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立足实际闯新路

立足实际闯新路

时间:2022-01-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巷道乡地处高台县城郊。三年的实践表明,实施科教兴农战略,走农科教统筹结合的路子,是使该乡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发展的强大推动力。首先,该乡形成了县、乡、村三级对实施科教兴农的强有力的调控和统筹。该乡抓住建立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这个农科教结合的重点。在全区率先成立了乡科委。该乡八一村的吨粮田示范,面积达2200亩,亩均产量1千多公斤,人均纯收入1168元。

围绕兴农总目标 立足实际闯新路——高台县巷道乡科教兴农的调查

巷道乡地处高台县城郊。有13个村、77个合作社,3518户、14590人。耕地面积22195亩,人均1.5亩。为进一步适应农村经济面向市场的形势,建设两高一优农业,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在县农、科、教部门的支持下,他们走农科教结合的路子,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劳动者的素质,使该乡经济取得显著的整体效益。1992年粮食总产1619万公斤,亩均850公斤,人均纯收入1035元。农业总产值增长11.61%。农业增产中靠新技术的比重由过去的10%,提高到现在的45%以上,目前已形成粮瓜菜并举,种养加齐上的农业生产格局。三年的实践表明,实施科教兴农战略,走农科教统筹结合的路子,是使该乡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发展的强大推动力。

他们的主要做法:一是以多层次的统筹推动农科教结合;二是以两个体系(服务体系、培训体系)建设强化农科教结合;三是以项目开发工程实施农科教结合。

首先,该乡形成了县、乡、村三级对实施科教兴农的强有力的调控和统筹。县政府成立由各有关部门领导组成的22人的领导小组,乡政府及13个行政村成立专业实施小组;77个合作社配备了科技管理员、服务人员共316人,形成了一个“全天候”实施科教兴农战略的指挥中心,促使该乡农、科、教形成了合力,并协调发展。

其次,该乡已初步形成了一个以乡科委为中心,以乡“六大员”等各类科技服务实体为纽带,以民办“五会一院一校”等专业协会为补充,以专业技术干部和农民技术员为骨干,以科技示范户为基础的多功能、多层次、多渠道的科技服务体系。

该乡抓住建立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这个农科教结合的重点。在全区率先成立了乡科委。乡科委又组建了科教兴农服务站——农经站、农技站、林业站、农机站、畜牧站、电管站、水管站。各科技服务实体融人、财、物、技为一体,为农户提供一条龙服务——农技产前、产中、产后服务一条龙,林业植保服务一条龙,水利护建灌一条龙。如该乡的农技站坚持“双向开发,综合经营,全面发展”的方针,三年来共技术培训4800多人次,提供技术咨询2130多人次,推广适用技术21项,为农户供应物资72吨,创收1万多元。使技术培训、技术咨询、物资供应、产品销售形成配套服务。

他们结合本乡农业生产的实际和农村商品经济的现有水平,坚持“民办公助、综合服务、自主经营、自我发展”的原则,成立了种植业协作服务会,下设“五会一院一校”(高产高效研究会、瓜菜研究会、水稻开发研究会、果树研究会、运销服务会共33个,会员224人;庄稼医院;乡农民文化技术学校)。各会、院、校在协会统一协调下,把触角伸到生产的各个方面,展开产、供、销一体化服务,便民自利,服务功能明显增强。承担的省科委下达的《巷道乡种植业协作服务会》研究课题,1991年通过了省级验收,受到专家好评。

该乡打破部门和单位界线,配备业务水平高,实践经验丰富的科技人员,组成多专业、多学科的技术互补、相互合作的科技服务队伍。在科技服务上采取“一包二挂三结合”的措施,强化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和普及。

在示范体系建设中,该乡强化乡一级,健全村一级,建立社一级。全乡有5个示范村,14个示范社,385个示范户。该乡八一村的吨粮田示范,面积达2200亩,亩均产量1千多公斤,人均纯收入1168元。

三、该乡建立了以县农委为龙头,科委为龙身,教委为龙尾,职业中学为结合点,农民文化技术学校为阵地的人才培训体系。

乡农业专业技术人才的培训,由农委牵头,协调农业局、林业局、畜牧中心、种子公司等部门,落实技术措施,提供师资、教材,开展技术服务。

科委负责推广项目的可行性调查研究,提供培训农业推广、开发的新技术、新项目,组织培训,验收培训的效果及推广技术的经济效益。

教委一手抓普教和扫盲,一手抓中小学的职业技术教育。该乡三年级以上均开设劳动课,乡初中开设职业技术班,每年为全乡培养30多名农业实用人才。

在技术培训上,该乡以职业中学为结合点,在农业人才培训中,把科技培训与文化学习相结合,普及农业科技与强化农民的科技意识相结合,技术培训和生产需要相结合,点上提高和面上的普及相结合。三年共为全乡培养农学、畜牧、企管、园艺、机电等专业的实用人才29人。同时和农、林、水、牧等相关单位结合,依据“实用、实际、实效”的原则,以“短、平、快”的形式举办多种形式的培训班7期,培训215人。

该乡充分发挥农民文化技术学校的阵地作用,组织专业科技人员、“土专家”、“田秀才”开展技术培训。方法上求新(举办培训班、科技宣讲、广播讲座、上门解难、田头会诊),形式上求活(白班、夜班、固定班、流动班、长班、短班),内容上求实(围绕开发项目,推广高产、高效、优质的新技术)。乡农民文化学校共培训3430人次,使科技明白人达1—2人/户,有171人取得农民技术职称

四、为了更快地将新技术、新成果的推广辐射到千家万户,该乡紧紧围绕农业项目的开发,大力推广实用技术。

在立体农业开发中,该乡按照“因地制宜,扬长避短,优化结构”的原则,推广了20多项适用技术,创造出许多立体种植模式(粮粮、粮糖、粮菜、菜菜等套种)。如:(小麦+玉米)/黄豆组合,亩产超1千公斤;(小麦+玉米)/甜菜组合,可保小麦、玉米不减产,多收一吨以上甜菜;辣椒/洋葱组合亩收入800—1000元。该乡立体种植面积达到2185亩,吨粮田面积达13500亩,占粮播面积的77%。

蔬菜保护地栽培技术上,该乡推广了高效节能日光温室,使瓜菜的上市时间平均提前30多天。全乡年产瓜菜2000多万公斤,总产值395万元,占农业总产值的28%。

针对过去重氮肥、轻磷肥,重追肥、轻底肥的偏向,该乡通过典型示范,现已基本上普及了配方施肥、麦草覆盖等新技术。这对培肥地力,改造中、低产田,巩固高产田,建设吨粮田打好了基础。

畜牧业发展中,该乡一是立足优势,区域开发,远郊猪,近郊奶牛;二是立足千家万户形成规模养殖,重点发展猪、牛、羊,努力增加鸡、兔、鱼;三是加快畜禽改良,提高出栏率和商品率。八一村社员于进礼新法养猪42头、出栏16头,纯收入2155元。在他的带动下,全社农户全改棚用新法养猪,年饲养量288头,户均12头。

该乡全民动手,大办乡企,走技术挖潜,靠新产品创值的路子。全乡已有各类企业189个,三年完成技术开发12项,年总产值1600万元。

农科教结合是新生事物,没有现成的模式可依。该乡结合本地的实际,实施科教兴农战略三年来,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年上台阶。他们在传统农业向两高一优农业、小农业向大农业的转轨上,走出了一条新路。他们几年来的实践,使我们深刻地认识到:

一、只有坚持党委领导,政府统筹,部门协调,才能最大限度地提高科教兴农的整体效益。实施农科教结合是大农业、大科技、大教育的统筹,是一个系统工程,要使农、科、教这三匹马共驾一车,没有政府强有力的宏观指挥和协调就形不成合力,就收不到效益。巷道乡成立了县、乡、村三级农科教结合的指挥中心,充分利用和合理组织了各部门的人力、财力、物力,富有成效地发挥了各自的兴农力量,克服了部门工作相互脱节,做到了扬长避短,优势互补。

二、必须强化和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才能使科技成果进村入户。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就必须加强社会化服务。该乡建立健全了农业科教的服务、培训和推广体系,从而使科技成果和实用技术源源不断地流向农业生产第一线,为千家万户所掌握,迅速地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

三、一定要把提高农民的文化科学素质和靠科技致富的意识作为战略措施来抓。巷道乡牢固树立“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坚持把经济建设纳入依靠科技进步的轨道,利用农科教统筹的优势,对农民开展大规模的培训,做到每户都有一个“科技明白人”。该乡农民靠科技致富的意识明显增加,尝到了科技兴农甜头的群众说:“要想富,科技兴农迈大步。”

(《张掖报》2000年8月6日一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