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抗日战争时期的人口变迁

抗日战争时期的人口变迁

时间:2022-10-0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战事发生后,华界及附近的民众更是大批涌向租界。与此同时,上海华界地区由于受战火的影响,人们纷纷流亡内地或逃入租界。加之日军强迫疏散人口,到1942年2月租界人口已降为244万。12月13日,日军占领南京。11月5日,日军在杭州湾登陆,战火烧到浙江。日军在进军和扫荡中,对杭嘉湖地区进行了疯狂的烧杀抢掠,对平民进行残酷的屠杀。杭嘉湖地区人口损失惨重。

1.上海市

自1937年“八一三”淞沪开战至上海沦陷,为时约三月,上海受战事影响损失极为严重。如工业,战前有华商工厂5 500多家,战时“合计被毁者,当在70%左右”[56]。又如房屋,“除两特区无损失外,其余各区之损失如下:闸北十分之九,吴淞十分之九,江湾十分之九,彭浦十分之八,市中心十分之八,引翔十分之八,真如十分之七,殷行十分之六,高行十分之五,漕泾十分之五,南市十分之五,蒲淞十分之四,陆行十分之四,洋泾十分之二,上唐桥十分之二,法华十分之二,杨思十分之一,高桥十分之一”[57]。全市损失建筑物60万间,住房16万间[58],其中尤以闸北、吴淞、江湾、彭浦、引翔等地损失最为严重,“这几区人民之因战事而流离失所者,平均至少在百分之五十以上。其中稍有资产者,当战事降临时,俱设法避难于他处”[59]

租界是迁移的主要目标。淞沪会战前夕,租界外民众已开始有人向公共租界和法租界迁移。战事发生后,华界及附近的民众更是大批涌向租界。几天内,先后渡过苏州河到达租界的“达三十余万人,所有租界内之各小菜场、游艺场,以及街头巷尾,触目皆是难民[60]。虹口、闸北、杨树浦一带是中日军队重要的交战之地,此地民众迁入租界者甚多,仅世界红卍字会先后在虹口一带救出之难民即有8万余人。[61]10月26日,大场失守,闸北、江湾之中国守军撤至江桥、南翔一线,“江桥、南翔以东,特别是闸北、江湾、大场、真如一带战区的难民恐慌到极点,便沿着沪杭铁路滚滚南下,想通过公共租界的西部防御线,投入租界”[62]。10月中旬开始,由于浦东战事吃紧,前期被同乡会遣送回籍的浦东难民又大批涌向浦西,其中由同乡会收容及分送之难民有11 300余人。[63]11月10日,日军在浦东登陆,猛攻南市,“南市及远至徐家汇的华界随时有被日军占领的可能,这一带的居民已毫无安全可言,于是汹涌之潮涌向相邻的法租界”[64]。随着战区的扩大和战火向江浙地区的蔓延,江浙诸省的难民也大量涌入。据统计,1938年至1941年4年间,人口净增78万[65]。租界密度大大增加。1936年与1942年相比,公共租界从平均每平方公里52 255人增至70 162人,法租界从46 734人增至83 599人。

表2-3 1936年、1942年上海租界人口密度比较表

资料来源:1936年数字据褚绍唐:《上海建县以来的人口变迁》,《学术月刊》1985年第9期,第75页;1942年数字据邹依仁:《旧上海人口变迁的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91页。

与此同时,上海华界地区由于受战火的影响,人们纷纷流亡内地或逃入租界。1936年华界地区人口约215万,到1940年下降至148万,减少67万。1942年2月,华界的沪西、南市和闸北等三个主要地区的人口也仅104万。1937年整个上海地区人口为380余万,至1942年约390余万。[66]

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军占领租界,自此海运中断,粮食供应发生困难,不少避难民众因生活窘迫,只能重新卷起行李,返回故地。加之日军强迫疏散人口,到1942年2月租界人口已降为244万。[67]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时,整个上海地区人口降为337万。[68]

2.苏南地区

淞沪会战开始后,日机即不断袭击京沪沿线。1937年11月12日,日军占领上海,立即兵分三路向南京进攻,常熟、苏州、无锡、常州、镇江相继失陷。12月13日,日军占领南京。日军进攻前夕和攻击期间,苏南民众四处逃难。苏州,“素为江南繁华之区,战前人口36万,战后仅2万余人”[69],无锡,在沪战初期即遭日机轰炸,“全市顿成萧条之象。各商店相率闭市,街头巷尾只见携老牵小争先恐后去乡逃避”[70]。青阳港阵线陷落后,撤至锡邑的5万军队,因无地方当局接应,“发生越轨行动,在城厢内占据民房、车站及公园路至北门大街一带,反客为主开店买卖,‘人民惊恐万状,逃避一空’”[71]。松江,沪战一开“人心恐慌,居民相继离松避难”[72],“昔日人烟稠密人口十万之松江,今日该外人仅见区区于法国教会内之中国老者五人而已”,“上海南京间昔日人口稠密之区域,今已悉成焦土”[73]。常州、镇江各县民众,“消息传来,纷纷西奔……初无目的,分散于皖南、浙西一带,到处为家,其结集于芜湖、安庆者,则溯江西上,以武汉为目的地”[74]。如常州战前有人口70余万,战后大都外逃,据1941年日伪自治会调查,城区居民不足5万,不及战前三分之一。[75]

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苏南大规模的难民迁移开始减少,但由于敌我双方的战斗仍时常发生,日伪的骚扰从无停止,所以人口流离仍不绝于途,尤以壮丁、学生、商人为多,“壮丁因逃避兵役,学生因受爱国思想之激发,商人为利,于是结队西移”[76]。这一时期,也有不少民众陆续回迁,但与战前相比,人口还是下降了很多。这可从镇江等县1941年人口密度与战前人口密度的比较中得到佐证(见表2-4)。

表2-4 镇江等县1941年人口密度与战前人口密度的比较

续 表

注:战前密度系根据1936年内政部统计编制;2.战后密度系根据1941年伪内部政调查编制。
资料来源:转引自《江苏省善后救济调查报告底稿》,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二一,2,208。

1946年苏南地区人口共11 262 195人,比1936年减少623 935人:(见表2-5)

表2-5 1936—1946年苏南地区人口增减数统计

资料来源:1936年人口数据内政部统计处编印:《户口统计》,1938年5月;1946年人口数据同机构编印《各省市乡镇保甲户口统计》,1946年12月。

3.杭嘉湖地区

“八一三”战事一开,江浙沪局势日趋紧张。11月5日,日军在杭州湾登陆,战火烧到浙江。不久,杭嘉湖地区的嘉善、嘉兴、海盐、平湖、桐乡、吴兴、长兴、武康、德清、海宁、余杭、崇德、杭县、富阳及杭州1市14县的县城及部分乡镇被日军侵占,临安、孝丰、安吉等县也一度或几度失陷。

日军在进军和扫荡中,对杭嘉湖地区进行了疯狂的烧杀抢掠,对平民进行残酷的屠杀。杭嘉湖地区人口损失惨重。据1938年的不完全统计,日军第一次进攻时,各地民众即有大量死亡。如杭县死亡300多人,余杭死亡380多人(未包括乔司被害人数),武康死亡300多人,德清死亡1 200多人,吴兴死亡3 050人,桐乡死亡1 400余人,海盐死亡400多人,平湖全县被杀者达3 300多人。[77]根据袁成毅对各县市地方志中人口伤亡数的统计,战时杭嘉湖地区平民伤亡总数达192 247人,其中死亡人数97 175人(见表2-6):

表2-6 抗战期间杭嘉湖地区平民伤亡人数统计

资料来源:根据袁成毅:《浙江抗战损失初步研究》,陕西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244—246页的数据整理。

残酷的战争还使杭嘉湖经济遭受严重破坏,如浙西北之余杭、新登、分水、临安、於潜、昌化、杭县7县,“田地山场之荒芜,桑茶之废弃,工厂之停歇,商市之阻窒,由是之损失不下五千万”[78]。嘉兴公、私有财产损失分别为3 385 800元、47 992 000元。[79]致使大批民众失其生活凭依和谋生的基本途径。同时大批房屋夷为平地,广大民众的生命财产受到严重威胁,为避战乱,被迫迁移他乡。战前,杭州市有50多万人,沦陷时仅剩10万。[80]伪浙江省政府秘书处曾于1938年11月底至1939年3月,对杭嘉湖部分陷区进行过调查。杭县塘栖、瓶调、临乔、钦履、上四五区战前共有309 624人,调查时降至220 228人,减少28.87%;海宁一、二、四、五四区,由210 000人降至135 000人,减少35.71%;平湖城区及永丰、当湖、启元、东湖四镇,由23 506人降至12 358人,减少47.43%;德清县属各处由176 963人,降至139 800人,减少21%;嘉兴城区减少82.95%;嘉善一、二、三、四四区,减少15.04%;崇德减少21.19%。[81]王惟英也曾根据一些资料对抗日战争初期的浙省难民进行了统计,迁入后方国统区有1 310 801人。其来源有三:一是杭嘉湖各旧府属人民,受战争影响,仓促离乡;二是后方各县在京沪及杭嘉湖一带,经营农工商业者,如宁绍之商人,东阳之土木工人,温处之农户,骤告失业,迁避回籍;三是淞沪难民,迭次后移,流落浙境。其中战区各属民众数量最多。[82]

阶段性战役平静后,即有人口的回流,如杭州市,自1938年年初开始,便陆续有人回杭。1938年7—12月,来杭之难民有30 959人,其中不少就是原先从杭州迁出的。[83]此后,随着工商和交通各业的逐步恢复,“人民来归日众”,1939年,“每日来归者尚不下二三千人”[84]。1940年增加更快,该年度,杭市人口“已增至三十二万”[85]。嘉湖各县回迁的人数也不少。据伪浙江省政府秘书处1938年年末至1939年年初的实况调查,嘉善、长兴、桐乡、平湖的回流比例较高,在70%以上,个别区和乡镇甚至在90%以上;吴兴各乡镇情况悬殊,高者如新蜀乡镇达96%,低者如石淙乡镇仅1%;武康、海宁各乡镇比例较低,武康仅2%,海宁也不到15%。[86]抗日战争中后期,人口回迁仍络绎不绝。如杭州市随着市场日臻繁荣,“工商各业蓬勃,逗留客地市民纷归故里,以致本市人口愈形激增。省会警察局据各分局队报告,上月份(1942年7月)共有39万2千6百71人”[87]

战时杭嘉湖地区人口变迁从战前、战后的人口比较中也可清楚地看到:

表2-7 杭嘉湖地区1946年与1936年人口数量比较表

资料来源:1936年人口数据内政部统计处编印:《户口统计》,1938年5月;1946年人口数据《浙江省民国卅五年户口统计》,浙江省图书馆藏。

战前杭嘉湖地区共有人口4 829 379人,至1946年降为4 099 018人,减少730 361人。其中杭属减少431 279人,嘉属减少57 742人,湖属减少241 340人。若除去杭属非太湖流域的富阳、新登二县减少数49 280人,太湖流域浙省地区战后减少数也有681 081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