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马克思在柏林大学时期是怎样的?

马克思在柏林大学时期是怎样的?

时间:2022-12-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836年10月,18岁的马克思乘坐邮车只身赶赴柏林。由于有许多马克思非常崇拜的著名学者在这里任教,所以在初进柏林大学时马克思听课十分认真,他不仅选修了许多法律专业的课程,还旁听了哲学、历史等其他专业的课程。在柏林大学里,马克思要比在波恩时还要勤奋刻苦得多,学习成了他生活的唯一内容和动力,也是他最大的人生需要和享受。但对于马克思来说,不读书是一种比生病更大的痛苦。

  青年马克思在去柏林之前回家乡度过了1836年的暑假。在这里,他与儿时的女友燕妮·冯·威斯特华伦再度相逢,并陷入热恋。1836年10月,18岁的马克思乘坐邮车只身赶赴柏林。这次他不像一年前去波恩时那样的快乐,那时他是怀着征服世界的雄心壮志离开特利尔的,而此时他的心情却非常矛盾。他既渴望学习知识,取得骄人的成绩,又舍不得与心上人分开。在长途旅行中,这种矛盾的心态绞得他情绪烦乱,坐卧不宁。

10月22日,马克思进入了柏林大学法律系。当时柏林有三十多万人口,是普鲁士王国的首府。城内除了林立的王宫、政府机构和众多的名胜古迹外,还有1家博物馆、1所科学院、1所大学、1所艺术学院、6所文科中学、3家大公共剧院、3家私人剧院和各类学校。柏林不但是一座享誉世界的历史文化名城,还是一座现代化的大都市。这里到处是雄伟壮观的高楼大厦,装点得豪华气派的大商场里摆放着来自世界各地的各式商品,街头车水马龙、熙来攘往。相比之下,特利尔和波恩简直就像是土里土气的偏僻乡镇。

柏林虽然是一座灯红酒绿的大城市,但柏林大学却完全没有波恩大学里那种奢华颓废的浮荡气息。这是一所校风极其严谨的世界名牌大学,拥有一流的教学设施、数百位著名的专家学者和二千多名大学生。马克思在柏林大学附近一个僻静的公寓里住了下来。柏林大学是哺育哲学家的摇篮,德国著名的哲学家大多都在那里任教,大哲学家黑格尔曾经在那里讲学达13年之久。虽然他已经去世5年了,但是他的学生还占据着许多讲席。伟大的哲学家费尔巴哈也是柏林大学的毕业生,他毕业以后在埃尔兰根大学任教。他曾经这样描述柏林大学:“无论在哪个大学都看不到这种对工作的热爱。这种对大学生的琐碎事情以外的事情的兴趣,这种对科学的吸引力,这种安静和肃穆,同这个劳动之宫比起来,其他大学就是不折不扣的酒馆。”

由于有许多马克思非常崇拜的著名学者在这里任教,所以在初进柏林大学时马克思听课十分认真,他不仅选修了许多法律专业的课程,还旁听了哲学、历史等其他专业的课程。一个学期过后,他发现一些教授其实徒有虚名,他们除了照本宣科地讲述一些老掉牙的旧理论外,毫无建树和创新。失望之余,他又像在波恩时那样,躲进租借的公寓里,埋头钻研自己喜爱的知识。只有少数几位有真才实学的教授讲课时才能在教室里看到他的身影。

这时的马克思同许多热血青年一样富有激情和幻想,具有理想主义和浪漫主义情调,并试图以诗歌这种主要属于青年人的形式把自己丰富多彩的内心世界表达出来。由于对燕妮的喜爱和想念,激发了马克思内心的情感,仅在第一年里,他就寄给燕妮三本诗集:《爱情集一》、《爱情集二》和《诗歌集》。马克思在柏林大学时期,还创作过剧本和讽刺小说。不过马克思的文学创作并没有得到父亲的支持,他自己也对这些作品持自我批评的态度,根本没有想过要拿出去发表。在文学的海洋中遨游了一段时间后,马克思又回到了社会科学领域,并以更大的激情和坚韧的毅力进行刻苦的攻读。大概从1837年下半年起,马克思把主攻方向转向了自己所钟爱的哲学,以他特有的顽强精神投入到了一场剧烈的精神搏斗之中。在柏林大学里,马克思要比在波恩时还要勤奋刻苦得多,学习成了他生活的唯一内容和动力,也是他最大的人生需要和享受。他的精力和工作能力是非凡的,往往能够同时干几件事情。例如,他能同时阅读研究几本著作并随时记下自己的心得和灵感。即便这样,他仍觉得时间不够用,为了能把挤出的更多时间用于读书,他甚至闭门谢客,几乎断绝了与外界的来往。他既不去游玩,也不交友应酬。有人提出要陪他去结识当地官僚界的同乡,都被他拒绝了。就连父亲托他去探望老朋友他也不愿意去,为此他受到了父亲的指责。其实,马克思只是觉得跟人闲聊会耽误学习的时间。这个时期是青年马克思发展道路上的一个重要阶段,一个充满兴奋、狂热和苦心探索的阶段。虽然他的世界观的形成还要走很长的一段路,但此时的他对这个世界已经有了自己的见解。

马克思在这一时期阅读的书籍非常丰富,大大超过了教授们布置的参考书的范围。在读书过程中,他对哲学问题的研究也越来越系统和深入了。他先后精心研读了康德、费希特、伏尔泰和卢梭等人的哲学思想。由于他用功过度,常常达到通宵不眠、废寝忘食的程度,因此身体再次受到了严重损害。1838年春天,他不得不听从医生的嘱咐到柏林附近的施特拉劳去疗养。

施特拉劳是一个美丽宁静的小渔村,是休息和沉思的理想之地,被大诗人海涅誉为能涤荡灵魂、冲淡茶水的施普雷河环绕着她匆匆地流过,像一条玉带伸向远方。船只在河面上穿梭往来,空气清新爽朗。河边有金色的沙滩,再往远处则是大片灌木丛和绿油油的草地,开放着各种不知名的野花,还有野葡萄等浆果点缀其间,姹紫嫣红、争芳斗艳。马克思在这里住了三四十天,他天天在河边漫步,有时也去河中划船,还同村民打过一次猎。几天过去后,他觉得自己的精神已有了较大的恢复。由于医生禁止读书,所以马克思来疗养时基本没带来什么书籍。但对于马克思来说,不读书是一种比生病更大的痛苦。而随着身体的恢复,这种痛苦便愈加强烈。于是他又开始读书了,读什么书呢?正巧手头有一部黑格尔的著作。这样,马克思在疗养期间第一次系统地研究了黑格尔的哲学思想。

初入柏林大学时,马克思也曾涉猎过黑格尔的著作,但由于黑格尔哲学是为普鲁士专制统治服务的官方哲学,在政治上是保守的,其文字又晦涩难解,所以马克思对它缺乏兴趣,没有进行深入的研究。当时的马克思偏重于钻研法律,但是他并不甘于只掌握支离破碎的知识和具体的法律条文,他希望把这些知识全部弄懂吃透,并抓住其精髓。但他很快就发现没有哲学作为武器,这一点是不可能达到的。于是他又对哲学产生了兴趣,并打算写篇有关法哲学方面的论文。这便是马克思走上哲学研究道路的最初的动因。当然,他之所以研究哲学也与他希望深刻认识当时充满矛盾斗争的现实生活有关。如果马克思此时遵循父亲的安排,循规蹈矩地学习法律的话,那么他将会轻而易举地成为一位著名的律师或法官,过上安安稳稳、富足殷实的生活。但他却走上了哲学研究的道路,这意味着他选择了一条艰难曲折的险径——沿途到处是悬崖峭壁、荒草荆棘,充满了危险和不测,只有那最勇敢的登攀者在付出巨大的努力和代价之后,才能到达胜利的顶点。马克思从此开始广泛地研读哲学著作,他先后研究了康德、费希特、卢梭和伏尔泰等人的思想,并企图把这些思想引入法学领域,以便能发现并建立起一套科学的法哲学体系。但他的一次次努力都失败了,最终他得出了一个结论,那就是主观唯心主义的哲学体系严重脱离实际。它的狭隘性和反科学性不能引导他有效地解决学术研究和现实社会中的问题。这样,马克思于1838年春天在斯特拉劳疗养地再次把目光转向了黑格尔,他利用这一空闲时间认真拜读了黑格尔的一些代表作,并写了大量的批注和摘要。在黑格尔的书中,马克思发现了一个令人振奋的新世界,特别是黑格尔关于自然、社会和精神世界总是处在不断运动、变化和发展中的观点给了马克思以巨大的启迪。

黑格尔的哲学体系是客观唯心主义,他把整个世界看作一个整体,而这个整体其实就是上帝的代名词。从这一点出发,黑格尔把普鲁士的封建专制统治和束缚人们思想的基督教说成是合理的、必然的。因此他得到了统治阶级的赞扬,他的哲学也被推崇为普鲁士的国家哲学,他去世的前一年,也就是1830年,他被当局任命为柏林大学校长。但是,这些短视的当局者并没有看到黑格尔哲学中的另外一面——埋藏在其保守体系中的丰富的辩证法思想。黑格尔认为,宇宙和人世间的一切都不是永恒存在的,没有一世不变的东西,万事万物都处在不断的运动、变化和发展之中。人类社会也是从低级到高级无休止地向前发展的。根据这个原理,普鲁士的封建专制体制当然也不是永恒的。可见,黑格尔哲学的体系是保守的,其方法论却是革命的。这一严重的内在矛盾决定了黑格尔学派迟早会发生剧烈的分化。黑格尔逝世后,由于国内各派政治力量的发展和矛盾的激化,黑格尔学派迅速地解体了。那些顽固维护封建专制制度的保守势力死抱住黑格尔哲学的体系不放,竭力为专制制度辩护,形成了黑格尔右派,即老年黑格尔派。而那些激进的革命民主主义者则利用黑格尔的辩证法批判封建制度、宗教和社会现实,形成了黑格尔左派,也称青年黑格尔派。青年黑格尔派命名的原因之一是由于他们的年龄大都在30岁以下,这两大学派之间的斗争不只是出于他们对黑格尔哲学的不同理解,实质上也体现了资产阶级与封建保守势力之间的尖锐对立。

马克思在斯特拉劳疗养间结识了青年黑格尔派的一些成员,并参与了他们的活动。当然,马克思转入青年黑格尔派也与他的大学老师爱德华·甘斯教授有一定关系。甘斯是黑格尔的得意门生,对黑格尔的辩证法思想理解很深,正是他生动的哲学课使得马克思对黑格尔哲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和深刻的认识。后来,马克思参加了青年黑格尔运动的中坚组织——博士俱乐部,这对他哲学思想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博士俱乐部是一个由持有青年黑格尔派观点的大中学教师和博士组成的学术团体,其成员依靠共同的信念和追求结成真挚牢固的友谊,参加这一组织的人必须具有相当高的才能和天赋。该俱乐部的精神领袖是柏林大学神学系讲师布诺·鲍威尔,他是一个学识渊博、思想激进的无神论者,写过《约翰·福音批判》和《新约福音批判》等著述。他主张当前的主要任务是把人类从宗教的压抑下解放出来,而只有自我意识才能完成这一任务。俱乐部的主要成员还有卡尔·弗里德里希·科本和阿道夫·鲁腾堡等人,这些人都是当时哲学论坛上的风云人物。他们经常在施特黑利咖啡店中聚会。由于这里距柏林大学只有几分钟的路程,热情的店主又为顾客们准备了不少开明的报纸和政治性刊物,因此许多大学生、教师和知识界人士都喜欢来这里聚会。作家弗里德里希·查斯于1846年在一本书里写道:“在施特黑利咖啡店里,柏林人为了议论种种新闻而汇聚在一起。在这里,诗人海涅一边津津有味地吃着夹馅蛋糕,一边创作他辛辣讽刺柏林上层社会的短嘲诗;在这里,20年代的戏剧评论家们写文章,评论使整个旧欧洲都为之倾倒的仲塔格的才华;在这里,青年德意志运动受到七月革命的影响而壮大起来;在这里,进行过关于黑格尔哲学的热烈争论;也正是在这里,青年德意志运动的思想成为过时的现象,而《哈雷年鉴》和《莱茵报》为他们的枪炮备足了弹药;在这里,柏林的新闻记者们给全德国的报刊撰写文章,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年轻的德国人民和新时代是在这里取得胜利的。”

马克思是博士俱乐部中最年轻的一位成员,其他人的年龄都比他大许多,而且他们在哲学研究领域已有所成就,确实值得马克思向他们学习请教。但他们很快就发现,这位新来的年轻人的思维不仅极其敏锐深邃,而且具有一种无畏的献身精神和无与伦比的感染力,所以他们很快就对他刮目相看了。他们在一起进行研究讨论,交流心得体会,马克思从中获得了不少知识和灵感。与此同时,他的言论和思想也极大地影响了这里的每一个人,特别是他对黑格尔哲学体系的精辟见解与以辩证的方法考察人类社会和精神世界的新思维都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推动了该俱乐部学术研究的不断发展。马克思对博士俱乐部及其成员的影响和推动作用是巨大深远的,俱乐部的一些成员多年后对此仍记忆犹新。科本用充满激情的语言赞叹道:“你是一座思想的仓库,一所大学!或者用柏林的土话说,你那聪明的头脑如同牛头一般大。”他还很坦率地承认,当时他是在马克思的指导下思考问题和写作的。

从保存下来的材料中可以看出,马克思在博士俱乐部的时间虽然不算长,但他已经以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深刻的批判精神成为俱乐部的精神支柱之一。人们已初步地认识到马克思是哲学界冉冉升起的一轮旭日,终有一天他将成为一位思想的巨人。同时,一些细心的人也发现,马克思的思想中已经有了许多与青年黑格尔派不同的东西。其中最显著的一点是:青年黑格尔派只是把辩证思想用于对宗教的批判并不去接触现实,而马克思虽然并不否认批判宗教的巨大意义,但他已经越来越企图用哲学武器去触及现实社会了。

自从马克思潜心钻研哲学以后,他就决心献身于科学研究事业,并决定毕业后到大学里任教。马克思的好友鲍威尔此时已到波恩大学任教了,并颇有影响,他希望马克思也到这里来共同发展哲学研究事业。因此,马克思希望毕业后能到波恩大学谋得一个副教授的职位。马克思违背了父亲当初为他制定的求学目的——到法律界服务。为此,父子之间发生了一场争执,双方各持己见。由于马克思陈述的理由非常充分,况且父亲也不是一个固执守旧的人,争论的结果是父亲十分不情愿地作出了让步,同意了马克思的选择。但是,父亲对马克思总是放心不下,担心儿子到现在还不知道将来该如何维持生计,他希望儿子至少能过上一个中产阶级家庭的生活。

1838年初,操劳了一生的父亲病倒了。5月,马克思接到母亲的急信后迅速赶回家乡,不久父亲就病故了,享年61岁。马克思怀着极其悲痛的心情把父亲安葬在山下的一块墓地里。父亲的去世给马克思带来了巨大的精神创伤。马克思一向视父亲为自己的启蒙老师和人生知己,自己有什么苦衷和心事都可以毫无保留地向他倾吐。对此,父亲总是会以一位谦谦长者的身份向他提出自己的见解和忠告,虽然有时言词比较严厉,但殷殷爱子之心和舐犊深情却溢于言表。而且父亲从来不会蛮横地干涉马克思的私事,其中包括他的个人抱负和婚恋问题。在马克思的心目中,这是一位天使般的慈父,是自己最亲密的长辈。父亲的去世也使马克思及其家人的物质生活出现了危机,母亲一人挑起了家庭生活的重担,用微薄的收入含辛茹苦地抚养着7个儿女。艰辛的生活使母亲迅速地衰老了,也使她的情绪变得很低落,她不能理解儿子为什么要致力于对生计毫无帮助的哲学研究上。而马克思此时虽然也想尽快完成学业,但他那力求完美的性格和强烈的自我批判精神却极大地阻碍了他这样去做。

1839年初,马克思开始准备他的博士论文。这个时期他的学习生活是非常艰苦的——学习任务大大地加重了,而生活费用却有所下降。因此,马克思尽量减少了不必要的社会活动和应酬,躲进自己的公寓里闭门不出,日夜埋头于书刊和稿纸堆中。这一时期,马克思把主攻方向放在了哲学史上,他用两年半的时间,全面研究了黑格尔的哲学,而后又系统地研究了古希腊哲学。例如,德谟克利特和伊壁鸠鲁的哲学思想、斯多葛学派和怀疑主义等。在博士论文中,马克思希望人们向古希腊的唯物主义哲学家们学习,坚决反对宗教迷信和暴政,向一切不公正的丑恶现象进行坚决斗争。他极其热烈地赞颂了伊壁鸠鲁反对宗教和黑暗腐朽势力的大无畏的战斗精神。博士论文是马克思大学时代寒窗苦读的心血结晶,全面体现了他当时的政治和哲学思想,并带有青年黑格尔学派思想影响的鲜明印记。他的论文表明,马克思对古希腊哲学和黑格尔哲学的研究已达到了相当高深的程度。

这一时期的马克思也已经成为了一位革命民主主义者和战斗的无神论者。他把哲学研究与对宗教和封建专制制度的批判紧密结合为一体,决心要像古希腊神话中造福于人类的普罗米修斯那样,冲破一切束缚和禁忌,冒着生命危险,探求真理、改造社会、实现自己为全人类的幸福而工作的崇高理想。

1841年春天,马克思完成了他的博士论文。但是当时在柏林大学进行论文答辩不仅程序相当复杂,而且还需要花费不少钱。另外由于形势的变化,反动保守势力此时已控制了柏林大学的讲坛。马克思不愿让自己的论文和学术观点受到他们的嘲弄和玷污,考虑再三,马克思决定将论文送到政治空气比较自由的耶拿大学。在那里,主持鉴定工作的哲学教授对这篇论文的观点和风格非常赞赏,认为马克思才智高超、见解深刻、学识渊博。于是未经进一步的考试,马克思便被授予了哲学博士学位。1841年4月15日,马克思终于拿到了博士学位证书,此时他年仅23周岁。博士俱乐部的朋友们都向他表示衷心的祝贺,并希望他在科研和社会领域继续奋斗,从而取得更辉煌的成就!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