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其他哲理在建筑布局上的体现

其他哲理在建筑布局上的体现

时间:2022-01-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中国的建筑物,特别是在园林建筑布局方面,对于师法自然哲理的应用,是非常出色的。这种建景布局上的匠心独运,正是中国古典哲学思想理论博大精深的特点与妙处。中国古代在园林建筑中,对哲学理论观点恰到好处的运用,就是中国园林成为世界上一绝的灵魂所在。至于中国建筑技艺之高超,其例更是不胜枚举。古人能应用中国古典哲学思想理论并作为指导,创造出了灿烂的中华文化,我们在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历史复兴之中,能不能应用?

三、其他哲理在建筑布局上的体现

中国古典哲学理论在中国建筑布局设计中的应用,是多方面的。对此,我们不可能、也没必要尽述其详,稍举一些例子,以说明问题即可。

(一)师法自然,浑如天成

中国哲学理论所强调的是学习、总结、研究客观自然规律,以此为思想指导,办事成功几率就会提高,以此就能做成事业,多做事业,而不是注重什么形式。因此,中国道学理论反对任何学习、应用上的教条、刻板及形式化,而是倡导学用纯熟,因时、因地、因客观具体条件之变化,达到师法自然,顺应客观自然规律即可。这就是《易·系辞》所说的:“《易》之为书也不可远,为道也屡迁,变动不拘,周流六虚,上下无常,刚柔相易,不可为典要,唯变所适。”

中国的建筑物,特别是在园林建筑布局方面,对于师法自然哲理的应用,是非常出色的。它的一切人工建筑物,都是依特定地点,特定地形、地貌,以及山、水、林、泉、路等客观自然条件而定,以突出其南方、北方、山区、水乡的不同特点,绝不千篇一律,而是法以自然,浑如天成,绝无人工刻意雕凿的笨拙显现。如此,则突出地体现了其山水的自然之美。

承德避暑山庄为例,其占地面积中五分之四都是沟壑纵横的山地,以及榛松林地,只有五分之一的面积为平地和湖泊。而园林建造的设计者们,就是在五分之四的山谷崇岭之中,建以随山就势、有起有伏的城墙,如同万里长城一般,围成一个宫墙,这就使得这个面积560公顷的地方,大可视之为中华大地,包容着江河、山川、湖泊,形成一个磅礴雄浑的豪迈气势;然后,再各依其中山势、沟壑的具体特征,依山就势,仿建以泰山、金山、苏州狮子林之类的景点,使其各具特点,相别为趣。这就于无形之中,起到了一个缩全国大景于山庄小景之中,而使山庄小景有了包容全国的“大”气魄!

对于仅占全园五分之一的平地与水面,则又以极其巧妙的人工建筑物将其分割成几个不同的景区,分别建以江南水乡的“烟雨楼”之类建筑物,采取了借景、分景、移景、隔景等不同手法的巧妙运用,这就使得山庄72景中,竟有31景处于湖泊区,起到了景物变幻无穷,令游客观光者眼花缭乱、美不胜收的效果。这种建景布局上的匠心独运,正是中国古典哲学思想理论博大精深的特点与妙处。

在园林建造上的哲学思想之用,就极大地丰富了园林景观内容,使其既千差万别,变换奇妙,又师法自然,浑如天成,充分地体现了山光水色之美。

(二)小中见大,大观以小

中国古典哲学,将浩瀚宇宙中的天体运行规律,地球物理运动规律,人类社会发展变化规律,几千年、几亿年的时空变化过程四大方面,作为自己哲学理论的一体之观,就是一种变大为小的观点,此就是其理论上的博大之处。而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凡事物之性无不分以阴阳,说明同性相斥、异性相引的哲学原理,则又是普遍存在于哪怕是最小的生物、物质之中。在原子原子核、质子中同样存在着阴阳同性相斥、异性相引和运动,则又是一种小中可见大道正确而且精辟的科学验证。这就是中国古典哲学的精深之处。中国古代人就常讲治大国如烹小鲜,治小病如治大国之类的比喻性道理,对此人人知之。这也同样是大中见小、小中观大的正确论述。这种思想观点,在中华文化所包含的各个方面,都有其突出的表现。

中国的园林建筑、住宅建筑,以及其他建筑物,也自然精于此道,它强调事物的相对性,而反对绝对性,认为天下万事万物,千差万别,只有阴阳对立,相互感应,相互作用,才能达到相反相成的和谐一体。中国古代在园林建筑中,对哲学理论观点恰到好处的运用,就是中国园林成为世界上一绝的灵魂所在。如此,便可起到以大变小、小中见大的神奇之用。我们前面谈到了承德避暑山庄将560公顷山河建成一处园林的哲理应用,其从总体上说是将一片自然性的北国山河变为园林——是以大化“小”之例,而江苏苏州市的怡园之建,则又是一个以小变“大”的例证。怡园占地面积仅8亩多一点,但园林建筑中通过对哲学相对论的应用,通过景物布置、建筑设计,充分造成大与小、明与暗、分与合、疏与密、高壮与矮小的反差,以显事物的多样性。经建造者运用对立统一规律,使其景物参差错落,山水花木、台榭亭廊曲直多变,加以借景成趣、移景成画的手法,就做到了三步一景,五步一变,位置妥当,颇得自然,妙趣横生的境地;这就达到了游人入其园、赏其景,虽游上一天半日,也不能尽观其妙的境界。

(三)因地制宜,因势造景

中国地域辽阔,东西南北,寒暖不同。崇山峻岭,水乡泽国,景物各异。不论是城市建设、人民居落,还是道观寺庙,其选址,其建造,其形式,人们应用了哲学理论,都能够做到因地制宜,因势造景,使其各具特点,而收异彩纷呈之妙,如此就可以将祖国的大好河山装点得妖娆多姿。

例如,山西浑源之悬空寺,就是建于金龙口西侧的悬崖峭壁之上。寺之上空为翠屏插天高峰,寺下为金龙口浑河河谷深渊,其楼、阁、殿、亭,都是于峭壁上凿以石洞,插以悬空挑起之梁,而建起飞檐飘逸、斗拱奇巧、高低错落、参差有致、疏密相间、高悬于空中的一个古建筑群。它在对面玄武高峰的映照之下,越发烘托出了那悬崖峭壁上建筑群的高危险峻之势,以及其楼、阁、殿宇之造的鬼斧神工之妙!

在绍兴水乡,其居民住宅则又是以水为势,一座座民宅临水砌石为基,以建住宅。如此,街道变成了水道,水道上筑以各式石桥连通水道两边的人家。这就形成了水道之上行人来往,水道之中小船穿梭,一派“小桥、流水、人家”的又一番水乡风格。

至于中国建筑技艺之高超,其例更是不胜枚举。如山西应县木塔,是公元1056年所建,高达67.13米。河北定县的开元寺砖塔,建于1055年,高达84米。在那样久远的年代,没有起重设备,也无高空塔吊,如此之高的建筑物到底是如何建造成的?而这种在没有任何现代钢筋、混凝土等高强度建筑材料的情况下,其建筑物如应县木塔,又处在地下岩石断裂带的地震多发区域,为什么在近千年的时间里,其能够经受有史可查的强裂大地震,并且能够做到不毁、不坏、不发生斜歪,一直傲立于高空呢?所有这些,都无一不是在启发我们,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历史复兴的奋斗征程中,应该认真地思考一个问题:如何看待中华传统历史文化?如何认识和评价中国古典哲学思想理论?古人能应用中国古典哲学思想理论并作为指导,创造出了灿烂的中华文化,我们在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历史复兴之中,能不能应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