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天道酬勤明心见性

天道酬勤明心见性

时间:2022-01-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孟子要出随笔集,嘱我为其写点文字。因与孟子有着多年的交往,并编读过他一些独具思想性的杂感和随笔,对其所思所述,素有好评,便欣然应允。读罢《文孟随笔》,我既很欣慰,又很吃惊。应当说,孟子是个成功的践行者和苦修人。我认为,《文孟随笔》是一本难得的“自醒”之书,一本独特的“出世”语汇。如何对待人生的得失,孟子自有自己的见解。

读《文孟随笔》

傅 安

孟子要出随笔集,嘱我为其写点文字。因与孟子有着多年的交往,并编读过他一些独具思想性的杂感和随笔,对其所思所述,素有好评,便欣然应允。

读罢《文孟随笔》,我既很欣慰,又很吃惊。欣慰的是,这本随笔集的思想性和文学水平,已经远远超过了我的期望;吃惊的是,没有进过几年正规学堂的孟子,竟然会有这么深沉的思想感悟和文化修养。

初识孟子时,从其言谈和作品中,就知道他十分钟情于中国的传统文化,尤其喜欢宗教文化。后来接触多了,才知道他曾经走南闯北,上下求索,练过拳脚,访过名山,拜过高僧,修过佛学,虔诚受教于南怀瑾门下,欣然陪伴过众多名家交游。应该说,这本随笔,正是他多年修学和深思的结晶。

孟子勤奋好学、刻苦求知、胸襟磊落、低调谦逊。在本书中,他开篇明宗,将自己撰写这些随笔的初衷,坦诚阐释为:只想通过解析人生而明白《人生酬业》之真谛,再以《明见心性》而悟得自度彼岸的智慧。读罢《文孟随笔》,确实令人犹如一次灵魂的对话,一次哲学的思索,一次生命的行走,一次文化的叩拜,一次宗教的洗礼,掩卷沉思,难以释怀。

常言道:以文立言,以言释义,道不外求。与孟子进行思想交流,“一路省思不难发现,寻找人生真谛,确实不能舍近求远”。众生倘若真想悟道修真,就必须要在本心上狠下功夫。若渴望缤纷生命,追求五彩人生,就只有依赖与自己和谐相处的本心。如若不然,就会“本来洒脱如风月,却偏要去四处寻找那些莫须有的影子……”,“本该天大包容的心胸,一旦被贪婪填塞,便会即刻狭隘无比”。也就是说,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人只有清楚地了解自己,才会真正客观详尽地知道别人,只有坦然地面对人生,才会进而透彻地去理解这个世界。顺着孟子的思考和文理,反观现实人生,我们便不难发现:倘若世人都能以慧眼反观自省,生命的烦恼与不快,就不会经常来纠缠我们。然而,处于庸常世界的人们,却似乎总喜欢闭上眼睛陶醉在自欺的梦里,将“感性”凌驾于“理性”之上,总以为世间万物皆因我而生,为我所用,从而不计后果地将生命弄得支离破碎,将人生搞得充满危机。

应当说,孟子是个成功的践行者和苦修人。他处俗世而不甘沉没,觅真理而不求一知半解,其人生感悟和对儒、释、道要义的思考和学问,既来自于自己的勤思好学,也来自于高人的明示点化。他在《青城仙踪》里透露:不知是苍天垂怜还是真缘显现,虽仍未见着神仙影子,却在圆明宫奇遇了一位智通玄妙的长老。他气宇神秀仙风飘逸,谈吐如诗与人谦恭,竟然以太上“五千言”为有缘开玄示微,至真精义被阐释得如同巫山不见一丝云影。这位被孟子称为“青城山翁”或“山翁”的高人,让孟子“夜行适逢灿星尽获通明”,可谓“是上苍下界接引孟子的皈师”。正是因为有着这样“承师慧泽的光阴”,才铸就了孟子通往灵山的一步步阶梯。曾经对生活充满迷茫,对生命充满困惑,对命运充满叩问,一路游走,四处寻觅,八方求拜的孟子,因为“山翁”的接引和开示,其迷茫人生,才有了里程碑式的转折;其苦涩生命,才从此变得快乐而有意义;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才得以逐渐树立。也正因为此,我们也才有机会,最终读到他这本情感真挚、思想深邃的人生随笔。

经验告诉我们:一本看似寻常却蕴含着智慧的书籍,往往都是作者皓首穷经的生命体验。只要我们能勇敢地摈弃自己的某些成见和貌似智慧的假聪明,真心诚意地去细细品味和领悟,我们就会与作者的生命体验逐渐地贴近,与作者的思想感情逐渐地靠拢,从而在践行人生和探寻真理的道路上,少走一些弯路,有效地获得自己的需求,发现自己的不足,找到自己的方向,从而更多地摆脱世俗的困扰,成就自己五光十色的人生。故此,读《文孟随笔》,从其字里行间去窥探孟子珍贵的生命历程,从其永不停息的求索足迹去审视孟子曲折的人生命运,并与其真实的心灵进行对话,“简直就是一桩只赚不赔的大买卖”。

我认为,《文孟随笔》是一本难得的“自醒”之书,一本独特的“出世”语汇。读之,可以让我们的心绪逐渐归于平静,少去许多浮华,更贴近生命的真谛。孟子曾经叩问:人为何会遭遇那么多的不幸?经受那么多的磨难?难道这是天意?难道我们自身就没有一点过错?我们为何偏不见那滋养万物的,其实就是冰花钝锋敛刃所熔化成的柔水?他在叩问之后的静极中最终悟得:心海的最深处,有股温泉般的暖流,流经整个身心,带给他从未有过的明快与清新。他的这种发自心灵深处的思考和感悟,给予我们的是最真切的禅意和启迪,令我们确实有茅塞顿开之感。诚如他在《一叶一世界》中所言:人们对事物的不同认知,决定于各自时空的唯一性。“世界”其实就是“时间”与“空间”两根轴线交点呈现的轨迹,由于时间的不可逆转性,所以每个交点都是不可复制的唯一。“世界”如此,自然人们了解事物的各有所见便亦复如是了。应当说,这正是孟子吸取了儒、释、道的精华,对“一叶一世界,一物一乾坤”的禅意式、哲理式的理解,也是一种灵魂的净化和升华。

思维清晰而行为敏捷,凡事乐意亲躬力行的孟子,在其《上善无为》篇中,向我们着力阐述了他深入践行信、解、行、证,并逐渐让自己的灵魂通往如来之路的心路脚印。他深有体会地告诉我们:“能自愿从师学佛修心,证明你有了‘信’仰;能以智慧去悉心探讨事物真相,证明你不茫然迷信而为求得真‘解’;唯有真‘解’之后的内心,才会启动胸有成竹的真‘行’。换句话说,你亲‘证’实修的感悟,是他人无法可以替代的,但却是别人可以借鉴的。只要是真理,就必然会殊途同归。”从这本《文孟随笔》中的不少篇章里,我们完全看得出来,孟子正是依此理念,坚持不懈地信、解、行、证,从而深刻地领悟了诸家学说的精神实质,使自己在许多正知正见的引领下,开启了自己通向智慧之门的理想征程。

如何对待人生的得失,孟子自有自己的见解。他认为,如见播种自然想到收获,其间似乎必然,其实,种与收分居劳作两端,但谁又敢保证收获之果,一定就是播种的初衷。所以,人世间的欢欣与失望,都有其合理的存在。观物可以用眼睛,但欲知其理,就只能靠自己的智慧了。那么,智慧究竟是何物呢?孟子借山翁的话说:它不是什么东西,更非人体某个功能,而是主观正确认识客观的依据。也就是说,若光明是眼睛看清物象的前提,那么,智慧便是正确思维的保证。面对真实而复杂的世界,我们常看到的是:小人畏果不问因,君子畏因不问果,只要是君子,就必然愿意以“圆融”的名义,努力为自己种下善因。

《文孟随笔》将“儒”“释”“道”三学融通互证,为探索宇宙人生之真谛,开阔了视野。他阅历广,读书多,善思考,可谓博学古今,言谈雅趣,深富哲理。在其多年的从师践行中,他不仅深入研习了道家经典,同时还研习了佛家的大乘心法与“四书”“五经”的儒家精髓。为获得智慧的圆融无碍,他敬师而不盲从,依古而不泥古,据典而不守旧,坚持活学活用,坚持结合人生进行领悟,让思想和理念有所依存而又有所创新,从而获得了不少真知灼见。他的所获所悟,得益于他对知识和业绩的辩证认知。他通过《人生酬业》篇告诉我们,人生其实就是一种修行。倘若众生醒悟因酬业“应世”,就会懂得顺其自然而不逾矩。世界原本就是我们心中此起彼伏的,无数重叠的,若干层面的,无穷深远的,不分先后的,绝无中断的所有事物成、住、坏、空的综合场景而已。从这里,我们已经清楚地看到,孟子之所以能在物欲横流、是非混淆、思想泛滥的俗世人间,出离流俗,化身成蝶,改变人生,寻找到自己的精神栖息地,正是因为他能以“修行”的执着,将世俗的“妄念”依次熄灭放下,借“因”变“果”,才不断完善着人生的最终结果。这也从理论和实践上充分证明,人心恰如一面镜子,若清晰无尘,物像就会光鲜亮丽,若凹凸不平而布满瑕疵,便只能看见魅影闪烁光怪陆离。

孟子的人生充满了传奇,孟子的随笔蕴含着智慧。天道酬勤,明见心性。探索“学问”的人生之路,固然寂寞,但坚信能感悟天地终归“一”体的孟子,心中却始终寄望着快乐不灭的信念与期盼。从孟子的人生经历和他对人生的感悟中,我们已经清楚地发现:倘若一个人真有了自己的人生信仰,他自然就会为此而奋斗不息,并朝着信仰的目标,日夜兼程,心甘情愿地去做那暮色中追赶夕阳的人。这本《文孟随笔》,既是孟子快乐信念的真实呈现,也是他对人心向善、生命和谐的真情期盼。

诚然,这本《文孟随笔》,在文理方面,尚有些值得尽善的地方,但是,我认为,这本书在思想探索和人生感悟方面,无疑已经达到了相当的高度。它对我们的文化传承和理想构建,对我们的思想认识和人生态度,都有着深刻的影响和有效的警醒。《文孟随笔》,仅仅是孟子探索真理、感悟生命的开始,也仅仅是孟子追求真理和体验人生的新起点。因此,我们深切地期待着,在不久的将来,一个更加完美的智慧者,能带上他更加成熟的思考和收获,向着我们款款地走来!

乙未年初春于古蜀州悟真阁

傅安,现为中国教育学会会员,中国乡土作家协会理事,四川省作家协会、四川省电影家协会、四川省散文学会、成都市作家协会会员,成都市微型文学协会副会长,崇州市作家协会主席,《金盆地》与《蜀州文学》主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