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彬彬君子潘际坰

彬彬君子潘际坰

时间:2022-01-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谓际垌曰彬彬君子,大约认识他的人都会同意。相交五十四年,虽然参商两地比聚首一堂多,每想起际垌,总是一副彬彬君子状貌,待人接物,礼数周到,从无疾言厉色。不见际垌多年,今写此悼文,眼前浮现的印象,依然是彬彬君子,依然是其即也温。而际垌于此,怡然以处,应付裕如,从无怨言。际垌说话较前为多,仍然是温文尔雅,不作慷慨激烈之词。际垌去美后,虽常往来港京,我们再未见面。一九九七年我访港,得知际垌将来,欣然以待。

谓际垌曰彬彬君子,大约认识他的人都会同意。相交五十四年,虽然参商两地比聚首一堂多,每想起际垌,总是一副彬彬君子状貌,待人接物,礼数周到,从无疾言厉色。尤其有女士在座,他更表现得温文尔雅,言语柔和。不能说他是望之俨然,日常毕竟言语不多,特别是在生人的面前,但一经交谈,其即也温的感觉,会是共同的印象。不见际垌多年,今写此悼文,眼前浮现的印象,依然是彬彬君子,依然是其即也温。

际垌在大学读的是数学系,然醉心文事,一生所为,是写作,是新闻出版事业,和他所学有关的专业,也许只是“文革”中很短一个时期,被强行发配在北京商务印书馆工作,翻译了一些科学书籍,非本愿也。但他却有科学家的谨严和周密,做事一丝不苟,有条不紊。这在同辈友人中,为数不多。

我和他进入上海《大公报》工作,时间相近。我的工作单纯,不外乎编辑、记者。际垌做编辑,其性质则极复杂。他是个样样管而门门通的编辑。抗战胜利以后的上海《大公报》,保持传统特色,每周七次,有七个不同的专刊。门类不同,科别互异,稿件内容自然更是各不相关。专刊主编均是馆外专家学者,现在能记忆的,如周太玄主编《现代思潮》,洪深主编《戏剧与电影》,靳以主编《文艺》,陈伯吹主编《儿童文学》,戈绍龙主编《医药与卫生》等。抗战以前由胡适主编的《史学》专刊,此时似未再办。其中,除了李纯青是由社评委员兼主编《时代青年》,其余专刊均由际垌一人总管,馆外主编只是把每期的稿件交给际垌,由他校订、编辑、拼版。此事至繁,稿子或多或少,未必恰好装满一个版面;而今天戏剧,明天文学,过一天易之为学术,再一天变成了医药专门之事,际垌真成了百科全书派,或竟是杂家而须门门通了。一般编辑,除编辑专业外,总企求通解所编刊物性质的业务,上举诸多专刊门类复杂,求其皆通,诚难诚难。依常理,一般人恐怕是不愿做这个大编辑的。而际垌于此,怡然以处,应付裕如,从无怨言。还有余暇为巴金的平明出版社帮忙。这,恐怕和他兴趣广泛,学不偏执有关。他那时上班下班,总挟着一个大皮包。几个刊物的稿件,包容万端,非挟大皮包不可。

我和他在一九四八年底先后至香港《大公报》度过一段生活之后,于一九四九年六月初同船返回上海《大公报》,我的工作内容无大变化,际垌则大变了,离其所热衷的文事远了。他担任了上海《大公报》的副经理。经理是费彝民兼任,费公常年在港馆,所谓副经理,实际即经理。我不知道际垌对于他的新职作何想法,在任期间有何新猷。因为我们见面的机会少了,我有一段时间做夜班,除了开会,和际垌更少见面。际垌虽然改业经理(报社有人就称他为“潘经理”,这可不是《日出》中那个潘经理,际垌是骑自行车上下班的),依然不忘文事。他在这段时期,写过一些什么,今已忘。但有一小稿惹起他不高兴,却还记得。其时鼓吹宣传爱国主义思想,上海《大公报》在第一版开辟了一个专栏,叫做《中国的世界第一》,宣传历史上中国的发明创造。此事由王芸生先生倡议,稿件取舍亦由芸老决定。用心虽好,然不免于夸诞,事后看来,有些项目与事实并不相符。稿件基本由报社同人写作,间有外稿。际垌本习自然科学,自然地,他在此栏写稿较多。一次,他写了一篇稿子,芸老未采用。际垌不高兴了,他写了一封短信给芸老,信谓“拙稿蒙剔除,甚感”。这个“甚感”,当然是反其义而用之。此本小事,他也不会记在心上的。芸老出示际垌此信,也是出以轻松,说是“我把际垌给得罪了”。这是几年间我所见际垌唯一一次形之于词的不快之事。

一九五三年初,《大公报》北迁天津,与《进步日报》合并出版天津《大公报》,际垌是留守到最后的一个人,且继之任天津《大公报》上海办事处主任,率记者数人,依然在南京路二一二号《大公报》经理部旧址办公。大约一年多以后,才迁往有名的劝工大楼。际垌此时也北上,与朱启平同组香港《大公报》北京办事处。前月,庆祝《大公报》九十八周年,香港《大公报》与上海东方电视台拍摄上海《大公报》的遗迹,邀我到南京路二一二号旧址现身说法一番。其地现为一家银楼,外观依旧,人事全非。一九四九年,象征文人论政办报时代的结束,《大公报》同人也以自己的手参与了这个推墙的工作,宁不慨乎!我在门外仰视二楼临窗一室,即是际垌在上海最后的办公室,却不知其时际垌已因肝癌住进了北京的医院,至本月六日,即长逝矣。

际垌“文革”前在北京一段时期,极为活跃,写作也很旺盛,写了许多名篇巨制,我所知不详,但对他写的溥仪的长篇访问,则印象极深。居京时期,他还积累了大量素材,以至于以后在香港能随手运用,写成佳作。

“文革”后他到香港《大公报》,主编《大公园》。性质专一,非是过去的五花八门,难熔一炉,际垌编写并举,大展才华,把这个刊物办得有声有色,大受欢迎。巴金的《随想录》就是他促成而在《大公园》连载发表的,一稿惊全国,泰山北斗,人共仰焉。他自己写的《京华小记》专栏则以生花妙笔尽写京中事,闲闲着笔,而波澜宛然。他邀约我写过一些稿件,我亦以为他写稿为乐事。他依然是谨严、认真,稿刊不数日,即得寄来的剪报和稿费,每次必附短信数行,那时是用所谓外汇券以作通行之币的,在专卖商店能购市场短缺商品。

至他退休赴美前,我每赴港,旧雨相聚,举杯谈旧事,甚以为乐。际垌说话较前为多,仍然是温文尔雅,不作慷慨激烈之词。他的夫人逝世前,酒席筵前,每呼我为二爷。而际垌则急以言词阻止,且在事后告我:“我已经对她说了,不要再开玩笑。”其实,我倒喜欢这种不见外的戏称。戏称的始作俑者原是际垌,他不知因何而如此戏称,以后也不知因何而以为我不喜此称,可见际垌对小事亦一丝不苟。

际垌去美后,虽常往来港京,我们再未见面。一九九七年我访港,得知际垌将来,欣然以待。一日得他电话,约我夫妇吃饭。是我记错了时间,加以堵车,让他在饭馆空等了一场。翌日,我就返上海了。知道他在美很寂寞,我更歉然。去年,际垌专程来上海探望巴金,其时我在港,看了报纸对他沪行的长篇记载,总以为谋面尚有期,却不料竟尔长行。哀哉!是为悼。

二〇〇〇年七月十七日深夜

(原载二〇〇〇年八月十六日香港《大公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