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文化身份认同变迁的过程和特点

文化身份认同变迁的过程和特点

时间:2022-03-0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不少受访移民会在移民到澳门后从生活习惯、工作习惯向澳门本地人靠拢。例如C一直认为自己与澳门本地人格格不入,但是她却在访谈中十分强调自己的澳门人身份。本研究认为文化身份变迁实质上是文化变迁的一种侧面的反映,同样,文化身份也具有效用性、滞留性和惰性的特点。
文化身份认同变迁的过程和特点_媒介与移民文化身份认同的建构:以澳门内地移民为例

一、文化身份认同变迁的过程存在两个阶段

本研究发现,在移民迁入移民地后,对本地的文化身份认同不是快速地变成,而是经历了一个身份渐变的过程。身份的渐变包括两个阶段:

(1)一个是从表面的外在文化特征,如饮食、语言、读书、交友到心里构成的变迁,即内在对主体自我身份的认识的变化。

不少受访移民会在移民到澳门后从生活习惯、工作习惯向澳门本地人靠拢。例如E和P都表示自己在澳门人际交往中讲话声音开始变小,因为要适应本地的文化。“澳门人不会说话很大声。这些是很基本的吧!多少这也是一个很严重的问题。我以前说话也是会很大声,但是现在说话就会越来越小声。因为要有一个适应的过程。要有一个融入的过程”(受访者E)

“以前讲话嗓门会大一点,现在在这边之后声音会低一点,因为这边的所有的人说话声音都比较低,而且办公室都很安静……如果同事说有什么比较便宜又好的购物地点我也会去的”(受访者P)。

随着外在的生活与工作习惯特征发生变化,移民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也逐渐发生变化,在潜移默化中,移民对自我身份的认识开始发生变化。例如W就是在同学的不断影响下,逐渐地改变了自己的生活方式。“比如说大家一个计算机室一起带电脑做功课,那么多同学就坐在你旁边,他们用雅虎香港网页的那个查字典的,我就跟着他们用那个网页查字典咯!……他们很流行兼职,自己也慢慢去找一份兼职做。他们会给家用给家里,自己也慢慢学着给……慢慢地跟着他们生活就改变了”(受访者W)。

(2)另一个是从心里构成到文化形象的变迁阶段,文化形象即外部环境周边对主体自我的认同,包括外部环境对主体的选择、诠释和评价方式。随着移民的逐渐融入,他们开始逐渐地留意周边环境对自我身份的认可,留意他人对自己文化形象的评价,逐渐地开始形成稳定的文化身份。在这一过程中,他们尽管还不完全认可自己现有的文化身份,但是却不能接受外部环境的不认可。在受访中,许多受访者在内心还认为自己并不是完全的澳门人,但是在外部环境中,她们却十分强调自己的澳门人身份。例如C一直认为自己与澳门本地人格格不入,但是她却在访谈中十分强调自己的澳门人身份。“现在到上海也不习惯的,上海人很排外的,像我们出来了,再回去他们也很排外的。也排外的,也就是我们就是外地人啦!排外嘛!……我就是澳门人呗!这么多年,我们也习惯了……也可以这么说吧,如果我们不觉得骄傲的话,我们就不会移民到澳门,就会移民到其他地方去了。”(受访者C)

又例如O,在生活习惯和文化观念上仍然保留陕西人的特点,但是由于在工作中需要澳门本地人的认可,因此自从拿到永久身份证后,他一直要求自己坚持自己的澳门人身份。“可能非永久的时候你认为你是澳门人,但澳门人不认为你是澳门人。然后呢你拿到永久居民证,你认为你是澳门人,可能澳门人也会认为你是澳门人。因为你回到了内地以后,你不想说你是澳门人,但你已经确确实实是澳门人,因为你没有身份证了。你会遇到很多在内地不同的东西。你不说你是澳门人(也不行),因为你已经找不到内地的依据了,所以这个是客观的,你必须认同自己的一个方面……说文化认同,我想说我是陕西人,但是回到陕西我没身份证,除非找到我的老家,因为我妈妈说这是我儿子,这是我唯一的一个能够被别人认同的一个东西。然后呢,我在珠海的就是我的房子,我只是被动地因为我的房子认同我是珠海人。但是到了澳门,因为我的身份证,全世界都会说你是澳门人,那你一定是澳门人。我至今是这个状态。”(受访者O)

二、文化身份具有效用性、滞留性和惰性的特点

乌格朋认为,文化具有效用性,一旦存在就有继续存在的趋势,因此文化具有滞留性或文化惰性(乌格朋,2002,p.167)。本研究认为文化身份变迁实质上是文化变迁的一种侧面的反映,同样,文化身份也具有效用性、滞留性和惰性的特点。

(1)效用性。当从一种文化环境向另外一种文化环境转变时,移民原有的身份如果依然能够在新的环境中发挥效用,这种身份就变迁得很慢,甚至阻碍新的身份的形成。例如A、K、L、N、O和P都感到在澳门生活适应难度不大,不用学习粤语也能较好地生存。由于他们的身边都是以内地人为主的社交圈,因此他们的身份不需太多的改变。而且L和P长期居住在珠海,与澳门仅只是工作关系,原有的身份仍然能够在新环境中较好地保留,她们身份的变迁进行得很慢。

又例如,K身边的朋友都是内地同事,工作与本地人接触较少,他感到自己总是有内地情结,感觉自己还是一个移民,身份变迁也十分地缓慢。“我感觉到,可能我的儿子会(跟土生土长的澳门人一样),他就会觉得他和澳门已经很融合了。像我们觉得,(自己)还是一个移民,和澳门土生土长的还是不一样。就好像,我们老是有内地这种情结,好像觉得我还是想回内地啊什么。但是如果是土生土长的澳门人,一般他不会想到去珠海那边什么的,不像我们对内地有这种深一点的情结。我周末就是想回去,对珠海印象上好一点。但是我感觉好像澳门人没这种,我们有的澳门同事不怎么去珠海的。”(受访者K)

(2)滞留性。人们总是会受到传统思想影响而反对新异,对新环境的恐惧也是阻碍人们改变文化身份的阻碍因素之一,因此移民在离开故土后通常都会保留一部分原有的身份,以抵御新环境。例如移民M是福建人,是由老乡介绍来澳门的,他在澳门居住在福建人居住的区域,工作和交友也大部分是福建人。由于福建人是早期澳门人口的一个重要来源,因此对他来说生活在澳门与生活在内地除了在政府和体制方面有不同外,澳门人和福建人的区别并不大,保留福建人的身份也是抵御生活不适的一种方式。“我心理上还可以说是澳门人。当然老祖宗是福建人。但是也好像没有要这样分别出来(是澳门人还是福建人),没有分的,其实都一样……但是你过什么节日还是会,好像清明啊还是想回家扫墓啊,会想家乡的那个(仪式)。”(受访者M)

(3)惰性。原有的身份一旦还有较大的效用,若移民又能够较容易在移民地继续延续原有的文化身份,移民就不愿意改变原有的身份,身份的变迁就比较缓慢,新的身份就难以产生。对处于孤立中的移民、或生活在强调种族、地缘文化集体中的移民,身份的惰性特点表现就更明显。例如A的社交圈比较封闭,基本维持原来在内地的生活和交友状况,由于现有的生活与原有的文化身份并不冲突,仍然能够维系原来的精神需要,因此她对新的澳门身份并不感兴趣,也不愿意改变自己原有的身份。“基本上我的这个社交圈比较封闭,来自澳门这个城市的影响并不大,还是来自于过往的经验与感悟吧!……我觉得这样的生活挺好的,因为我属于思考型的,就是我不是交际型的,我并不觉得没有朋友我就会过不了,可能有网络吧,我有一个渠道。我其实网络上有些朋友就没见过面,但也很多年了,大家会去聊天。”(受访者A)

三、文化身份变迁的过程是不均衡的

文化身份的变迁可以表现在外在和内在两个层面,但是内外的变迁并不均衡。乌格朋认为,因为物质文化的变迁总是常常先于文化适应,当物质变迁时,文化适应跟着也要发生变迁,但却不是绝对的同时发生,有时落后,有时延长些时候(乌格朋,2002,p.168)。本研究认为,移民外在表面的文化特征的变迁比较容易实现,如移民可以很快地适应当地的语言、饮食、媒介习惯、社交等,但是在内在对主体自我身份的认识上和外在对文化形象认可上的变迁却是异常缓慢的。

例如C已经移民到澳门30多年,但她仅只是认同澳门的法律身份,迟迟不能认同本地的文化。她的妈妈甚至拒绝认同澳门本地的文化身份,而依然认同自己的上海人身份。“我不是跟你说了吗,我们家的生活方式还是很西式的,首先就受到了我妈妈的影响嘛!我妈妈穿衣服一定要穿红色的呀!她穿玫红啊,枣红啊,因为她要漂亮嘛!还要干净嘛!家务都是我爸爸做的。所以家里女性主义就比较高涨,跟广东的那些完全就不一样。她好打扮,虽然不会英文,但也可以从香港坐飞机到美国去看我的阿姨吧!她的思想,并不是说,我不出门呀,传统的那种。”(受访者C)

许多生活在澳门很久的移民,虽然在心理上已经认可自己是澳门人,但在他者的眼中,他们仍然会被当做异于本地的新公民来对待。例如P技术移民到澳门有一段时间,但是在她的眼中身边的移民仍然还是内地人。“其实我们新移民的话,就是假如说你真的要区分他是新的还是本土的话,那其实他的从内心而言的话好像觉得他们已经就是澳门人了。至少我心里不是这么觉得,还是觉得就是个内地人嘛。”(受访者P)

四、隐蔽的原有文化的力量左右着文化身份的变迁

爱德华·霍尔认为文化的无意识及隐性的没有被察觉的文化模式将社会的群体区别开来,每一个群体甚至每一个人都有一个自己的文化系统(爱德华·霍尔,2010,p.169)。本研究发现,移民的文化身份变迁得如此缓慢,阻碍这一变迁背后有一个看不见的因素,那就是隐蔽的原有文化的力量。正如爱德华·霍尔所言,“人们处在文化认同的钳制之中”(爱德华·霍尔,2010,p.170)。移民对于原有文化的认同潜在地也变成一种身份变迁的强制控制力量,使移民很难挣脱原有文化身份的控制。由于文化身份具有惰性,新生的文化身份如果无法冲破原有的文化身份,文化身份系统还将维持原有的平衡状态。因此,移民只有努力地对新生的文化身份进行浇灌和培育,才能够冲破潜在的原有文化身份认同的钳制力量,推动身份的变迁。

在受访对象中,I这位在上个世纪80年代末偷渡来澳门的移民,靠着自己的一路打拼,通过在澳门的努力奋斗,努力浇灌着自己的澳门身份和认同感,最终冲破原有身份的阻碍,完全地融入本地,实现法律身份和心理身份的完全转型。“刚开始不适应,想念我的儿子。我的儿子在内地,我很想念我的儿子……刚过来没有工作,只能给人家做饭咯……当然辛苦,我都开心!我的性情,我的人嘞,对人好,所以呢,很多人都对我好……我很拼命,所以很多人都喜欢我。当时我老公在澳门呢,(周围人的)眼光,对我特别看不起……我84年来的,后来认识我老公结婚了。作为内地人,没证件,出去还是内地人。后来,我再偷渡回来……(人家)怕我结了婚变心。因为去了澳门,好多内地人都变心的。我不去看世界,我是很拼命工作的,所以感动他(妈妈)了,我自己买了房子。什么都是我自己(干)。我很拼命地赚钱,我不要公婆的房子。现在我在澳门铺位都买了,内地还有两套房子。他们想不到我这样的……我们是澳门人,澳门身份证,当然是澳门人了。心理上也是澳门人了,和内地人不同,就是澳门人了。我很少回内地的,澳门太好了。”(受访者I)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