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沙质海岸防护林主要树种造林技术

沙质海岸防护林主要树种造林技术

时间:2022-02-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三)造林技术黑松能抗海风、海雾,耐干旱、瘠薄,除涝洼地、重盐碱土外,在海拔600m以下的沿海荒山荒地、荒岛、荒滩上均适宜造林。是重要的速生用材树种,也是重要的“四旁”绿化和防护林树种。是豆科固氮树种,对改良盐碱土有很大作用,提倡大力发展刺槐造林。(三)造林技术刺槐适宜在沿海地区避风向阳的山谷、台地、低丘缓坡造林,也可作为海岸基干林带和沿海平原农田防护林的配置树种,更适宜于平原“四旁”绿化。
沙质海岸防护林主要树种造林技术_中国沿海防护林

(一)树种特性及适生范围

黑松为常绿乔木。生长较快,抗风力强,耐海雾,耐干旱瘠薄,对于恶劣气候环境抗性较强,具有防风固沙、保持水土等防护效能,是我国东部沿海荒山、荒滩、荒岛造林的先锋树种。它树形美观,是优良的庭院观赏树种,宜作假山的配景树。枝干富含松脂,是产脂树种;枝条发火力强,是群众喜爱的薪柴。木材可作建筑、矿柱和农具家具等用材。

黑松为暖温带喜光树种,幼苗期稍耐庇荫。根系发达,有菌根共生,抗旱能力强,不耐水湿,地下水位过高易引起根系腐烂。不耐寒,宜在暖温带至中亚热带的海洋性气候区生长。

黑松对土壤要求不高,在红壤、红黄壤、沙土、石砾土、pH4.5~8的土壤均能生长。但在土层深厚、土质疏松、有机质含量丰富的沙质土壤生长最佳。黑松对松毛虫、松干蚧的抗性较强。

黑松在辽东半岛、山东、江苏、上海、浙江和台湾沿海均有栽培。

(二)育苗技术

1.采种

黑松种子多在9月下旬至10月中旬成熟,当球果由深绿色变为黄褐色时,应及时采集。采回的球果放在阳光下曝晒,每天翻动数次,果鳞开裂,种子脱出,经过筛选去杂后进行干藏。种子保存期不宜过长,一般采种的当年冬季或翌年春季即行播种。若保存期在1年以上,应进行冷藏。

2.育苗

苗圃地宜选择排水良好、疏松肥沃的沙质壤土,应进行精细整地和作床,一般床面宽1.1~1.5m。播前种子应进行消毒,可用0.5%高锰酸钾浸种2h或福尔马林浸种15~30分钟,然后再用50~70℃的温水浸种1昼,捞出装入竹箩内用湿布遮盖,每天用20~30℃温水淋洗一次,约经4~5d种子开始露芽即可播种。采用撒播或阔幅条播,每亩播种量10kg。覆土厚度约1cm,然后再盖上覆盖物。

种子发芽出土后应及时揭除覆盖物,由于种子带壳出土,在种壳掉落前应防治鸟害。

黑松幼苗耐旱、怕涝,一般不需灌溉和遮阴。但应及时除草、松土,适当施肥,并做好病虫害防治工作。条播育苗的苗床,在干旱季节来临前,行间可进行盖草。一般2年出圃,苗高达20cm以上,根径达0.3cm以上就可出圃造林。若采用容器育苗,即1年生苗苗高15cm就可用于造林。

(三)造林技术

黑松能抗海风、海雾,耐干旱、瘠薄,除涝洼地、重盐碱土外,在海拔600m以下的沿海荒山荒地、荒岛、荒滩上均适宜造林。一般进行块状整地,以利保持水土。黑松可采用植苗造林,亦适宜于播种造林,但以植苗造林的林相较为整齐。

1.植苗造林

黑松植苗造林可采用穴植法,亦可采用缝植法。栽植时苗要扶正,主根要伸直,土要压紧敲实。植苗造林的季节以早春为好。株行距1.1m×1.5m为宜,每亩造林株数以300~500株较为合适。

2.播种造林

黑松种子较小,既适宜飞机播种,也可进行人工点播或人工撒播造林。在植被不太茂密的海岛和海岸丘陵山地,为了保持水土和节约劳动力,可采用人工撒播造林,每亩播种子0.3kg。

(四)抚育管理

黑松造林初期生长缓慢,应进行适当的除草、松土等抚育管理工作,尤其是遮盖幼树的杂草灌丛应及时割除。对人工点播(穴播)的幼林地,在造林的第二年与第三年,应分次进行间苗,第二年间苗时每穴留2~3株,第三年间苗每穴留1株即可,发现缺株应及时补齐。

为培育干材,促进林木生长,一般从7~8年生开始人工整枝,以后每隔4~5a进行一次。整枝强度,幼龄林整枝高度不超过树高的1/3,中龄林不超过树高的1/2。黑松郁闭成林后应及时进行抚育间伐。对于飞播造林或人工撒播造林的幼林地,一般6~7年生就应进行间伐,每亩均匀地保留幼树500株。10~15年生每亩保留200~300株,20年以上生每亩保留150~200株较为适宜。

(一)树种特性及适生范围

刺槐为落叶乔木,生长迅速,根系发达,耐干旱、瘠薄,耐盐碱,能抑制杂草、改良土壤,是泥质海岸优良的造林树种。刺槐在泥质海岸土壤含盐量0.2%时,生长发育正常;刺槐不耐涝,不适于低湿地。木材坚韧,纹理细致,有弹性,耐水湿,抗腐污,是重要的用材树种。叶可作饲料和肥料,花是上等蜜源。是重要的速生用材树种,也是重要的“四旁”绿化和防护林树种。刺槐是温带树种,对气候、土壤适应性很强。在年平均气温8~14℃、年平均降水量500~900mm的地区,生长良好;在年平均气温14℃以上、年平均降水量900mm以上的地区,生长更为迅速。

刺槐原产北美,在20世纪初从欧洲引入我国,全国各地都有栽培。刺槐对土壤适应性很强,在沙土、沙质壤土、黏壤土、黏土,甚至矿渣堆和紫色页岩风化的石砾土上都能生长,在酸性、中性以及含盐量0.3%以下的盐碱性土上都可以正常生长发育。是豆科固氮树种,对改良盐碱土有很大作用,提倡大力发展刺槐造林。

(二)育苗技术

1.采种

刺槐3~5年生即开始开花结实,10年生以上大量结实。花期和果熟期因地区不同而有较大差异,在黄淮地区种子8~9月成熟。当荚果由绿色变为赤褐色,即可采收。应选择15~30年生的优良母树采种,采回摊在阳光下曝晒3~4d,用木棒敲或用脱粒机脱粒、去杂,就可取得种子。种子干藏。

2.育苗

一般采用条播育苗。播前种子应进行催芽处理,其方法是先用50~60℃的热水浸种一昼夜后,捞出已膨胀的种子;对未膨胀的种子继续用温水(逐次提高水温10~20℃)浸种,直至大部分种子裂嘴露出白色的根尖时,即可播种。

播种季节以早春为好,每亩播种量3~4kg,覆土厚度约2cm。苗期做好管理工作,1年生苗即可出圃造林。

刺槐亦可以采用扦插、埋根和嫁接等方法繁殖。

(三)造林技术

刺槐适宜在沿海地区避风向阳的山谷、台地、低丘缓坡造林,也可作为海岸基干林带和沿海平原农田防护林的配置树种,更适宜于平原“四旁”绿化。造林季节以春季芽苞待开放时最为适宜。株行距以1.5m×2m或2m×2.5m较为适宜。

采用刺槐与桉树、木麻黄、池杉、桤木等树种混交,生长良好。

(四)抚育管理

造林后头3年,每年应松土抚育1~2次,成林后进行适当的人工修枝和间伐。

(一)树种特性及适生范围

侧柏属常绿乔木,为我国的主要造林树种之一。侧柏树形优美,材质优良,是重要的庭院绿化树种。侧柏是温带喜光树种,浅根性,而侧根发达,不耐水淹,能适应干冷及温暖的气候。在年平均气温8~16℃、年平均降水量300~1600mm的地区能正常生长,能耐-35℃的极低气温,也可耐40℃的极端最高气温。对土壤适应性广,耐干旱、瘠薄,耐盐碱,在土壤含盐量0.2%、pH7~8.5条件下能正常生长。但以深厚肥沃、排水良好的中性土壤最为适宜。

侧柏栽培历史悠久,分布很广,全国各地都有栽培。是泥质海岸的主要针叶造林树种,耐干旱瘠薄,对土壤酸碱度的适应范围广,在土壤含盐量0.2%以下的地段生长良好,可用于轻盐碱地造林。

(二)育苗技术

1.采种

侧柏5~6年生开始结实,种子在9~10月成熟,成熟时球果由青绿色转栗褐色,果鳞开裂,种子脱落,应及时采收。选择15~30年生的优良母树采种,球果采回后进行摊晒,果鳞开裂后通过筛选、风选就可取得纯净种子,种子进行干藏,在2~3a内能保持较高发芽率。

2.育苗

侧柏育苗采用作床或作垄播种。即经过三耕二耙整地后作成床面宽1~1.3m的苗床或作成垄面宽30~35cm的地垄。在一般土地上育苗作床比较方便,土地利用率也比较高。垄播可顺垄双行或单行条播,双行播幅5~7cm,单行10~12cm,这种方法播种便于机械化作业,管理方便。一般2~3月播种,每亩播种量约10kg。播后覆土厚约0.5cm,以不见种子为宜,上面再盖覆盖物。播后要保持土壤湿润,天旱需洒水或灌溉,幼苗大部分出土后要及时揭除覆盖物,并做好生长期的松土除草和肥水管理工作。1年生苗高可达20cm以上,用于移植培育大苗或进行小苗造林。

移植的株行距根据培育的年限而定,一般20cm×40cm或30cm×40cm,如系培育庭院绿化的大苗,株行距应更大些。

(三)造林技术

侧柏是用材、防护、观赏兼优的树种,既是城乡绿化的优良树种,也可营造海岸防护林和作平原“四旁”绿化,也适宜作为沿海丘陵山地的造林树种。

造林前应带状或块状整地,株行距(1.5×2)m~(2×2)m。以春季造林为好,雨季和秋季也可栽植。苗木要随起随栽。

(四)抚育管理

1.年度管理

栽植当年抚育2次,第1次松土、除草应在5~6月进行;第2次应在8~9月进行。最好施肥1次,以农家肥为主。第2年抚育2次,第3年如尚未郁闭,继续抚育1次。侧柏易萌生侧枝,造林5a后,在秋末或春初进行修枝,修枝强度为树高的1/3,以后2~3a修枝1次。

2.间伐期

当林分郁闭度达0.9以上,被压木占总株数的20%~30%时,即可进行间伐。间伐起始年限一般不小于5a。采用下层抚育间伐方式,第一次间伐强度为林分总株数的25%~35%,以后为20%~30%,首次间伐后林分郁闭度不小于0.7,间伐间隔期不小于5a。

3.主伐期

一般在40~50a采伐为宜。

(一)形态简介

乔木,高可达50m以上,胸径可达2m;树干通直而分枝高,树冠舒展而不紧密;树皮下部纤维状淡灰色,上部平滑。苗期叶互生,长椭圆形或披针形;树期叶对生,披针形,略呈波状,先端具长尖。伞形花序腋生,具7~11花。蒴果具凸纹,果瓣直立而尖。

(二)分布区域

栽培于广东、广西、四川、云南等省区。原产澳大利亚。

(三)适生环境

速生树种,适应性强,喜凉爽气候,能耐一定霜冻(-5℃),在凉爽地区耐旱性强,在原产地主要分布区为海拔0~300m,而在低纬度地区可达900m,但施肥处理的巨桉对低温敏感,只能耐-3℃的低温。

分布区范围内年降水1000~1800mm,据记载,分布区最少降雨月份雨量不低于20mm,干旱期持续约3个月,林木未出现受旱害现象,但不能在沼泽地上生长,能耐短期积水。

(四)薪材特性

1.速生性能

巨桉为速生树种,年平均树高生长量约2m,胸径生长2~3cm。引入我国后,在一般立地上采取机耕全垦,适当施肥,年生长量为:1年生,树高2.6~3.0m,胸径1.9~2.4cm;2年生,树高3.8~5.5m,胸径2.5~3.0cm;3年生,树高1.5~2.0m,胸径1.8~3.1cm。从第四年生长量开始下降,树高、胸径年生长量为2m和2cm,可见巨桉是早期速生树种。

2.萌发能力

更新能力非常强。目前国外多是一次造林,萌生2次,巴西计划使用改良种子造林,扩大为4次萌生。目前我国的各项试验正在进行中。

3.作业方式

更新须在全光条件下小块状或块状皆伐(平茬)方式,择伐或间伐更新效果差。伐桩高度以10cm为宜,萌条生长旺盛。薪材林首伐年龄为4~5a,轮伐期3~5a均可。

巨桉的产量与经营水平、立地条件关系很大,变动范围在15~50m3/hm2·a。

巨桉木材粉红色,纹理通直,结构粗糙,硬度适中,强度及耐腐性中等,比重0.40~0.55,容量0.60t/,木材热值较高,是优良的薪材及用材树种,4年生的干、枝、叶的热值分别为4756.4kcal/kg、4592.5kcal/kg和5496.2kcal/kg。

(五)营造技术

1.种苗

巨桉分布区广,不同种源生长差异大,因此不同地区造林时应选择适生种源育苗。我国种源试验正在进行中,初步试验结果表明,澳大利亚刘易斯山和京比等地种源生长表现好。

种子一般不需处理,可直接点播在营养袋或准备好的苗床上。

育苗通常采用营养袋育苗,将种子撒在准备好的苗床上培育芽苗,苗高3~5cm时移植于营养袋中;也可将种子直播在营养袋中,待苗高3~4cm时间苗,将间出苗木移植于其他营养袋中。苗期3~4个月,苗高20cm左右出圃。

插条繁殖效果也很好,可选4~5年生已成形的幼林林分,选出其中生长最好的幼林和幼树,连同周围数行树木砍伐,通过施肥、喷施生长刺激剂等管理措施,加速萌发,在春季或初夏进行插条,繁殖无性系苗。

2.造林

需选择平坦、土层深厚、排水良好的立地造林;在较贫瘠立地造林时,最好能机耕全垦后整地挖穴造林;穴要大而深些,一般规格为50cm×50cm×40cm或50cm×30cm×40cm,有条件的地方应施基肥(3~5kg土杂肥加100mg过磷酸钙/穴)。连续追肥3年,每株100~150mg过磷酸钙加30~50mg尿素

栽植密度1667~5000株/公顷,株行距(1×2)m~(2×3)m。

3.抚育

林地的杂草对幼林的生长有抑制作用,应进行除草、松土。通常在造林后1年内进行,一年后林木高度超过杂草,林分郁闭。

4.混交

目前营造巨桉混交林尚缺乏经验,但根据其生长特性,可与相思类固氮树种混交,以维持林地生产力。

5.病虫害

造林初期易遭白蚁危害,可药杀防治。老树易遭桉天牛和桉黄天牛侵袭,在干旱地区造林会出现流胶病;鳞翅目食叶害虫也会造成一些破坏;在持续高温、降雨量高的低海拔人工林中,鲑色伏革菌亦会造成损失;在一些地区心腐、茎朽和干腐等也较严重。

(六)多种用途

巨桉木材浅红色,较松软,易加工。广泛用作细木工及办公室、宾馆等装饰用材,也可作杆材、建筑用材、电杆、矿柱、板材等。使用巨桉木材应进行防腐处理。

巨桉的花粉是优良的蜜源。

(一)形态简介

灌木至乔木。生长在环境恶劣情况下者,一般灌木状,高仅2~3m,在适生环境中,则为乔木,高可达30m。叶状柄弧形,长11~22cm,主脉3~7cm,呈黄色。穗状花序,长4~7cm;花黄色。荚果条状,深褐色,长5~8cm。

(二)分布区域

栽培于福建、广东、海南、广西等省区。原产澳大利亚和伊里安岛,20世纪80年代初期引入我国。

(三)适生环境

厚荚相思为热带速生树种,适应性强,耐干旱瘠薄,又耐短暂水淹,耐轻度盐碱,但不耐霜冻。自然分布区为南纬8°~20°,海拔0~200m,少数可达700m。最热月平均气温15~22℃,终年无霜。年降雨量在1000~3500mm,但在500~1000mm地区生长较好。

对土壤要求不严,有一定耐瘦瘠能力。在原产地可生长在滨海钙质沙土以及花岗岩发育而成的酸性黄壤、砖红壤等,适应范围较广。

(四)薪材特性

1.速生性能

厚荚相思生长速度快,前期生长迅速(5a前),在华南引种区,年均高生长达1.8~3.1m,胸径年均2.1~3.0cm,3年生平均树高达5.4~10.0m,胸径6.0~9.0cm。

2.萌发能力

厚荚相思的萌芽力与植株直径和伐桩高度有关,直径在15cm以上,萌条少,小径级的萌条较多,伐桩高度在50cm以上萌芽能力强。

3.作业方式

造林后3~4a开始平茬,采用矮林作业萌芽更新经营方式,以后每隔3~4年砍伐1次。

4.生物量

3年生生物量为:干59.8t/、枝8.7t/、叶7.5t/

5.热值

厚荚相思材质密度大,坚硬、重量适中,其树干、枝、叶的热值分别为4642.2kcal/kg、4821.2kcal/kg、5513.7kcal/kg。

(五)营造技术

1.种苗

厚荚相思在我国引种后2~3a开花结实,种子产量高。每年5~6月果荚呈深褐色时,可从优树上采收、晒干、收集种子,去杂质,低温干燥处贮藏待用。每千克种子约4万~5万粒。

每年2~3月春播或9月秋播。常用处理种子方法为沸水处理法,以10倍种子量的沸水倒入盛有种子的容器中 ,自然冷却后更换清水2~3次,浸泡18~24h,即可播种。

苗木培育:①移苗法:苗床播种,待小苗生长5cm高即可移苗入营养袋。②点播法:把经处理的种子用麻袋催芽,淋水保湿,约3天种子露白,即可点播。基质配方:黄心土(50%)+火烧土(35%)+有机肥(10%)+过磷酸钙或钙续磷(5%)。苗木出圃的合格标准:苗高15cm以上,地径0.4cm以上,粗壮,根系发达形成根团。

(2)造林技术。

造林地选择:应选阳光充足,背风,土质疏松,排水良好的立地造林。

整地:在造林前一年冬季进行整地,并于10月诱杀白蚂蚁。

栽植密度:株行距宜采用2m×3m,立地条件好的可适当疏些,立地条件差的可适当密些。

造林季节:最好在3、4月,最迟不超过6月,宜在小雨或雨后湿润的阴天栽植。

抚育管理:相思类多属喜光树种,造林当年,苗木小,易被杂草覆盖,栽植两个月后应及时除草抚育1次,于5~6月用尿素或复合肥100g/株穴施。在秋季杂草种子成熟前再除草、松土1次,再施复合肥150~200g/株。翌年适时进行抚育1~2次,清除杂草、松土、扩穴和追肥,两年即可郁闭。

(六)多种用途

厚荚相思材质硬,纹理直,花纹美观。重量适中,气干密度0.71t/,基本密度0.62t/,可作家具、重型建筑材、硬质纤维板、单板、农用建筑材等。

纤维素含量和木材基本密度均较高,可作高质量的纸浆材。

厚荚相思能耐盐碱,有一定抗风力,可作盐碱地造林和防风树种。

(一)形态简介

乔木,高可达30m,干通直;树皮棕色至浅黄褐色;小枝三棱形。叶状柄长15~20cm,叶6通常4,平行上升,小脉多数。穗状花序腋生,花疏散着生于序轴上。荚果成熟时螺旋状,长6~8cm。种子具蜡质。

(二)分布区域

栽培于福建、广东、海南、广西、云南等省区。原产澳大利亚和伊里安岛,20世纪70年代引入我国。

(三)适生环境

马占相思为强阳性树种,在全光照条件下长势良好;荫蔽条件下生长细弱、弯曲。自然分布在南纬1°~18°,海拔0~800m,但多分布于南纬8°~18°,海拔300m以下的山丘、平原。

原产地属热带湿润气候,最热月平均温度31~34℃,最冷月平均温度12~16℃。降雨属夏雨型,即冬春干旱,夏秋湿润。年平均降水量1500~3000mm,最低为900~1100mm。云南元谋干热河谷地区,海拔1100~1300m,年均温21.9℃,但年降雨量只有614mm,仍生长迅速,长势良好。

马占相思对土壤适应性强,酸性砖红壤或盐基性岩石风化土、半风化母质土、含磷很低的壤土、沙质土也能生长,但在含氮和含磷过低(每毫克土0.2×106mg/kg)的土壤上,叶色变黄,生长缓慢。

(四)薪材特性

1.速生性能

在适宜的环境中,马占相思是一较速生的树种,在我国华南,5年生的幼林,年平均高生长量为1.7~2.4m、胸径生长量为1.8~3cm,4年生平均树高达7~11m、胸径达7~9cm。据对云南元谋马占相思的测定,2年生平均树高2.1m、胸径1.3cm。

2.萌芽能力

马占相思萌发能力强,采用60cm高伐桩,90%的伐桩都能萌芽更新。

3.作业方式

马占相思初期生长快,5a后生长下降。因此,首伐期应在4~5年生时进行,伐桩高度应在60cm以上,采用低干头木林作业方式,每3~4a轮伐一期。

4.生物量

据测,在海南4年龄的马占相思林,地上部分绝干重达95t/。云南元谋2年生马占相思绝干重为3.29t/

5.热值

马占相思材质较硬,2年生干的热值为4802kcal/kg,枝的热值为4744kcal/kg。

(五)营造技术

1.种苗

广东、海南每年5~6月果荚成熟后可从优树上采收、晒干、收集、去杂,低温干燥处贮藏待用。千粒重种源间差异较大,平均9.3mg,每千克种子8万~12万粒。

播种育苗、造林、抚育、混交等措施,参阅“厚荚相思”。

2.病虫害

马占相思在苗期常见有白粉病为害,也有叶斑病,危及树干,使树冠死亡。苗期易遭蟋蟀为害。幼林受金龟子、袋蛾、毒蛾、天牛、粉蚧和介壳虫为害,造成严重落叶,但树木恢复较快。其中金龟子食嫩叶,危害较重,应及时捕杀。

(六)多种用途

木材坚实、淡棕色,易锯易干燥,板面平滑。比重、弹性模量、硬度均与北美最好的家具材黑胡桃相似,适宜做高质量的人造板、家具、细木门、门窗、模型及刨切单板,也可做较轻型建筑材。

马占相思是优良的造纸原料,木材得浆率高达61%~71%。据广东江门造纸厂试验表明,马占相思的纤维含量高,纤维整度好,杂质少,木质含量低,容易蒸煮、漂白、打浆,成纸物理性能好,是一种理想的短纤维阔叶木原料。据中国林科院木材所报道,用马占相思制得的漂白浆,适合制各种书写纸、印刷纸、白板纸和瓦楞纸,质量较好。

马占相思具根瘤菌,有固氮改土能力。枝叶繁茂,生物量大,林地枯枝落叶多,对土壤有很好的改良作用。

马占相思树干通直,树冠浓密,是庭园绿化的优良树种。在一些热带国家,用作咖啡和可可的荫蔽。叶子(叶状柄)还可加工成牲畜的饲料。

木麻黄是我国南方沿海地区防风固沙林和农田防护林最重要的造林树种,原产于澳大利亚、东南亚及太平洋群岛。我国引种木麻黄已有80多年的历史,最早于1919年由华侨从印度尼西亚泗水引种到福建泉州。20世纪50年代以后,广东、福建、海南、台湾、广西、浙江等沿海省(区)开始广泛营造大面积木麻黄防护林,迄今已建立起雄伟的绿色长城,战胜了风沙危害,使沿海地区生态环境、群众生产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一)形态特征

木麻黄种类繁多,约80种,有乔木,也有灌木。已广泛地引种栽培于世界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我国引种的木麻黄有18种,但栽培最多的主要是木麻黄、细枝木麻黄(C.cunninghamiana)、粗枝木麻黄(C.glauca)3种。

1.木麻黄

常绿乔木,高达30m,胸径70cm。树干通直,树冠均匀;幼树树皮赭红色,老树树皮深褐色,纵裂。小枝灰绿色,径0.8~0.9mm,下垂,具6~8细棱,节间长4~9mm,节脆。鳞叶6~8轮生,淡绿色,近透明,长1~3mm,紧贴小枝。雄花序长1~4cm;雌花序紫红色。果序椭圆形,长1.5~2.5cm,径1.2~1.5cm,幼时被灰绿色或黄褐色绒毛,后渐脱落;苞片无棱脊,被毛,小坚果连翅长4~7mm。花期4~5月;果期7~10月。

2.细枝木麻黄

常绿乔木,高25m,胸径40cm,树皮硬,暗灰色;树干通直,小枝纤细下垂,长15~38cm,节间短,长4~5mm;每节上有鳞片状叶8~10枚。果序小,椭圆形,长1.0~1.2cm,径0.8cm,两端钝,外面无毛。

3.粗枝木麻黄

常绿乔木,高可达20m,胸径75cm。树皮灰黑色,粗、硬,纵向浅裂;落叶小枝等长,长约30cm,在2~3个季节后脱落,小枝较粗而下垂,节间长10~12mm;每节上有鳞片状叶12~16枚。雌、雄花异株,雄花密,穗状花序长2~4cm,宽0.2~0.3cm,生于落叶小枝顶端;果序宽椭圆形,两端截平,似细枝木麻黄,但稍大,长约2 cm,径约1.3cm。

(二)分布与适生环境

木麻黄原产于澳大利亚东北部、北部及太平洋各岛,细枝木麻黄分布于澳大利亚东部,由新南威尔士南部至昆士兰和北岭土;粗枝木麻黄原产澳大利亚昆士兰、维多利亚以南澳大利亚的南部和西部,生长在沿潮水海滩至内地。木麻黄科不同树种间的生态特性差异很大,生态适应幅度和变化范围很宽,水平分布范围大约在南纬35°~北纬23°,东经60°~150°,垂直分布从海平面潮线开始,直达海拔3000m。我国自广西沿海,向东经广东、福建,直到浙江温洲湾以北的玉环县,沿海岸线及沿海大小岛屿都有大面积的片林纵横交织,从滨海沙滩至海拔700m的地区,均能正常生长发育。

(三)生物学特性

1.对环境条件的要求

木麻黄喜高温、高湿、忌严寒。原产地平均最高气温可达35~37℃,平均最低2~5℃。我国引种地区有效积温达到7000℃,极端最低气温0℃以上均能正常生长。随着各地总热量的变化,木麻黄生长水平也不相同,一般南部高于北部。能耐40℃以上高温和-3℃短暂低温;月平均气温高于25~28℃时生长最快,月平均气温低于16~18℃时生长停滞。

木麻黄耐干旱,对雨量要求不严,原产地的降水量差异悬殊。一般年降水量1000~2000mm,最高可达3800mm,而且雨量集中,干旱季节长。大陆中部荒漠地区则仅250~500mm。我国南方沿海年降水量都在1200mm以上,均适于木麻黄生长。木麻黄耐旱程度与地下水位和土壤含水量状况有关,当地下水位在1~3m范围,能耐大气干旱。适生立地的地下水位深度通常不应低于2~4m,滨海沙地深15~80cm的平均含水量低于5%时,木麻黄出现旱害;地下水位过高或常年积水,土壤通气条件差,往往生长不良。但在幼苗阶段耐旱能力较差。

降水量和气温是影响木麻黄生长的重要气象因子。研究表明,降水量与高、径生长的关系更为密切。

木麻黄耐盐碱,不怕沙埋和海水浸渍,栽植在海边的木麻黄,常受海潮及空气中的盐分沾染,仍能生长,但忌长期淹浸。试验表明,含盐量达0.6%的土壤中,木麻黄苗木依然生长良好。

木麻黄是抗风固沙树种,由于树干树皮均有形成不定根的能力,只要顶梢不被沙埋没,仍然生长良好。适应性强,主根深长,常深入到地下水位以上,侧根发达,水平分布常为冠幅的数倍,须根多集中在40cm以上土层,但根系生长发育随着土壤质地、土层厚度而不同。木麻黄树干坚韧,树冠均匀,透风性良好,抗风力强,一般10级以下风力能正常生长,11级以上强台风引起局部风倒或折干折枝,但危害一般不甚严重。

木麻黄根系与放线菌——法兰克菌属共生,形成具有固定空气中游离N素的根瘤,据测定,1 木麻黄林每年固氮量相当于240kg的硫酸铵。木麻黄根系与其他微生物也有共生关系,外生菌包括无孢菌属、豆马勃属、腹菌属、苹菌属等,内生菌最常见的是内囊属,木麻黄根系与根瘤菌和菌根菌共生结合在一起,有助于增进矿物营养,增加抗旱能力,改良土壤结构,因此能在滨海有机质和含氮量很低、瘠薄的沙土上迅速生长。

2.生长发育进程

木麻黄生长迅速,树高生长期从3月下旬至11月下旬约250d,全年有两次生长高峰,第1次在6月前后,第2次在9月前后,12月至次年2月树高生长停止。胸径生长期从3月上旬至12月上旬,约280天,根据叶功富等人的分析和定期观测,将木麻黄全年生长过程划分休眠期(1~2月)、生长初期Ⅰ(3~4月)、生长盛期Ⅰ(5~7月)、生长盛期Ⅱ(7~9月)、生长后期(10~12月)5个阶段。在福建省1年开花2次,3~4月开花,8~9月果实成熟;6~7月开花,11~12月果实成熟。

木麻黄在中等立地条件,一般树高年生长可达1m,胸径1.5cm。在水肥条件好的冲积沙土上,树高、胸径生长量最高可达3m和3cm。根据福建省滨海沙地木麻黄的标准地调查和树干解析材料,木麻黄林的生长发育过程可划分为4个阶段:幼林阶段(1~3a),恢复和扎根生长时期;速生阶段(4~12a),高、径生长旺盛期;干材生长阶段(13~20a),材积生长旺盛期;成熟阶段(21~25a),材积连年与平均年生长量相交,达到数量成熟。木麻黄生理成熟龄35a,此时枝条稀疏,树梢出现干枯,极少萌发嫩枝,树干出现心腐,进入衰老期。防护林成熟龄在25~35a。

木麻黄林在不同滨海沙土类型的生长规律存在差别,在立地较好上生长(弱风区潮积沙土),木麻黄生长高峰较迟出现,数量成熟也相应推迟;在较差立地上生长(水化性风积沙土),生长高峰提前出现,成熟期也较早到来,表现出早熟早衰的特性。

(四)造林技术

1.良种选育

(1)优树选择。

优树选择的标准为:生长旺盛,抗风力强,干形优良,冠形整齐,无病虫害,正常开花结实7~20a的优良单株。福建省林业科学研究院从1975年起在全省沿海木麻黄主要栽培区选择优树178株,建立优树实生种子园,开展子代测定,从中筛选出16个优良家系,其树高平均遗传增益达20.8%、胸径18.29%、材积54.74%,增产效果十分显著,根据东山赤山林场、惠安赤湖林场等各子代测定点的生长表现,初步选择出速生丰产家系:龙4、龙7、龙8、龙11、莆10、莆12、平6、平12;抗性强的家系:厦2、厦4、厦6、厦25、厦26、晋2、晋3;速生抗性强的家系:厦23、龙5,可在沿海地区推广应用。

在无性选育方面,已筛选出木麻黄抗青枯病无性系平20-4、P10-33、粤501、粤601、粤701;综合抗风力强、生根率高、干形优良的粤501、平20,建立采穗圃,为生产单位提供繁殖材料。实践证明,采用木麻黄优良家系、无性系造林,可显著提高林分生产力和适应性,增加林分防护效能。

(2)种源选择。

福建省林业科学研究院1983年和1988年先后开展木麻黄地理种源试验,以木麻黄原产地选择细枝木麻黄28个种源(C1~28)、粗枝木麻黄9个种源(C29~37)、普通木麻黄8个种源(C38~45),考虑到我国引种日久,木麻黄生长逐渐变异,特从海南、广东湛江、福建漳州、惠安等地选择6个次生种源(C46~51),共3种51个种源进行种源试验,经遗传稳定性和适应性综合评定,筛选出适宜在福建沿海各地生长,原产于新南威尔士州的细枝木麻黄广谱优良种源C8、C9、C11和海南次生种源C46;筛选出适宜在闽南沿海地区生长的昆士兰州的细枝木麻黄C13、C14、C15、C23、新南威尔士州C38和广东湛江C47;选出在福建中北部沿海地区立地较好、较避风的地点造林的细枝木麻黄C7、C13、C14、C15、C21、C23、C25;在立地较差、较接近海边的地点可适当选择普通木麻黄C38、C47、福建惠安C49。

(3)采种。

选择长势健壮,干形圆满通直,主干不分叉,自然整枝好,抗风力强,生长迅速,无病虫害,未受严重风害,树龄10~12年生的母树采种。木麻黄成熟果实呈黄褐色或灰褐色,鳞片微裂,种子灰褐,充实饱满时即可采收。果实采回后,摊晒2~3天,种子自行脱落,用筛子净种,出种率3%~4%,种子千粒重1~1.5g,1kg种子70万~80万粒,发芽率约50%。

(4)种子贮藏。

根据浙江林学院孙鸿有等人对木麻黄种子长达16年的贮藏研究表明:木麻黄种子容易贮藏,对温度和含水量的适应范围较宽。在0~5℃和-5~-10℃的温度正点贮藏效果较好,常温稍差,0~5℃以下贮藏16a,发芽率仍相当于贮藏前的75%~100%的水平。种子含水量在5%~14%范围内,不同含水量之间的贮藏效果无明显的变化,在常温中密封可贮藏3~5a,最适贮藏1~3a。

2.壮苗培育

(1)圃地育苗。

圃地应选择在背风近水、地势平坦、排灌方便、肥沃、疏松的沙壤土。盐土圃地应客沙、沙土圃地应客红壤心土,经精耕细作,施足基肥和土壤消毒后,整畦作床。新辟圃地应接种根瘤菌,即将捣碎的根瘤或原育苗地根瘤土壤施入苗床。

播种季节春秋均可,春播在清明前后,秋播在秋分前后。播种前,把种子放入45~50℃的温水中浸种24h,待其自然冷却,捞去漂浮的空粒,然后把种子用润沙催芽2~3d,待种子萌动后取出稍为晾干即可播种。播种时,种子与筛过的火烧土充分拌匀撒播于苗床,稍加压实,不必覆土,如果种子大量浮在上面,则可薄覆一层用细孔筛滤过的细碎肥土,以不见种子为度。播种后,用稻草覆盖,遇天晴干旱,用喷雾器洒水,保持苗床湿润,发芽一半揭去部分稻草,待幼芽出齐后全部揭去,并及时喷水。

苗期应加强除草、施肥、间苗、移植等田间管理措施,当苗高达1m、地径0.8cm以上时即可出圃造林。产苗量15万~18万株/

(2)容器育苗。

为提高木麻黄造林成活率和保存率,沿海地区大多采用营养袋育苗,营养土配方为40%火烧土、10%菌根土、45%~47%红心土、3%过磷酸钙,营养土混匀后装袋排列整齐,每袋装入营养土2~3kg,然后将处理好的种子点播在营养袋中,每袋播2~4粒种子,覆土盖草。也可采用芽苗移栽,采用常规管理。当苗高达40~60cm时即可出圃造林。

(3)水培和沙培。

选用当年生苗木或多年生植株根颈以下的2~3个月萌芽条或1年生幼树中上部半木质化、发育良好、粗壮饱满、带2~3个分叉的小枝,截取其末梢7~10cm长的小枝,浸入2×107~6×107ml/L的1萘乙酸或吲哚丁酸中,深度2~3cm,浸泡24h,用清水冲洗干净。用水或细沙基质进行培育。

水培法在直射或散射阳光下进行,用罐头玻璃瓶装清水,水位高度为小枝高度的1/3~2/3,随气温高低而升降,每天9:00之前换清水1次。水培条件是:pH为7,温度25~35℃,空气相对湿度85%~95%,通气,以直射光或散射光照射,沙培需经常浇水保持床面湿润。

经水培处理后的小枝约7~10d即可生根移植。将罐头瓶内出根的小枝移入装有营养土的塑料膜容器袋中,移植后立即浇定根水,遇晴天每隔2~3d浇一次,营养土的配方为红壤或砖红壤70%、细沙29%、过磷酸钙1%或红沙壤99%或过磷酸钙1%,容器袋规格为口径8cm,高15cm。福建省木麻黄小枝水培或沙培育苗的最佳时间为6月上旬至7月上旬,翌年造林时苗高约80cm,地径约0.7cm。

3.造林技术

(1)造林地选择。

沿海立地类型多,海岸带地质有基岩质、沙砾质、淤泥质、滩涂等类型;基岩海岸有肥沃、瘠薄类型;沙质海岸有旱沙质、润沙质;淤泥质又分脱盐淤泥和滩涂等立地类型。不论立地条件优劣,基本上都是选择木麻黄作为先锋树种,在沿海风沙土、沙荒风口、脱盐淤泥海岸带或荒山岛屿均可作为木麻黄的造林地。按照适地适树原则,根据造林地宜林性质选择适宜的木麻黄品种或无性系,并采取相配套的造林技术措施。细枝木麻黄抗风力较强,沙荒风口或基干林带多选择细枝木麻黄和普通木麻黄。内侧农田防护林网可选择粗枝木麻黄和普通木麻黄。

(2)造林季节。

一般在清明前后,此时春寒已过,气候转暖,风力减弱,雨水增多,选择阴霾天气造林可提高成活率,达到“春保活、夏扎根、秋生长”,增强幼树抵抗恶劣气候的能力;而以5~6月雨季,在雨水湿透土壤和植后有连续阴霾天气造林成效最好,滨海沙壤土采取冒雨造林可提高成活率。

4.整地方式

立地条件不同,整地措施亦不相同。沙荒地一般采取边整地边栽植,有条件的地区,可开撩壕下客土,或挖穴下客土。盐碱地整地方法主要有:开沟排水,作高畦或高培土,浅挖穴,以利脱盐排碱。平坦有机耕条件的地区,可全面翻犁作畦或隔行1~2m翻犁作畦,畦宽1.4m,畦高50cm;在低洼地宜筑大畦高垄,畦宽2.4m,畦高60~70cm,或筑堆(垛),堆高70~80cm,堆径100~140cm。

(1)栽植方法。

盐碱地造林应掌握好栽植深度,在陆地、堤岸或浅滩沙地,栽植深些,比苗木原土痕深10cm,而在淤泥海涂地栽植,则宜浅栽培土,比原土痕高1~2cm。容器苗栽植时应先撕开薄膜,然后用双手将细土和土球压紧。

在流动、半流动以及沙荒风口造林应于主风害垂直方向设置风障或先行种植沙杆草等固沙植被,选用容器大苗,适当深栽15~20cm。

(2)造林密度。

林分密度是影响木麻黄防护林生态效能的关键因素,表1列出不同木麻黄密度试验林的生长结构情况,从中可以看出,随着造林密度的不断增大,木麻黄平均树高、胸径、冠幅逐渐减小,而枝下高和分化度则呈不断增加的趋势。从林分生长效果来看,稀植有利于促进胸径、冠幅和树高生长,因此木麻黄初植密度不宜过大;从发挥防护林功能的角度来看,密植林分整齐度不高,生长参差不齐,对害风的整体抵抗能力差,枝下高过大,容易形成透风结构的林分,对主害风的阻挡能力也将下降。

考虑到滨海前沿风沙危害较强,木麻黄造林成活率和保存率稍低,基干林带采取密植(5000株/以上),以保持林带的紧密结构。在风口造林地段,栽植密度还应增大(10000株/),以确保幼林迅速郁闭成林,增强对风沙的抵抗能力。在基干林带后沿地,木麻黄人工林应稀植,2500株/为宜。

(3)混交造林。

原产地的木麻黄天然林,由于生境不同而形成不同的森林类型,在热带草原森林、硬常绿林及密灌丛中木麻黄常与其他树种混生。目前,沿海防护林带造林树种基本上是木麻黄,层次单一,林分稳定性差,病虫害频繁发生,致使林木枯枝枯梢以至枯死,造成林相破碎,防护效能减弱,且木麻黄林2代更新困难。福建、海南、广东等地研究表明,木麻黄与湿地松、刚果桉、窿缘桉、大叶相思、厚荚相思等树种进行多树种混交,可促进林木生长和提高防护效能,更好地发挥林地的生产潜力。配置方式以带状、行间混交为好。

5.幼林抚育

造林1~2年后(特别是当年),每次台风大雨后对栽植幼树应及时进行培土扶正等工作,以防幼林歪倒伏。滨海沙地,由于植被少,不必除草松土,但在沙质土上的土附子和黏质土直的白茅等根茎杂草滋生地,应除草松土。

木麻黄幼林应适当追肥,合理的N、P、K施肥配比为1.5∶3∶1,微肥试验结果表明,施钼、硼显著促进林木高生长,施锰则抑制其生长。林下凋落物是维护地力的物质来源,宜实行封禁管理等措施以促进养分正常回归土壤。

人工整枝是木麻黄用材林的重要抚育措施。整枝在幼林郁闭后分期进行,打去树高1/3以下的枝条,整枝季节在晚秋至早春均可,但以早春为好。基干林带不修枝。

6.抚育间伐

防护林抚育间伐主要是及时清除被压木、濒死木、病虫害木和枯死木,以增强防护效能。间伐方式以卫生伐为主,间伐起始期、间隔期及间伐强度可视实际情况而定。

用材林的抚育间伐以促进林木速生、丰产、优质为目的,主要采用下层疏伐法,间伐起始期通常在栽植后第6~8年;由于强度间伐易遭台风危害,因此,间伐强度常采用中度间伐,间伐时间应避免在台风季节进行,以11月至次年2月为宜。

(五)主要病虫害防治

1.病害

(1)木麻黄青枯病。

由青枯假单胞菌引起的维管束病害,在沿海木麻黄人工林中危害严重。每当木麻黄遭到强台风袭击后,造成许多损伤,抗病能力减弱,造成青枯病菌侵染的条件。植株感病后,枯枝、枯梢多,小枝呈黄绿色而凋落;根系腐烂变黑,有水渍臭味,横切后不久即有乳白色或褐黄色黏液溢出,继而全株枯萎致死。

防治方法:育苗时不能选用前作花生、番茄、茄子、烟草地及已发过病害的原育苗地作圃地;出现病株应边根烧毁,防止侵染扩散;从重病区中筛选生长良好的抗病植株培育抗病无性系;营造混交林。

(2)黄化丛枝病。

在福建有零星分布,广东危害严重,其病株嫩枝的筛管及伴胞中存在类菌质体,在木质部薄壁细胞中存在类立克次细菌,发病原因可能是由菱纹叶蝉和短头叶蝉引起。

防治方法:清除病原。

2.虫害

(1)木麻黄毒蛾。1年1代,以幼虫在卵壳内滞育并越冬,次年3月开始孵化,幼虫一般7龄,以4~5月为幼虫危害高峰期,幼虫取食小枝及嫩枝表皮,轻者影响被害木生长,树势衰退,重者导致被害木枯死,是沿海木麻黄防护林的主要害虫之一。

防治方法:以白僵菌防治为主;喷洒核多角体病毒(NPV)制剂,病毒用量以30×1010PIB/,使用时将其稀释为浓度2×1010PIB/mL,7~10天即可引起病毒的流行,木麻黄毒蛾幼虫死亡率为82%~85%,有效期可长达3~5年,能有效控制虫害;据福建省林业科学研究院等单位防治试验,从斯氏属9个品系昆虫病菌原线虫中筛选出Steinernema feltiae Agrictos最佳品系,以1000条线虫/1条木麻黄毒蛾幼虫的剂量防治,林间对木麻黄毒蛾幼虫的致死率为89.6%,尤其以3月中旬和4月下旬的阴天或细雨绵绵喷洒效果更好。

(2)木麻黄星天牛。

1年1代,少数3年2代,以老熟幼虫在树干内越冬。幼虫孵化后钻入树皮内蛀道取食一段时间进入韧皮部,约20天至2个月钻入木质部,引起被害木风折或整株枯死,各龄林分均可受害,但以幼林危害更为严重,林木受害率达20%~30%。

防治方法:推广抗性品系进行造林;营造混交林;在起苗造林前,人工拔除有虫株,杜绝带虫株造林;可用白僵菌粘膏涂孔;利用苦楝树诱杀成虫;40%氧化乐果乳油加煤油(1∶4)在产卵刻槽上方涂25cm宽的药环,防治将要羽化出洞的成虫。

(3)木麻黄多纹豹蠹蛾。

在福建1年1代,以老龄幼虫在树干的蛀道内越冬。幼龄蛀食嫩梢小枝,使枝叶枯萎;中、老龄虫钻蛀干和主根,致使林木下长新枝,重者引起风折或整枝枯死。在福建沿海木麻黄迹地更新的幼林受害率达20%~30%。

防治方法:营造混交林;对已蛀入主干的幼虫,可用白僵菌粘膏涂孔或喷注器对准幼虫排粪孔喷5×1082孢子/mL的白僵菌水溶液;对尚未蛀入主干的初龄幼虫,可用2.5%溴氰菊酯3 000倍液或氧化乐果300倍液对小枝叶被害处进行喷雾防治。

(4)木麻黄皮暗斑螟。

在福建1年5代,幼虫多寄居于树干2m以下部位,蛀食韧皮部和木质部,引起风折或切断树木输导系统而导致植株枯死。

防治方法:林间喷洒昆虫斯氏线虫。S.f.Agrictos品系,200条/mL线虫水液;或以白僵菌与柴油和清水混合剂,林间喷雾;或用20%杀灭菌酯乳油2000倍液和2.5%溴氰菊酯3000倍液喷洒;也可放养小腹茧蜂、蚂蚁等天敌防治。

(六)木材性质及用途

木材红褐色,心材边材区别不明显,质坚重,纹理斜,结构中,均匀,比重0.88~0.95,气干密度1.043g/cm3,干缩甚大,易开裂,难加工,切面平滑,易受虫蛀。经防腐处理后,供建筑、电杆、帆船桅杆、渔船底板等用材,并作造纸原料及优良薪炭材,树皮含鞣质11%~18%,可提取栲胶,枝叶作家畜饲料,又可药用,治疝气、阿未巴痢疾及慢性支气管炎,种子可喂鸡。

(一)树种特性及适生范围

单叶蔓荆属蔓生落叶灌木树种。耐干旱瘠薄,具有匍匐生长、沙埋可生根的特点,扩繁能力强,喜沙层深厚、夜间返潮的立地条件,喜光不耐荫,可耐短时海水浸渍;常与筛草等形成稳定的植物群落,适于种植在潮上线前沿0~50m内,是一种优良的固沙树种,又是重要的药用植物。

单叶蔓荆多分布在温、热带的滨海、湖泊、河岸等前沿沙滩地内。我国主要分布在辽宁、河北、天津、山东、江苏、浙江、福建、广东、广西和台湾等沿海地区,内陆的安徽、江西、云南、河南、湖北等河谷湖泊沙地也有零星分布;单叶蔓荆在山东省沿海沙岸及内陆河流两岸沙地均有生长,主要生长于沙质海岸潮上线到基干林带之间,这一区域土壤干旱瘠薄。

(二)育苗技术

单叶蔓荆的繁育可用多种方法,可用种子育苗、扦插育苗等方法,但在天然生长区域干旱瘠薄,风大种子繁育困难,可采用扦插和人工断蔓扩繁方法。

1.采种

每年9~10月采集种子,用40℃温水浸种48h,或5%的碱水浸泡12h,然后混湿沙层积,于翌年4月下旬播种。

2.育苗

播种育苗一般选择有水浇条件的沙壤土或细沙土作圃地。3~4月整地,每公顷施厩肥1.5万~2.25万kg作基肥,深翻25cm,使土肥充分混合。然后做宽1.0~1.3m、高17~20cm的高床,平整四面后即可播种。每公顷施种量45~ 75kg。播后覆细沙或粉沙土5cm,再覆一层杂草或麦秸,每日或隔日浇(喷)水一次,40d即可出苗。

扦插育苗,圃地选择同前,选取2年生以上、粗度0.6cm的健壮枝条,剪成长30cm的插穗。然后,放入清水中浸泡,直到穗的下端出现白色的小突起(根源基),即可开穴扦插。也可将下端剪口用5×108mg/L ABT生根粉浸蘸10分钟,取出稍晾干药液后扦插。然后培土、踩实、浇水,再覆细土。插后注意浇水、除草、追肥等苗期管理。

断蔓扩繁育苗即对生长于沙滩的现有植株,每隔适当距离就地将其主茎或主枝铲断,以繁衍新植株。

(三)造林技术

可以通过植苗、插条、断茎、分蘖等方法进行造林。

植苗造林是将扦插、播种育成的苗木在春季萌芽前按11 m规格穴状栽植,有条件的地方穴内可施厩肥,栽后培土、压实,最好造林应用营养袋移入栽植区,裸根栽植成活率低,秋末冬初由于蒸发量大,土壤保水性能差,植苗造林效果不好;插条造林一般辅以大营养袋20cm×30cm,袋内装入2∶1的黏土与沙土的混合土,插穗长15~20cm、径0.3~1.5cm,用ABT生根粉1×109mg/L速蘸扦插,插条后浇透水,如有条件覆膜或覆草,根据墒情及时浇水,由于沙质海岸灌草带风大干旱,直接插条造林有一定困难,可在条件好一些的场圃扦插育苗,成活后再移栽,成活率很高;断茎造林是将生长着的单叶蔓荆个体或群落,利用其匍匐生长、沙埋生根的特点,通过断茎促进个体繁育,在灌草带单叶蔓荆群落可以通过此法进行快繁,断茎可在春、夏、秋季进行。分蘖造林是将一株单叶蔓荆进行根的分离,一株分成几株,但由于此法扩繁速度慢,再加上野生单叶蔓荆根系较深,应用不是很多。

(一)树种特性及适生范围

白刺为矮生小灌木,枝少数直立,多数匍匐地面。根系健壮发达,抗干旱能力强,具有固沙改土的作用;果实酸甜可口,易于繁殖。利用其开发滨海重盐碱光板地,对改善生态环境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滨海盐碱地主要分布种是西伯利亚白刺。白刺为旱生型阳性植物,不耐庇荫和积涝;耐寒、耐高温;耐盐力很强,可自然生长于土壤含盐量1.5%~3%的盐渍化坡埂高地和泥质海岸滩丘垅形盐碱裸地上。

白刺的自然分布主要集中在渤海湾和莱州湾淤泥质岸段一带。白刺自然分布在干旱、多风、盐碱、贫瘠、植被稀疏的严酷生境中,往往自成群落,伴生植物较少。白刺植株矮小,丛生和多分枝,茎、枝被沙土覆埋后能萌生大量不定根,形成新的植株。

(二)育苗技术

1.采种

白刺多用种子繁殖。将成熟果实采下,揉搓除去果肉,然后晾晒干燥。白刺种子有坚硬的内果皮保护,可储存在阴凉通风处。新采的白刺种子发芽率在30%~40%,经过冬季低温沙藏后发芽可提高到50%以上。白刺种子播种前应催芽处理,用热水(60~70℃)浸泡种子1~2个昼夜,然后混沙在室内催芽效果最好,催芽天数比冷水浸种少10~18d,而且发芽整齐(李必华等,1994)。种子催芽处理后,有1/3种子扭嘴露出白尖时,即可进行播种。

2.育苗

地膜覆盖育苗及幼苗移栽:选择地势较高的中度盐碱地,整地后作畦,按15~20cm的行距划播种沟,沟深不超过2cm,在沟内每隔10cm簇播8~10粒种子,覆土拍平拍实,盖地膜。播种后10~15d,早出的小苗已有2~4片真叶,幼苗根长约6~8cm,即可进行移栽。在准备造林的土地上按预定株行距打好移植孔,用移苗器带土起苗,将幼苗移栽至移植孔内,盖严土、浇水、封穴。移植成活率85%,是比较经济有效的造林方法。

营养杯育苗移栽:一般在塑料小拱棚内使用塑料容器袋育苗,育苗地选择靠近水源和造林地的高亢中度盐碱地,作20cm深的低床,将装好土的容器袋排紧,每容器袋播3~4粒经催芽的种子,覆土压实。播种后搭塑料小拱棚,及时喷水,防治病虫害,午后拱棚内温度控制在25~35℃,温度高于40℃时应通风。苗高1~2cm时,逐渐通风、揭棚炼苗。移苗前先浇透苗地,水渗下后可起苗。在整好的造林地上挖移植穴,将容器苗扯去塑料袋,带土放入穴内埋好,浇水。雨季土壤盐分经过淋洗,是容器苗移栽的适宜时机。在土壤含盐量0.6%~1.5%的造林地上,雨季容器苗造林成活率90%以上,是效果较好的造林方式。

(三)造林技术

白刺的造林方式有直播造林、地膜覆盖育苗及幼苗移栽、营养杯温室育苗雨季移栽、裸根苗植苗造林等。造林地一般选高坑不积水,土壤含盐量0.6%以上的盐碱地。造林前先整地,可降低土壤盐分,清除杂草。整地方法以连续2a早春翻耕晒垄,第一年夏季杂草旺长时第一遍耙地,第二年雨季造林前第二遍耙地的“两耕两耙法”效果较好。

直播造林:可春播或夏播。在整好的造林地上用移植铲挖深2~3cm的小坑,株行距1m×2m,将坑底拍平,墒情不好时浇一舀水,每坑播5~6粒已催芽的种子,盖0.6~1cm厚的土,拍实。春播5~7d出苗,夏播3~5d出苗。苗出齐后及时松土除草和防治害虫。苗高3~4cm时,多余的苗株可带土移栽。直播造林的进度快、成本低,但对立地条件要求严格。当土壤含盐量高于0.8%时,白刺种子几乎不能出苗;当土壤含盐量低于0.5%时,因盐分轻,茅草等杂草滋生,白刺幼苗因庇荫而整片死亡。因而,播种育苗的局限性较大。

裸根苗植苗造林:适于春季进行,黄河三角洲地区4月初造林,其成活率明显高于秋末冬初造林。裸根苗植苗造林技术易掌握,成本较低,造林成活率达89%;在土壤含盐量低于1%,春季土壤墒情较好时可大面积应用。

插条造林:白刺枝条易生不定根,插条、压条造林均易成活。成活率的高低主要决定于立地条件和枝条年龄。当年生枝条的生根率高,根的生长量大;多年生枝的生根率低。在高燥排水良好的沙地上,插条造林的成活率可达70%~80%;低湿地的插条成活率不高。

白刺的造林密度对植被覆盖度和结实量有明显影响。造林密度大,林木覆盖地面早,前期结果量多,造林密度一般以2500株/较合理,既能较早覆盖地面,有较高产量,造林投资也不大;在土壤含盐量高和杂草多的地段,应加大造林密度,可提高白刺对不良环境的适应性和对杂草的竞争力,尽快形成的白刺优势群落;在立地条件较好,可有效控制杂草的条件下,以1666株/的造林密度为宜。

(四)抚育管理

白刺林的主要抚育管理措施是除草、排涝和防治锈病。白刺是旱生、盐生植物,耐干旱瘠薄,造林成活后一般不需要灌水施肥;但因植株矮小、匍匐生长,在土壤含盐量0.6%以下的地方很容易被较高的杂草所欺压。除草是白刺成林前一项重要的抚育工作,可采用化学除草、机械除草和人工除草相结合的方法。化学除草可使用草甘膦、除草醚、盖草能等除草剂,要对防治的主要害草种类调查准确,确定适宜的除草剂种类、喷药时间和浓度;喷药要匀,防止漏喷。对行距宽且规则的幼林,可进行机械耕耙灭草。人工除草只适于面积小、草量少的情况下,作为化学灭草、机械灭草的辅助性清理工作。白刺极不耐涝,造林地上要修好排水系统,雨季及时排涝。白刺较普遍发生锈病,一般5~6月开始发病,7~8月为严重期。可人工剪除病枝叶及花果,以减少侵染;在发病早期喷洒防锈病的药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