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历史遗存与文化记忆

历史遗存与文化记忆

时间:2022-12-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案头置放着《收藏前童》的目录和部分书稿,是编者蒋善学先生寄来的。历史遗存是可以收藏的。大至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小至一个地区,一个村落,都有属于自己值得珍藏的历史遗存与文化记忆。查阅《宁海县志》,前童古镇的水来自村西南的白溪。尤其是人的集体记忆,或称之为文化记忆,则是不可再生或最值得珍藏的瑰宝。

《收藏前童》:古镇前童开发资料集,由中共前童镇委员会和前童镇人民政府印行。

案头置放着《收藏前童》的目录和部分书稿,是编者蒋善学先生寄来的。这些天我从文章目录的曲巷深院走过,从书的页码和青石板小街两侧门牌走过,从标题和张贴着春联与“福”字的墙弄,从镌刻着古老图案的石坊照壁走过。一行行灵动的文字如活水穿屋入户,流淌着天光云影,古色古香;水渠中一尾尾活泼的游鱼似乎在抬头看我,是哪里来的不速之客?墙院里则飘来阵阵槐花和栀子花香味,那是一些精彩的段落和章节。随手翻阅,推开半掩着的门扉,穿越时光隧道,走进历史一隅,生长着青苔的院落,花木掩映,竹椅板凳,藤萝盆景,间或能够瞥见盘绕高髻的前清老太,民国年间垂挂长辫子的姑娘,看一眼就忘不了。燕子年年春天飞来,换了许多代,垒了许多巢,不知它们姓谢还是姓王?这部书稿有书序,有通讯,有散文随笔,还有大事记,长长短短,林林总总,如同这古镇的桥亭池碑、戏台祠堂、蓬门绮户,时空错综,不知其间发生过多少故事,悲欢离合,阴晴圆缺,人世沧桑,一言难尽!

这是一卷浓缩的依旧散发魅力的鲜活历史,这是一处正在重修的充满古风民俗的珍贵遗存。历史遗存是可以收藏的。它包括物质与精神两个层面,或可称之为文化记忆,从甲骨文到万里长城,从《易经》到印刷术,从风水舆地到名人事迹,都是文化记忆的密码。“秦时明月汉时关”,被王昌龄收藏了;“折戟沉沙铁未销”,被杜牧收藏了;“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被苏东坡收藏了。大至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小至一个地区,一个村落,都有属于自己值得珍藏的历史遗存与文化记忆。我案头的这份书稿,又一次把我带回四十年前特定的历史时空。不知道是必然,还是偶然,是我收藏了前童,还是前童收藏了我?那值得怀念和牵挂的山山水水与日日夜夜已成为我生命难以割舍的一部分,珍藏在记忆里了。

1970年早春二月,风还有点冷,我第一次走近这已经屹立八百余年的古镇。春节刚过不久,田野开始返青,山色在乳白的云朵与岚气里绿得可爱。到了村口,穿过市井,迎面是一幅幅打开的风俗画卷。绿树青砖,潺潺流水,鸡鸣犬吠声中升起袅袅炊烟,性急的杏花、李花开了一片,阳光斑驳,恍若仙境。那时“文革”尚在进行,这里除墙壁上书写着流行的标语外,似乎没有太大改变,村民们照常在田间劳作,准备春耕。我在县城刚结束“斗、批、改”,被派遣到村里中学教书,有了一席栖身地,简直就是到了桃花源。古镇前童比陶渊明笔下的那个村庄似乎要大许多,也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留给我印象最深的还是环村绕屋清澈的水渠,水随路转,人伴水行,《老残游记》里写的“家家流水,户户垂杨”,我算是找对地方了。

查阅《宁海县志》,前童古镇的水来自村西南的白溪。白溪,或称白渚溪,发源于天台华顶山北麓,流经半个宁海,长约55公里。李白诗云:“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接天连云的天台山是仙山,流珠泻玉的白溪水是仙水,难怪前童成为一方得天独厚的风水宝地。按中国传统风水学的观点,水是选择吉地的第一要素,“未看山,先看水”“得水为上,藏风次之”“水积如山脉之住,水流如山脉之动”……山水又是人类的第一个审美客体。宋人王观《卜算子》词云:“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以山水喻人,山眉水眼,贵在传神。前童的先人早在八百年前就慧眼识珠,选择这片山水佳胜处卜宅定居,繁衍生息,并且把来自天台山的白溪水引入村里家家户户,让聪明灵秀世代绵延传承,终于形成这人气集聚、车马辐辏、几千户巨镇的宏大格局,虽经历八百年风雨沧桑,依旧生机盎然,丁口兴旺,民风淳朴,市廛繁荣!尤其难能可贵的是青山不改,绿水长流,它见证并较好地保存了历史的这一段渊源文脉和这一方风水气场。老子说:“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孟子说:“吾善养吾浩然之气。”庄子说:“气变而有形,形变而有生。”水融注则内气聚,气可以载道,可以明志,可以体性,当然更可以化物。一个地方只要具备好的气场,便会天地人和,吉祥平安。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人也养一方水土,我是相信自然气场对人的影响的。据郑仲晔先生的文章称:前童人以诗礼耕读传家,宋元明清四代有234人中科举,101人授封例职世职。前童多读书人,多能工巧匠,竹木土石物尽其用,百工手艺精益求精。2009年我旧地重游,保护前童古镇的文件已经下达,整修工程正在展开。我仔细审视工程修复方案,从整体布局、院落设计到单元组合,无不大方、得体、精美、有序。一门楼、一山墙、一挑檐、一照壁,都寓对称变化之玄奥;一天井、一雕窗、一假山、一楹联,皆极美轮美奂之工巧。据说当年整个村庄就是按伏羲八卦阴阳五行设计,藏风聚气,藏龙卧虎。按现代科学“场”的理论解释,是由于处在适当的位置,有着一定的量和轨迹,使各种相互作用达成动态平衡,上合天道,下协人心。那些施工匠人大都是童氏宗族后裔,心通灵犀,各怀祖传绝艺。其中一位是当地知名的根雕艺术家,拥有多种证书与奖状,曾远赴欧美;在他的工作室里,满目琳琅,经过巧手摆弄,枯木朽株都奇迹般复活,千姿百态,惟妙惟肖。真可谓天不绝斯文,童氏后继有人了。

我觉得历史遗存应包括自然遗存与人文遗存两个方面,一为感恩天地,二为感恩祖先。中国是当今世界历史文化遗存最丰厚的国家之一,五千年悠久的历史曾经辉煌过多少可歌可泣可圈可点的故事。薪尽火传,发扬光大,是一代代中国人责无旁贷的光荣天职。可是,自上世纪以来,从“五四”打倒孔家店到“文革”破四旧,不知有多少历史文化遗存遭到破坏,多少古迹、文物、典籍、珍宝,或被禁、被毁,或被付之一炬,殃及自然山水,甚至斩断历史文脉……而人之所以为顶天立地大写的人,就在于人能记忆,有心智,会思考。不知经过多少年的进化,人类才栽培出智慧之树,结成记忆之果,一切文明进步、科技创新哲学思维、艺术灵感都有赖于大脑的记忆贮存,记录于文字,彪炳于史册。尤其是人的集体记忆,或称之为文化记忆,则是不可再生或最值得珍藏的瑰宝。大爱无疆,每个人都爱自己的国家、民族、乡土,而文化记忆则是这些爱的原生态与集合体。闻一多先生上世纪30年代在海外对祖国说:

你降伏了我!你绚缦的长虹——

五千多年的记忆,你不要动。

如今我只问怎样抱得紧你……

你是那样的横蛮,那样美丽!

我追问青天,逼迫八面的风,

我问,拳头擂着大地的赤胸。

总问不出消息;我哭着叫你,

呕出一颗心来,——在我心里!

这是闻先生满含着热泪写的。如果他心里没有中华五千年文明,没有孔孟老庄墨翟荀卿灿若河汉的典籍,没有黄山黄河长江长城,没有指南针造纸术印刷术火药,没有汉唐文明丝绸之路和故都长安洛阳北京杭州,没有屈原司马迁李白杜甫关汉卿以及那位旷绝古今写《红楼梦》的曹雪芹……他能捶胸顿足写出如此感人肺腑的爱国诗篇吗?由此可以推论,一个国家或民族如果失去文化记忆,哪里还说得上什么信仰与坚持、光荣与梦想、伟大与骄傲、振兴与崛起?人只有懂得过去从哪里来,才知道未来往何处去;只有牢牢记住前人栉风沐雨、筚路蓝缕的创业史,并且像爱护自己的眼珠那样保护这些历史遗存,才能满怀信心走向未来,去开创更加光辉灿烂的明天。从这个意义上说,一个民族之心魂就是这个民族的文化记忆!

近些年倡导科学发展,建设和谐社会,人们对于环境生态与文化遗产的保护逐步取得共识。可是,还常常能在一些旧城区的墙院看到触目惊心的“拆”字,百年古宅、名人故居被拆除的消息也时有所闻。几年前,宁海前童这座千年万人古镇也有个“改造”规划,一些明清古宅即将被问斩处死。幸赖有心人大声疾呼“刀下留人”!书中报道的杨古城就是其中一位传奇人物,前童古镇这才得以起死回生,列为文保单位,冠名“历史文化名镇”,出现“前童旅游公司”挂牌、“百车会前童”“万人空巷闹元宵”盛况

阅读至此,不觉眼眶湿润,仿佛重温旧梦,又回到那一条条耳熟能详的街巷,一处处曾经拜访过的古宅,沿路沟渠的流水依旧清澈如许,可留下我当年的面影?沟里活泼的游鱼可还认识我?往事并不如烟,我毕竟也喝过一年前童的水,吃过一年前童的五谷杂粮啊!

要感谢“铁肩担道义”的杨古城先生,感谢“妙手著文章”的前童父老乡亲,感谢省、市、县、镇各级领导以及新闻媒体,是你们抢救、保护了这座千年古镇的历史遗存,也收藏了多少代人积淀的文化记忆。

更要感谢前童这一方绿水青山、皇天后土。前童人生于斯,食于斯,劳作歌哭于斯,荟萃士农工商,传承血胤文脉,钟灵毓秀,源远流长。还要感谢这部书的编者蒋善学先生,为前童古镇又增添一份新的收藏。这不仅是一卷方志文汇,也是一部旅游指南。时间虽不可逆,记忆却是可逆的。观光览胜只需一两天时日,由此入门,却可以思接百代,神游千载,去拜谒这一处山川神祗、往哲前贤,以获取更多的文化记忆,收获更在书外。

正当本书出版之际,惠蒙不弃,嘱我这个他乡的前童人写序。仓促成篇,有些要说的话已写入2009年的那篇《山水前童》里了。山偎水依,山萦水绕,牵挂无已。唐人常建有两句诗,很能表达我此时此地的心情:

故人家在桃花岸,直到门前溪水流。

壬辰春日于浙江海洋学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