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从人口历史看昆山城市变迁

从人口历史看昆山城市变迁

时间:2022-02-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从人口历史看昆山城市变迁陈 益一人口,是城市化水平的重要标志。历史上,昆山的辖区曾经很广。这意味着昆山随着经济和人口总量的发展,已成为一个颇具规模的城市。而人口的增长,必然成为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运动重要的推动力。据《今日昆山2010》公布的数字,2010年末户籍总人口达71万人,外来暂住人口达120万人。成为台湾人的重要定居地,无疑是昆山人口构成的一个独特现象。大量外来务工人员流向昆山,满足了这些产业对劳动力的需求。
从人口历史看昆山城市变迁_思路:昆山市文化发展研究中心研究成果选

从人口历史看昆山城市变迁

陈 益

人口,是城市化水平的重要标志。《康熙昆山县志考(卷四)·户口》,载有这样一组数字:“宋祥符间,户16348,口108693;淳祐间,户45363,口134500;明洪武间,户99790,口3900364;弘治间,户85636,口264429。弘治十年,新设太仓,分去户26354,口75670;嘉靖间,户87680,口140560……”

继续寻找相关资料,不难发现历史上昆山人口统计数量最多的年份,是在明洪武九年(公元1376年)——朱元璋刚刚定都南京不久,昆山县的人口数量居然超过了39万。明初编黄册时统计,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年)全国的人口是将近6000万。一个县的人口,居然占了全国人口的1/154,这不能不令人惊诧。昆山的几种地方志,记载得很一致,明嘉靖《昆山县志》还作如下解释:“洪武初年乱极方治,民数三十九万有奇,成化、弘治之间其盛矣,而反不及其数何耶?意初国初法令严密,不敢有漏籍者耳,可以观世矣。”明初的户籍制度是十分严格的,朱元璋说:“夫有户口而后田野辟,田野辟而后赋税增。”洪武三年(1370年),他曾发布圣旨,派遣户部官员去各州县普查户口,要求民户如实填写“户帖”,作为编制户籍册的依据,又派出军兵随同办理。百姓如有隐瞒,治罪充军。所以,这个数字不会有什么水分。

鱼米之乡昆山,有5000多年的文明史、2000多年的发展史,历来有着极好的居住环境。良渚文化时期的赵陵山、绰墩山和少卿山,是古代先民的聚居之地,是史前的城邦,尽管从出土文物无法考证那时的人口数量。北宋祥符年间,昆山有1.6万户,10万多人。南宋皇帝迁都临安(今杭州)后,很多皇室成员为了躲避战乱,纷纷卷着金银细软从北方来到江南定居,使昆山的人口迅速增加,也带来了经济的繁荣(江南的其他城镇也有类似的情况)。至今仍被人们津津乐道的“金二十相公”和“陈妃”,便是宋室成员的代表。他们以及许多随从、眷属的到来,是贞丰里成为周庄镇、锦溪镇变为陈墓镇的重要因素。

历史上,昆山的辖区曾经很广。从古娄县到南宋嘉定年间,前后大约有1500年,吴淞江沿岸均为娄县(昆山县)管辖。这包括了今天上海的大部分地区。当时昆山县管辖的范围,东面临近大海。据南宋《玉峰志》记载:“时昆山县境东西六十二里;南北一百三十里,东至嘉定县界,正西、西南、西北与长洲为界,正南、东南与嘉兴府华亭县为界,东南到通州府海门县,以海为界。”南宋嘉定十五年,建立嘉定县时,才割去了昆山境内的安亭、春申等五个乡。上海的别名“春申”,是昆山给予的。上海的简称“沪”,原意是蟹簖,也跟地处吴淞江沿岸的昆山有关。

元代元贞元年(1295年),昆山升县为州。这意味着昆山随着经济和人口总量的发展,已成为一个颇具规模的城市。一直到明洪武二年(1369年),才降州为县。弘治十年(1497年),成立太仓州时,把境内的新安、惠安、湖川三个乡划出去,分走了26354户,75670人,但仍有十几万人。此后,整个明清时期,昆山的人口数量基本没有大的波动。

据1990年底出版的《昆山县志》记载,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昆山的人口才达29.7万。又过了十几年,直到1963年,才突破40万——这与600年前的明洪武九年(1376年)人口数量相当。促使14世纪末年人口数量达到39万之巨原因是多方面的,至少说明当时昆山已是一个不小的城市,经济是繁荣的,社会是安定的,老百姓生活是富裕的,完全可以称得上安居乐业。

人口与经济之间的关系,是研究所有人口问题中最基本的出发点之一,因此长期以来备受学者的关注。在研究人口历史时,我们必须将当时的经济和制度等等因素结合起来,看清它们对人口运动有着重要的作用,反之亦然。打个比方,清代康乾盛世,经济发展达到了一定程度,为人口增长创造了旷古无比的条件,到18世纪末,全国的人口超过了3亿,足足比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时的1.5亿翻了一番。而人口的增长,必然成为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运动重要的推动力。

读点昆曲史的人都知道,明太祖朱元璋在洪武六年曾召见昆山百岁老人周寿谊,询问道:“闻昆山腔甚嘉,尔亦能讴否?”周寿谊的长寿与昆曲一样,引起了明太祖的极大兴趣。这从一个侧面告诉我们,明代初年昆山经济发展,市场繁荣,士绅和百姓的生活条件比别处优裕,所以有资格成为昆曲的发源地。唱昆曲必须具备的条件,是有钱、有闲、有情、有趣。当时的昆山县人口达到39万,绝非偶然现象,恰恰是城市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标志。

时序到了今天,在改革开放大潮的冲击下,昆山的人口状况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昆山市“十一五”人口发展专项规划》说:“从2003年起,昆山每年新增人口15万左右。到2005年末,全市人口总数将超过130万。经预测,2010年我市常住户口(户籍人口+外来在昆居住满一年以上的人口)将介于146—184万之间。”事实上,人口增长的速度远远超出了这个预测,且一时还难以控制。据《今日昆山2010》(昆山市统计局编)公布的数字,2010年末户籍总人口达71万人,外来暂住人口达120万人。加上流动人口,昆山总人口突破200万,也许还是一个比较保守的数字。占昆山总人口三分之二的外来人口,来自世界各地、全国各地,其中台湾人的数量很可观。他们在昆山开设工厂、餐厅、学校和医疗机构,甚至还有房地产公司。成为台湾人的重要定居地,无疑是昆山人口构成的一个独特现象。

人口的急剧增长,给昆山城市变迁,带来了十分重要的影响。概括地说,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大量的人口迁移流动,尤其是劳动力的进入,为昆山经济高速增长提供了必备的条件。从一般意义上看,经济发展决定着人口的变化,而人口的变化又影响着经济的发展。30年来,外向型经济使得昆山成为全球知名的制造业基地,以IT产业为标志的劳动密集型企业,支撑、推动全市的国民经济发展。大量外来务工人员流向昆山,满足了这些产业对劳动力的需求。劳动力的集中,又刺激了服务业的发展及各行各业的繁荣,吸引更多人口来此创业,寻求发展。如此循环,使昆山市国民经济快速增长,劳动力资源尤其是人才资源的集聚力也随之增长。

二、以劳动者和消费者双重身份进入昆山的新增人口,促进了市场繁荣,推动了经济发展。昆山市的外来人口,绝大多数年轻力壮,他们是劳动者,又是消费者。作为消费者,具有较强的购买能力和消费欲望,这一巨大的社会购买力,又推动了昆山批发零售贸易、餐饮业和相关产业的发展。星期天正阳桥一带挤得水泄不通,便是明证。前进西路1000米的范围内,居然有欧尚、沃尔玛、家乐福三家大超市,每天人头攒动。其他相关产业如房地产、饮食、通讯、金融保险等行业,也随着人口的增长,得以蓬勃发展。

三、与此同时,过度的人口膨胀,也可能对经济发展产生阻碍作用。不断涌入的外来人口,无可阻拦地突破了县级市的城市规划,与现有的城市资源之间,形成了诸多的不协调。治安管理、社会保障、交通运输、文化卫生教育、计划生育等等部门,无一不感受到很大的工作压力。大量的外来暂住人口,尤其是一些文化素质较低的人口,增加了社会管理的难度,犯罪率有所上升。这也是有目共睹的。

经济总量迅速扩张的同时,人口高速增长,城市基础设施不断提升,促使昆山有理由从一个农业县,变成具有中等城市规模的县级市,又迅疾地向现代化大城市的目标迈进。这令人欢欣鼓舞。然而,人口与经济社会之间存在着内在制约的关系。人口增长促进了经济的繁荣,这种促进作用尚是低度的。我们的政府部门已经意识到必须运用计划手段、政策手段、经济手段相结合的办法,对户籍迁移人口的增长实行宏观调控,使城市人口机械增长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但,我们又不能不看到,在一个以“招商引资”为主导的城市,控制人口始终与之相悖。

很多时候,控制人口的数量和结构,与控制经济总量与结构,有相同之处。

毫无疑问,与城市容量不相适应的人口规模,将会制约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也可能带来一系列城市环境和社会问题。但是,对于人口规模增长是否已超过昆山城市人口容量,目前我们还不能轻易下结论,而是要作科学研究,审慎判断。毕竟,人口规模增长对昆山经济建设和城市发展的推动作用还是主要的。很难想象,一旦突然减少几十万人,昆山将会出现怎样的衰退。

放眼世界,除了个别专业化资源型城市,国内外的综合性大城市的兴起和发展,一般都是有赖于深厚的历史渊源、优越的区位条件,通过与外部的有效交换发展起来的。昆山的城市规模能够以数倍、数十倍于老城区的速度发展,也正是走了这样的道路。从本文第一部分我们已经知道,良渚文化时期、元元贞元年、明洪武初年,把昆山称作“大城市”并不为过。当然,那是一个相对的概念。而到了今天,昆山人把“现代化城市”写上自己的旗帜,气宇轩昂、脚踏实地地跨向这个宏伟目标时,我们对于人口问题的思考就必须更多地关注结构和素质。城市的人口结构研究,不能不摆上重要的议事日程。

无疑,迅速成长中的昆山,方方面面需要更多高素质的人才。“城市即人”,莎士比亚的名言告诉我们,城市是以人为核心的,城市的水准必须以人的素质来衡量,唯有高素质的人,才能构筑起高水准的现代化大城市。当然,我们说的这个高素质,并不仅仅以学历、学位来衡量。一个勤勤恳恳的马路清扫工,一个热心服务的自行车修理摊摊主,同样也为我们的城市所敬重。

回首以往,昆山的城市发展历程艰难曲折。在明代曾遭受倭寇入侵,在清代经历清兵屠城,抗战时期又被日军飞机轰炸,战争对城市的破坏难以想象。作为一个古城,却无法保留较多的历史建筑,就是出自这个原因。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昆山一直是从事单一经济的农业县,靠六棵稻杆过日子,公共财政比较薄弱。也由于长期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3.75平方公里范围内的老城区,公共基础设施建设进展迟缓。改革开放后的一段时间内,许多公共服务仍着眼于城市户籍人口,难以考虑越来越多的外来人口。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不能满足城市总人口需求的矛盾,还是比较突出的。

然而,近几年来,昆山城市建设步伐不断加快,迅速增加了对流动人口的公共服务投入,加强了对城市的科学管理,情况得到了很大的改善。昆山遵循城市发展的客观规律,加强对城市发展的科学规划和管理,更以大手笔修编了城市总体规划,瞄准中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率先实现现代化,建成一个经济充满活力、科技繁荣发达、社会和谐稳定、民主法制健全、文化特色鲜明、生态环境优美、人民生活幸福的新昆山。昆山,正以超乎想象的速度,建成一座富有江南水乡风貌、洋溢海派气息的现代化城市,这并非空中楼阁,而是每个人都能够看得见、摸得着的,也有崇高责任为此作出应有的奉献。

作为文化工作者,在期待昆山成为现代化大城市的同时,我们也满怀热望地憧憬昆山美好的文化景象。如果说,被誉为“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的昆曲在明代昆山的沃土吐蕊展瓣,成为昆山优秀传统文化的象征,那么,在冠以“现代化城市”称号的昆山,又将以怎样的文化成就,立足于城市之林呢?这个问题,必须用行动来回答。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