

三县的领导说,在大会战几万个建设项目里,比党校规模大得多的数也数不清,可是,像党校这样牵扯着干部群众的心的并不多。

老百姓心里是有一杆明白秤。他们知道作为百姓心中“黄埔军校”的党校,培养的都是“官”,都是老百姓的“领头羊”,党校建好了,干部的水平上来了,老区的发展有指望有盼头了,老百姓的日子不就更红火了吗?

生长在大山里的老百姓从来就不会拐弯抹角,从来都是实打实,他们说的就是这个话,认的就是这个理。

在三县党校综合楼开工典礼上,除了良好的祝愿,市委组织部的领导更多的是带去了自治区党委组织部、市委关于党校建设的严格要求和期望。要求老区各级领导干部和施工单位要珍惜这一难得的历史机遇,以对党、对老区人民高度负责的态度,严格管理,严格把关,一丝不苟,诚实守信,确保项目建设的进度和质量。

为确保项目建设质量,自治区、市、县三级在开工前已经做了大量未雨绸缪的工作。

在会战项目的筹备过程中,三县坚决杜绝边勘察、边设计、边施工的“三边”做法,在开工之前按照国家规定履行报批手续,做好立项、可研报告、审查等工作,按照“先勘察、后设计、再施工”的原则组织项目实施。

三县都组织城建、设计、勘探部门的技术人员实地考察了党校项目新址,草拟了项目新建扩建方案;都组织党校教职工参与了项目讨论,广泛征求大家的意见;三县领导都亲自召集国土、城建、林业、电信等部门,就技术投入、土地转让等方面进行了充分协商。

东兰县委分管领导亲自带队到南宁,与自治区电信公司协商党校项目扩建需征用的长途光缆维护站原用地事宜,恳切之情得到了自治区电信公司的充分理解和大力支持。县林业局也为县党校顺利扩建转让出自己的土地。两个单位共低价转让土地3畅77亩。

为确保工程质量,防止和杜绝出现“豆腐渣工程”,三县严格实行招投标制、工程监理制和工程质量终身负责制。三县都成立了项目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县委书记任总负责人,县长作为第一责任人,并明确了协调责任人、直接责任人和质量责任人,共同抓好项目质量。

三县党校建设中,勘测设计是关键。勘测设计工作搞得好了,将为今后的顺利施工打下坚实的基础。河池市委副书记、组织部长谢志刚深深认识到这一点,于是,他带领市委组织部副部长黄家碧、干部教育科科长文德生以及河池市综合设计院的领导多次赶到自治区党委组织部、广西综合设计院,共同协商三县党校的统一勘测设计工作。

经自治区、市、县业务部门三家协商,决定由河池市综合设计院统一勘测设计,统一设计方案,由自治区党委组织部协调广西综合设计院审核把关,最后由自治区、市、县三家共同研究确定党校图纸和样式。

设计单位在图纸勘测、设计、审核、论证的过程中,始终按照《自治区东巴凤三县基础设施建设大会战项目管理办法》来规范运作。

在图纸的审核把关过程中,自治区综合设计院没有拿一分钱的辛苦费。他们说,支持革命老区和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大会战,也算上我们的一份吧。

8月中旬,施工队伍进驻现场,开始钻探施工。

可是施工人员越往下挖,冷汗就越大颗地冒出来。

按照地勘单位提供的资料,绝大部分桩位应当在-3至-8米之间即触及岩石层,最深一根设计为19畅1米桩长。因此,施工队进场时只带来了平均8米、总桩长168米的桩杆。然而,事实却大大出乎技术人员的意料。几乎所有的桩位在-2米至-6米之间即遇松散的乱石,再往下深挖,已超过预算极限的-8米,仍未能满足设计规定嵌入基岩50厘米的要求。根据勘查单位后来重探的准确数据表明,部分桩位要挖到-21米时才达到岩石,比原设计-8米超出了将近2倍。

这意味着工程难度和工程量将不可避免地增大,意味着基础投入将大大超出预算,意味着总投入将留下一个大大的缺口。

要命的是12个桩孔深入到地下水位5米、8米和10米的时候,最不愿意看到的涌水、流水、塌方的情况出现了,施工队被迫边抽水边施工,而且挖得越深难度越大,工效也就越低。原来每天每组能挖2米的进度,到后来每天进度已不足50厘米……

三县党校在基础开挖时,几乎都遇到了同样的问题。仅基础超深部分的投入就增加了40多万元。

在工程推进的过程中,三县党校项目建设的其他问题也如冰山之角一一显露出来。资金告急报告一个接着一个地传真到了县、市、区三级党委组织部门的手中。

——东兰县报:建材价格大幅上涨,单位钢材实际价格比预算多1000多元,水泥价格多出200多元,仅建材一项需追加投资10万元……

——巴马县报告:建材实际需追加投资28万元;党校整体搬迁,附属工程需要同时建设,共需追加30万元,否则施工队停工待料……

——凤山县急报:建材价格上涨,共需追加投资21万元,否则工地“断炊”,民工走人……

加上基础超深部分的经费,三县党校共需追加预算外投资150多万元,平均每个县缺口40多万元。由于资金不到位,巴马、凤山两县还真出现了施工队停工、怠工的现象,严重地影响了工程的进度和质量。

问题摆在了决策者们的面前,他们知道,没有退路,纵有刀山火海也得往前走,但要前进又该怎么办?

这考验着东巴凤三县党委和上级组织部门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专报很快就反映到自治区党委组织部。

到任不久的自治区党委常委、组织部长陈际瓦很快就赶到了东巴凤。她径直来到三县党校的工地和施工现场,认真地了解整个工程的进展情况和问题所在,并连夜召集市、县党政领导班子,共同研究解决办法。

陈部长对在座的同志说:“三县党校必须作为大会战的标志性工程来抓,绝不允许质量上和进度上出现丝毫问题,在这个问题上一点也不能含糊……对党校的投入也绝不能认为一次性投入就足够了,我们都来想办法,继续加大投入,保证党校建设项目按时顺利完工,向老区干部群众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

这次行程,陈部长代表自治区党委组织部再给三县党校各增加15万元的经费投入,作为三县农村党员和基层干部的培训经费。

河池市委组织部也筹集3万元经费投入三县党校,用于添置图书和教学用品。

那段时间,为进一步解决好三县党校项目资金缺口和工程进度放缓的问题,谢志刚副书记,黄家碧副部长隔几天就往东巴凤跑,成了三县的常客。司机说轮胎都换了好几副了,跟在领导的后面,人跑瘦了,腿都跑弯了……

对三县党校工程的进度和质量,自治区党委组织部无时无刻地牵挂着,要求县、市两级对巴马、凤山两县进度缓慢的原因进行专题调研和汇报,并要求每星期向自治区党委组织部专题汇报一次总体进展情况。

2004年3月,自治区党委组织部干教处陈林杰处长在年头里第三次赶到了河池,他召集三县负责同志开了一个简短的汇报会,认真听取了工程进展情况。听完汇报后,陈处长讲了三点意见:一是要在保证质量、安全的基础上,抓紧施工,确保在2004年年底前完工。完不成的,县里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要亲自到自治区汇报;二是党校配套设施也要同步进行。要做到综合楼一旦建成,即具备承担大规模培训干部的能力;三是县委、县政府以及县委组织部要加强管理和协调,及时解决施工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困难,确保按期完工和交付使用。

陈处长的讲话无疑启动了三县党校综合楼建设进度的倒计时,引起了三县县委的高度重视。

在困难面前,三县县委、县人民政府表现出老区人民与生俱来的可贵精神,那就是坚定信念、勇往直前的革命意志,自力更生、艰苦拼搏的创业精神,负重前行、迎难而上的坚韧品质。

三县以县委、县人民政府的名义向自治区党委组织部递交了《承诺书》,承诺通过各种渠道和办法,解决好三县党校资金缺口的问题,保证按时按质按量完成好党校项目建设任务。

东兰。会议室。气氛肃穆。

县委书记廖昌军眉头紧锁,他环顾了在座的各位常委,说:“今天我们开这个会,就是要明确一件事:党校建设的步伐不能慢!为什么?第一,东巴凤大会战是告慰先烈、造福子孙后代的历史壮举,体现了自治区对老区人民的关怀与厚爱;第二,党校是一个什么概念?它是培养我们共产党干部的地方,是锻造具有共产主义信念的灵魂的熔炉。党校项目建设搞好了,才能巩固党校作为学习、研究、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重要阵地的地位,才能促进东兰的进一步发展。”众常委纷纷发表意见,共同探讨问题解决的办法,场面十分热烈。听着众人的讨论,这位以率直见称的县委书记情绪也有些激动起来,他一拍桌子:“党校建设过程中,不可预计的困难肯定是有的,就像这次,桩深问题,原材料问题……确实不少。我们不否认存在的困难,但我们应克服存在的困难!总而言之一句话:我们要以对党、对历史、对老区人民负责的态度,把党校缺口的资金筹齐,保证进度,不拖后腿!”

廖书记铿锵有力的一席言语得到了与会常委的赞同。会上,一致通过了采取“借助外力、内引外联”的方法来解决缺口资金的工作思路。会后,向南宁等地筹集资金,不久就解决了缺口的30多万元建设资金。

“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为了解决好本县党校资金缺口的问题,巴马县也是煞费苦心,绞尽脑汁,最后,他们通过“几个一点”:即县委协调一部分,经济条件好的单位支援一部分,上级有关部门扶助一部分的方法,解决了超支的40多万元资金。县委组织部还多次召开协调会,解决施工过程中民工内部存在的偷懒和待遇偏低等问题……

凤山县向广东省东莞市凤岗镇伸出求援之手,不久30万元的学员宿舍楼改建经费到位。更难能可贵的是,凤山县委还召集班子和党校领导、建筑工头开会,作出了一个决定:由该县组织部马昌鹏副部长牵头,从县委组织部中抽出两位科长,坐阵工地现场指挥,党校教职工全部参与工程质量和进度的督查。同时将这些人员分为外墙督查组、内墙督查组、线路督查组、水管安装督查组等,全方位对工程进行质量和进度督查,并制定了督查组成员的奖惩措施。这一颇具创新色彩的招数可真奏效,为了完成任务,各督查组成员有的为民工做后勤工作,让其安心工作,有的则想办法增加民工等。这些措施使工程形成了冲刺的态势,进度由坐汽车换乘飞机,迅猛疾行,为工程的如期完成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我们见到王斌的时候,怎么也不能把这个腼腆的人和“忍气与发火”这段轶事联系在一起。

王斌是巴马县委党校的一名普通干部。为了加强工程管理,党校领导班子经过研究,决定派他担任党校驻建设工地的工程建设代表。这下,王斌可全身心地投入了党校的建设当中,他白天黑夜都坚守在工地,工人上工前他先到工地,工人收工了,他还要认真检查一遍当天的施工情况。一个月下来,他瘦了十来斤。妻子实在“忍无可忍”了,多次向他亮出“黄牌”:“党校这个家重要还是我们这个家重要?你要哪个,你自己决定吧!”此时,他总是陪着笑脸:“都重要,都重要,现在先顾大家再顾小家吧。”其实,妻子又何尝不希望党校旧貌换新颜呢,她的责备,只不过是想提醒他多注意身体罢了。有一天下午,工地下起了大雨,王斌让雨淋得湿透,当晚就发起了高烧达40度,躺在床上动弹不得,医生亦嘱他要在床上静养一两天,以观后效。妻子认为这下可逮着机会了,便偷偷给另一位工程监理打了个电话,让他明天独个儿检查工程进度即可。第二天,当王斌挣扎着要上工地时,妻子告诉他,今天不用去了。内向的王斌立即火冒三丈:“你糊涂!你知道党校在我们这些党校人心中的地位吗?我们苦盼了这么多年,现在自治区开展了东巴凤大会战,这无异于给党校下了一场‘及时雨’,我们能不认真去做吗?既然组织任我为工程建设代表,我就要以对党、对人民负责的态度,做好监理工作,保证工程的进度和质量!”

“对党、对历史、对老区人民负责”,此语何其响亮!这句出自东巴凤普通干部之口的话语,一致表达了东巴凤老区人民的一个共同心愿:发展东巴凤老区,振兴东巴凤老区!

纤云四卷,清风吹空。

2004年7月,在欢庆党的生日的日子里,东兰县委党校综合楼以崭新的姿态首先呈现在人们的眼前,那粉红色的外墙和航船一样的造型,让人想起了南湖边上的那只“红船”,想起了这块红土地上曾经奔突东西的革命烽火,想起了四进东兰的邓小平政委和为新中国的建立而英勇献身的韦拔群、陈洪涛等千千万万个革命英烈们。

2004年11月,历时一年七个月,巴马、凤山县委党校也相继宣告完工。东巴凤三县人民秉承着“敢叫日月换新天”的精神与信念,为三县党校项目建设划上了圆满的句号。

当人们收回无限的遐思和敬仰的目光时,更多的是想起了老区的今天和明天……

拥抱明天的太阳

东巴凤三县党校综合楼的建成,从硬件上宣告三县党校教学用房的尴尬局面已成为了过去,也为三县加强党政领导干部和农村基层干部的教育培训工作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2005年,在开满鲜花的季节里,我们重走东巴凤。

来到东巴凤,映入眼帘的是三幢簇新的党校综合教学楼,在阳光的照耀和巍巍群山的映衬下,显得是如此的神圣和肃穆。

在校门外,我们再次遇见了东兰党校的一位老副校长。这位在县党校工作多年,一生致力于改变党校旧貌的古稀老人,面对新党校的落成,竟然老泪纵横。他说:“我大半辈子都是在党校中度过的,为改变党校的面貌,几拨人,一届接着一届干,奋斗了大半生也干不出个名堂来。如果没有大会战,没有上级领导的关怀,这一生的期盼看来永远只能是梦想而已了。”他最后贴着我们的耳根说:“我这把老骨头,还能亲眼看到当年在心中勾画的蓝图变成了现实,真是觉得无比幸福了!”

在这里,一组来自组织部门的权威统计数字也许比任何溢美之词都来得更具说服力。

三县组织部的统计表明:共投入525万元的东巴凤三县党校,是三县党校建校40年来的3倍多。三县党校教室由会战前的10间增至19间;学生宿舍由29间增至87间;床位由105张增至320张;教师办公用房由9间增至27间;学校建筑面积由原来的6810畅7平方米增加到1畅4712万平方米,干部培训能力总体上由每年24期500人增加到68期4400人。

东兰县,原来需要12年才能对全县在职干部培训一次的状况,将随着新党校的使用而使周期大大缩短,变成3年可普遍轮训一遍。

巴马县,原来需要16年才能对全县在职干部培训一次,现在变成4年可轮训一遍。

凤山县,需要8年才能对全县在职干部培训一次,变成2年可轮训一遍。

“如果说党校综合楼的建成只是多了一栋‘洋楼’那么简单,那么这样的认识不仅肤浅,而且可笑。”针对一些人的怪论,三县领导和党校负责人都这么说。

他们说,三县党校不仅仅是在基础设施和硬件建设方面迈出了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一步,同时,对老区党校教育事业带来的影响和推动将是全方位和带有根本性意义的。

每个县投入30万元装备起来的远程教学C级站,在河池乃至广西都是屈指可数,它使党校教师将传统教学方法与现代教学手段相结合成为可能,并突破“时空”的限制,充分发挥网上培训快捷性、时效性、开放性的优势,提高山区教师的教学水平,改变当前党校师资结构不合理,力量配置不平衡的难题,并且实现老区学员在大山深处也能与北京等地高校专家进行零距离对话的梦想。

更重要的是党校教学质量的提高,将从根本上改变老区干部队伍政治理论素质和执政能力整体偏低的现状,从理论思维、战略眼光和党性锻炼等方面,提高老区党员干部的执政能力和带领群众脱贫致富,建设美好家园的能力,对贫困地区经济社会持续长远的发展意义尤其深远。

我们已经看到,学生宿舍和教师办公室的增加,设备的添置和改善,使师生们一扫过去“脸上无光”的状态。我们不得不承认,这种精神状态改变所引发的力量是不可估量的。

在接受我们的采访时,河池市委副书记、组织部长谢志刚从执政和人才培养战略的高度,道出了自己的心里话。他说:“党校作为培养干部的摇篮,得到了自治区党委、自治区人民政府的高度重视。在这次东巴凤三县基础设施建设大会战中,安排了建设项目。自治区党委组织部、南宁市委、市人民政府投入了500多万元的建设资金,使党校综合楼顺利落成,配套设施全面更新。党校建成投入使用后,我们将充分利用这一主阵地,加大三县干部培训力度,提高老区干部队伍素质,进一步增强党员干部的理想信念,为东巴凤的建设和发展提供更坚强有力的组织保证。”

走出党校,和煦的阳光照耀在我们的身上,我们感到了一种沁人心脾的温暖,感到一种心境释然的轻松。

我们坚信,随着东巴凤三县基础设施建设大会战的落幕,东巴凤人民的脚步会走得更稳、迈得更快,三县党校教育事业将会迎来一个更加美好的明天。

这不仅是一种祝福,也是一种信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