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民贵君轻思想

民贵君轻思想

时间:2022-01-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孟子政治思想中至今引以为用的就是民本思想。孟子的这一思想是为了统治者更好地治理国家而提出的。意思是人民是最尊贵的,社稷仅次于人民尊贵,君主是最轻的。孟子认为汤和武王的行为不是臣弑君,相反是诛一夫的正义行为。通过这一假设可知,孟子认为有志于仁并践行仁义就可以称王。民众不歌颂尧的儿子丹朱而歌颂舜,孟子认为这是天意。

第三节 民贵君轻思想

孟子政治思想中至今引以为用的就是民本思想。孟子的这一思想是为了统治者更好地治理国家而提出的。在教学中我对其作出适当的讲解。现在就选读中节选的五篇小短文综合起来思考如下。

民为贵

一、孟子民为贵思想的来源

孟子的观点:“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意思是人民是最尊贵的,社稷仅次于人民尊贵,君主是最轻的。这里需要强调的是社稷中的“社”是土神,“稷”是谷神。社与稷的结合就指代国家。在人民、国家、国君三者之中人民最重要,这里需要大家注意的是人民的等级、地位并不比社稷和国君尊贵,而是说对于国家的稳定、巩固、发展,人民的作用比社稷、国君重要,这是对人民的重要性的肯定和强调。

二、孟子是如何论证自己提出的观点的

1.诸侯危社稷,则变置。孟子认为人民是最尊贵的,所以得到百姓的欢心就可以做天子,得到天子的欢心就可以做诸侯,得到诸侯的欢心就可以做大夫。如果诸侯危害到国家的社稷安定,就要更换诸侯国的君主。

2.变置社稷。如果国君用来祭祀社稷的牲畜是合格的,并且按时祭祀从来没有错过或漏过,可是国家还是遭受旱灾或者水灾,那么毁掉原来的社稷,重新立新的社稷。

诛一夫的行为

一、齐宣王与孟子讨论

齐宣王问曰:“汤放桀,武王伐纣,有诸?”齐宣王认为这两个历史事件是臣弑君的行为。孟子认为汤和武王的行为不是臣弑君,相反是诛一夫的正义行为。

二、孟子所持论据

孟子说:“贼人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一夫。”就是说贼害仁的人叫做贼,贼害义的叫做残。残贼一类的人就是独夫。在这里独夫指残暴无道、众叛亲离的统治者。

三、诛一夫与臣弑君的两种行为的分析

让学生明白这里四个历史人物的相关事情。1.汤,又名成汤,商王朝的建立者。原来是夏桀的夏王朝的一个部落,由于夏桀的统治残暴,人民不满其统治,纷纷起来反抗。成语“网开一面”的来源如下:汤到郊外去视察民情,看到有一个农民正在树林张网。农民正在祈祷上天保佑地上跑的和天空飞的都进入自己的网子里来。汤看到这一幕后建议农民的网应该放开一面,并且自己也发出网开一面的祈祷。2.夏桀,夏朝的末代君主。统治残暴,成汤向他进攻时他自诩为太阳,因为他认为太阳是不会落下的,希望自己也如太阳那样永远不落下,但是最终还是未能如愿。3.武王,周文王的儿子。在姜子牙的辅佐下讨伐商纣王建立周朝。4.商纣王,请大家注意联想《封神演义》里面他的所作所为。臣弑君,是一种以下犯上的行为。历代的史书上对这类事情记载很多,最重要的就是董狐的历史笔法。着眼点是君为臣纲,而忽视了统治者是否是昏庸无能和残暴。

四、思考“诛一夫”的认识在封建社会是否行得通

得民心之法

一、孟子先从失的一面逐层递进说理

夏桀、商纣王失天下的原因是失去了自己人民的支持,失去人民的支持是因为失去了人民的欢心。再从如何去得民和得民心来论述。得天下有道,这里的道就是方法和办法,是得到人民的支持,得到人民的支持就可以得到天下。得其民有办法,就是得到人民的欢心。得到人民的欢心是有办法的,就是文中所说“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就是人民想得到的国君为之聚集,厌恶的就不要强加在别人的头上。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文中讲到得到民心的效果是“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也”,人民归附有仁德的君主,可以说是纷纷不绝。

二、理解“为渊驱鱼,为丛驱爵”

1.来源:“为渊驱鱼者,獭也;为丛驱爵者,鹯也;为汤、武驱民者,桀与纣。”(“爵”通“雀”)

2.意思是替深池把鱼赶来的是吃鱼的水獭;替丛林把鸟类赶来的是吃鸟雀的鹯;替商汤和周武王把人民赶来的是夏桀和商纣王。

3.这一成语的寓意是什么?在理解其寓意之前,先要理解其基本含义。对于其含义上面已经说得很清楚,那是基本义。它的引申义是比喻不善于团结人或笼络人,把可以依靠的力量赶到敌人方面去。在本句中的寓意我们要结合特定的语句来理解:比喻统治者为政不善,施行暴政,人心涣散,得不到百姓的支持。

4.历史实例类比:为汤、武驱民者,桀、纣王也。

5.结论:运用正面假设:“今天下之君有好仁者,则诸侯皆为之驱矣。虽欲无王,不可得已。”接着运用反面假设:“今之欲王者,犹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也。苟为不畜,终身不得。苟不志于仁,终身忧辱,以陷入死亡。”通过这一假设可知,孟子认为有志于仁并践行仁义就可以称王。

万章与孟子关于君主的权力是谁授予的讨论

一、君权谁授问题

1.引出。对于弟子万章的首次问话:“尧以天下与舜,有诸?”孟子的回答是:不是这样的,天子不能以天下与人。就是说孟子认为君主个人不能够把天下给某一个人。

2.问题的依次展开:弟子的再次问话:“然则舜有天下也,孰与之?”孟子的回答:天与之。就是说是上天给予他的。万章对“天与之”的理解:“谆谆然命之乎。”这里是说天耐心恳切地任命他并且叮嘱他吗?孟子不同意弟子的理解。孟子认为:“天不言,以行与事示之而已矣。”意思是上天是不说话的,上天通过行动和事件显示把天下给他罢了。

二、孟子对“天不言,以行与事示之而已矣”的理解,“天子能荐人于天,不能使天与之天下”

天子能够向上天推荐某个人,但是他不能够让上天把天下给个人。“诸侯能荐人于天子,不能使天子与之诸侯。”意思是诸侯能够向天子推荐个人,但是不能够使天子把诸侯给个人。由此得出结论:“昔者,尧荐舜于天而天受之,暴之于民而民受之。”这里孟子围绕的到底是“天下由天”还是“天下由民”的问题,强调的是天下由民,就是天下由人民来选择。

三、孟子对“荐之于天而天受之,暴之于民而民受之”的解释

1.孟子首先说明什么是“天受之”和“民受之”。孟子认为“使之主祭而百神享之,是天受之”和“使之主事而事治,百姓安之,是民受之”,意思分别是让他主持祭祀而百神享受了祭祀,就是上天接受了他;让他主持事情,事情处理得很好,而百姓安于他的治理,是百姓接受了他。

2.运用舜的实例来说明自己的观点:“天与之,人与之。”舜给尧打理政务二十八年,不是人力所为的,是上天的意旨。尧去世后,舜并没有马上继承尧的大位,而是搬出国都,天下的诸侯都去朝拜舜,而不是朝拜尧的儿子丹朱。民众不歌颂尧的儿子丹朱而歌颂舜,孟子认为这是天意。最后舜回到国都继承了尧的大位。同时,孟子认为如果舜直接占据尧的宫殿,逼迫尧的儿子丹朱,就是篡夺天下。

3.用《泰誓》中的话“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来突出民心的重要,也就是“民之所欲,天必从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