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天道酬勤,勤奋出真知

天道酬勤,勤奋出真知

时间:2022-03-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他怕影响自己的读书学习,就想出了一个特别的办法。所以,他下定决心,发奋读书。这样,猛然间感到疼痛,使自己清醒起来,再坚持读书。宋代的苏洵少时贪玩不爱读书,认为自己可以这样玩耍真是幸福,一点也没有意识到读书的重要性,如此一直到25岁方才醒悟。这是一个很好的“明白人生道理,于是奋发读书”的典型例子。“三苏”,指北宋散文家苏洵和他的儿子苏轼、苏辙三人,均被列入“唐宋八大家”。



没有人能只依靠天分成功。上帝给予了天分,勤奋将天分变为天才。

曾国藩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然而他小时候的天赋却不高。有一天在家读书,对一篇文章重复不知道多少遍了,还在朗读,因为,他还没有背下来。这时候他家来了一个贼,潜伏在他的屋檐下,希望等读书人睡觉之后捞点好处。可是等啊等,就是不见他睡觉,还是翻来覆去地读那篇文章。贼人大怒,跳出来说,“这种水平读什么书?”然后将那文章背诵一遍,扬长而去!

贼人是很聪明,至少比曾先生要聪明,但是他只能成为贼,而曾先生却成为了毛泽东主席都钦佩的人:“近代最有大本夫源的人。”

“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那贼的记忆力真好,听过几遍的文章都能背下来,而且很勇敢,见别人不睡觉居然可以跳出来“大怒”,教训曾先生之后,还要背书,扬长而去。但是遗憾的是,他名不见经传,曾先生后来启用了一大批人才,按说这位贼人与曾先生有一面之交,大可去施展一二,可惜,他的天赋没有加上勤奋,变得不知所终。

伟大的成功和辛勤的劳动是成正比的,有一分劳动就有一分收获,日积月累,从少到多,奇迹就可以创造出来。

曾国藩在其家书中也不断地教育其弟弟如何读书,他说:读书,第一要有志气;第二要有见识;第三要有恒心。有志气就决不甘居下游;有见识就明白学无止境,不敢以一得自满自足,如河伯观海、井蛙窥天,都是无知;有恒心就决没有不成功的事。这三个方面,缺一不可。

我们很多人都知道“悬梁刺股”这个成语,这个成语由两个故事组成。

东汉时候,有个人名叫孙敬,是著名的政治家。他年轻时勤奋好学,经常关起门,独自一人不停地读书。每天从早到晚读书,常常是废寝忘食。读书时间长,劳累了,还不休息。时间久了,疲倦得直打瞌睡。他怕影响自己的读书学习,就想出了一个特别的办法。古时候,男子的头发很长。他就找一根绳子,一头牢牢地绑在房梁上。当他读书疲劳时打盹了,头一低,绳子就会牵住头发,这样会把头皮扯痛了,马上就清醒了,再继续读书学习。这就是孙敬悬梁的故事。

延伸阅读:

曾国藩(1811~1872),晚清重臣,中国历史上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太平天国运动之时,他创建的湘军历尽艰辛为清王朝平定了天下,后历任两江总督、直隶总督,官居一品,死后被谥“文正”。曾国藩平时有感于政治废弛,主张以理学经世。

战国时期,有一个人名叫苏秦,也是出名的政治家。在年轻时,由于学问不多不深,曾到好多地方做事,都不受重视。回家后,家人对他也很冷淡,瞧不起他。这对他的刺激很大。所以,他下定决心,发奋读书。他常常读书到深夜,很疲倦,常打盹,直想睡觉。他也想出了一个方法,准备一把锥子,一打瞌睡,就用锥子往自己的大腿上刺一下。这样,猛然间感到疼痛,使自己清醒起来,再坚持读书。这就是苏秦“刺股”的故事。

从孙敬和苏秦两个人读书的故事引申出“悬梁刺股”这句成语,用来比喻发奋读书,刻苦学习的精神。他们这种努力学习的精神是好的,但是他们这种发奋学习的方式方法不必效仿。

晋代的祖逖是个胸怀坦荡、具有远大抱负的人。可他小时候却是个不爱读书的淘气孩子。进入青年时代,他意识到自己知识的贫乏,深感不读书无以报效国家,于是就发奋读起书来。他广泛阅读书籍,认真学习历史,从中汲取了丰富的知识,学问大有长进。他曾几次进出京都洛阳,接触过他的人都说,祖逖是个能辅佐帝王治理国家的人才。祖逖24岁的时候,曾有人推荐他去做官,他没有答应,仍然不懈地努力读书。

后来,祖逖和幼时的好友刘琨一起担任司州主簿。他与刘琨感情深厚,不仅常常同床而卧,同被而眠,而且还有着共同的远大理想:建功立业,复兴晋国,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延伸阅读:

苏秦,战国时东周洛阳(今河南洛阳东)人,纵横家,曾游说各国。马王堆汉墓出土帛书《战国纵横家书》保存有苏秦的书信和游说辞十六章,与《史记·苏秦列传》有所不同。

一次,半夜里祖逖在睡梦中听到公鸡的鸣叫声,他一脚把刘琨踢醒,对他说:“别人都认为半夜听见鸡叫不吉利,我偏不这样想,咱们干脆以后听见鸡叫就起床练剑如何?”刘琨欣然同意。于是他们每天鸡叫后就起床练剑,剑光飞舞,剑声铿锵。春去冬来,寒来暑往,从不间断。工夫不负有心人,经过长期的刻苦学习和训练,他们终于成为能文能武的全才,既能写得一手好文章,又能带兵打胜仗。祖逖被封为镇西将军,实现了他报效国家的愿望;刘琨做了都督,兼管并、冀、幽三州的军事,也充分发挥了他的文才武略。

后来,有一个成语叫“闻鸡起舞”,说的就是祖逖与刘琨的故事,意在形容发奋有为,也比喻有志之士,及时振作。

宋代的苏洵也和祖逖有过类似的经历。

宋代的苏洵少时贪玩不爱读书,认为自己可以这样玩耍真是幸福,一点也没有意识到读书的重要性,如此一直到25岁方才醒悟。他觉得过去自己是多么愚笨,于是,他坚决地谢绝过去的玩友,闭门潜心读书学习,后来名扬天下。这是一个很好的“明白人生道理,于是奋发读书”的典型例子。

后来,苏洵和他的两个儿子苏轼、苏辙合称“三苏”,成为了宋代著名的学者,“三苏”一起被誉为中国古代文学史上著名的“唐宋八大家”中的三位。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这些故事,都说明一个道理,只要勤奋,就不会晚,只要努力,就有希望。也许你已经错过了一些时光,但是,从现在起,只要你努力,同样还来得及。


延伸阅读:

“三苏”,指北宋散文家苏洵和他的儿子苏轼、苏辙三人,均被列入“唐宋八大家”。苏氏父子积极参加和推进了欧阳修倡导的古文运动,在散文创作上都取得了卓越的成就,苏洵和苏辙主要以散文著称;苏轼则不但在散文创作上成果甚丰,而且在诗、词、书、画等各个领域中都有重要贡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