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瞻仰稼轩书院

瞻仰稼轩书院

时间:2022-01-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晚年闲居上饶带湖,设稼轩书院。走进瓢泉,瞻仰稼轩书院。稼轩书院环境幽美,建筑三进九厅,书院遗址留下的青砖、石板、木柱、顺坊、断壁残墙,依然勾画出当时的规模格局。据《铅山县志》记载,“稼轩书院”在期思渡,旧名“瓢泉书院”,后毁于兵。在任稼轩书院山长时,他争回了所有被人占据的前贤遗迹和校产。程端礼在主持稼轩书院时,“使朱学复生,身登其门耳闻其诲”。

王立斌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这是辛弃疾66岁时书写的豪情壮志。

“遗音流响,千古鸣唱。”这是谢枋得在辛公故后六十年,专程来铅山拜谒阳原山,结草庐秉烛作《祭辛稼轩先生墓记》中的吊辞。

“铁板铜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这是郭沫若为纪念南宋一身浩然正气的爱国词人、民族英雄辛弃疾题写的楹联。

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山东济南历城人;为民族的统一、国家兴盛,23岁南渡回归。晚年闲居上饶带湖,设稼轩书院。带湖山庄被烧后,于1196年举家迁居铅山,新辟瓢泉书院,教育子孙及周边乡邻。在两处瓢泉书院寓居二十余年中,写下了629首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的豪放词章。故后,忠骨葬在铅山县陈家寨阳原山。

阳原山,是人们永久纪念辛稼轩先生的圣地。多少年来,有多少热爱辛弃疾的名人学士,包括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外国学者,千里迢迢来阳原山拜谒辛公。

上饶幸甚,铅山幸甚——一代民族英雄,一代豪放词人稼轩公为这片土地留下了厚重的文化,而稼轩书院正是这文化遗存的一个组成部分。

悠悠的瓢泉水,青青的阳原山,带湖畔的朝晖,期思渡的晚霞,都盈溢着稼轩先生的浩然正气和文华憧憬。稼轩先生遗踪遗址,是我们激发爱国思想感情、学习祖国灿烂文化的胜地。

走进瓢泉,瞻仰稼轩书院。我们随着央视“中华文明之光”栏目摄制组一同进入上饶、铅山,追寻辛公当年足迹,追寻那仁山智水、书院胜迹。

稼轩书院环境幽美,建筑三进九厅,书院遗址留下的青砖、石板、木柱、顺坊、断壁残墙,依然勾画出当时的规模格局。它早先在广信之上饶带湖,于淳熙九年(1182)由辛弃疾新建,原是他用来读书、写作的书斋,并非教育机构,匾额“稼轩书院”。广信为赣闽两浙往来的交通要地,当时中原士大夫因战乱纷纷南徙,大多侨居在上饶,如原信州知州、江西浙江提刑、著名诗人曾几;太常少卿、国子监祭酒、朱学门人徐元杰;信州知州、宋室后裔赵汝愚;南宋宰相施师点等,他们都居住在上饶城外不出二里地的地区。而带湖则是辛弃疾选址构筑的寓所,位于上饶北门外。洪迈过带湖所作《稼轩记》云:“郡治之北可里所,故有旷土存,三面傅城,前枕澄湖如宝带。其纵有千二百三十尺,其衡于八百有三十尺,截然砥平,可庐以居。而前乎相攸者皆莫识其处,天作地藏,择然后予。济南辛候幼安最后至,一旦独得之。既筑室百楹,占地什四,乃荒左编以兰圃,稻田泱泱,居然衍十弓。意他日释位得归,必躬耕于是,故凭高作屋下临之,是为稼轩。”当时,广信一带衣冠文豪常来此汇聚,名闻四方。而朱熹每次来“稼轩书院”,辛弃疾都是热情款待,相互交换各自的文学成果,私下谈论时局风闻,因两人感情深厚。

庆元二年(1196)春,辛弃疾所居的带湖发生一场大火,一夜之间,几百楹房舍化为灰烬,“稼轩书院”也未逃避厄运。这使他不得不全家离开带湖,移居铅山期思渡瓜山脚下新居瓢泉。

据《铅山县志》记载,“稼轩书院”在期思渡,旧名“瓢泉书院”,后毁于兵。据考证,“瓢泉书院”始建于庆元三年(1197)春。辛弃疾为了培养后辈子女,而设立此书院,并亲自授课,著有《瓢泉秋月课稿》等课文。瓢泉书院环境优雅,周围有瓢泉、秋水观、停云堂、长廊、竹经、池塘、芦溪、瓜山等景点。

开禧三年(1207)辛弃疾去世后,信州太守浙江会稽人唐震因得知“瓢泉书院”故址被人侵占,于嘉定十五年(1222)重新修复,创筑精舍,招收生徒,举办道学,授儒教之课,并聘请鄱阳人李阳雷来瓢泉书院主持。新增设生徒寝室,扩增门台,并恢复匾额曰:“广信书院”。咸淳十年(1274)春,书院名气大振,四里八乡的士子都前来投读,接受儒学之教,学习填词、作诗。

大德二年(1298)春,元政府重视朱子理学的书院教育,尊重辛弃疾的为人气概,佩服辛词的豪迈,重新将“广信书院”改回“稼轩书院”,修复栋宇开馆授课,并刻有《稼轩长短句》12卷传世。

大德年间,书院山长为新安赵然明,他经营打理书院井然有序,深得学子们的爱戴和称赞。当时书院已扩展到房舍二百楹,浮瓦铺缀,风雨不侵,迄成坚厦。整个书院建设,规模空前,井然有序,并与鹅湖书院相互交流教学成果,成为信州地区书院的楷模。

程端礼由“有司台府之命选僻……以阐教事,学者翕然所宗仰。”至治元年(1321)到任铅山州儒学教授,并兼理“稼轩书院”。泰定五年至天历二年(1329),这两年时间是程端礼在稼轩书院从事教育活动的鼎盛时期。他在执教时推行自己的“明经作文”之法,在开科举时说“余首遵科制,参诸子读书法,以其先后本末节目,分之以年,程之以日,悉著于编,以为学校教法。”他在《送王季介序》中也说“余因以辅汉卿所萃朱子读书法六条以辅其志,仅二年,《四书》《易经》注通念晓析,同学者不能及远甚。”他还有一篇《弋阳县新修蓝山书院记》,议及书院的一些问题,是他书院教育思想的结晶。

在程端礼的一生教育活动中,十分重视地方教育设施的基本建设,表现出超凡的教育管理的才能。在任稼轩书院山长时,他争回了所有被人占据的前贤遗迹和校产。在铅山,新修庙学,巧妙地与地方豪强斗争,夺回了学校的地产并索赔了损失。在鹅湖书院修了群贤堂,崇祀程朱学统人物,宣扬朱子之学。《新元史列传》说他 :“庆元自宋季贤皆尊尚陆氏之学,程端礼独从史蒙卿游,传朱子之偖论。”但他又被看作比史蒙卿、黄震一辈更纯粹的朱学传人。

程端礼在主持稼轩书院时,“使朱学复生,身登其门耳闻其诲”。稼轩书院在他的教学指导下,形成了“读书工程”,使朱子读书法这个工程作为一个实施的教学课程计划,从教育目标、学习年限、课程书目、读书次数,都作了详尽的安排,并集中体现了程端礼读书育人思想的一个准则,为元代书院教育做出了巨大贡献,被当时元朝大力推广,并为明清书院教育乃至日、韩书院教育所借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