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对象海也是为你歌吟的主体

对象海也是为你歌吟的主体

时间:2022-01-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读着《为你歌吟》的诗集,有如阵阵轻风扑面而来。我读《为你歌吟》这部诗集有一种飘逸、轻松之感。诗集《为你歌吟》写了六个方面的诗篇:吟咏山水;钟情真爱;絮语情诗;抒写心语;聆听岁月;摹写季节。《为你歌吟》中的诗无论诗人指的“你”是谁,是什么,那都是客体,也是自己主观情感的载体。我认为诗集《为你歌吟》中的诗都是一些好的诗篇。

牟心海

读着《为你歌吟》的诗集,有如阵阵轻风扑面而来。这风从鸭绿江的水面吹来,它带着淡淡的绿雾;这风从葱绿的山谷中吹来,它带着草木的绿味;这风从田野里吹来,它带着忙于生长的气息;这风是从作者心灵里吹来,让人们嗅感诗的绿情与绿意。请读一读这样的诗句:

“风儿/扇动着翅膀/轻轻地/唤醒一世的爱恋/贪睡的树桠/睁开朦胧的眼睛/把它缠绵的心事/张开//花儿/读懂了风的心语/任风儿轻吻/舒展无数个/甜甜的笑靥/月光如水的夏夜/它英武的身姿/闯进了我的梦乡”。(《风儿的心事》)

“你在春天里 因为/太阳如此明丽而温暖 因为/抚遍人心的风儿如此和煦而轻柔 因为/所有的笑脸都朝向东方 因为/每一片绿色都挂着晶莹的露珠/那露珠辉映着春天的太阳//春天在你的怀抱里/在未来所有的日子里/时光不会衰老/人生不会衰老/季节永远驻足在春天 因为/你写就了全部的春天”。(《你的春天》)

作者的心灵栖息着诗情,也放纵着诗意;储存着诗的绿情,也释放着诗的绿意。诗是语言艺术,诗究竟是什么,也只能靠人们自己去感受。什么样的诗对人会产生什么样的感受,通常的状态是这样。我读《为你歌吟》这部诗集有一种飘逸、轻松之感。“为你歌吟”,“你”是产生诗情的客体,你是鸭绿江,是青山绿水、是人、是社会、是你我他……”。“你”是审美产生的客体,如果是读者又是审美接受的主体。诗意的形成,诗的意义的实现都是诗人与接受者来共同完成的。对于鸭绿江,诗人是这样写出:

“你奔流不息的波涛/从长白山的天池/涌来,向着大海的方向/挺进,没有片刻的歇息/任由岁月的变迁/也改变不了你执着的步履/可是,我分明听到了/你呜咽的声音,是惦记/那片莽莽林海,还是/天池中跌落的泪花?//你听过甲午海战的炮声/闯过抗美援朝的弹雨/你愤怒的咆哮/承载了血的热度/在水的深处,汹涌出抗击的力量/声声无言的呐喊,响彻了半个世纪/流入历史的长河”。(《家乡的那条鸭绿江》)

诗人对鸭绿江的情感,通过诗让渎者和诗人一起感受鸭绿江,认识这条江的情态,感受鸭绿江这一自然现象的社会历史意义,这时诗意才真正得到实现。鸭绿江是自然的河流,也是社会历史流淌的化身。

诗集的作者善于从生活中寻找和发现诗,这是诗人最大的特点。这也在说明很多客观现象能激发出诗人的主观情浪,才能在几年的时间内产生了这么多的诗篇。诗集《为你歌吟》写了六个方面的诗篇:吟咏山水;钟情真爱;絮语情诗;抒写心语;聆听岁月;摹写季节。每辑里都突出了这个方面的诗意和情感。我们说,诗最重要的是情,是诗人自己的情;这情是在情化着客体,也是移情于客体。这时诗中的客体便是马克思所说的“第二自然”了,诗便是情感的物化。《为你歌吟》中的诗无论诗人指的“你”是谁,是什么,那都是客体,也是自己主观情感的载体。这个载体便是亲人朋友、山水等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诗人通过他们(它们)释放出自己的情感,发出自己的人生感悟。诗中歌吟的对象,它也是诗人这个主体的对象化。通过诗,我们接受到诗人发出的一些信息,以及对社会对自然,对人生的感悟。这里有着积极的人生态度,也充满希望、想象和对美好的追求。这也就是我说的诗的绿情与绿意,这绿情又去染绿了生活。我认为诗集《为你歌吟》中的诗都是一些好的诗篇。关于当代诗的风格,从现在的情况看,是处于多种样式的状态,在写法上有着各种各样的形式,诗人有很大的创作自由度,读者也有着不同的选择。过去曾一度是诗人创作的样式单一,读者也没有更多的选择。我们说每一个时代有每一个时代的特点,尽管文学艺术的作品是作者创作的,风格是自己选择的。但从总体上看,文学艺术的特征又是出那个时代或这个时代决定的。

那么《为你歌吟》这部诗集的诗是属于什么特点的诗呢?我觉它应是各种读者群都能选择和接受的。几种样式的诗特点都具有,又不是属于哪一种单一式的风格。

第一,具有使用意象诗的现代诗的某种特征,又不是典型的现代诗。诗集里的诗,是通俗易理解的诗,尽管有的诗使用意象,而没有更多的使用意象或意象群,没有艰涩难读的情况。这里的诗是在清新、畅达的特征上发挥着展现着。请读这种诗中的诗句:

“那个午后 飘着细雨/雨中的向日葵/把脸探向我的窗户//疲惫的向日葵/从很远的地方/跋涉而来//我很想把它拥在怀里/聆听美丽的诗语/伴着滴答的旋律/叩击心底 那块/最柔软的领地//那个下午/天上下着温柔的雨/蓦然发觉 曾经/被诗歌催熟的果实/已被别人亲吻/是否 还会/孕育另一种籽粒//潮湿的心/也开始跟着下雨”。(《窗外那株向日葵》)

“那个夜晚 窗外的霓虹代替了月光/热烈而奔放 就像旋转的舞蹈/伴着压抑的音响/梦幻的色彩 照亮了一朵玫瑰/闪烁着光芒 如青春迸发//是谁 推开了那扇窗子/清新的风奔跑着/把月光采来的露珠 洒在/那些叶子上/蓓蕾醒了/用一种最美的姿态开放/愈开愈艳的花朵 不能拒绝/渴望重生的向往”。(《醒着的蓓蕾》)

在这两首诗中的那株“向日葵”、那个“蓓蕾”,都是诗中的意象,代表着什么,都有它某种含义。这里的“向日葵”暗示着什么,作者没有写出来,并没有指明是什么。玫瑰以及蓓蕾,喻意着什么,这都是要由读者去完成。它可能是这,也可能是那,这是留给读者的空间,让读者用联想和想象去填补,这是现代诗的特点。但在这部诗集里,没有出现意象群的诗篇,也没有使渎者不易合作、理解不了的诗。只是具有这种现代诗的某些特点,又不是纯粹的现代主义诗篇。

第二,具有现实主义风格的特征,是直接反映生活,意义明确。但这里的诗不是那种大声疾呼的“大我”直白抒情。对诗情的表达在总体上是采取叙述的冷抒情,是反映现实的呢喃之语。与当年那种直抒胸臆的抒情诗也是不同的。请看看这样的诗:

“在那个闻名世界的大都市/我悠闲地参观了孙中山的故居,还有/周公馆,我匆匆穿行在高楼林立的大街/寻找解决午饭的餐馆/正午的阳光太热烈了/让人睁不开眼。我突然发现/在摇曳的白玉兰树荫下/街边花坛的大理石的台阶/有七、八个农民工兄弟,鼾声正浓//……我猜想,这些正在睡梦中的打工兄弟/一定没有空闲欣赏这样的景致/建筑工地早一天峻工/早一天返回家乡和亲人团圆/应该是他们关心的焦点/在这个夏日的中午/我多想,对这些城市的建筑师们/真诚地说一声:谢谢!”(《正午时分,我穿过上海的大街》)

这是坚持现实主义反映社会的观念,说出自己的感受,这和读者感受没有在意义理解上的差异,而是叠印着的。

还有关于地震题材的诗,是用现实主义风格表现的,这无论对客体表现,还是对主体思想的表达,都是适合的,也都有非常好的效果。请读这首写国家总理温家宝深入地震灾区的行动和情感的诗:

“你爬上危房/从缝隙中/给压在废墟中的孩子以安慰/你走进简易帐篷/紧握孤儿的小手/给她以慰藉:/“孩子别哭,这是一场灾难,/你要好好活着!”那一瞬间/你的泪/悄然流下/和全国人民的泪融为一体/这是一位慈祥老人的泪哦/万般柔情憾天动地”。(《国家总理的泪》)

还有写关于革命传统的地方西柏坡的诗,也是诗人的感悟,直接说出,能达到诗人与读者的同语,情感是通畅的。诗中说:

“历经60年的风雨,依然/在柏坡湖中漾起阵阵波澜/走过60年的岁月 依然/在苍松翠柏上书写宏伟诗篇/我轻轻地抚摸这共和国光辉灿烂的史册/仿佛听到母亲的深情呼唤/呼唤孩子们回到故乡的家园”。(《再见西柏坡》)

第三,具有生活诗口语化的某种特征,又不是那种完全是口语的“自我”低吟。在普通生活中选取诗的题材,将常见的现象诗化,也是在用生活中的口语表达。但在诗中有修饰、有形容,表达诗意、思考诗的意义,追求着理想。这又不是那种完全“自我”的私人密语,不同于那种反理想、反文化、反修饰,相似于“后现代”的那样诗篇,也不是中国当下的那种不要意义的口语诗。诗人在写给在远方读书的孩子,这首诗,是表达母子情,怀念之思,利用窗口来述说:

“从这个窗口望出去/这些风景,在四季的掌心/变换。那个湖面/时而轻舟荡漾/时而浪花飞溅/时间的飞逝,其实就在一瞬间//有多少个这样的夜晚或黄昏/我坐在这把椅子上/对着这样的风景发呆/无数次地,让思想/越过闪亮的湖水/越过山海关,跨跃黄河长江/翻越秦岭,一直挺进西南//现在,我从这个窗口望出去/终于望到了曙光初现听到了/喜鹊登枝的鸣啭,还有/湖水拨动了阳光的琴弦”。(《从这个窗口望出去》)

这种表达很轻松自如,也很随意。情感却是拉长了,真实而贴切。

“曾经的温情 在风中/唱响最浪漫的事 早已/在油盐酱醋中 消失的/无影无踪//如果把爱/放在时间里燃烧/是否 会测量/心的真诚”。(《爱在时间里燃烧》)

用这样通俗的语言表达爱的情感,就显得生动,而有着灵动之感。

再看看《这样的夜晚》这首诗,其中有这样的述说:

“我不知道 一个诗人/这样撒下的颗粒/能不能发芽 能不能/结出别样的果实/我只希望 它们能有些份量/秋天 那缀满绿叶的/长长的枝蔓 缠绕着/一个又一个丰收的喜悦//而且 所有的果实都能饱含微笑/面对我 和所有的人 这样/我将在那些微笑中/一一收拾起/积攒已久的忧伤/这样的夜晚 一定还会有/与我一样想法的人”。(《这样的夜晚》)

这里流动着诗人的情感,诗又是自由顺畅的述说着,蕴含着一股浓浓的情思和一种心愿。

我认为诗怎么写,都是可以的,什么样风格的诗都有好诗。用什么样的风格去写诗,都能写出好诗来。只要写诗的人悟性好,有诗的灵性和才华,就能放出诗的光芒。这部诗集融汇了多种风格,兼容性很大,吸纳读者面也会是很宽的。

在现阶段,诗歌的发展趋势,是和整体文艺发展相对应着的,是一种通向大众化,淡化文学性的。这不是谁让这种局面要这样形成,而是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在社会上出现的一种文艺倾向,这种倾向不是我们追求艺术品位高的人所希望的。文艺走向大众化、通俗化,是当下的一大特征。它不是单纯是谁愿不愿意,是经济社会中文化上的一种表现。所以对诗的评价,也要从时代特点出发。这样,评诗的坐标没置,不能固定,也不有把它单一化。如果将《为你歌吟》放到文艺发展的大背景上看,把它放到诗歌发展态势的大格局中看,它是多风格特征的集合体,所以它具有着很大的兼容性。诗到底应该怎么写,每个人有每个人的主张,对创作的样式有选择的自主权,创作的风格是诗人在创作上的选取。当然,这也是个过程,在发展变化当中。目前诗歌形成多元化的格局,是有利于诗歌发展的,有利于文艺繁荣的。我相信作者会发展自己,会创作出更多的精采诗篇。

说了这些看法,不一定正确,供作者和读者参考。

2009年10月1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