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第二个伟大发现

第二个伟大发现

时间:2022-12-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马克思一生中除唯物史观之外的又一个伟大发现是剩余价值学说,它创立的伟大意义怎样评价都不为过。在《资本论》中,马克思集多年研究的成果,进一步全面、深入、系统地阐述了这个伟大的学说。马克思首先发现了商品的二重属性一使用价值和价值。从分析商品的二重性入手,马克思进而分析了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劳动二重性学说是马克思的首创,它是理解政治经济学的枢纽。

马克思一生中除唯物史观之外的又一个伟大发现是剩余价值学说,它创立的伟大意义怎样评价都不为过。恩格斯在谈到剩余价值学说时说,这个问题的解决,“是马克思著作的划时代的功绩。它使社会主义者早先像资产阶级经济学者一样在深沉的黑暗中摸索的经济领域,得到了明亮的阳光的照耀。科学的社会主义就是从此开始,以此为中心发展起来的”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43页。。

剩余价值学说有个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早在19世纪40年代,马克思在他所写的经济学著作,如《哲学的贫困》、《雇佣劳动和资本》、《工资》中,就已初步认识到资本家剥削工人的秘密。又经过10余年的研究,他在《1857一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明确地提出了剩余价值的概念,并在《政治经济学批判》中把自己创立的剩余价值理论公之于世。他以后所写的一系列经济学著作,都在不断地深化和完善这个理论。在《资本论》中,马克思集多年研究的成果,进一步全面、深入、系统地阐述了这个伟大的学说。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和发展规律的研究,是从分析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细胞—商品开始的,因为在商品中包含着资本主义一切矛盾的胚芽。马克思首先发现了商品的二重属性一使用价值和价值。从分析商品的二重性入手,马克思进而分析了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劳动二重性学说是马克思的首创,它是理解政治经济学的枢纽。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劳动价值论的一个重大缺陷,恰恰是“在任何地方也没有明确地和十分有意识地把体现为价值的劳动同体现为产品使用价值的劳动区分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97页注(31)。

马克思在分析了商品的二重性进而分析了劳动的二重性的基础上,深刻地阐释了价值形式理论。马克思在对价值形式的分析中,说明了货币的起源及其本质。

马克思的剩余价值学说是从研究货币转化为资本开始的。他首先从商品流通出发来分析资本。马克思指出,货币是资本最初的表现形式,但货币并不一定是资本,他们是有区别的。当资本家把货币投出去使用,最后给他带来了剩余价值的时候,货币也就转化为资本。

资本是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没有资本也就没有剩余价值。在谈到剩余价值的来源时,马克思指出,剩余价值不能从流通中产生,又不能不从流通中产生。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条件。

马克思进一步科学地阐明了劳动力商品理论,第一次把“劳动”和“劳动力”区别开来,从而揭示了剩余价值产生的秘密。在这个问题上,古典政治经济学家们虽然也肯定了剩余价值的存在,并认为剩余价值来自劳动,但由于他们把劳动和劳动力混为一谈,,因而无法说明剩余价值的产生。

马克思发现,工人出卖给资本家的,不是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所说的劳动,而是劳动力。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劳动力成为一种特殊的商品。它同其他商品一样,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

劳动力的价值是由生产它所需要的劳动时间决定的。。具体说,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包括三个方面:一是为维持劳动者自己所需要的生活资料的价值;二是为维持劳动者家属的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三是为使劳动者掌握必要的生产技术所必需的教育和训练费用。在劳动力商品的价值中还包含着社会历史和道德等因素所决定的费用。

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就是劳动。其他商品的使用价值在使用过程中就已被消费掉,而劳动力在使用过程中则能够创造出比它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对劳动力这个商品的消费过程,就是劳动过程。工人劳动所创造的价值大于劳动力本身的价值的差额就是剩余价值。因此,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是价值和剩余价值的源泉。资本家购买工人的劳动力,正是看中了劳动力商品使用价值的这一特点。

资本家把工人投入到生产过程,表面来看,工人劳动一天,资本家支付一天工资,似乎工资是劳动的价格。实则不然。当资本家购买到劳动力以后,就获得了整天使用劳动力的权力,如果劳动力的价值是6小时,资本家则强迫工人劳动12个小时,这样,工人在剩余6个小时中生产出来的价值就是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剩余价值。因此,工资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而不是劳动的价值或价格。这样,马克思就把资本家剥削工人的秘密淋漓尽致地揭穿了。

劳动力商品理论的提出,是马克思的一个重大贡献

马克思还通过对剩余价值的分析,揭示了资本的实质。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把资本看做是物,是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对此,马克思强调:“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作为直接生产者的财产,不是资本。它们只有在同时还充当剥削和统治工人的手段的条件下,才成为资本。” 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835页。因此,资本所表现的是资本家剥削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的关系。

为了进一步揭露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马克思还对资本进行了分析。他根据资本在价值增殖过程中的作用,把资本划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这种划分在以往的政治经济学中也是从来没有的。马克思把用于购买生产资料的资本叫做不变资本,这部分资本在生产中只是把它原来的价值转移到商品中去,不会改变价值量。马克思把用于购买劳动力的资本叫做可变资本。这部分资本在生产中能够改变它的价值量,从而带来剩余价值。这就是说,不变资本只是生产剩余价值的条件,而只有可变资本才能带来剩余价值。资产阶级经济学家主张全部资本都能带来利润,这是错误的。

把资本划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正像把劳动区分为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一样,是马克思在经济学上的创造性贡献。由于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区分,才计算出了剩余价值率,从量上揭示了资本对工人的剥削程度;才创立了资本有机构成学说,进而发现了资本积累的一般规律,并建立了资本流通和再生产理论、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理论以及地租理论等等。

马克思进一步揭示了生产剩余价值的两种基本方法。他指出,从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可以看出,工人在一个工作日是把劳动分为两部分的,有一部分时间工人用来再生产劳动力价值,这部分劳动时间是必要劳动时间,在这一时间里所耗费的劳动是必要劳动。另一部分时间是工人无偿地给资本家生产剩余价值。这部分劳动时间是剩余价值劳动时间,在这一时间里所耗费的劳动是剩余劳动。

资本家是贪得无厌的,他就是力图从工人身上榨取到更多的剩余价值。工人“‘只要还有一块肉、一根筋、一滴血可供榨取',吸血鬼就决不罢休。”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334—335页。

为了获取更多的剩余价值,资本家就要延长工人的剩余劳动时间。延长的方法有二:一是绝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二是相对延长剩余价值劳动时间。马克思把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情况下,资本家通过延长工作日来绝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所生产的剩余价值,叫做绝对剩余价值。但是,这种方法会遭到工人的强烈反对。于是资本家又采取了另一种方法,即通过采用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合理地组织劳动,以提高劳动生产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马克思把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情况下,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来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所生产的剩余价值,叫做相对剩余价值。资本主义从简单协作到工场手工业再到机器大工业的客观历史发展过程,与马克思所阐述的绝对剩余价值向相对剩余价值转化的逻辑过程是一致的。

马克思还分析了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的问题。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生产和其他社会的生产一样,必须连续不断地进行。他指出:“一个社会不能停止消费,同样,它也不能停止生产。因此,每一个社会生产过程,从经常的联系和它不断更新来看,同时也就是再生产过程。”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621页。再生产包括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资本主义生产是规模不断扩大的再生产,因为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不是为了获得使用价值,而是为了获得越来越多的剩余价值。而扩大再生产,就需要追加投资,需要资本积累。资本家不是把工人创造的全部剩余价值消费掉,而是把其中的一部分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这就是资本积累。资本积累是扩大再生产的源泉。

马克思根据对资本积累的分析,揭示了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他认为,随着资本的不断积累和扩大,会通过资本有机构成的变化来影响工人的命运。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生产技术的不断发展,劳动生产率的不断提高,会使资本的有机构成不断提高。这就意味着,不变资本的比重增加,可变资本的比重减少,对劳动力的需求相对降低,在这种情况下,资本家拼命压低工人工资,劳动力价格更为低廉。于是,大批工人失业,出现了所谓相对人口过剩,形成产业后备军。因此,在资本主义社会里,“不管工人的报酬高低如何,工人的状况必然随着资本的积累而日趋恶化”。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708页。在资本家阶级这一极,财富不断增加,而在工人阶级这一极,则是贫困和劳动折磨不断加深。

马克思在分析了货币转化为资本,资本产生剩余价值,剩余价值又产生更多的资本之后,又回到问题的出发点,考察了之所以能够使资本家掌握较大量的资本和劳动力的最初原因,从而揭露了原始积累的秘密。

资产阶级经济学家一直宣传,资本家最初的资本是他们的祖先靠勤劳积累起来的。他们说,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两种人,一种是勤劳、聪明的人,是节俭的中坚人物;另一种是懒惰、耗费过了头的无赖汉。第一种人积累财富,成为最初的资本家;第二种人除了自己的皮以外没有什么可出卖的东西,只好出卖劳动力,成为最初的雇佣工人。在这些人看来,原始积累是田园诗般的东西。马克思指出:“所谓原始积累只不过是生产者和生产资料分离的历史过程。”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783页。是靠征服、奴役、劫掠、杀戮等暴力手段从国内外劳动者身上剥夺来的。他们的“这种剥夺的历史是用血和火的文字载入人类编年史的”。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783页。马克思以英国为例,揭穿了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所编造的美妙神话。他用大量的事实说明了残暴的圈地运动、血腥的殖民掠夺、骇人听闻的奴隶贸易,是资本原始积累的重要方式,也是资本家阶级攫取巨额货币财富的重要途径。因此,“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829页。

马克思通过对资本原始积累到资本主义积累的历史考察,深刻地分析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从而揭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客观规律。马克思指出,资本的原始积累,剥夺了小生产者的生产资料,使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建立起来。于是,原来分散使用的生产资料便会集中起来,转化为社会的、由生产者全体使用的生产资料,小生产变成大生产,个体劳动变成社会化的劳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确立起来之后,它又通过资本积累而迅速发展。在此过程中,资本家之间的激烈竞争从未停止过。结果是少数资本家通过剥夺多数资本家,使社会财富越来越集中到资本巨头手里。这就造成了规模不断扩大的劳动过程的协作形式日益发展,科学日益被自觉地应用于技术方面,土地日益被有计划地利用,劳动资料日益转化为只能共同使用的劳动资料,各国人民日益被卷入世界市场网,从而使资本主义制度日益具有国际的性质。这就使得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的社会化和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日益加深和尖锐化,不断引发资本主义周期性的生产过剩危机,使生产力遭到严重破坏。这表明了,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已束缚不住强大的生产力,过去是资本家剥削小生产者,现在要剥削的已经是剥削许多工人的资本家了。

通过对资本主义的深刻分析,马克思向全世界庄严宣告:“随着那些掠夺和垄断这一转化过程的全部利益的资本巨头不断减少,贫困、压迫、奴役、退化和剥削的程度不断加深,而日益壮大的、由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本身的机构所训练、联合和组织起来的工人阶级的反抗也不断增长。资本的垄断成了与这种垄断一起并在这种垄断之下繁盛起来的生产方式的桎梏。生产资料的集中和劳动的社会化,达到了同它们的资本主义外壳不能相容的地步。这个外壳就要炸毁了。资本主义私有制的丧钟就要响了。剥夺者就要被剥夺了。”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831—832页。

马克思的剩余价值学说,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发展和必然灭亡的历史趋势,为全世界的无产阶级和被压迫群众推翻资本主义制度,建立社会主义制度提供了强大的理论依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