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老宅建筑布局手法

中国老宅建筑布局手法

时间:2022-03-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24]历史地看,长期发达的农业文化与深厚久远的土地根性是解读中国生态文化的关键因子。宋元、明初的大部分祠堂均属此类。传统建筑的屋顶制式,集中体现了建筑物的尊卑等级。重檐歇山顶的第二檐与重檐庑殿顶的第二檐基本相同,是仅次于重檐庑殿顶的高规格屋顶。另一类在住宅之外另行选址修建,往往带有园林建筑的典型特色。在中国古代自然观的影响下,祠堂是村子建筑艺术的重点、居住团块的构图中心。
建筑形式_中华名祠:先祖崇拜的文化解读(一部对已经和即将消逝的优美建筑吟唱凄美的挽歌,总结了经典宗祠的建筑技术和建筑艺术) (金色夕阳出版工程)

建筑的本质,是满足人类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需要的人造环境。组成建筑本体的基本要素有物质的和精神的两个方面。功能、经济、技术、材料、形式和环境等,是物质方面,是实的可见的要素;人本性、审美观和建筑意匠等,是精神方面,是虚的不可见的要素。人们从物质形式信息的阅读和阐释过程中,分析建筑诸要素是否各尽所能、各司其职、各出精彩,从而做出建筑的总体评价。这就涉及建筑的一套形式美原则,包括:统一、均衡、比例、尺度、对比、微差、序列、韵律、美术手段辅助、视觉校正,等等。[1]

建筑实体与空间的交错铺陈,时空结合的渐进序列,赋予建筑群体形象以诗一般的韵律感。那屋顶的柔和曲线,屋角的起翘,露明的木梁柱构件和木装饰突出了生动的线条美、质感美、色彩美。建筑本身所具有的诗情画意再加上命名、匾额、楹联等文字形式的画龙点睛,铺陈渲染,更能抒发人们的情怀,激起人们的浮想联翩,给予“鉴赏者以一种特殊性灵的融合,神志的感触”。[24]

历史地看,长期发达的农业文化与深厚久远的土地根性是解读中国生态文化的关键因子。从审美角度看,中国人讲究整体把握、直觉感悟、虚无意蕴,讲究情景交融、物我两忘,讲究师法自然,讲究慧圆形方,等等,都是艺术的自然这种审美本质。[15]

古代民间祠堂建筑,经历了石室壁画、屋宇院落、园林牌坊逐步扩展的历程。魏晋至隋唐之时,民间祠堂并不普遍,建筑格式也无定法,因时因地而异。南宋时期,理学大师朱熹著《家礼》一书,依据唐宋以前三品官员家中祠堂的形制,绘制了“标准”的祠堂建筑图。朱熹所立之祠堂,“居于正寝之东,设置四龛以奉高、曾、祖、考四世神主”。宋元、明初的大部分祠堂均属此类。宋元时期,亦有少量祠堂是由先祖故居演变而来的,主要分为祭祀迁始祖及各门别祖的祠堂。其平面布局随各地民间住宅建筑的习俗不同而异。

明中叶以后,随着家族的繁衍,加之十大商帮都有雄厚的商业资本做后盾,所建祠堂的规模不断扩大,逐步脱离住宅,形成了独立的大型祠堂家庙。《鲁班经》说:凡造祠宇为之家庙,前山门,次东西走马廊,又次之大所,此之后明楼,茶亭,亭之后即寝堂。家庙不比寻常,关乎子弟贤否;寝堂及听雨廊至山门只可步步高,儿孙方有尊卑。

在封建等级制社会,祠堂的营建规模和形式都受到家族社会地位、家庭经济状况的制约。贫寒之家无力营建祠堂,只能在家里设置祖宗神位,聊以祭祖。大姓豪门非常讲究祠堂的规模和形式,用以显示富贵荣华。独立于居室之外的祠堂,其中轴线上的一般布局为:大门、享堂、寝堂。一些名宦世家,在祠前还建有照壁或牌坊,画栋飞甍,极为壮观。有些豪门望族在建祠堂时,还考虑到祠堂多重功能的需要,“上建龛堂,所以安神主而序昭穆也;中厅事,所以齐子孙而肃跪拜也;前列四楼,所以接宾朋而讲圣旨也;左右两庑,所以进子弟而习诗书也”。(《云阳涂氏族谱》卷十二)

皇家太庙,由皇帝钦定修建的文庙、武庙等先贤名士的祠庙,以及传说中的华夏民族祖先的祠庙,大多是宫殿式建筑。规模宏大,装饰华丽,象征着供奉对象的至尊地位。传统建筑的屋顶制式,集中体现了建筑物的尊卑等级。宫殿式祠堂通常采用重檐歇山顶,也叫“九脊殿”。除正脊、垂脊外,还有四条戗脊。正脊的前后两坡是整坡,左右两坡是半坡。重檐歇山顶的第二檐与重檐庑殿顶的第二檐基本相同,是仅次于重檐庑殿顶的高规格屋顶。为了烘托威严宏大的气势,宫殿建筑的台基通常都比其他建筑要高。宫殿式祠堂一般建有高大的主殿台基。曲阜孔庙中心建筑大成殿的台基高出地面2米多,形成了一种特有的威慑力。宫殿式祠堂装饰富丽堂皇,殿内雕梁画栋,色彩绚丽,集当时建筑、装饰、装修工艺之大成。

民间祠堂一类是由前辈的住所改建,或在住宅内的正房东面修建,在建筑形式上具有民居建筑的典型特色。另一类在住宅之外另行选址修建,往往带有园林建筑的典型特色。受地域文化、民族、民系传统风俗习惯的影响,各地典型民居式、园林式祠堂从建筑结构、形象到色彩装饰上,都带有浓厚的地方建筑文化特色。[25]北方中原地带晋商大院里的四合院家庙、南方古徽州名门望族的天井院宗祠、广州陈家书院岭南派园林式宗祠的地域建筑语汇和地域文化符号,都很鲜明。

中国园林这一广义的建筑文化,把山水诗、山水画的意境与造园艺术巧妙地结合在一起,通过借景、对景、隔景、分景和空间处理等多种造园手法,使自然美与艺术美达到了高度的统一与融合。中国园林最高的审美层次,并不在于构成园林的山水、花木、建筑等一景一物的工拙妍媸,而在于对深蕴人文内涵的意境美的追求。无限广大和涵蕴万物的宇宙空间,正是园林艺术在有限的空间里所要表达的文化主题和构建的景观内容。[8]

宗祠作为一种严肃的礼制建筑,它的形制是从住宅演化而来,保持着庄重、整齐的格调。宗祠的主干,从前到后,一是大门门屋;二是举行祭拜仪式的拜殿,或者叫享堂、祀厅;三是专为供奉祖先神位的寝室(堂)。一般规模的祠堂,三进房子之间是两个院落,院落左右有廊庑。有的把后院廊庑发展成厢房,也用做寝室,分“左昭右穆”,或作宗族办事用房。附属于宗祠建筑的常有后花园、义塾、义仓、义厝等。简单一点的祠堂,把祖先神位供奉在拜殿后墙前的神橱里,免去专门的寝室,甚至没有前进和两庑。复杂一点的,在门屋里造一个戏台,面对拜殿,而前院两侧的廊庑则成了观戏之处。[21]

规模特别大的祠堂,形制和布局在这个基础上扩充放大。例如广州市的陈氏宗祠,总面积1.32万平方米。中轴线上的一路厅堂以外,左右还各有一路院落和厅堂,每路三进,总计九厅六院。三路之间以敞廊相隔,边处设厢房。厅堂、厢房和斋房一共十八座。

传统建筑群的空间序列更具有特色的是入口前导空间。在中国古代自然观的影响下,祠堂是村子建筑艺术的重点、居住团块的构图中心。祠堂建筑入口前的空间序列变化常常包含着借用山水、街巷等外部环境来形成独特的前导空间。一些祠堂前设泮池、墨池、牌坊、旗杆。祠堂大门,或门楼,或门廊,或雕砖台门,雕刻精细,华丽庄严。

浙江兰溪诸葛村《高隆诸葛氏宗谱》一幅“高隆族居图”画着四十五座祠堂,十四座竖立的功名桅杆,当年这个村落的兴旺昌盛跃然纸上。福建省永定县塔下村张氏宗祠前的龙柱群,其中功名柱有十七根之多。[21]每根旗杆造型精美、形象生动。尽管形状不尽相同,却都刻有功名显赫的先祖故事,是宗族显赫历史的见证。旗杆的作用,不仅在于显示家族的威仪和祖上的荣光,在建筑空间处理上,意在将视野引导向上,远接天庭和先祖。[9]

福建漳州塔下村张氏宗祠功名旗杆

有些祠堂配有特定的附属建筑——牌坊,宣示先祖因功德名望所受朝廷封赏。有些牌坊则作为昭示家庭美德或功业的独立建筑而存在。传统牌坊大体分为道德牌坊和功德牌坊。[27]

泮池,是祠堂广场上的水池,原本是用在学宫礼仪性的设施,常常做成半月形。由于考取秀才到县里的学宫深造,叫做“入泮”,因而很多祠堂的门前广场上设有“泮池”,寄意更多的族中子弟“进学”、“入泮”,科举成名。以水为财的传统风俗,水池意味“聚财”,企盼财源广进、家族兴旺、子孙富贵。水能克火,预防火灾。因此,泮池的意蕴就更加丰富了。[9]

门堂之制,为历代王朝所重视,作为礼仪规范和等级制度,《唐六典》、《宋史·舆服志》、《大明会典》、《大清会典事例》等,从门的数量、间广、进深、形象、色彩、装饰都作了规定。门是传统建筑空间序列的重要结构元素,更是传统礼制社会舍第等级、主人社会地位和德行操守的标志。大型宗祠正面的形式很多而且华丽。一种是三开间的明柱门屋,平稳而深沉;门枕石上立抱鼓石一对,前檐柱间,设木栅栏。一种是砖牌楼式,单开间或三间三楼式,用水磨砖贴在大门正面的砖墙上,大多仿木构做法,梁枋、麻叶头、雀替齐全。柱子上部、枋子、垫板等处都布满浅浮雕。檐下做细巧的砖雕斗拱或者多层镂空的细线脚,也有砖砌“狼牙”或莲瓣线脚。更加华丽辉煌的是木牌楼式的大门,一般为三间三楼式,与门屋连成一体。宗祠大门上往往有匾。大宗祠一般直书宗祠姓氏或宗姓郡望,房祠以下的小祠多用堂号,少数不写堂号而只写颂辞或本房本派历史上极光荣的大事,如“乡会两魁”。[21]

京师重地,官僚多,品级也高,从那高出两侧房屋的硬山瓦顶清水脊或元宝脊,山墙墀头带有砖雕装饰的广亮大门以及门樘依次向外推移的金柱大门、蛮子门、如意门,连同高高的台基、踏步,精致的门楣、威严的门环、油漆板门看去,虽不奢华,但是那种气势,一望便知是得势王侯宠臣的府第、祠堂。

山西、陕西大院强宗大族的祠堂,常做坡檐门脸式随墙门,在门的两侧贴墙立着两根柱子,柱子安装梁坊、字牌,再做斗拱出挑屋檐,极尽雕饰之能事。如果垂花门做成一殿一卷式或五檩单卷棚式,就成了权势富贵的标志,常做二道门。

江浙望族和闽南商儒世家祠堂屋宇式大门,常把三开间大门开成凹入的进出空间。为显示尊贵,往往加高门屋之顶,另做垂脊。皖南民居四面院墙高耸,徽商喜欢沿着墙壁把门做成漂亮的砖雕牌坊或者门罩,白墙灰瓦有如水印木刻画,衬着码头墙层层迭落,形象淡雅飘逸。

广东潮州民间祠堂开“三山门”,按照当时森严的宗族制度,族中必须是有科班出身而入仕的族人。祠堂门前的照壁上多嵌着麒麟。庄意光在《也谈潮汕祠堂文化》中指出:“麒麟脚的站跪姿势应按族人官阶品位来定,一般是一品跪三脚、二品跪二脚、三至五品跪一脚、六品以下麒麟不可跪。”[13]同在广东的东莞民间祠堂则极少见到开三山门的格局。东莞祠堂大都门面高大,门前为柱廊。由柱廊前支柱的隔开的间数就可以判断祠堂的开间数。

一些宗祠门屋里设有戏台,大体有三种,一是全部在门屋明间里面,二是有一半突出于明间之外,三是全部突出,前面高高翘起一对翼角,后台在门屋明间里。戏台往往是小木作、木雕和彩画作的精品。戏台上方为拢音而多用藻井,藻井的样式繁多,争奇斗巧。有的戏台可以拆卸。[21]祠堂门屋搭建戏台,古人认为灵魂不灭,祠堂是人神共处、对话交流的空间。祠堂演戏,意在“娱神”,讨祖宗欢喜,宣示敬重先祖,以求庇佑。戏文所表现的忠孝节义故事,潜移默化地进行纲常伦理、宗法礼教的形象传输,增加族人的文化认同和凝聚力。[9]

祠堂的第二进是拜殿,或者叫享堂、祀厅。庶民的祠堂,拜殿一般制式三开间。在南方地区,适应举行祭祀仪式的需要,拜殿的前檐完全敞开,大堂高爽,木构架壮硕。梁枋上满挂匾额,柱身上都有楹联。通常上联统叙列祖列宗的功业、懿德、声名,下联颂扬始祖播迁以来,落根本地的经过,等等。明间的后下金柱之间大多有樘板,可以启闭如门扉。在恭请祖先神主或奉安祖先神主的时候,打开樘板;每逢祭祀则关闭樘板,在樘板上悬挂始祖和杰出祖先的画像,穿着官服,神态肃穆。樘板上方多挂祠堂的堂号匾。浙江省和江西省有的大宗祠拜殿明间的前后金柱分别用柏、梓、桐、椿四种木材制作,谐音“百子同春”,企盼子孙蕃衍。拜殿的两个次间,前下金柱和前檐柱之间的轩顶下,左右架着钟鼓。有些祠堂,两侧次间前檐局部向前扩大一点,分别悬挂钟鼓。有的在大门内侧建造了独立的钟鼓楼。有些大宗祠建造“中亭”式拜殿形制,面面开敞如亭,只供举行隆重的仪式,不设神橱。

第三进后院的正面是寝室也叫寢堂,是祠堂中最为神圣的殿堂,堂中陈设祖先的牌位。牌位的陈设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只供奉祖先的牌位;另一种则是将死去的重要人物都写成牌位,全部供奉。放神主的神橱是小木作的精品,花格细巧,雕刻生动。[21]

小一点的宗祠,例如普通的房祠、支祠,不建寝室,而在第二进拜殿里建神橱,不足时就建在厢房间里。有些祠堂在寝殿外面设置“拜台”,作为寝殿的延伸。寝殿之后往往还有藏书楼,或保存圣旨之类的楼阁。使建筑群有个很好的结尾,或者在风水上有个很好的趋势。[8]

祠堂建筑的硕大屋顶,以传统木结构技艺形成充满了柔曲之美的屋顶曲线,两端向上反翘。有的祠堂脊饰以至整个屋面在纵向都有这种两端上翘的趋势,像《诗经》所说“如鸟斯革,如翚斯飞”。这种曲面的形成与天圆地方、慧圆形方观念和审美的追求相呼应,表达对于天国彼岸世界和先祖神灵的静思默念。祠堂用屋顶出挑的部分创造了檐下空间、廊下空间,形成了传统建筑特有的空间层次,在室外自然空间与室内功能空间之间铺陈着院落空间、檐下空间、廊下空间等多层次中性空间,与中国山水意境中追求“山外青山楼外楼”的多层次性是相接续的。梁思成的《营造法式注释》说,在中国建筑群中制约着周围空间的不是柱网层,也不是台基,而是屋盖层。设计的思维顺序是先决定上部的屋盖然后决定梁架布置,然后再斟酌下部的柱网布局与尺寸,屋盖部分是设计的核心部分与起始部分。[7]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