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传统文化的衰落与遗存

传统文化的衰落与遗存

时间:2022-03-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虽然在其社会化早期完全处于民族文化氛围中,后继的社会化过程也离不开来自家庭和民族传统的熏陶与影响,但基于其成长环境不再是单一的、民族的,在裕固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方面所尽到的责任远不如前几代人。空间与文化是相联系的,裕固族传统文化是在世代的草原环境、放牧生活中生成展演的,牧区的生活环境是和裕固族传统文化的底蕴相一致的,牧业生产生活方式基础上的文化表现形式在牧区的生机与活力较新搬迁的农区强烈。
传统文化的衰落与遗存_中国民族学·第12辑

(四)传统文化的衰落与遗存

由于当地草原生态持续恶化,畜牧业生产的经济效益差,而种植业又因为价格方面的不利因素也无利可图,(6)青壮年劳动力大量外流,从事畜牧业生产的劳动力年龄老化。这是当地牧区目前最大的社会问题之一。贺卫光先生在其研究中已注意到2000年左右,实际生活在明花区的人口以未成年人和老年人居多。(7)因为村上没有中小学校,青少年在中小学求学期间,已经脱离了他们熟悉的成长社区,很多学生都是在远离家乡的乡上或者县城读书,早早与汉族同学和老师相处,完成个人学业以后,又因家乡地不养人而步入外面的世界闯荡。虽然在其社会化早期完全处于民族文化氛围中,后继的社会化过程也离不开来自家庭和民族传统的熏陶与影响,但基于其成长环境不再是单一的、民族的,在裕固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方面所尽到的责任远不如前几代人。牧区的老人实际上更多地担负着民族传统文化的坚守者和活载体的角色,即便是中年一代也感叹自己在民族文化方面承接的东西不似老一辈那样丰富完整。

空间与文化是相联系的,裕固族传统文化是在世代的草原环境、放牧生活中生成展演的,牧区的生活环境是和裕固族传统文化的底蕴相一致的,牧业生产生活方式基础上的文化表现形式在牧区的生机与活力较新搬迁的农区强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