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吼一嗓子好开心!

吼一嗓子好开心!

时间:2022-01-1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出人意料,几个人一拍即合,一致认为这是件大好事。结果,全村125户人家,有124人签字赞同。其中,有夫妻同签名的,也有父子、兄弟争着参加的。第四天,人数进一步增加,达到140多人。45岁的王青海出任团长,60岁的顾永忠担任副团长兼编剧。他和王青海共同创作的眉户小戏《家和万事兴》,参加了银川市首届农民汇演,荣获表演一等奖、剧目创作奖,令他自豪了好久。

吼一嗓子好开心!

——记银川市掌政镇农民王青海创办农民艺术团的曲折经历

到了农闲季节,不少农民都在麻将桌前打发时光。走东家,串西家,常能听见麻将声,赌博更是屡禁不止,由此引发的吵闹、斗殴也时有所闻。这种状况引起银川市兴庆区掌政镇王青海的关注和忧虑。一种责任感驱使他产生了一个大胆的想法:何不把乡亲们组织起来,成立个农民艺术团,用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把乡亲们从麻将桌前拉过来?

王青海有这样的想法,可不是心血来潮,那是有着很深的“思想根源”和雄厚的“物质基础”的。

这位1980年高中毕业的农民,自小就爱好文艺并且具有一定的天赋。9岁的时候,他就学着拉二胡。家里没有二胡,他就用葫芦、木棍和麻绳做一个“二胡”,学着别人的样子拉。家里看他对音乐这么痴迷,就花5元钱从邻居家里给他买了一把旧二胡。有了“真家伙”,他拉起来更起劲了,很快就学会拉曲子,而且会拉的曲子越来越多。后来,他又到乡文化站一试身手,学会了其他乐器,爱上了表演、创作、书法、绘画。银川市文化局副局长梁海滨对他的“艺术成就”有很高的评价,称他“多才多艺”,是农村中不可多得的、综合能力很强的人才。

王青海有5年民办教师、11年治安员的“特殊经历”。在银川市郊区公安分局政工科,他也有过不俗的工作表现。现在虽然搞房屋装修并且打下殷实的家底,但原来形成的“职业敏感”,还是让他对农村中的治安特别关注。如何让农村安定、和谐,让乡亲们生活得文明、健康,便成了他常常思考的问题。但真要把一盘散沙的农民组织起来、创办不会有什么经济收入的剧团,他心里也没有底。

2002年,王青海先找村里4个爱好文艺的乡亲商议此事。出人意料,几个人一拍即合,一致认为这是件大好事。一个周密的计划马上就付诸实施:几个人分头行动,逐户走访,调查摸底,让有志于此的乡亲签名认同。结果,全村125户人家,有124人签字赞同。其中,有夫妻同签名的,也有父子、兄弟争着参加的。

王青海通知:第二天上午10点大家都到场地宽阔的村小卖部门口集合。有人迫不及待,9点钟就赶到了。到10点的时候,小卖部门口已经聚集了40多人。王青海满心欢喜,立即去旁边的学校找校长借锣鼓。锣鼓一响,四面八方都听到了。就像接到了集合的命令,很多人急急忙忙走出家门,直奔而来,小小的广场很快就聚集了80多人。这一天,所有到场的人都很快乐。第三天,参加的人增加到100人。第四天,人数进一步增加,达到140多人。连邻近村的人也慕名而来,要求加入。看到这种情况,王青海又高兴又担忧。高兴的是:乡亲们自娱自乐的愿望是如此强烈,自己的想法得到这么多人响应;担忧的是:这么多人怎么管理,可不能出任何岔子。没想到,大家的心是那么齐,想法是那么一致,所有的担心都是多余的。这个由农民自发组织、带有自娱自乐特点的农民剧团,竟成为乡间最活跃的群众组织。他们不仅在本村演出、在全镇巡演,而且还到银川市市区巡游表演。听说自己演出的节目可上电视,乡亲们不论是排练还是演出都十分卖力、一丝不苟。

在永固村组建农民剧团并闯出一片演出新天地之后,王青海又来到邻近的碱富桥村再次开辟农民文艺事业。为了显示自己的决心和诚意,他甚至把家也搬了过来。如果说原来是小打小闹的话,那么这次他可是要甩开膀子大干了。他从演出小分队巡回演出开始,逐步把全村人都调动起来,组成600余人的艺术团体。不论是巡回演出,还是内部管理都更加规范。当然,更让王青海高兴的是,他组织的这些活动,不仅受到乡亲们的欢迎,而且得到领导的鼓励和支持。当他们满怀信心地向镇党委、镇政府正式提出组建农民艺术团的申请时,很快就得到了批准。不仅如此,镇党委、镇政府还为他们划出了活动场地,将撤乡并镇后空出的房子改作排练厅,并给予一定资金扶持。这样,王青海组建的艺术团,便根据群众的爱好和特长分别组建了文艺演出队、秧歌队、武术队、书画协会、摩托车协会,让群众自愿选择参加。

2006年1月6日,掌政镇农民艺术团正式挂牌,剧团的演出也步入正轨。45岁的王青海出任团长,60岁的顾永忠担任副团长兼编剧。经过精简、选拔,现在的文艺队精简到了32人。他们的演出,以自编自演为主,说唱、小品、秦腔、眉户剧、革命歌曲、流行歌曲是他们表演的主要节目。

有了自己的剧团,也就有了用武之地。王青海亲自动笔搞创作,短短两三年时间,由王青海创作并上演的节目就有14个。其中有的在银川市的有关评比中获奖,有的被选入小册子中。银川市艺术研究室编印的《艺友——艺友社2006年文艺作品集》中就收录了王青海、顾永忠合写的眉户小戏《家和万事兴》。《兴庆区农村先进性教育活动文艺宣传作品汇编》中,也收录了王青海创作的快板剧《逛掌政》、宁夏说唱《迎春花开数掌政》。这些节目由于在周边村镇多次上演,给群众留下深刻印象。这些乡土味浓郁的剧目,用群众易于接受的方言,讲群众身边的故事,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宣传赌博的危害,倡导文明新风,最为农民称道。

自剧团成立至今,他们已经演出了300多场。不仅演遍了掌政镇的每一个村,而且演到了邻近的永宁县、贺兰县,演到了银川市市区,演到了三四百公里外的海原县。有些养殖大户、种植大户,常常掏出几百元钱邀请他们前去演出,这也可以聊补演出的开支。

在20世纪70年代就参加过文艺演出的顾永忠,对文艺的热爱更是超乎常人。他不仅能配曲,而且能编节目。近三四年的业余创作,为他留下可观的创作业绩,其中打响的节目就有三四个。为了一个节目,他常常要改十几次。就是节目上演了,还边演边改,直到大家满意为止。他和王青海共同创作的眉户小戏《家和万事兴》,参加了银川市首届农民汇演,荣获表演一等奖、剧目创作奖,令他自豪了好久。这类创作,也让他信心倍增、心情舒畅。他几乎把业余时间全部投入进去了。虽然他的文艺创作没有任何报酬,但因为有人重视、有人扶持,他的创作热情丝毫也不受影响。他说,过去也想写,但是因为没有剧团、没人演,就变成了无效劳动。现在好了,只要写好了就能搬上舞台,就有人看,这是对我劳动的肯定、也是最好的报偿!

其实,这个衣食无忧、儿孙满堂的农民,并不把那点收入放在眼里,他已经进入一种“境界”了。他告诉记者,过去,村里没事干时,有的村民整天都打麻将。有时甚至达到几乎每家都有人“砌长城”的地步。他本人过去也打过麻将,自打投入创作以来就再也没有打过一次。就连逢年过节也不再打。现在,他既没时间打,又没有兴趣打。不但如此,由于有了丰富的文化生活,他的家人、村里的乡亲也都很少打了。

搞建筑装修的王青海,原来每年都有可观的经济收入。自从组建农民艺术团后,他每年的收入减少5~10万元。他坦率地告诉记者,搞农民艺术团,没有给自己带来任何收入。到了最艰难的时候,也曾后悔过,甚至流过泪。但是,看到上级领导这么重视、乡亲们这么渴望、农村因为有了健康有益的文化生活出现的可喜变化,他又觉得自己的所有付出都是值得的。

可别小看这个农民剧团,他们已经不再满足于自娱自乐了,也不满足在本村和邻近村镇演出了,他们正雄心勃勃地计划“朝外走”,到更广阔的天地去求生存、求发展。

顾永忠告诉记者,现在留在团里的,都是经过考核的。差不多都是多面手,既能唱又能跳,既会表演又懂乐器,没有经过考核的还进不来呢。有许多人要求进来,只好先练练功了。

王青海准备把农民剧团搞成半专业化的,演出也要接近专业水平,进而实现以演出养演出的目标。他对记者说,只要每人每月有三四百元的收入,这个剧团就好管理了。一个明摆着的事实是:农民打一天工,至少有三十四元的收入,而演出一天不但分文没有,而且还有搭上路费。如果不是农民有强烈的爱好的话,就很难把农民聚集起来,更难以约束他们。培训、考勤、奖惩也都无从谈起。

摆在这个农民剧团面前的,还有很多困难、很多问题。而要实现他们预定的目标,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不管怎么说,这个应时而生的剧团,都是有生命力的:因为它符合农村的实际,适应农民的需要。

(原载2007年8月1日《光明日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