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深厚的文化修养

深厚的文化修养

时间:2022-08-1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很多人喜欢看书,可惜不会选择好书,结果看了一大堆乱七八糟的书,反而害了自己。诸葛亮曾说过自己读书只是“独观大略”,即大事上看一看。是因为诸葛亮的缘故。三国中,真正成正统的、有使命感的只有诸葛亮。从某种意义上说,诸葛亮是个失败的人。诸葛亮去世了以后,大家对他的评价怎么样?

很多人喜欢看书,可惜不会选择好书,结果看了一大堆乱七八糟的书,反而害了自己。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现在大家很痴迷于求新求变,以为书上这些乱七八糟的观念才是新的,从而相信这些观念,因此贻误了很多人。

很多老师很会教书,也有爱心,但是他们只会讲故事和教知识,不懂得什么叫道理。而我们了解历史最主要的目的就是从历史故事和史实中吸取经验,归纳出我们所需要的道理,用来解决人类当今与未来的问题。这就是为什么有许多学生看起来学富五车,但有时候又完全没有常识,这是现代人非常可悲的地方,也是现代教育需要反思的地方。

诸葛亮之所以了不起是因为他有智慧。他的智慧体现在哪里呢?第一,他不像一般人那样读书。一般人为考试而读书,读得很仔细很熟练。但是我们发现考试考得越好的人进入社会就越没有什么贡献,因为他读了太多的答案,进入社会之后却发现现实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和书上的答案不一样,这样做不行,那样做也不行,怎么做都不行,因此什么都做不了。诸葛亮曾说过自己读书只是“独观大略”,即大事上看一看。但那不是马虎吗?当然不是,他是抓住要点,抓住重点,然后权衡利弊去随机应变。

很多人看过《三国演义》,也有很多人在研究《三国演义》,可以说,《三国演义》对中国人的影响可能远远超过了《论语》。也许有人会说,“不会啊,像我就没有看过《三国演义》”。我倒劝各位,把它当作你个人的秘密,不要说出来,因为说出来就表示你根本不知道自己要读什么书。

从隋唐开始,《论语》逐渐成为科举考试的教材,被历代统治者当作禁锢知识分子的思想、稳定社会的工具,而大部分读书人也只是拿《论语》来应付考试,并不懂得其中的道理,这是非常可悲的。而不看《三国演义》,我们对世道人心就会很陌生。我没有讲人情世故,讲的是世道人心,这是因为世道人心是最珍贵的中华文化,可惜从秦汉以后就逐渐不见了。所以说,我们已经陷入一种十分尴尬的境地——我们一直是一个非常重视道德教化的民族,但是,今天的中国,大家几乎都在抱怨,人心不古,道德沦丧,世风日下。特别是宋明理学的兴起,使很有弹性、很灵活的智慧整个僵化了。人不能不理性,但是过分理性,就完全没有了人情味。

人如果没有人情味,那还算人吗?像这些话现在很多人都不敢讲,这是很大的遗憾。三国听来听去,好像只有三个国家,其实有四个国家。一个是大家都知道的,曹魏,另一个叫蜀汉,刘备始终把复兴汉室作为自己的使命,是什么道理?是因为诸葛亮的缘故。还有一个是东吴。最后一个国家是西晋。曹操与刘备、孙权,这三个人,用现在的话来说,曹操是革新派,曹操之所以留下那么坏的名声,是因为他太重视创新;刘备是保皇党,他太保守了;孙权与其说是国王,还不如说是今天的技术官僚。三国中,真正成正统的、有使命感的只有诸葛亮。

朝代更替只是一种历史现象,那不是我们最主要的历史精神,我们最主要的历史精神是中华民族始终坚守的圣贤之道,这是我们五千年中华文化的精髓。诸葛亮和汉献帝同年生、同年死,这是历史上的一个巧合,但也产生了诸多联系:汉献帝在皇宫里面一筹莫展,希望外面的忠义之士赶快来解救他;诸葛亮历尽千辛万苦地想要匡复汉室,但是最后“出师未捷身先死”。

从某种意义上说,诸葛亮是个失败的人。但是凭良心讲,在《三国演义》所有的人物里面,我们最敬佩的人就是他。我附带要说,我最喜欢的人是谁?是张飞。因为大部分人都跟张飞一样,怎么会不喜欢他呢?《三国演义》不是历史,也不是故事,它是把中国的世道人心完整地呈现出来,这才是它的最高价值。

东汉末年为什么会那么乱?两种人作乱。一个是外戚。外戚是谁?就是皇帝母亲的亲戚。因为那时候皇帝的年纪还很小,什么都不懂,母亲就在后面垂帘听政,可是母亲也不懂啊,于是就把她的亲戚找来。皇帝长大后就觉得不对,我这个皇帝是假的,实权在母亲和外戚手中,这怎么得了?他就想找人来对抗母亲和外戚。找谁呢?他敢找丞相吗?丞相也是母亲和外戚任命的,如果和他们合不来,早就被换掉了,找来找去,只有一种人可以倚靠,那就是太监,即宦官。所以宦官跟外戚之间的斗争是必然的。因为皇帝别无选择。当皇帝别无选择的时候,他只能走上这条唯一的道路。因此,各位可以明白了,东汉末年的几个皇帝年龄都很小,外戚和宦官轮流操纵朝政,皇帝形同虚设,政治腐败,经济崩溃。所以说,历史不是偶然的,是必然的。

一个优秀的领导者,一定要见微知著。有些领导在做决策之前,一般会要求数据准确,信息充足,殊不知,此时这些信息已经毫无用处了,因为等你把所有的信息都搜集齐备,已是时过境迁,这些信息都已过时了。一个领导者,一定要能根据少量的信息做出正确的判断,否则就跟不上形势的变化。

所以,一个人懂得多少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能不能用所学的知识分析千变万化的社会问题,从而做出一个合理的决策,这才叫智慧。现在的人很重视知识经济,我倒希望大家去想一想,什么叫知识经济。知识经济,通俗地说就是我一知半解,但是总比你不懂要强,所以我就把一知半解的知识包装成新的知识来骗钱。这次的金融风暴就暴露了知识经济的一个弊端,一知半解的人把自己包装成专家,然后去骗那些不懂的人,这是非常可怕的事情。可是长期以来,我们一直认为这是正确的。

诸葛亮的领悟力很强,我在这里说一下,一个记忆力很强的人,他最好去做西方人,因为西方人需要背诵很多条条框框,然后根据这些条条框框去做事情。只有领悟力强的人,才有资格做我们东方人,因为东方所有的知识都是靠领悟习得的,你悟性不强就想懂得中国人的事情,我看这非常难,所以现在我们多半学习西方的文化,这使我们领悟力越来越弱,这不是个好现象。

诸葛亮去世了以后,大家对他的评价怎么样?很高。一个人活着的时候别人怎么评价,其实并不重要。因为只有死后,人们才知道他生前的所作所为到底是对的还是错的。一个人死前了不起,死后被骂得一塌糊涂,那就表示他所做的都是错的。

“七擒孟获”写得非常热闹,让我们觉得诸葛亮好像是个半仙,实际上诸葛亮是一个实实在在的人,只不过他是个通才,天文、地理、人文、历史等各种知识,他都融会贯通了。我想作为一个政治人物,你要为人民群众服务,不一定要有什么专长,就好像我常说总经理不一定要有专长一样,一个总经理最好跟所有经理说,你们有专长,所以当经理,我没有专长所以当总经理,对不对?总经理,英文叫作“general manager”,这个“general”就是一般、普普通通的意思。总经理应该是个通才,而不是专才,否则他就会带有很强的倾向性,很容易偏激。而干部应该是能兼顾各方面的“专”,而不是单一的“专”,否则几个人都偏到某一方面去,忽视其他方面,也等于为自己设置一个陷阱。如果领导和干部都是“专家”,那么这个团队是不周全的,就像一个不完整的人,很难健康发展。一个正常的团队,要能面面俱到,你不能指望领导做到这一点,他也不可能做到,而是要有一个由各种专家组成的完备的团队,他们可以从各自专业的角度提供科学的建议。

领导要尽量把自己变成通才,千万不要总强调自己的专长,可以说,领导只要有专长,就会有偏见,这是很麻烦的事情。做任何事情只要做久了,就会有职业病。一个搞财务出身的总经理,经常会陷入财务危机,因为他做什么都要先考虑财务,而财务应该是财务经理负责的,不应该是总经理考虑的事情。

现在的人根本不懂得这个道理,认为自己财务干得这么好,就可以当总经理,然后害死一大片人。诸葛亮则不同,他是个政治家、军事家,事实上他也是个文学家,更准确地说,他是将理论运用到实践中的通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