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

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

时间:2022-02-2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在夫子庙文德桥南面,三国时孙吴的卫戍部队驻此,因官兵皆身穿黑色军服,所以其驻地被称为乌衣巷。由于避让孙陵岗,孝陵神道随地势而转折,在历代帝陵建筑上独树一帜。
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_江苏地域文化导论

二、 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

(一) 南京历史文化遗存

1. 石头城

在今清凉山后,南北长约3000米。此城原为楚威王的金陵邑,筑于楚威王七年(前333),已有2300多年的历史。石头城基础遗迹为赭红色,内有大量河光石,一般高出地表0.3~0.7米,最高处为17米,系自然山岩凿成。其西端有一段长达里许的赭红色砾岩构成的峭壁,历尽江水冲刷,岩壁凹凸不平,酷似鬼脸,故人称鬼脸城。城以石头山为范围,因山为城,凭江为池,历代帝王都以此为守卫南京的屏障。六朝时代为石头城鼎盛时期,至唐初开始废弃,明代定都金陵后,古石头城即被包融于南京城垣之中了。

2. 朝天宫

是江南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好的一组古建筑,占地面积3万多平方米,依山而建。朝天宫的历史可上溯到公元前5世纪,在今朝天宫所在的冶山上就曾建有南京最早的城邑之一——冶城,此后历朝历代,均在此地建有名楼佳构,成为名士登临之地。现在的朝天宫整组建筑分为三列,当中是文庙,东侧为江宁府学,西侧为卞公祠堂。

3. 夫子庙

即孔庙,是供奉和祭祀孔子的地方,始建于宋代(1034),位于秦淮河北岸的贡院街旁。夫子庙以庙前的秦淮河为泮池,南岸的石砖墙为照壁,全长110米,是全国最长的照壁。六朝时期,夫子庙地区已相当繁华,乌衣巷、朱雀街、桃叶渡等处,都是当时高门大族所居。在明代,夫子庙作为国子监科举考场,考生云集,因此这里集中了许多服务行业,与此同时,青楼妓院也应运而生。每年农历正月初一到十八,夫子庙都要举行灯会,热闹非凡。在夫子庙文德桥南面,三国时孙吴的卫戍部队驻此,因官兵皆身穿黑色军服,所以其驻地被称为乌衣巷。乌衣巷地处秦淮河畔,是六朝有名的商业区和王公贵族的住宅区。

4. 明城墙

最初称为“应天府”城,是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下令修建的。从1366年到1386年,历时21年始建成。明城墙以花岗石为墙基,用巨砖为墙,每砖侧均有造砖者的府县官衙和年月日,规格一致。砖与砖之间用石灰桐油、糯米浆等灰浆黏合,十分坚固,600多年来,虽历经风雨沧桑,巍然屹立。南京城墙全长35267米,有城门24个,保存比较好的有聚宝门(今名中华门)、玄武门、中山门等。

5. 鼓楼

位于南京鼓楼广场西侧的鼓楼岗上。鼓楼岗海拔约40米,鼓楼高约30米,共约70米。鼓楼居市区中心,登临鼓楼之上举目四望,金陵秀色,尽收眼底。鼓楼始建于明洪武十五年(1382),建筑面积约880平方米,其规模之大为国内罕见。

6. 大钟亭

在鼓楼的东北角。这里原有一座明代钟楼,内置两口大钟,一立一卧。清康熙年间,钟楼倒塌,立钟被毁,卧钟幸存,半陷于土中。太平天国建都南京,曾想熔化,但因钟身太大,无法回炉。清光绪十五年(1889)重新建亭悬钟,大钟亭始名于世。

7. 明孝陵

是明太祖朱元璋的陵墓,也是我国古代最大的帝王陵寝之一,至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认为世界文化遗产。明孝陵位于钟山南麓独龙阜玩珠峰下,背靠钟山,面临平川与前湖,自洪武十三年(1380)兴建,至明永乐三年(1405)建成,整个工程历时25年之久。明孝陵整个神道呈弯弓形,弓腹环抱一座小山,旧名孙陵岗,三国时东吴孙权的墓就在山上。后来孙陵岗广植梅花,更名为梅花山。由于避让孙陵岗,孝陵神道随地势而转折,在历代帝陵建筑上独树一帜。这种建筑设计的特点是蕴厚含蓄,藏而不露,使人不能一目了然,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

8. 浡泥国麻那惹加那国王墓

位于雨花台西安德门外铁心桥镇向花村乌龟山南麓。浡泥国位于南洋第一大岛——今加里曼丹的北部,首都在今文莱城。加里曼丹岛历史上被称为“婆罗岛”、“婆罗洲”,“婆罗”二字,就是由“浡泥”转音而来。朱元璋定都金陵后,于明洪武三年(1370)8月主动派出都察院御史张敬之、福建行省都事沈秩出使浡泥国。第二年8月,浡泥国王马合谟沙派出专使,随同张敬之等同来我国回访,祝贺明王朝的建立,朱元璋盛情款待。明永乐三年(1405)冬,麻那惹加那接任王位后,先派特使来华进献土特产,受到了明王朝友好接待。访华使者回国后不久,国王麻那惹加那就亲率包括王后、子女及弟妹近臣在内的150多人的庞大代表团来华访问。明永乐六年(1408)8月,访华团来到了明王朝首都应天(今南京),永乐皇帝朱棣在内宫华盖殿宴请了麻那惹加那,接着又在奉天门(今明故宫午朝门公园)举行国宴,并赠送其大量的礼物。浡泥国访华代表团在南京活动一个多月,麻那惹加那国王不幸染疾。明成祖朱棣每天派国医诊治,昼夜不断,又派皇亲、重臣探视。同年10月,麻那惹加那国王病情恶化,弥留之际嘱咐王后务将“体魄托葬中华”,以示谢意。

9. 明故宫遗址

是北京故宫的蓝图,由皇城与宫城两部分组成,合称皇宫。明故宫殿宇重重,楼阁森森,雕梁画栋,万千门户,气势恢宏,曾作为明初洪武、建文、永乐三代皇宫,长达53年之久。都城北迁后,南京明故宫渐趋冷落,自然损坏严重。到了清代咸丰、同治年间,由于太平军与清军的作战行动,明故宫又经受了一次较大的破坏,除了地下埋藏的石构件基础外,只剩下一片残垣碎瓦的废墟。今天在明故宫的遗址上建起了明故宫广场和午朝门公园。现存的地面遗物有:午门、东华门、西华门、内外五龙桥,刻有云龙鸟兽浮雕的石壁、石狮、石缸、石鼓等。

10. 甘熙故居

甘熙,字元焕,祖籍安徽歙县,其宅第又称“九十九间半”,位于南京城南中华路南捕厅15、 17、 19号。建筑均为砖木结构,左右两组各为五进的深宅大院,规制整齐,现存九十九间半。在南京现有私人住宅中,甘熙故居是规模最大、保存最好的一座晚清住宅建筑群,现为南京市民俗博物馆所在地。甘熙故居内原有“津逮楼”,为南京最大的私人藏书楼,当时有“甘氏津逮楼所藏之富甲于金陵”之说。

11. 总统府

位于南京长江路292号,这里原是太平天国天王府,晚清又把这里重建为两江总督衙门。天王府西花园的西侧有幢西式平房,原系清末两江总督端方的私人花厅,共7间。1912年元旦,孙中山在这里就任临时大总统,将此作为总统办公室和会议室。西花园东北侧的一座中式楼房,后称“中山堂”,是孙中山先生的卧室、餐室和浴室,楼下是警卫人员的住房。国民党统治时期,天王府一度成为蒋介石的办公处,后又改为总统府。

12. 中山陵

坐落在南京东郊紫金山第二峰小茅山南麓,东临灵谷寺,西毗明孝陵。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在北京逝世。遵照他生前安葬在钟山的遗愿,著名建筑师吕彦直设计的自由钟形(即铎形)陵墓建筑方案中标。所谓“自由钟”形方案,是根据孙中山先生一再强调的“唤起民众,以建民国”的警言设计的,寓“木铎警世”之意。陵墓坐北朝南,依山而筑,由南而北沿中轴线逐渐升高,依次为广场、石牌坊、墓道、陵门、碑亭、祭堂、墓室,面积共8万多平方米。从空中俯视中山陵,整个建筑群恰似平卧在碧绿绒毯上的警钟:山下孙中山铜像是钟的尖顶,半圆形广场是钟顶圆弧,而陵墓顶端墓室的穹窿圆顶,恰似圆形的钟摆锤。中山陵陵园总面积约8万多平方米。陵园建筑以民族传统风格为主,同时也巧妙自然地融合了西方近代建筑艺术的精髓,整个陵园采取传统的中轴线式排列,建筑群协调统一,浑朴自然,被誉为“中国近代建筑史上的第一陵”。

13. 雨花台

位于中华门外。雨花台高60米左右,长约3.5公里,方圆约2平方公里。雨花台可分为三个部分:东岗、中岗、西岗。东岗又叫梅岗,因东晋梅赜率部驻扎而得名,江南第二泉在此。中岗为明首都的外郭凤台门所在,故曰凤台岗,革命烈士陵园建于此岗。西岗在明首都外城安德门外。雨花台山岗上,布满了五彩斑斓、玲珑剔透的小石子,所以三国时被称为石子岗,那些石子“石中生花”,人们视若珍宝,因此雨花台又有玛瑙岗、聚宝山之称。山上的五彩石子被称为雨花石,同时还有一些美好的传说,雨花台以此得名。1927年,蒋介石叛变革命,大肆屠杀共产党人和爱国志士,从此雨花台变成了反动派杀害共产党人的刑场。据不完全统计,从1927年至1949年的20多年间,牺牲在雨花台和南京监狱的共产党人以及各界进步爱国人士达10万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在此修建了烈士陵园以示悼念。

14. 天妃宫与静海寺

均位于今挹江门外绣球公园的北面。天妃宫建于明永乐五年(1407)。郑和第一次下西洋回国后,明成祖朱棣为答谢妈祖海神保佑航海安全的“功绩”,赐建“龙江天妃宫”,并亲自撰写为天妃歌功颂德的天妃宫碑碑文。郑和将海神天妃作为他的精神支柱,在以后的六次下西洋出航之前及归航之后,都要专程前往龙江天妃宫祭祀妈祖。

静海寺是永乐九年(1411)明成祖朱棣为纪念三保太监郑和下西洋平安归来而敕建的佛寺。朱棣以海外平服,四方无事,而赐寺名“静海”。但朱棣不会想到,这显示国威、表明太平的静海寺,后来竟成为议定丧权辱国的《江宁条约》(即《南京条约》)的地方。静海寺写下了我国古代的文明与辉煌,也记录了近代的落后与耻辱。在新近修复的静海寺内,南京人民捐铸了一座警世钟,时时昭示后人,莫忘国耻。

(二) 镇江历史文化遗存

1. 西津渡古街

位于镇江城西的云台山麓,是镇江市文物古迹保存最多、最集中、最完好的地区,也是镇江历史文化名城的“文脉”所在。这里共有文物保护单位12处。西津古渡依山临江,风景峻秀,李白、孟浩然、张祜、王安石、苏轼、米芾、陆游、马可•波罗等都曾在此候船或登岸,并留下了许多为后人传诵的诗篇。

西津渡古街全长约1000米,始建于六朝时期,历经唐宋元明清的建设,留下了如今的规模,因此整条街随处可见六朝至清代的历史遗迹。西津渡,三国时叫“蒜山渡”,唐代曾名“金陵渡”,宋代以后才称为“西津渡”。这里原先紧临长江,滚滚江水就从脚下流过。清代以后,由于江滩淤涨,江岸逐渐北移,渡口遂下移到玉山脚下的超岸寺旁。当年的西津古渡现在离长江江岸已有300多米距离。西津渡是当时镇江通往江北的唯一渡口,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地位,自三国以来,这里一直是兵家必争之地。古街上现存的建筑多为明清时期的遗迹,砖木结构,飞檐雕花的窗栏一律油漆成朱红色,给人以“飞阁流丹”的感觉。

2. 丹阳南朝陵墓石刻

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石刻巨兽造型丰伟,姿势如踞,代表了南朝石雕艺术坚实、浓厚、雄秀、优雅的风格。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