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沿海防护林体系的建设布局

沿海防护林体系的建设布局

时间:2022-02-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沿海防护林体系主要布局在陆地、海岛上,以县级行政区为单位。沿海防护林建设必须在区域尺度上,研究其宏观布局与配置,才能有效地防御和减轻各种灾害。我国沿海范围大,情况较为复杂,沿海防护林体系的结构形式根据沿海自然区划的划分情况归纳成三种类型。在该类型海防林体系建设中,水土保持林、水源涵养林、薪炭林、用材林等片林建设占重要地位。
沿海防护林体系的建设布局_中国沿海防护林

沿海地区自然地理和生态环境情况差异很大,造成的生态环境问题的原因、特点和机理也不相同,要针对不同海岸类型和环境单元的特点,合理进行沿海防护林体系布局。沿海防护林体系主要布局在陆地、海岛上,以县级行政区为单位。因此,沿海县域地貌类型对林种、树种的布局,起着更为主要的作用。由于一个海岸类型的陆地地貌类型不完全相同,故采用地貌类型与海岸类型相结合的方法,根据海岸地貌特征、海岸基质类型和防护林体系的主要功能,同时又照顾到气候带的不同,将自然地理环境具有一致性,而与其他区域又有明显区别的地带划为一个分区。据此将整个沿海地区功能区划分为沙质海岸为主的台地丘陵防风固沙、水土保持治理类型区,淤泥质海岸为主的平原风、潮、旱、涝、盐碱治理类型区以及基岩海岸为主的山地丘陵水土保持、水源涵养治理类型区。

基于沿海灾害区空间异质性特点,须建立多层次、多系统、多功能的防护林体系,以适应有效防灾减灾、发展经济、美化环境等多方面的社会发展需求。沿海防护林建设必须在区域尺度上,研究其宏观布局与配置,才能有效地防御和减轻各种灾害。

(一)沿海防护林体系的建设布局

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的宏观布局,就是分别不同海岸和地貌类型,各有侧重地建立一个以森林为主体的多林种、多层次、多功能的防护林体系。

1.沙质海岸为主的台地丘陵区

主要目的是治理风沙、海潮和水土流失危害。首先要在现有防风固沙林的基础上,通过海岸前沿基干林带的补缺和断带恢复,建立起第一道防线——海岸防风固沙林带。其次,结合水土流失的治理工程做好荒山荒地的绿化,因地制宜地营造水土保持林、水源涵养林和经济林、薪炭林、用材林等片林,建设农田防护林网,强化带网片结合的配置模式。

本区包括辽东半岛丘陵,辽西、冀东低山丘陵,山东半岛丘陵,闽中南、粤东丘陵台地,粤西、桂南丘陵台地,海南岛丘陵台地,有135个县,土地面积为25.82万,占工程区土地总面积的57.8%;海岸线长15384km,占我国整个海岸线的51.2%,其中大陆海岸线长11410km,占我国大陆海岸线的62.2%。

2.淤泥质海岸为主的平原区

主要目的是防风护田、抗潮护堤,配合水土措施治理旱、涝、盐、碱。重点是建设农田防护林网;同时结合海堤、河堤、道路、渠道等的干线造林,“四旁”植树、林场与有关部门造林等的少量片林建设,形成带网片相结合的配置结构。

本区包括辽中泥质海岸、渤海湾、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平原区,有91个县,土地面积13.61万,占工程区面积的30.4%;海岸线长5018km,占17.4%,其中大陆海岸线3844km,占21.2%。

3.基岩海岸为主的山地丘陵区

主要目的是提高防护林抵抗台风、风暴潮等自然灾害能力,控制水土流失,涵养水源,掩护国防工程,减免水旱灾害,美化绿化景区和海岛。本区是全国受台风、风暴潮危害最严重的地区之一,重点是营建水土保持林、水源涵养林、经济林、薪炭林、用材林和特种用途林等的片林。其次是小片冲积平原上的农田防护林和局部的海岸基干林带、防风固沙林建设,形成带网片的结合配置。

本区包括舟山岛屿,浙东南、闽东山地丘陵,共35个县,土地面积5.28万,占工程区的11.8%;海岸线长9097km,占31.4%,其中大陆海岸线3086km,占整个大陆海岸线16.6%。

(二)沿海防护林体系的结构形式

为使沿海综合防护林体系在经济、生态、社会三个方面的效益得到充分发挥,必须根据自然条件、社会经济的差异和生产的需要,确定一个与其相适应的结构形式,即多林种结合,带、网、片、点相结合,乔、灌、草相结合。我国沿海各省、市、自治区虽然都已进行海防林建设,但一般都是各行其是,没有统一的规划,不仅布局不够全面和合理,而且其结构形式也不够完善,未能起到高效的防护作用。因此,对现有海防林进行合理经营,首先要考虑的是海防林体系的结构形式。我国沿海范围大,情况较为复杂,沿海防护林体系的结构形式根据沿海自然区划的划分情况归纳成三种类型。

1.沙质海岸类型的防护林体系结构形式

辽东、山东半岛和闽江口以南为基岩海岸和沙质海岸相间分布,特别是闽江口以南多沙滩发育。其主要自然灾害是台风、风沙、水土流失和局部干旱。沿海防护林体系的结构形式是构建从海滩适宜造林的地方起向内陆延伸,形成以沿海基干林带、防风固沙林、农田林网为主,与水土保持林、村镇绿化等相结合的综合防护林体系。

由于人类活动频繁,绝大部分自然植被遭到破坏,造成大面积荒山荒地。在该类型海防林体系建设中,水土保持林、水源涵养林、薪炭林、用材林等片林建设占重要地位。从整体看,该类型以丘陵台地为主,农业生产的突出问题是山地植被稀少,在降雨量大、多暴雨的气候条件下,水土流失严重,因此水土保持林是海防林体系建设的重点之一。水土保持林应采用乔、灌、草相结合的多层次结构,才能更好地发挥护坡固土作用。辽东、山东半岛川短坡陡,粤西水热不协调,常年高温少雨,这些地区容易干旱,特别是沿海1400多个岛屿,淡水资源缺乏,因此要重视水源涵养林的建设。另外,沿海岛地处国防前哨,还应注意国防林的规划,在较长一段时期内,沿海群众仍以植物能源为主要燃料,应在宜林地中划出部分近山、低山作为薪炭林基地。这个沿海类型的自然条件适合经济林的发展,也不容忽视。还分布有红树林,对防浪护堤、保护滩涂生境有重要作用,应加强保护与发展。

2.泥质海岸类型的防护林体系结构形式

沿海平原主要由辽河、海河、黄河、长江、珠江等大河流的冲积平原组成,是我国农业、盐业、水产养殖业基地。平原区无山地遮挡,灾害性天气危害更大。北方的干热风、盐碱,南方的台风、寒潮,都严重影响农业生产。沿海防护林体系的结构形式是自海岸适宜造林的地方起向内陆延伸,形成以沿海基干林带、消浪林为主,与农田林网、滨海湿地保护、村镇绿化等相结合的综合防护林体系。宽广的农田非常需要有完整的林网加以保护,所以平原区的农田防护林建设在海防林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而平原区地势平坦、低洼,为了阻挡海潮侵入,都有较完整的海堤工程,防浪林是本类型体系中最前沿的防线。

本类型南北条件存在着很大差异。北方平原区在形成过程中,曾发生多次海水内浸,土壤含盐量很高,水资源缺乏,地下水盐碱也严重,导致植被稀少,生态环境恶劣,严重影响着各业的发展。海防林体系建设应以农田林网为主要形式,但要和盐碱地改造的工程设施密切结合,以改善恶劣环境为主要目的。林粮间作在华北地区有悠久的历史,能有效地减弱干热风危害,经济收益也很可观。林粮间作在黄淮海平原区海防林体系中是很有特色的一部分。长江、珠江三角洲区水热协调,水网密布,土壤已基本脱盐,建设农田防护林的主要目的是抵御台风的频繁危害。经济林以果树为主,果园有林网保护才能稳产高产,特别是属于盐碱地的果园。南北条件的差异主要反映在水资源和灾害类型上,沿海防护林建设主要在树种上有所差异,但其总体结构形式都是以防浪护堤、护岸护路林和农田林网及“四旁”绿化为主体。

3.基岩质海岸类型的防护林体系结构形式

浙东、闽东沿海地形以低山丘陵为主,甚至海边也有较高的山岭。多年来的过量樵取,森林资源急剧减少,陡坡开荒也普遍存在。又由于地势较高和临近海岸,降水较多,台风又频繁袭击,引起了大面积的水土流失。沿海防护林体系的结构形式是自第一层山脊开始的临海坡面宜造林地向内陆延伸,形成以水土保持林、水源涵养林为主,与荒山荒地造林、村镇绿化等相结合的综合防护林体系。

水土保护林在沿海防护林体系中占首要地位。丘陵山地容易干旱,所以应在库区、流域上游营造必要的水源涵养林。浙东、闽东是岛屿最集中地段,且多为基岩海岛,海岛上水源林建设是首要任务。现有林中,马尾松纯林占绝对优势,且普遍采用强打枝取薪材的经营方式,林分质量差,需要改变经营方式和混交改造林相。山间盆地、沿海平原面积虽不大,却是本类型的主要农业产区,台风、暴雨、寒潮、倒春寒等自然灾害严重影响农业生产,应全面推广农田防护林建设,以保证本来面积就不大的农田稳产高产。滨海农田林网也要注意和局部防风固沙林、防浪林相结合。值得一提的是风景林的保护和建设,浙东、闽东是风景旅游点多而较为集中的地段,村镇绿化在海防林体系中是不可缺少的部分。

在比较了三种类型之后,可以得知在海防林体系建设中,确定一个较合理的结构形式,是它的综合效益得以较好发挥的保证。我国沿海情况复杂,即使在同一沿海类型内部,其历史地理条件、社会经济情况和灾害类型也存在着很大差异,应该综合分析其特性,根据需要而设置各林种,宜带则带、宜网则网、宜片则片。通过海防林体系工程建设,至2015年把海岸带的森林率提高到37.3%,更好地绿化我国沿海,促进沿海地区经济的全面发展。

(三)沿海防护林体系的建设分区与功能配置

沿海防护林建设区的划分,是实施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的一项基础工作。通过调查、测算沿海防护林建设区的面积及其分布规律,摸清沿海土地资源的数量和质量,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际意义:一是合理评价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的潜力,二是确定沿海防护林体系结构的形式,三是提出治理保护措施和林业发展设想。

我国沿海防护林建设区划采用二级划分法。第一级分异主导因素为气候因素,即按照气候带把海岸带划分为暖温带、亚热带、热带等区域;第二级分异主导因素为海岸类型和地貌特征,从防护林体系建设角度出发,将全国海岸划分为沙质、淤泥质和基岩三种海岸类型;再依据海岸地貌或地貌组合特征,分为山地、低山、丘陵、台地、阶地、平原、海积平原、三角洲平原、岛屿、岬湾和溺谷湾等。为便于管理,以县(市、区)为基本单位,而各县级区域线因距离海洋纵深不同,地貌或地貌组合特征就存在差异。在三大治理类型区的基础上,根据地域分布状况,划分为12个建设区。

根据全面规划、因地制宜和生态优先的原则,在区划与分类的基础上,进行沿海防护林的功能配置,突出各建设区域的主体功能,优化林种配置,合理调整结构,增强综合防护功能,提高抵御灾害能力。

(一)沙质海岸为主的台地丘陵防风固沙、水土保持治理类型区

1.辽东半岛沙质、基岩海岸丘陵区

建设重点:建立以防风固沙、保持水土、涵养水源为主要目的防护林体系,调整林种、树种结构,增加森林的防风固沙和水土保持、水源涵养功能,提高综合防护功能。近海以海岸基干林带、防风固沙林建设为主,主要是对沿海基干林带的填平补齐,巩固提高,完善达标。内陆平原区建设防风固沙林、农田林网;山丘区建设水土保持林、水源涵养林;同时,注重村镇绿化。

主要建设任务:营造、封育和修复基干林带106573;营造、封育纵深防护林78996

2.辽西、冀东沙砾质海岸低山丘陵区

建设重点:建立以保持水土、防风固沙为主要目的防护林体系。近海以海岸基干林带建设为主,加强更新改造,风口造林,促进基干林带的全面合拢,全面提高森林的水土保持和防风固沙功能。内陆低山丘陵区调整树种结构,发展水源涵养林、水土保持林。平原区以防风固沙林、农田林网、村镇绿化建设为主。

主要建设任务:营造、封育和修复基干林带65633;营造、封育纵深防护林39441

3.山东半岛沙质、基岩海岸丘陵区

建设重点:建立以抵御台风、风暴潮,防风固沙,保持水土为主要目的的防护林体系,提高森林生态系统稳定性。近海以海岸基干林带、防风固沙林、水土保持建设为主,对基干林带进行树种调整,残次林带进行更新改造,增加林带宽度。内陆平原区重点建设农田林网、城市周边和村镇绿化。丘陵地区加快林种结构调整和荒山造林,重点发展水源涵养林、水土保持林等。

主要建设任务:营造、封育和修复基干林带68387;营造、封育纵深防护林70908

4.闽中南、粤东沙质、淤泥质海岸丘陵台地区

建设重点:建立以抵御台风、风暴潮,保持水土,涵养水源为主要目的的防护林体系。近海地带沙荒风口地段进行综合治理,营建海岸基干林带、防风固沙林,对功能退化、老化木麻黄林带进行更新、改造;强化潮间带、海湾内潮滩涂红树林的保护和营造。内陆、丘陵区调整林种结构,以发展水土保持林、水源涵养性为主。平原区农田林网、村镇绿化建设为主,提高村镇绿化水平。

主要建设任务:营造、封育和修复基干林带52221;营造、封育红树林13894;营造、封育纵深防护林150678

5.粤西、桂南沙质、淤泥质海岸丘陵台地区

建设重点:建立抵御风暴潮、保持水土、防护农田等为主要目的的防护林体系。近海地带以消浪林带和海岸基干林带建设为主,加强红树林保护和造林,尽快恢复破坏的海岸基干林带,改造残次林,营造混交林,以提高林带生态防护功能。内陆地区结合通道绿化,完善农田林网等防风固沙林;丘陵区以水土保持林、水源涵养林建设为主,加快调整树种结构,重点治理切沟、崩岗等灾害易发区。

主要建设任务:营造、封育和修复基干林带41958;营造、封育红树林39648;营造、封育纵深防护林133834

6.海南岛沙质、基岩海岸丘陵区

建设重点:建立以抵御台风、风暴潮,保持水土为主的防护林体系。近海地带加快建设消浪林带、海岸基干林带,在保护好现有红树林的基础上,着重恢复和发展红树林;加快风口、基干林带断带造林,使全岛海岸基干林带全面合拢。丘陵地区大力调整林种结构,以营造水源涵养林为主,不断提高水源涵养能力。平原区加强农田林网等防风固沙林建设。加强村镇绿化,进一步改善农村人居生活环境。

主要建设任务:营造、封育和修复基干林带97074;营造、封育红树林16545;营造、封育纵深防护林48130

(二)淤泥质海岸为主的平原风、潮、旱、涝、盐、碱治理类型区

1.辽中泥质海岸平原区

建设重点:建立以治理盐碱地、抗旱防涝、农田防护为主要目的的防护林体系。近海地带重点以基干林带建设为主,结合海(河)堤建设,调整造林树种,加快基干林带合拢。内陆地区结合道路、渠道等干线绿化和盐碱地治理建设高标准农田林网。进一步加强村镇绿化,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主要建设任务:营造、封育和修复基干林带19040;营造、封育纵深防护林15604

2.渤海湾淤泥质海岸平原区

建设重点:建立以治理盐碱、防止海水入侵、农田防护等为主要目的的防护林体系。近海地带重点建设海岸基干地带、消浪林带,结合海堤建设和盐碱地治理,加快基干林带合拢。内陆广阔的农田及盐碱荒滩地,结合通道绿化和农业综合开发,重点以农田林网(包括林农间作)、村镇绿化等建设为主,进一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人居环境。

主要建设任务:营造、封育和修复基干林带30193;营造、封育纵深防护林94375

3.长江三角洲淤泥质海岸平原区

建设重点:建立以保护农田和湿地为主要的林农、林牧、林渔等复合防护林体系。近海地带以海岸基干林带、护路护岸林建设为主,结合标准海堤塘建设和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增加基干林带长度和宽度,提高防护功能。内陆平原地区,结合道路和水网地区绿化,发展高标准农田林网,进一步提高城市周边和村镇绿化水平,加快实现城市“园林化”。低山丘陵地区应主要建设水土保持林、水源涵养林。

主要建设任务:营造、封育和修复基干林带110299;营造、封育红树林801;营造、封育纵深防护林123117

4.珠江三角洲泥质海岸平原区

建设重点:建立以保护湿地、保持水土、涵养水源为主要目的的防护林体系。近海地带结合滩涂围垦、海堤及道路建设,加强海岸基干林带、消浪林带建设。平原区以滨海湿地保护,保护林、农田林网建设为主,进一步提高城市和村镇绿化水平。丘陵区以发展水土保持林、水源涵养林为主。

主要建设任务:营造、封育和修复基干林带798;营造、封育红树林4408;营造、封育纵深防护林16673

(三)基岩质海岸为主的山地丘陵水土保持、水源涵养治理类型区

1.舟山基岩海岸岛屿区

建设重点:建立以抵御风暴潮、保持水土、涵养水源等为主要功能的防护林体系。近海地带以海岸基干林带建设为主;海岛及丘陵区以发展水源涵养林、水土保持林为主,调整树种结构,提高林分质量,增强森林抗性和保持水土、涵养水源的能力。平原区以农田林网、村镇绿化建设为主。

主要建设任务:营造、封育和修复基干林带33474;营造、封育红树林650;营造、封育纵深防护林8700

2.浙东南、闽东基岩海岸山地丘陵区

建设重点:建立以防台风、海潮、海风和保持水土、涵养水源等为主要功能的防护林体系。近海地带应重点发展海岸基干林带,调整林种结构,加大对地质低效针叶纯林的更新改造力度,提高临海一面坡基干林带质量;加强红树林保护,在适宜海湾内潮滩涂大力发展红树林。内陆低山丘陵区建设以乡土阔叶树种为主的水源涵养林、水土保持林;平原区以农田林网、村镇绿化建设为主。

主要建设任务:营造、封育和修复基干林带100605;营造、封育红树林11761;营造、封育纵深防护林183152

沿海地区建立防护林体系对防风固沙、保护生态环境和促进当地工农业生产发展有非常显著的积极作用。作为中国重要的林业生态工程,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的主要任务是通过建立具有较高生产力和稳定协调的人工林生态系统,持续地发挥森林改善生态环境和维护生态平衡等功能。提高防护效能是沿海防护林经营的重要目标,为此要科学地进行沿海防护林的功能配置,突出各建设区域的主体功能。随着沿海地区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步伐的加快,对于生态环境的要求会越来越高,只有合理进行沿海防护林体系的建设布局,确立不同岸线沿海防护林体系的结构模式,才能符合森林可持续经营的要求,取得良好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