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和谐共相生息的修养

和谐共相生息的修养

时间:2022-01-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接受并顺应自然秩序做人,可以保护身体,可以使生命圆满,可以养育亲人,可以安享天年。庄子之言也有被误用的。中华文化自古崇尚自然和自由多元,所以创下“和谐”的概念为普世理想。庄子在这里说明了道、德、仁、大、宽、富的理念和行为态度,不论是个人或国家,都是可行和应行的,很有智慧。我们今天环顾周围的人和国家,不知有多少相同的事例,而庄子早已劝告我们要敬物、爱物而丧己。名为世界之肺的亚马逊河的森林面临消失。

庄子讲修身兼养生,几乎在各篇都有提到高深的道理和可行方法。

他秉承道家的“任性灵,却尘累,超物象”的思想,解说“游”的理想,把人的生命融入宇宙的广大格局之中,逍遥疏放,用“轻”而美好的生活,代替“重”而严峻的功业的劳苦,在忘情中畅游在清旷满足之乡。

如果这理想太高太玄,庄子亦用种种寓言讲述贴切的逍遥快乐的生活方式,教我们在21世纪的今天放下心忧,放下手机,沐浴在大自然的秩序及和平的美好时光中。

有尽与无穷

《庄子·养生主》载:“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

意思是说,生命时间有限,可知须知的智慧是无穷的,以有限追求无穷,会疲困不安……接受并顺应自然秩序做人,可以保护身体,可以使生命圆满,可以养育亲人,可以安享天年。

人类是“时间动物”,可以驾驭时间。古人注重“昏寐晨起”和“秋收冬藏”,现代人不要熬夜足球比赛而缺乏睡眠,以致早上没有精神上班。而且,宜在适当的时间积蓄收入,以防不时之需。

比较起来,其他动物是“唯空间”的,没有驾驭时间的能力。非洲的角牛,每年吃完一个地方的草以后,就大举迁移去另一个长草的地方,冒着生命危险,也不惜互相践踏。它们借本能追逐食物,没有能力生产和保留食物。今天都市人多数中了消费主义的毒,也有像动物一样的,不但即用即弃,而且超越自己的能力;或者预支未来的钱,陷入“爆卡”的悲哀。

庄子之言也有被误用的。不少精灵的孩子,读了这段话,又深觉读书考试困难,便用它来对父母“讲道”,叫他们不必催促自己做功课求取好成绩。

一个人如果超越时空限制而顺游天下,又驾驭自己的心好比驾驭六匹各有个性的奔马,走向一个目标,便可以避免过错了。对于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人的一寸之心实有超拔的能力。

不己执,包容他

《齐物论》的首段说:

“南郭子綦隐机而坐,仰天而嘘,荅焉似丧其耦。颜成子游立侍乎前,曰:‘何居乎?形固可使如槁木,而心固可使如死灰乎?今之隐机者,非昔之隐机者也。’子綦曰:‘偃,不亦善乎,而问之也!今者吾丧我……’”

故事说:有一天,南郭子綦安闲而坐,仰头向天空慢慢深呼吸,好像放下身体的牵制,进入心灵自由的境界。侍候在一旁的学生颜成子游说:“怎么呀?身体可以企定像枯木一样,难道精神亦可静如死灰吗?您今天的样子有点不同于昨天。”老师说:“问得好。我今天放下了偏执的我……”

“偏执的我”是做人最大的“过错”。人是合群的,如果社群中只有一个人的意见决定一切,不但不可能有和谐和个性发挥及丰美的文化,而且是独裁社会了,违反自然。

中华文化自古崇尚自然和自由多元,所以创下“和谐”的概念为普世理想。这一概念传到欧洲以后,引起很大的思想波澜和社会革命。在400年间,西方思潮的转变、发展,几乎是循着一个“个性解放”的目标而进行的。最大的心灵波澜出现在二战以后兴起的“存在主义”。这个主义的思路由哲学、神学、文学、艺术的繁花茂叶的杰作表现出来,其作者都受过老庄智慧的启发和感染。

不偏执己见(或一见)是自由的基本做人态度,也是国际之间大小国家维持自由及“一个世界”格局的生存之道。

《庄子·天地》中由学生引述庄子的话,阐释人心包容的道理、度量和美好结果。原文说:

“夫道,覆载万物者也,洋洋乎大哉!君子不可以不刳心焉。无为为之之谓天,无为言之之谓德,爱人利物之谓仁,不同同之之谓大,行不崖异之谓宽,有万不同之谓富。”

这段话可以有多种解释,我在本书的不同章节提出不同的版本。这里就是一个:道是包含万物又盛载万物的,广大而多样。好人不可以不放弃私利之心。不为名利而做事是有道;不为私义而说话是有德;爱护他人和保护生态环境是仁心的表现;存异求同的心态是大同世界的基础;行为不自以为是又标奇立异,是宽乐的表现;包罗万象即是丰富美丽。

庄子在这里说明了道、德、仁、大、宽、富的理念和行为态度,不论是个人或国家,都是可行和应行的,很有智慧。

智慧是既容易掌握又常误用的。关键在于“深明”而不是“取巧”。最近出现一则银行广告说:“己所欲,施于人。”它大概是孔子“大智慧”的“小巧用”吧?原来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可说是千古智言。广告是有力的舆论,今天的舆论受到千万样式的巧用,实在是当前世界最大的不幸。

大同的恬和至乐

庄子在《至乐》篇说明多种道理,天地变化不定,人心的和平安乐要求人们适应发展,谨持个人的修养原则,即不执己见,尊重自然,不要强加己意于他人,须从关爱万物的大爱中寻求个人的安心和快乐。

本篇有寓言“鲁侯养鸟”,介绍了不尊重他物的个性,只用自己的标准强加于鸟,让它不安而死的残忍行为。我们今天环顾周围的人和国家,不知有多少相同的事例,而庄子早已劝告我们要敬物、爱物而丧己。

昔者海鸟止于鲁郊,鲁侯御而觞之于庙,奏九韶以为乐,具太牢以为膳。鸟乃眩视忧悲,不敢食一脔,不敢饮一杯,三日而死……鱼处水而生,人处水而死。彼必相与异,其好恶故异也。故先圣不一其能,不同其事。名止于实,义设于适,是之谓条达而福持。

从前有一只海鸟飞落鲁国郊野,鲁国的大官把它捉来养在宫廷里,送酒给它饮,奏古乐给它听,宰牛羊取肉喂它。这样,海鸟不明又不安,不敢喝酒吃肉,三天就死了……鱼在水里可以生活,人在水里会被淹死,人和鱼各有不同的禀性,所以好恶也不相同。古时的贤人不用一种技能完成不同的事。成功或失败都视乎实效而定,好坏的标准也要看事情是否适合接受的人。这就是所谓合乎条理和提供恒常的福祉。

知情以治天下

2014年伊始便出现了几件奇怪的世界大事。马航一架飞机消失了,连同全机三百多人,全球多个国家积极寻找,历经数月仍然没有下落。日本军国主义抬头,积极备武,获得美国撑腰和几个大小国家的“默许”。名为世界之肺的亚马逊河的森林面临消失。美国加州经历“超旱”。在非洲的撒哈拉沙漠,联合国下属的研究团队见证了最后几个沙漠湖的变化。韩国渡轮的翻船和土耳其煤矿着火的灾难,都出人意料地杀死数百人。

在这样的巨大惨剧中,人类最先进的科技和知识竟然束手无策。我们的世界正需要全球各国人民的智慧。读者要面对今天混乱而恶斗的世界做好本分,进而关爱社区、国家和世界,可以从老庄智慧中悟得可行的方略。

《老子》的十章和五十七章都说明两个大道理。第一是治国要坚持勤俭、节省、简政、廉政的方略,不摇动、不懈怠,亦不多管人民。第二是以人为本及相信人民有“自化”、“自正”、“自富”和“自补”的能力。这一智慧传去英国,曾经帮助全盛时期的大英帝国搞出“不干预”政策,取得成功。

庄子在《徐无鬼》篇讲了一个故事。黄帝问一个牧马童:“夫为天下者,则诚非吾子之事。虽然,请问为天下?”牧马童心想,这种大事怎么问我呢?觉得不好意思回答。黄帝再次追问。牧马童便说:“夫为天下者,亦奚以异乎牧马者哉?亦去其害马者而已矣!”黄帝再稽首,称天师退。

这个故事说明黄帝的谦虚和诚心学习,又说明领导才能不是什么专门学问,而是从现实生活中摄取得来的。牧马童说治国好比牧马,成功的牧马人尽力消除有害马群的东西,马群就能繁生而快乐。同样,治国者爱民,也要除去伤害人民的东西,比如官员贪污和滥用权力等。

庄子在《则阳》篇,用生动的语言,说明人民的苦难与政府的腐败相关,从而主张管治者必须具有“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的领导风范。

故事借老子的学生柏矩去齐国考察,回来向老师报告他的所见所感展开。他在齐国见到一个被处以死刑的人,尸体被抛在街上示众。他不忍心,把尸体扶正,并脱下自己的官服盖好,仰天大哭,大骂政府无德无能,感慨那人不幸遇上该种恶政。末了,庄子表达了他的治国爱民之道。他说:

“古之君人者,以得为在民,以失为在己,以正为在民,以枉为在己。故一形有失其形者,退而自责。今则不然……民知力竭,则以伪继之,日出多伪,士民安取不伪!夫力不足则伪,知不足则欺,财不足则盗,盗窃之行,于谁责而可乎?”

老子和庄子都给今天的种种领导行为提出对症下药的方法,这实在是今天领导人应该熟学又领导人民共学的“通识教育课程”。

在进步的社会,官员不忙于说谎和遮掩自己的过错,人民也不忙于游行示威,而是有修养地逍遥生活,又乐在其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