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柏林工业大学概况

柏林工业大学概况

时间:2022-03-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后来,大学内部组织结构逐渐显示出以教师集团为中心的学院组织取代同乡会等组织的大学管理形式,形成了集教学与行政管理职能于一体的学者共同体。德国的大学在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成为世界上最重要的学术机构模式。德国现行大学制度的基本原则就是强调大学应享有更大程度的自治权,决策更加民主。从布拉格大学到洪堡大学改革的五百多年高等教育发展历程中,德国大学始终把技术与工程教育排

2.1.1 柏林工业大学概况

1.德国大学形成的历史、制度、观念及对柏林工业大学的影响

德意志地区的第一所大学是1348年仿效法国巴黎大学自治团体模式创建的布拉格大学。当时的大学是由封建邦国的诸侯建立、由教师(有学问者)与学生(求知者)组成的学者共同体。由于受王权与教权并列的二元政治制度影响,君主授予大学自治权、独立审判权等行政权力,教会授予大学教学权、考试权、学位授予权等学术权力。大学师生根据出生地区和生活兴趣分别组成若干个“同乡会”,负责管理师生的非学术性事务;根据共同研究兴趣分别形成神学、法学、医学和文学四个“学院”(Fakultät),负责组织教学和考试。因此,学校在管理上采用“同乡会”和“学院”双重组织,各学院主任(Dekan)主持讨论会,安排课程和分派教学任务,办理考试和授予学位,通过全体成员会议(Konzil)选举大学行政组织的校长(Rektor)。后来,大学内部组织结构逐渐显示出以教师集团为中心的学院组织取代同乡会等组织的大学管理形式,形成了集教学与行政管理职能于一体的学者共同体。学者共同体的组织原则是每个成员享有平等的发言权,成员之间的交流主要是直接的面对面交谈,这样它的规模就受到限制。进而,学者共同体全体成员会议的决策权力逐渐减小,原来为全体成员会议做准备的执行委员会慢慢发展成为重要的决策机构,学者共同体全体成员会议则逐渐演变为由教授占支配地位的学术评议会(Akademische Senat)。

15世纪后半叶的文艺复兴运动及16世纪初期的宗教改革运动和地方权力的扩张,极大地影响了德国大学教育发展的趋势,使德国大学成为以培养神学家和法学家为目的的地方机构,为德国大学行政管理的“地方分权制”奠定了基础。17世纪,德国大学作为神学、法学传统知识的堡垒,对新的自然科学知识持保守和拒绝的态度,科技内容难以融入大学课程。(1)为此,18世纪的德国大学进行了两次改革运动。第一次改革运动的具体标志是由政府资助和控制的哈勒(Halle)大学,为了恢复其学术和科学上的地位,发展了思想自由和教学自由的基本原则,教授由政府委任。在学术教学方面,逐渐显露出偏重科学的性质,除古典人文学科外,数学和物理逐渐受到重视,到18世纪发展成为独立的学科。由于现代哲学和科学精神开始深入所有学院的教学领域,文学院改称为哲学院。德国著名教育家鲍尔生曾评价:哈勒大学不仅是德国的而且是欧洲的第一所具有现代意义的大学。之所以说哈勒大学是学术自由的第一个发祥地和创造性科学研究的基地,是因为它首次实践了学术自由的思想,教授的权威地位得到了确认,大学的性质从根本上得到了改观。18世纪末,德国大学进行的第二次改革运动是由政府工作人员发起,他们主张提高和加强政府在大学管理中的地位与作用,并向大学提供财力上的支持(2),为德国大学“由国家举办”奠定了基础。

德国启蒙时期的思想家和哲学家康德(Immanuel Kant)认为,在学者共同体组织中人们服从的是真理与证据,而在社会共同体组织中人们服从的是权力和命令。康德哲学体系的核心自由观,通过威廉·洪堡(Wilhelm von Humboldt)等的传播,深深地影响了19世纪以来的德国大学。19世纪初,科学发明提高了科学的地位,同时由于德国大学为了保障学术自由,使其既不依附权势,又能保持学术水平,逐步形成了科研与教学结合的基本条件。洪堡在继承中世纪大学组织结构形式的基础上,适时提出了科研与教学相统一的思想,洪堡大学思想的核心有两点,即“以科学而达致修养”(Bildung durch Wissenschaft)和“寂寞与自由”(Einsamkeit und Freiheit)。其意义在于将科学与人的培养联系起来,同时,作为学者共同体成员的学者(包括学生)和作为社会共同体成员的大学,都必须自律和自立。洪堡建立的现代大学制度把科研作为大学的主要职能之一,进一步形成了研究所和讲座制(Seminar)的基层学术组织。这种模式把研究和教学统一在教授身上,加强了教授的领导地位和在大学管理中作为兼职决策者的重要作用,把学术自由与自治作为大学管理的基本政策,形成了德国典型的大学—学院—研究所(讲座)组织结构形式。19世纪中期,德国大学建设了新型科研所,实验室规模越来越大,吸引了许多学者到大学进行科学研究,当时世界上许多国家的学者都认为这种基层教学科研组织模式是19世纪大学的理想模式,从而使各国的大学学术组织结构相继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显著变化。(3)

以教授讲座为核心的研究所制度,最大限度地发挥了教授的学术权力,在历史上有效地促进了科研与教学的结合,有效地提高了德国大学的学术水平,推动了德国经济和科学的发展,使得以柏林大学为代表的德国大学成为新的世界高等教育中心。德国的大学在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成为世界上最重要的学术机构模式。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全部42名诺贝尔自然科学奖获得者中,有14人是德国学者。法国和英国分别是10人和5人,美国仅2人。值得注意的是,德国14名获奖者全部是大学教授,仅柏林大学就有8人。(4)即使德国的“教授大学”机制在20世纪60年代的德国学生运动之后遇到了危机,德国大学的教授仍然是学术的决策者。

20世纪60年代是德国高等教育史上的转折点。当时,法兰克福大学的教授哈贝马斯(Habermas)主张,高校政策应该是各成员的不同利益最终平衡的结果,高校的各级组织中应该有所有团体的代表。这样使学生、助教、非学术性职员与教授一起成为学术机构的成员,直接参与高校自我管理的决策,使德国大学成为“团体大学”。另外,他还建议在高校成立一个由大学与政府共同组成的理事会(Kuratorium)。(5)1969年,德国通过一项宪法修正案,授权联邦政府决定“高等教育的总原则”。1976年,《高等教育总法》(Hochschulrahmengesetz HRG)正式成为法律,把学校层面的校长委员会、学术评议会、全体成员代表大会、理事会四个组织结构以立法形式予以固定。德国现行大学制度的基本原则就是强调大学应享有更大程度的自治权,决策更加民主。

从布拉格大学到洪堡大学改革的五百多年高等教育发展历程中,德国大学始终把技术与工程教育排斥在外。19世纪初由于普法战争的失败以及利用学校作为技术革新动力竭力追赶工业先进的英国和法国的需要,技术与工程教育发展的必要性在德国日益彰显。在洪堡创立柏林大学的同时,德国还出现了另一类直接为国家服务的专业性高等学校,它主张在坚持学术研究的同时要着力推广应用研究成果。两类大学形成合力,创造了德国经济与社会在短时期内迅速崛起的奇迹。柏林工业大学是这次变革的领头羊,其前身就是1770年11月由弗里德里希二世创立的采矿学堂(Bergakademie)、1799年4月成立的皇家建筑学堂(Bauakademie)、1821年11月成立的柏林技术学校(Gewerbeakademie)和1879年成立的柏林皇家工业高等学院(Königlich Technischen Hochschule zu Berlin)组合而成。该校是德国始创最早的工业高等学院,并于1899年开始颁发博士学位(Doktortitel)。柏林皇家工业高等学院为19世纪德国工业化进程培养了大量合格的工程师。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纳粹政府在学院内加设了防卫技术专业,为战争做准备,导致学校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末的1945年4月被关闭了一段时间。当学校在1946年4月9日重新开始教学时,新开设了人文类专业,并升格为大学,启用现在的名称柏林工业大学(Technische Universität Berlin)。1980年4月,柏林师范学院(Pädagogischen Hochschule Berlin)并入柏林工业大学。(6)

2.柏林工业大学的办学特色及对学术力量与行政力量的影响

柏林工业大学在20世纪60年代改革期间,传统学院被撤销,设置了22个系(Fachbereich),1993年合为15个系,形成了大学—系(研究所)的结构模式。系取代了第二层次的学院,将原来的学院按学科发展的需要划分为规模较小的系,系在人员、资金和设备的分配方面享有更大的权力。同时,将原先隶属于学院的研究所也独立出来,取得与系同样的地位。1997年,柏林工业大学再次撤系重建8个学院,完成了大学学术组织结构的“回归”,目前又调整为7个学院。

柏林工业大学的教育目标是以“和平、民主和人文主义的文化准则”为导向,向学生展示他们将来所从事工作的复杂性和社会意义。受传统的大学—学院—研究所(讲座)组织结构形式长期影响,柏林工业大学要求每个基层学术单位都要具有教育和研究的双重功能,同时要求具有技术、工业、文化交流多重职能。为了把学生培养成为“有教养的、符合伦理道德观念的高质量的工程师”,学校增设大量的人文科学研究所,如历史学、文学、人类学、社会学等。

3.柏林工业大学基本情况

柏林工业大学目前设置有7个学院,100多个研究所,有27619名学生在工程、自然科学、人文、社会、规划、管理和经济等100多个专业方向学习。教职员工总人数7798名(其中第三渠道经费聘期人员2693名),教授627名,建筑面积65万平方米。先后在学校工作或学习过的诺贝尔奖金获得者有8位。柏林工业大学也是德国最大的以工科为主的多科性工业大学。2003年,柏林工业大学成为德国9所工业大学联盟(TU9)成员。目前,大约50%的德国工程师都持有TU9大学的毕业文凭。学生赴TU9大学学习的另一个理由是其科研实力,无论是在科研排名或者争取第三方科研经费方面,TU9的工科向来都是佼佼者。TU9的辐射力也在国际上广为传扬,TU9大学中外国留学生的比例约为18%,明显超过全德国13%的平均水平。2010年,柏林工业大学的外国留学生人数为5597名,排在德国大学第三位(第一、二位分别是慕尼黑大学和法兰克福大学),其中中国留学生人数最多。(7)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