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以阿赖耶识来观察

以阿赖耶识来观察

时间:2022-12-1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唯识论将意识分为三种:藏识、意识(末那识)和了别识。第八识与第七识、第六识的不同之处,是没有审察、思想、了别作用,《唯识三十颂》谓之“不可知执受”。第八识无思量、了别的观察、思维、认识作用,故与其相应唯有“舍受”。在《唯识三十颂》说:“相应唯舍受。”所以说,所谓“人生如梦,必须要以第八识真如来观察”是违背唯识论的无稽之谈。

以阿赖耶识来观察?

萧平实说:“人生如梦,必须要以第八识真如来观察。”这在懂唯识理论的人看来,也是十足的大笑话。

唯识论将意识分为三种:藏识(阿赖耶识)、意识(末那识)和了别识(第六意识)。阿赖耶的功能是储藏染净种子,生化万物;第七识末那依于八识,并执八识为“我”而“恒思量”,即相续不断地思量“我”与“我所”;第六识为了别识,“了”为明了,“别”为分别——即认识、区别的能动作用。第八识与第七识、第六识的不同之处,是没有审察、思想、了别作用,《唯识三十颂》谓之“不可知执受”。第八识无思量、了别的观察、思维、认识作用,故与其相应唯有“舍受”。在《唯识三十颂》说:“相应唯舍受。”所谓“舍受”,就是缺乏明显感觉的中性感受,是一种无分别的朦胧状态。所以说,所谓“人生如梦,必须要以第八识真如来观察”是违背唯识论的无稽之谈。“真如”一词在佛教经论中无一例外地指不生不灭的“法性真如”、胜义谛,属无为法,无任何作用,是不变的常法;如果有作用,就成为有为法、无常法。本来第八识没有了别、认识作用,因为在第八识的相应心所中无“五别境”,故无智慧,不具观察分辨能力,但萧氏把无认识作用的第八识和无为真如法性视为一体,又把观察认识的作用加在上面,就变成了一个充满矛盾的妄言邪说。这样的说法,在佛教理论中找不到,只能在以胡编瞎说为能事的萧平实自造的“经典”中去寻找。

还有,对“人生如梦”的理解,不需要故弄玄虚,说什么“必须要以第八识真如来观察”,凡是有理性的人,用第六识的一般性思辨都能认识到“人生无常,虚幻如梦”这个十分简单的道理。这个简单的道理,对那些不会思考,只会迷信的一般邪教徒来说,也许理解太难,才有他们的“导师”如此假作高深地进行说明。连“人生如梦”这句话的意思都觉得高深难解,需要什么“真如”智慧之类的东西去观察,那么,需要用精细思辨和圣地现观智慧去体认的许许多多深层之理,更是无法接近了。处于这样一个极低认识层次上的学佛之人,连世俗思维层次上的真确认识的关都过不了,需要用虚伪妄念去蒙混过关,怎么会产生真正的“开悟”并获得圣地“道种智”呢?连世俗真理关都过不去,若能冲出世间顶,通过见道圣地真智关的话,就等于说“小学语文、算术考不及格的人,能通过博士生考试”。这句话可信吗?若不可信,那么,在萧平实的弟子中“有一百五十多人己开悟”这句话可信吗?在一般的知识层面上尚不具备一种清晰无矛盾的思路,连使用概念的周遍与否,是特称判断还是全称判断都分不清楚,就想谈哲学,想和别人进行辩论,说大言不惭的话。对此,我们感到可笑的同时,也深感其人的可怜可悲。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