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孔子后人在抗日时期的表现

孔子后人在抗日时期的表现

时间:2022-01-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首先,孔子反对以怨报怨的做法,那是武侠小说宣扬的最坏意识。在另一方面,以德报怨患于“过分”做作。孔子注重实践人生和公正的人际关系。对于父母,孔子劝他的学生凡事询问他们的意见,并以行动表达尊敬服从。可见,在孔子心中,老师虽有知识,父母教导及关爱子女的权利,应该凌驾于老师之上。

儒家对人对物的最高智慧概括在“以直报怨,以德报德”这八个字之中。

论语·宪问》记述孔子一位学生问他,一个人对于伤害过自己的人,是否应该用仁德的态度对待?孔子答:“以德报怨,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这话值得我们深入了解和应用。

首先,孔子反对以怨报怨的做法,那是武侠小说宣扬的最坏意识。无论是凡人或一代宗师,在临死之际仍要嘱咐后人,一定要为己报仇,不择手段。这样,小说特有的凶残厮杀便可以展开了,有声有色,取悦读者

以怨报怨的结果是一种永无休止的恶意循环,而且,用一种怨恨的行动去对待另一种不道德的行为,前后都是错误。

在另一方面,以德报怨患于“过分”做作。它不是慈悲,多数出于一种自我优越的感觉,自认“我大人大量,不与你小人一般见识”的心态。假如真是一种高贵的仁慈,也可能在表现仁厚之余,引起收受者的反感。后者会问,“为何你要对我这样好?”

这种情况最常见于家庭之内。父母对子女爱惜得无微不至,不免偏执,剥夺子女担当行为后果的正常经验。更有甚者,如果父母对子女的任何错误行为都一概包容,将造成后者生活在不真实的状况中,不知对错,也没有机会学习自立生活,更遑论做到自我完成。

孔子注重实践人生和公正的人际关系。他劝人用率直的反应对待伤害自己的人,直指其非。同时,对于善待自己的人,亦用友善的态度回应,互相勉励。

我们今天身处复杂社会,最缺乏的似乎是正直的表现。特别是城市居民,往往把生命能量浪费在虚伪的表态之中,为了不惹麻烦,或者不挑战不义,或者赚取一时的安静。结果,我们失去自我,每天忙着扮演角色,为了“身外物”而忙碌,疏忽了自己的真实生命意义或者自我完成的工作。

对于教育后学,天主教学术权威阿奎纳(Thomas Aquinas)有一句名言说:“最有效的老师会以最短的时间叫学生感到不再需要他。”近日,有英国心理学家引申他的智慧,长篇大论地阐释一种爱的观念,主张父母对子女的爱“以分离为目的”,愈早达成目的愈好。

这是一种纯西方的观念,认为独立成人必然以离开父母之家为表现。中国人则不以为然,因为一个家庭中的每一分子都应该有自立自主的人格以及自主生命的表现,而且关心他人。

儒家的家庭和社区都呈现人各独有的本分,秩序分明,以礼为范。行礼不但对他人表示尊敬,而且也使自己保持谦让。它是促成人际关系和谐的最佳表现。

《论语·乡党》详述礼仪的表现和礼节的传统,主要劝人尊敬长辈,细心满足他们的需要。对于父母,孔子劝他的学生凡事询问他们的意见,并以行动表达尊敬服从。有一段话提到,子路问孔子什么是“善人之道”,孔子回答了,子路追问他是否应该立即付之实行,孔子说:“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即是说,你有父兄在家中,应该先询问他们,不要每听见他人的建议便照样实行。可见,在孔子心中,老师虽有知识,父母教导及关爱子女的权利,应该凌驾于老师之上。

基督教确认父母拥有教育子女的绝对权利,正与孔子的思想不谋而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