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如何理解文化消费和族群认同

如何理解文化消费和族群认同

时间:2022-03-1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文化认同意指个体对于所属文化以及文化群体内化并产生归属感,从而获得、保持与创新自身文化的社会心理过程。自我是个体心理结构深层的构造,也是探寻一种文化时所能进入的最核心部分。由于非穆斯林不能参与礼拜仪式,因此,我们只好在清真寺外观看他们做礼拜的情景,而无法亲身体验神圣的礼拜仪式。
理论与方法_城市角落与记忆Ⅱ———社会更替视角

一、理论与方法

1.核心概念

文化认同(cultural identity)是指个体或群体认为某一文化系统(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等)内在于自身心理和人格结构中,并自觉循之以评价事物、规范行为。文化认同意指个体对于所属文化以及文化群体内化并产生归属感,从而获得、保持与创新自身文化的社会心理过程。文化认同包括社会价值规范认同、宗教信仰认同、风俗习惯认同、语言认同、艺术认同等。文化认同是形成“自我”的过程,蒙田说过:“世界上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认识自我。”自我是个体心理结构深层的构造,也是探寻一种文化时所能进入的最核心部分。

文化认同影响着个人的社会身份认同和自我认同,引导着人们热爱和忠实于民族文化,从而保存和光大民族文化,并最终将其纳入个人的价值观这一深层心理结构之中。在社会层面上,文化认同以民族文化为凝聚力整合和辨识着多元文化中的人类群体,成为群体构成的一种类型——文化群体。

2.理论视角

(1)消费与认同

消费在社会学意义上的重要性之一在于它既是用于建构认同的“原材料”,又是表达认同的符号和象征。正如人类学家弗里德曼所言,“在世界系统范围内的消费总是对认同的消费”(乔纳森·弗里德曼,2003)。如果说伴随现代市场经济而来的丰富商品为人们的生存方式提供了多样的可能性,那么,在世界范围内,多种生存方式和消费方式并存的情况下,人们选择这种而非那种生存方式和消费方式,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人们的认同所决定的。人们的认同和人们的消费不过是同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一方面,“我”就是我所消费的东西和我所采取的消费的方式。另一方面,面对商品世界,“我”消费什么和怎样消费,是由“我”对“我(们)是谁”的看法所决定的。可见,人们从事消费,实质上不过是创造、维持或改变着自己的认同。

(2)符号与认同

各个群体通过使用各不相同的标志和记号相互区别,以此划开彼此的界限。这些标志和记号构成了一个符号系统,它代表着每一个族群所特有的一整套价值、规范、族群关系模式以及社会地位等级等等,由此族群边界和某种社会分类得以形成(Barth,Fredrik,1969)。认同又通过特定的符号得以表达和强化,这些符号包括具有象征性的图案、字符、建筑、行为等等。族群符号边界生成于文化传承、分类过程和某种范畴的建立,又通过社会认知、社会比较和自我类别化,并且通过这种社会类别的社会化,达成了群体符号边界的内化;最后借由叙事逻辑、话语系统和符号指称,实现了群体符号边界的“内固”和强化。

(3)叙事与认同

叙事(narrative)在当代社会科学中的含义较为狭窄,主要是指讲故事(story telling),它是一种基本的认知方式。Margaret Somers指出叙事是建构认同的一种方式。在叙事中,人们认识着“我群”的历史与特征,进一步确定“我”是谁、“我”属于什么群体或传统;同时,人们也与“他者”相遇,通过社会比较和自我分类的社会心理过程,对自我的特征和归属有了更明确的认识。此外,认同也影响着叙事的形成。对于具有不同认同的人来说,其认知框架往往也有差异。在不同的叙事框架下,叙事的内容和方式也会产生差异。

3.研究方法

(1)非参与观察

我们在七家湾的草桥清真寺以非参与观察的方式对穆斯林的宗教活动及日常交往进行了考察,并了解了清真寺以及周围一些清真餐馆和清真食品店的建筑与装饰风格。由于非穆斯林不能参与礼拜仪式,因此,我们只好在清真寺外观看他们做礼拜的情景,而无法亲身体验神圣的礼拜仪式。但不带任何感情色彩和成见的非参与观察,使我们能够更加客观地观察和思考穆斯林的日常生活和行为方式,而不被自身的情感和喜好所左右。

(2)深度访谈

笔者还通过深度访谈法来了解回民的文化认同状况。访谈对象主要是笔者在七家湾走访期间发现的典型个案,包括七位女性回民和九位男性回民。所谓“深度访谈”,学界所指的主要是半结构式的访谈(semi-structured depth interview),本研究采用这一方法的主要优点在于既能对个案的文化认同状况进行深入研究,又能避免结构式访谈面面俱到而不深入的不足,同时还能及时而灵活地搜集访谈提纲之外的有价值的信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