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季节性农事祭祀的族群认同功能促使农事诗的传播与展演

季节性农事祭祀的族群认同功能促使农事诗的传播与展演

时间:2022-01-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周代农事诗及农事祭歌的文本在产生后具有一定的稳固性,周代初年的农事诗在后代农事生活和农事祭祀中通过“率由旧章”的方式,一代一代地传播。《周礼》所述,当为其乐章义,也即农事祭祀活动中的率由旧章式的展演。《诗经》中的农事诗之所以流传后世,正是因为其附着于斯的农事祭祀承担着族群认同的功能。

三、季节性农事祭祀的族群认同功能促使农事诗的传播与展演

部族社会里区分部族人群的核心标准是其文化,而文化的核心则是生产生活方式,中原地区的华夏族区别于四夷民族的文化就是农耕定居文化。这种生活方式最大的特征是其时序性和季节性[14]。季节性的农事祭祀是农业部族实现族群认同的重要方式,与此相关的许多节俗都是为了在关键的时间点上祈求生产生活的顺利与未来的幸运,通过共同参与祭祀活动也给人们以精神的抚慰与心理的放松。这类活动还承载着各种关于部族的神话、历史、知识与安排生产、生活的实际任务,凝聚着文化传统、地方知识与道德精神。在这种公共生活中,参与面最广、最有效且富于艺术性的精神资源就是农事歌谣与农事祭祀乐歌。因此,古代部族社会就需要通过农事生活和农事祭祀中农事歌谣与农事祭歌的吟咏与展演来增强部族成员之间的联系,实现部族认同。

周代农事诗及农事祭歌的文本在产生后具有一定的稳固性,周代初年的农事诗在后代农事生活和农事祭祀中通过“率由旧章”的方式,一代一代地传播。如《礼记·月令》说:“孟春之月,天子亲载耒耜,措之于参保介之御间,帅三公、九卿、诸侯、大夫躬耕帝藉。”《周颂》中的《载芟》、《良耜》、《臣工》等诗,是周人春季举行籍田仪式时的仪式乐歌。从周初至周末各代,甚至春秋时代,上述籍田乐歌的展演,都是农政的重要内容。

据《诗序》,《七月》本为周初据前代农事歌谣创编而成用以“陈王业”之诗。朱熹《诗集传》也说《七月》是“周公以成王未知稼穑之艰难,故陈后稷、公刘风化之所由,使瞽矇朝夕讽诵以教之”。一方面指出《七月》为仪式而作,另一方面表明其“朝夕讽诵”对“后稷、公刘风化”——周人重农之道的延续。《周礼·春官·籥章》:“中春,昼击土鼓,龡豳诗,以逆暑。中秋,夜迎寒,亦如之。凡国祈年于田祖,龡豳雅,击土鼓,以乐田畯。国祭蜡,则龡豳颂,击土鼓,以息老物。”据郑玄注,此处“豳诗”、“豳雅”、“豳颂”均指《豳风·七月》。《周礼》所述,当为其乐章义,也即农事祭祀活动中的率由旧章式的展演。《诗经》中的农事诗之所以流传后世,正是因为其附着于斯的农事祭祀承担着族群认同的功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