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老宅建筑布局手法

中国老宅建筑布局手法

时间:2022-03-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栅栏屋京族传统住房是草庐茅舍,京族人称之为“栅栏屋”。石条瓦房      摄影:苏 凯新中国成立后,随着京族经济、社会的发展及受相邻民族的影响,京族的住房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民族气息犹存,京族民居传统得以继承发扬。
居住习俗_中国京族

第四节 居住习俗

京族的居住习俗,主要表现在村落的选址、村落的布局、房间的分配、厨房及禽畜厩的位置、什物的堆放、室内装饰及独特的供奉、祭祀、信仰、禁忌等方面。

京族先民初到现今的居住地时,到处都是荒蛮的景象,要找一块落脚的地方,只好就地披荆斩棘、随遇而安,并顾不得风水朝向,只需避开潮汐的侵蚀便可。为了安全及防卫需要,京族习惯聚众而居,从几户、几十户到上百户,人口渐多。但按照风水先生的说法,亦要求顺其自然,依上岛的年份不同确定落居的地点和朝向。随着定居生活的推进,人们在建房中恪守占卜择日的禁忌,不但注重房基的选择,在奠基和其后的一些工序中,也按择定的吉日进行。

京族各姓氏家族的先祖们,迁来岛上定居的时间是各不相同的,所以相同姓氏内部高度聚居,不同姓氏的居住地又保持一定距离,因此京族村落既零星分散又相对紧密。京族民居不像其他民族那样邻里之间高度集中、互相关联,大都单门独户。这和京族以小家庭为主的传统有关,子女一旦成家,便要和父母分家,因此形成了单门独户的景象。时间久了户与户之间、各姓氏内部、不同姓氏之间民居走向各不相同的格局,逐渐形成并习以为常。现今京族村落呈现出道路曲折多变、走向不定、无规律可循的面貌,人们甚至无法判定,京族村落的村头村尾或村前村后的方位究竟在何方。这使外来者不敢贸然进入,有利于安全防范。

海岛经常受热带风暴的袭击,因此京族村落周围有高大茂盛的木麻黄树林,可以阻挡、减弱热带风暴。村落中的房屋四周留有开阔的空地,周围种植剑麻、仙人掌之类的植物,既可固定海岛的沙质水土,又可作为篱笆,点缀美化村落。

京族的住房经历了草房—木房—土房—石条瓦房—钢筋水泥楼房的“代际更替”。

img45

栅栏屋

京族传统住房是草庐茅舍,京族人称之为“栅栏屋”。“栅栏屋”的墙壁以粗糙的木条和竹片编织,有的再糊上一层泥巴,或用竹篾夹茅草、稻草等做墙壁,顶覆茅草或瓦。为了防风吹塌,屋顶还压以砖块或石块。屋垛四角以6寸至1尺高的木墩(多是苦楝木)或大楠竹、石头等做柱墩,柱墩上横直交叉地架以木条和粗竹片,上面又铺以粗制的竹席或草垫做地板。地板上面为饮食的场所,地板下面就是鸡、鸭、鹅等家禽栖息的地方。屋内以竹片或木皮间隔成三个小间。老人住正间,晚辈住左侧间和右侧间。“栏栅屋”有百越干栏式建筑的遗风。

img46

石条瓦房      摄影:苏 凯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京族经济、社会的发展及受相邻民族的影响,京族的住房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其标志就是20世纪50年代“石条瓦房”的普遍出现。这种房子用长方形灰白色石条砌作墙,每块石条约75厘米长,25厘米宽,20厘米高。从地面到檐首之间砌石条23块,从檐首向上到封山顶之间砌石条10块。房高约7米,屋顶盖瓦,屋顶脊和瓦行之间压着一块连一块的小石条,可抵御台风的袭击。屋内以条石或竹片木棉之类分隔为左、中、右三个单间。单间的面前都留出较宽敞的过道,自左向右贯通全屋。家什杂物桌椅以及农具、工具等,都置放在过道的墙脚边。左、右两间是卧室和厨房,正中一间即“正厅”,俗称“堂屋”。正壁上安置神龛,称“祖公棚”。正厅除节日用以祭神外,平时又是接待客人以及吃饭、饮茶、聊天的地方,可兼做客厅。如果家庭人口较多(如子女均未结婚成家等),则左、右两间都用做卧室,厨房就另外附建在左边或右边的山墙脚边。为了照顾老人,子女一般住在接近厨房边的那个隔间,距厨房远的那个隔间让老辈人住。畜圈在居室旁另建。石条瓦房坚固耐用、抗风耐湿,非常适合沿海地区的气候和生活。这种别具一格的石条做砖墙,独立成座,屋顶以砖石相压的居家建筑,构成了京族民居的鲜明特色。

img47

现代化的小洋楼      摄影:田 静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20世纪八九十年代边贸兴起之后,京族的居住条件有了质的飞跃,每家每户争相盖起了钢筋水泥的多层小洋楼,如今的石条瓦房几乎没有了,而img48尾就只余一间作为文物保留。京族人把两层以上的楼房称为第五代住房。这些住房为一家一户独立庭院式的小楼房,外贴瓷砖,带有阳台和装饰性栏杆,摆放着鲜花盆景。从外观上看,这些小洋楼和广西城镇各地的楼房没有什么区别,以致于有人说京族民居已经城市化了,失去了传统特色。其实,传统也是在不断变化的,不应孤立地单看小洋楼如何,而应联系京族人家的居处环境和生活背景作总体的把握。事实上,京族的小洋楼与以前的住房之间仍有一脉相承的地方,底层房屋的功能布局仍继承旧式民居的传统——厅堂加两厢。其中,厅堂较宽敞,里墙一律设京族式的神龛,这里仍旧是客厅兼办红白喜事和举行家祭的地方;两厢相对较窄,一般用做厨房、粮仓或老人的卧房,但也是固有的格局。小洋楼外有前庭后院,院内一般用冬青、剑麻、牡丹、仙人掌及菠萝、木瓜等围成篱笆,庭院内种有许多亚热带瓜果,瓜棚果树下面摆放着石凳、石桌,树干上挂着渔网和网床,庭院的角落还有一口用平衡木汲水的人工老井,老井靠墙的一边则堆放着各种渔具,楼房外挂着一串串海产品干货。民族气息犹存,京族民居传统得以继承发扬。

京族的民居在继承与发扬的过程中,更多的是发展。京族人家二楼以上几乎都是标准的现代套房,套房内以卧房为主,卫生间、阳台乃至书房都一应配套。一些越来越富裕的京族人家,对文化品位和审美形象的追求也不断提高。室内的摆设,除了大件的电视、音响、古典式红木家具和根雕式茶几座椅讲究档次外,小件物品诸如盆景、字画和工艺品之类的装饰点缀也颇具匠心。

如今的京族民居,掩映在木黄麻树丛中,瓜果草木错落交织,郁郁葱葱,似海滨公园般,秀丽迷人。现代化浪潮中,传统建筑仍有一席之地。村落中的“哈亭”,它既是京族“唱哈”用的歌亭,又是神庙和祠堂,是京族传统建筑文化传承的主要载体。哈亭的建筑总体布局与庙堂有些相似,为二进式结构,屋顶采用反翘曲线式样,上面饰以红瓦,与白色的主体建筑形成鲜明的对比,屋脊正中是双龙戏珠图案的雕塑。内部分为正殿和左右偏厅两大部分,正殿供奉镇海大王等诸位神灵和当地京族主要姓氏祖先的牌位,以过道直通大门。过道两侧是通透的厅堂。哈亭内设有全村共同敬奉的神像、神位和各姓祖先牌位,既具有祠堂和神庙的功能,又是京族人民的娱乐场所。

从建筑结构上来说,现代的哈亭实汲取了汉族文化的庙宇建筑精华,既保留了传统哈亭的建筑特色,又汲取了现代建筑艺术的精华,无论从建材、规模、样式上都体现了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