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吸引力的现状考察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吸引力的现状考察

时间:2022-12-1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作为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理论成果,在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不同时期,其吸引力状况不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吸引力得到理性彰显。对此,一些学者认为,当前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吸引力严重弱化,甚至出现认同危机;还有学者对多元文化背景下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主导地位过于乐观,认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具有较强的吸引力,民众的认同度高。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作为中国的主导意识形态,其强大的吸引力不仅影响个体在政治生活中的行为取向,也影响着社会群体赖以集体行动的价值理念,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对党的忠诚、信仰、服从的思想基础,进而形成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心理和价值认同。这是中国共产党获得政治认同、赢得人心向背的最原始、最持久的因素,是推动和保证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强大力量;反之,如是这种吸引力不断弱化,则会造成广大人民群众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认同危机,进而是对执政党的不认同,甚至会引发社会动荡。

理论的吸引力既不是一劳永逸的,更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历史的,具体的。理论的吸引力是一个不断变化的动态过程。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作为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理论成果,在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不同时期,其吸引力状况不同。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发展与创新马克思主义,回答了“中国革命是一场什么样的革命”,“在中国这样落后的国家如何进行革命以及革命胜利后采取什么样的社会制度建立什么的样国家”等一系列问题。在理论上提出中国革命的实质与规律,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具有了理论的科学性与彻底性,从而使得毛泽东思想成为指导中国革命的理论武器。在革命理论的指导下,中国人民先后取得了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胜利,最终建立了新中国。特别是新中国的成立,结束了一百多年来的分裂、割据、混战局面,实现了国家和民族的空前团结和统一;推翻了国内“三座大山”的专制统治,中国人民从此站立起来了,开始了人民当家做主的历史新纪元。理论的科学性与指导实践的有效性,才使得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奠基篇——毛泽东思想成为我们党和国家的指导思想,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吸引力日渐增强。“文化大革命”时期,由于党对国内外形势的误判,加之个人崇拜之风盛行,具有科学性和彻底性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逐渐走向了非理性的极端,成为至高无上的神,虽然广大人民对共产党领导力的坚信和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从来没有动摇过,对革命领袖充满了强烈的爱戴之情甚至是顶礼膜拜之情,但这种貌似坚定的信仰最终演变为一种准宗教式信仰,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丧失了批判创新能力,其吸引力不足。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开始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在这一时期,经济变革取代政治分层,阶级斗争开始淡化,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吸引力也开始由意识形态和领袖魅力意识形态为主导向以经济绩效为主导,从单纯的盲目认同到理性认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吸引力得到理性彰显。

然而,经济发展对增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吸引力的推动作用并不是直接的、直线式的,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并没有能够及时地转化为对社会主义前途的信心和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坚定。一个严峻的事实是,包括马克思主义在内的一切崇高的理想和信仰被边缘化的倾向日益显现。对此,一些学者认为,当前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吸引力严重弱化,甚至出现认同危机;还有学者对多元文化背景下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主导地位过于乐观,认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具有较强的吸引力,民众的认同度高。事实上,这两种看法都有失偏颇,理论的吸引力是一个随着社会发展而不断变化的动态过程,对当前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吸引力问题要进行实事求是的辩证分析。为此,本章试图从经验研究的角度,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吸引力的基本状况进行尝试性的经验探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