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尊经崇道隋唐积累大量文献

尊经崇道隋唐积累大量文献

时间:2022-12-1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到了隋代,结束了南北朝分裂的局面,国家逐渐趋于稳定。敢有毁坏偷盗佛及天尊像岳镇海渎神形者,以不道论;沙门坏佛像,道士坏天尊者,以恶逆论。显然,隋朝官方对佛、道两教采取的是尊重的态度。这样的氛围,对保护道教文化遗产是有利的。唐朝道教倡行,道经的搜访与道藏目录的编纂规模甚大。如唐高宗时,尹文操编撰了《玉纬经目》,共收道书7300卷。唐朝官方大力提倡学习《老子》,道教盛行研究《老子》的风气。

三、尊经崇道隋唐积累大量文献

img211

隋文帝杨坚(图211)

到了隋代,结束了南北朝分裂的局面,国家逐渐趋于稳定。隋文帝杨坚(图211)崇尚道教,他登基后的第一个年号“开皇”就是采自道书。开皇二十年(600年),隋文帝下诏——

佛法深妙,道教虚融,咸降大慈,济度群品。凡在含识,皆蒙覆护,所以雕铸灵相,图写真形,率土瞻仰,用申诚敬。其五岳四镇,节宣云雨,江河淮海,侵润区域,并生养万物,利益兆人。故建庙立祀,以时恭敬。敢有毁坏偷盗佛及天尊像岳镇海渎神形者,以不道论;沙门坏佛像,道士坏天尊者,以恶逆论。

显然,隋朝官方对佛、道两教采取的是尊重的态度。这样的氛围,对保护道教文化遗产是有利的。隋代道书得以集大成,靠的就是这种宗教政策,因此才有四卷《隋朝道书总目》的问世。唐代编写《隋书·经籍志》,即以此为依据。

唐朝道教倡行,道经的搜访与道藏目录的编纂规模甚大。如唐高宗时,尹文操编撰了《玉纬经目》,共收道书7300卷。唐高宗李治在乾封二年(667年),追号老子为“太上玄元皇帝”,将道教的老祖宗捧上了天。

唐代不仅老子的地位高,庄子的地位也急剧上升。唐初道士成玄英(图212)依郭象《庄子注》作疏,在其“序言”中说——

img212

成玄英(图212)

夫《庄子》者,所以申道德之深根,述重玄之妙旨,畅无为之恬淡,明独化之窈冥,钳楗九流,括囊百氏,谅区中之至教,实象外之微言者也。

成玄英不仅对庄子的学术地位给予极高的评价,而且在疏义中,从重玄、恬淡、独化等方面,充分发挥庄子的思想,使之与宗教超脱相结合。这一研究成果和思想导向,对当时道教教理的发展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如司马承祯在所著《天隐子》中,称自己“归根契于伯阳,遗照齐于庄叟”,明确阐明了秉承老庄思想的意愿。

img213

唐玄宗李隆基(图213)

唐玄宗李隆基(图213)继位后,即于先天年间敕令京都史崇玄等各观馆法师学士40余人,以京中藏内2000余卷道书为据,稽其本末,撰其音义,编成《一切道经音义》,同时还撰写了《妙门由起》6篇。开元二十五年(737年),开始在全国范围内推崇玄学,要求读书人习《老子》、《庄子》、《文子》、《列子》,以玄元庙为据点,立玄学博士,每年依明经举。开元二十九年(741年),下诏求精通《道德经》、《庄子》、《文子》、《列子》的学者,并将上述道家著作都号为“真经”。

唐朝官方大力提倡学习《老子》,道教盛行研究《老子》的风气。老子的虚无之道和仙道的有形长生,毕竟是一对矛盾。虽然不少有学问的道士在努力调和这种矛盾,但还是无法彻底解决这个问题。勉强的解释是:老子之道超越时空,超越形色,如果能够虚寂空无形神,便就与无生无死的“道”冥契——也就能得道成仙、长生不死了。道经中凡是谈到“合德”或者“合真”的,就是将修道的理论落实到了长生信仰上,在承认“道”之虚无的前提下,将形神会同于一体。

img214

李靖(图214)

唐朝的不少文官武将,都崇尚老子之学,研习道教之术。文官如唐初太史令傅奕、被唐太宗誉为“镜子”的魏征等,都曾当过道士;唐玄宗时的宰相陈希烈以及尹知章、张亮、李泌、李位等,或精通老庄,或好谈神仙诡道。武将如唐初名将李靖(图214)、被誉为“有唐之良将”的李抱真等,都好方外之学。

唐朝还有不少精通《庄子》的道士。如被尊为“药王”的孙思邈(图215),“善谈庄、老及百家之说”,还注有《庄子》。白履忠的《三玄精辩论》,张志和的《玄真子》,文意与《庄子》一脉相承。《庄子·养生主》认为——

img215

孙思邈(图215)

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也,古者谓是帝之悬解。

这是说,人的生命悬系于天帝,如果不为生死之变所烦恼,任凭肉体像木柴一样烧成灰烬,让精神没有寄托而游于太虚,那么悬系于天帝的生命就可以得到解脱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