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文化多样性和认同危机

文化多样性和认同危机

时间:2022-02-2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六、文化多样性和认同危机文化多样性源远流长,只有在全球扩张的时代,它才成了一个问题[79],并成为全球化进程中世界各国关注最广、担忧最重的“文化安全”议题。[89]此外,文化多样性危机不仅存在于国际关系主体间,在一国范围内也存在文化多样性的不安全因素。
文化多样性和认同危机_国家文化安全研究导论

六、文化多样性和认同危机

文化多样性源远流长,只有在全球扩张的时代,它才成了一个问题[79],并成为全球化进程中世界各国关注最广、担忧最重的“文化安全”议题。这一理论最早源于法国在世贸谈判中的“文化例外”原则,200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了《世界文化多样性宣言》,2005年又制定了《保护和促进文化表达多样性公约》等一系列保护各国文化遗产,保护多样性的国际性文件。这种全球范围内的高度关注促进了学界对这一领域展开了广泛的研究。

(一)看待文化多样性的两种角度

根据《保护和促进文化表达多样性公约》的定义,文化多样性是指各群体和社会借以表现其文化的多种不同形式。国内学者王杰认为,在当代背景下,文化多样性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区域性和地方性的文化;物质性和非物质性文化遗产;以新技术为基础的新型文化;以抵抗全球化压力为基础的激进文化。[80]

更多的学者则较为集中地从全球化/本土化两个角度来研究多化多样性的本质与特征。一方面,全球化增进了文化交流,增加了本土文化的多样性;另一方面,文化全球化传播处于不平等机遇条件中,客观上强势文化的传播力、影响力强于弱势文化,使不平等的国际文化传统秩序进一步恶化。一方面,全球化增进了不同国家、民族间的文化交流,文化趋同现象凸显;另一方面,又正是因为交流凸显了各种文化的历史传统和特殊价值,全球化也激活了维护世界文化多样性的关注,由此出现本土化、区域化与全球化、产业化齐头并进的势头。[81]

这种全球/本土视野中文化多样性矛盾的深层原因在于,地方主义、民族主义要求与全球化的趋势和要求的矛盾,即文化差异性和文化普遍性的矛盾;生态危机、伦理危机与全球化的基础也就是发展主义的要求相矛盾;全球化与世界主义的矛盾。[82]其冲突的表象表现为西方文化中所含的人性自由和价值多元的认识随着全球化而蔓延,因此也成为西方以差异、特殊对抗普遍和先验,以及非西方国家“反西方化”的理据。

(二)文化多样性与认同危机

全球化已经不再是一个单纯的经济政治或社会学问题,它同时也是一个文化认同问题,这一文化认同问题与全球化所造成的时间—空间观念上的巨变是联系在一起的。[83]人类社会生活轴心向全球的转变,不可避免地要产生文化反应,因为全球化包含了这样的压力,它迫使社会、文明和传统的代言人转向全球性文化场景,寻求被认为与他们的认同相关的思想和象征。[84]

当代文化已经置身于全球化政治/经济的复杂网络中成为各种社会力量争夺的斗争场域,可以也应当借助社会权力关系的整体地图来解释文化的差异和实践。国际化的倾向越强烈,特殊群体、种族集团或社会阶层就越要重申他们的差异性,越依赖于他们所处的位置[85]。由于全球化首先要消除的是民族国家的文化壁垒,因此政府行为客观上突出了民族国家的文化身份,在西方文化、美国文化的挑战面前,这种维护国家文化尊严的行为也具有保护民族文化原创力的意义。种种对全球化导致的文化同质化的抵制和反抗也已部分地成为文化趋同的一种特殊形式。区域性文化也只有借助全球文化景观和全球文化产业才能得到理解和分析。[86]

拉雷恩在《意识形态与文化身份:现代性和第三世界的在场》一书中,从文化身份的本质主义分析入手区分两种不同的文化身份观。他认为,第三世界国家应充分考虑文化认同生成与发展的内部矛盾,从多种角度思考全球化与文化认同危机。在强势与弱势文化认同关系问题上,汤因比认为,“侵略性”文明往往将受害一方污蔑成文化、宗教或种族方面的低劣者。而受害一方所作出的反应,要么是迫使自己向外来文化看齐,要么是采取一种过分的防御立场。他认为这两种反映都是轻率的。文明接触引发了尖锐的敌意,也造成了相处中的大量问题,唯一积极的解决办法是双方都努力地调整自己、相互适应,不同的文化不应该展开敌对的竞争,而应该努力分享彼此的经验,因为它们已经具有共同的人性。[87]

(三)保护文化多样性的路径

关于保护文化多样性的必要性在学界有不同看法,有观点认为,多样性是文化发展的内在必然性,是现实的文化成果而不是外力的刻意保护[4]。也有观点认为,传统意义上文化不需要保护,也无从保护,但鉴于20世纪中叶开始,作为文化的物质承载形式存在的客观危险,以及文化跨国交流传播对特定文化传统的影响的深化,以“多样性”为主要关涉的文化安全才成为焦点。[88]

J.彼得·布罗修斯、萨拉·L.希契娜合著的《文化多样性及其保护》一文,梳理了相关研究的谱系及哲学层面理论的演变过程,提出了较为系统的保护理论,认为要质询有关文化多样性和生物多样性的知识是以哪些方式生产出来,加以流通并被整合到决策之中的,要通过对多种创造性方式的界定,建立起文化多样性和保护间的联系。[89]

此外,文化多样性危机不仅存在于国际关系主体间,在一国范围内也存在文化多样性的不安全因素。因此,要深刻反思在一个民族内部、一个文化共同体内部及其相应的政治结构之制度性安排是否妨碍着本土文化多样性的发育成长,不仅是指多种文化的共处繁荣,也包括同一种族内部不同群体的文化也获得各群体彼此之间的相互认可及国家法律的切实保障。[90]

甚至应在一个动态的更大范围的空间内看待文化多样性与保护问题,有学者提出以“世界文化”的角度来看待文化的多样化发展。对抗全球经济和文化霸权的可能性在于一种真正为各国、各族人民所共享的文化的出现。这种文化超越边境,兼济各国;它人道而普遍,但也尊重差异;它立足于统一性,但也保护多样性;在承认个人、社区、国家、文化、阶级、种族和性别等各种同一性时它探寻一致性。[91]

从以上研究范式概述来看,西方有关于文化安全的研究范式普遍将文化安全置于世界体系、世界历史的维度展开论述,这种学术视野使理论具有更强的解释力和生命力。全球化是历史必然,也不是某种力量可以恣意主导的单向度不可逆过程,西方学者的理论关注有助于我们更为历史地、发展地在全球化与本土化运动的动力结构中开展国家文化发展和安全问题研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