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四个全面”的基本要求

“四个全面”的基本要求

时间:2022-12-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从“建设”到“建成”仅一字之差,却反映了几代党的领导集体在实践中不断的探索过程。进一步的聚焦主要矛盾,补齐发展短板,全面提升小康社会水平线,要在一些重大的问题上取得重点突破。全面小康社会的发展要全面,中国的发展进入了新阶段,要新常态发展。全面小康的第四个关键词是全面融入。“四个全面”把全面小康放在了中国梦的大格局中,升华为实现中华民族复兴中国梦的重要里程碑。

(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中国现代化的目标是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领导集体提出来的,正式对外宣布是在1964年底到1965年初召开的三届人大一次会议上,提出要在20世纪末实现“四个现代化”(工业、农业、国防、科学技术),赶上和超过世界先进水平。

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对西方发达国家现代化发展现状的了解越来越多,感到这个目标难以实现,只能降指标,于是邓小平发明了一个词:中国式的现代化。中国式的现代化是怎样的现代化呢?1979年邓小平同志会见日本首相大平正芳的时候,首先提出和使用了“小康”这个概念。他说,我们要实现的四个现代化是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不是像你们那样的现代化,而是小康之家。小康是中国历史上使用过的一个概念,他用这样一个概念来表达我们实现四个现代化所达到的水平和状态。用小平当时的话说,就是达到第三世界比较富裕一点的国家的水平。后来经过思考和推算把这个表述又作了一些完善和调整,提出要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

根据邓小平的这样一个思想,党的十三大就提出了经济三步走的建设战略。三步走的建设战略即,第一步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第二步到20世纪末,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人民的生活比较富裕,基本上实现现代化。十五大报告在十三大报告三步走战略第二步到第三步之间,又增加了一个两步走的战略,形成了一个我们后来称之为新三步走的战略,即第一步到2010年国民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第二步到建党100年的时候,国民经济更加发展;第三步到新中国成立100周年的时候,基本实现现代化。

从“建设”到“建成”仅一字之差,却反映了几代党的领导集体在实践中不断的探索过程。一字之改宣布了倒计时的开始,也表明了新的中央领导集体实现目标的决心和信心。在十六大的时候,是把全面小康作为一个目标提了出来,由于那个时候全面小康只是一个目标,而且是刚刚提出来,最主要的工作当然应该是建设。所以,我们那个时候更多强调的是建设,我们要去干,要多干、快干。建设是一种进行时。经过十年,从十六大到十八大,全面小康社会的建设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到十八大的时候,全面小康的进程已经过半了,剩下不到八年时间了。这个时候我们就应该在已经取得成果的基础上,更多强调我们对这个目标完成的客观要求。从“建设”到“建成”的一字之改,改的是一种紧迫感,改的是一种压力,改的也是一种责任

全面建成小康的第一个关键词是全面覆盖。覆盖人群要全面,这是全面小康的重要内涵。习近平总书记一再强调全面小康是要惠及13亿人民的全面小康,是不分地域的全面小康,是不让一个人掉队的全面小康,是一个民族都不能少的全面小康。总书记反复讲,不能丢了农村这一头,绝不能让一个苏区老区掉队,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特别是在贫困地区。这一系列的论断充分体现了我们党要把13亿人全部带入全面小康的坚定决心,更体现了党的宗旨和总书记的人民情怀。习近平总书记连续三年在新年和春节的时候访贫问苦,走进百姓的田间地头、灶台炕头,把温暖和关怀送到老百姓的心坎上。2012年年底,习近平同志到河北阜平去调研,来到骆驼湾的村民家中,他脱鞋上炕盘腿坐下,与老百姓亲切交谈。2013年春节前的2月3日,习近平同志到甘肃省定西市的田家河乡元古堆村少数民族村去慰问。2014年春节前习近平到内蒙古慰问。2015年春节前习近平同志带去自己买的年货,到他插过队的陕北去拜年,之后他又在延安干部学院主持召开了陕甘宁革命老区的脱贫致富座谈会,同来自陕西、甘肃、宁夏的24位市县委书记一起来商量怎么样让革命老区脱贫致富。总书记讲,我们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没有老区的全面小康特别是没有老区贫困人口的脱贫致富,那是不完整的,这就是“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的含义。

全面小康的第二个关键词是全面领域。全面小康涉及的领域要全面,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建设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四个全面”强调的全面与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一脉相承,但是又针对了发展现实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难题。进一步的聚焦主要矛盾,补齐发展短板,全面提升小康社会水平线,要在一些重大的问题上取得重点突破。突出了干部清政,政府清廉,政治清明,找到全社会意愿和要求的最大公约数,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的全面小康,要保证人民的民主权利;突出了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建设农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园的全面小康,要克服三农难点,消除贫困洼地走向共同富裕;突出了国家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都增强,全国各族人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改善的全面小康,强调了两个文明建设并重,要打造文化软实力;突出了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全面小康,强调了生态文明,要走出生态瓶颈,建设美丽中国;突出了以改革开放精神开创国防和军队建设新局面,为实现中国梦提供坚强力量支撑的全面小康,构筑为中国梦保驾护航的钢铁长城,维护国家安全。

全面小康的第三个关键词是全面发展。全面小康社会的发展要全面,中国的发展进入了新阶段,要新常态发展。从世界范围来看,还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能够持续保持30年以上的高速增长期,中国已经连续30年的高速增长,现在进入新常态,那么新常态就孕育着革命性的转变,也就是说中国的经济发展要真正走上追求质量效益和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所以新常态要瞄准发展方式的转变。新常态还要瞄准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做到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同步发展。

全面小康社会人的发展也要全面,关注人的素质的全面提升,是全面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就提出了社会发展的最终结果是为了人的全面发展,马克思把人的全面发展视作社会发展的理想目标,那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注重人的发展,体现的正是马克思主义的理想追求,体现的也正是我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和必然要求。

全面小康的第四个关键词是全面融入。“四个全面”把全面小康放在了中国梦的大格局中,升华为实现中华民族复兴中国梦的重要里程碑。从十八大报告提出必须坚持走共同富裕的道路,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同步提高的这样一个要求。这里面就是两个“更”,两个“同步”。

习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大以后的多次讲话中,对小康社会作了形象全面的论述。他说,我们讲的全面小康社会,包括更好的教育(我们现在全民义务教育是九年制,要在这方面做得更好)、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我们社会保障的任务还很艰巨)、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目前的医疗卫生水平还不够高)、更舒适的居住条件(在人均3000美元的情况下,还住着危房,或者住着地下室,这不算小康)、更优美的生活环境。总之,就是要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全体人民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习总书记的这些重要观点,系统、形象地勾勒出了我们全面小康社会的图景。

(二)全面深化改革的要求

全面深化改革的目标在十八大就提出来了,当时叫“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十八届三中全会的主题是“全面深化改革”,表述上比十八大少了“开放”两个字,并延续下来了。主要是为了突出改革的主题,并不是说开放不重要。

1.正确理解全面和深化

要想把全面深化改革的任务落到实处,首先要正确理解“全面”和“深化”两个关键词:

所谓“全面”,是指改革从原来比较单一到现在的全面综合。我们知道,过去35年的改革是比较单一的、比较偏重于经济体制改革,是有选择性的单兵突进改革。现在我们的改革是全面综合的,不是某个领域或某个方面的改革,而是推进所有领域工作的全方位改革,需要各个领域协同推进。只有这样,才能使各项改革相互促进、良性互动,整体推进、重点突破,形成全面深化改革的强大合力

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确定了5+1+1的七个方面的改革,除了十八大报告所讲到的5个方面的改革以外,又增加了党的建设制度改革、国防和军队改革两个方面,具体的内容涉及15个领域,330多个项目。

所谓深化,可以从两个方面看,一方面改革从相对容易到艰巨复杂、从表层到深层。改革有两种基本的策略,一种是激进改革,一种是渐进改革。苏联采取的就是激进改革,即“休克疗法”。休克疗法是医学用语,一针麻药打下去,人就晕了,就开始做手术,然后把伤口缝上,人醒了,改革完毕,这叫“休克疗法”。邓小平说这个东西对我们中国可能不行,人太多,块头太大,甭说割他一刀子,一针打下去,可能就醒不过来了。那我们怎么办?采取保守疗法,就是渐进式改革。渐进式改革的基本方法是,凡是推出一项改革,大都有横向和纵向两方面考虑。从横向看,先不全面推开,只在一些条件相对成熟的地区进行试点,待试点总结出经验教训后,再将经验尽可能放大、推广,而将教训尽可能减小、归零。从纵向看,刚开始推进的速度不是太猛,进展不会太快,先从表层进入,层层深入、递进,遇到难点和一时啃不下来的“硬骨头”,则先放一边,另作他议。

前面35年改革为什么说相对容易呢?因为它是先解决一些简单的容易的问题,比较大的比较难的放一放。比如小平同志当年的改革,更多的是触及灵魂,是观念的转变、思想的解放。对当时的中国来说,由于刚刚经历了“文革”的冲击,极“左”思想已经在很多人大脑中扎下了根。因此,要想推进改革,就必须在思想上做文章,在认识上求突破。虽然说改革就是对利益格局的调整,但是对30年前的中国来说,真的没有多少利益格局的调整。因为,除了政治上的“差别”之外,在经济和物质方面,大家都在过着低效率的穷日子。也正因为如此,只要思想统一、观念转变了,改革的难度也就相对较小了。

而今天的改革,思想的解放、观念的转变仍然是重要任务,但更多的是要触动利益格局。我们今天改革最难的是什么?不是找不到方法、找不到规律,最难的是当你触碰利益的时候我们就遇到了最难点,今天这是我们改革面对的最难点。因为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们形成了一个既得利益者阶层,要进一步改革,就有可能会触动他们的利益,而要触动人们的既得利益,就会带来改革的阻力。

从另一个方面看,改革从摸着石头到顶层设计。我们前面35年改革有一句很形象的话,叫摸着石头过河。而现在更注重顶层设计,而且是注重整体推进。这说明什么呢?说明我们现在的改革思路有一个重大的转化,过去是以摸着石头为主,现在是以顶层设计为主,这就是一个根本的改革思路的转化。当然客观说,在前面的35年也不能说只是摸着石头过河,它也有一些总体的设计,但是以摸着石头为主。那么我们今天强调改革顶层设计,当然中央说的,也不是说我们不摸石头,也还要摸,但是大家应该看到,我们现在显然是以顶层设计为主。这也是改革深化的一个方面。

2.坚持改革的社会主义方向

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坚持改革的社会主义方向,这是总书记反复强调的一个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后,多次谈到我们绝不能犯颠覆性的错误,改革要坚定不移坚持社会主义方向。习近平总书记讲,在这个问题上,绝不能有任何的犹豫、动摇。

关于社会主义国家进行改革,中国不是唯一的,甚至也不是最早的。20世纪80年代前后,苏联、东欧的一些社会主义国家就认识到他们的社会主义制度有一些问题,没有活力,就已经开始改革了。他们改革甚至比我们早,但是他们完全改到邪路上去了,他们把自己改没有了,把社会主义制度、把党的领导改没有了,整个国家、人民遭受了极大的痛苦和灾难,付出了极大的代价。

由于改革指导思想上的错误,像前苏联戈尔巴乔夫以民主的人道的社会主义作为改革的指导思想,实际上是全盘按照西方资产阶级价值观来指导改革,把共产党的领导地位、社会主义制度改掉,导致整个国家都解体。其他东欧社会主义国家也有类似的情况。

结果是什么?他们的国家繁荣发展了吗?强大了吗?没有!现在非常多的俄罗斯人后悔莫及,俄罗斯现在的经济发展水平、人民收入水平还没有达到苏联解体前的状况。东欧的11个原社会主义国家,只有三个国家的GDP和人均收入与社会主义制度垮台之前持平,其他的八个国家都低于当时的水平。

3.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

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什么呢?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可以说是中国共产党提出来的第五化。中国共产党在20世纪中期前后,曾经先后提出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国家治理现代化,是在这个基础上提出来的第五个现代化。它是中国共产党认识现代化最新的理论成果。

这第五化意义是非常重大的。四化主要是从生产力和物质基础层面来探索现代化问题的,它强调的是国家的物质基础和经济基础,要实现现代化,这是硬实力。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问题,主要是从上层建筑和思想文化、意识形态的层面来探索国家要实现现代化,这是软实力的问题。之前我们更多讲的是管理,现在讲治理,实现了从管理国家到治理国家的新跨越。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理论创新,标志着中国共产党治国方略的重大转型。

统治也好,管理也好,都是我强你弱,我是国家,是统治者,是管理者,我很强,我给你发指令发命令,你要听从,这就是过去的统治和管理的意思。治理主要不是采取控制的方法,而是采取协调的方法。

管理和治理的区别,一是参与的主体不同。管理的主体只是政府,而治理的主体还包括社会组织和个人。管理的参与主体是一元,而治理的参与主体是多元的。面对复杂的、多元的社会主体,党和政府包打天下的格局已经不适应了,我们要动员各方面的力量参与共同的治理,主体是多元的。我们要动员和运用人民团体、社会组织、自治组织,还应该以市场的力量、公民个人的力量积极参与国家治理。

二是运作方式不同,管理的运作模式是单向的,自上而下进行管理。而治理的运作模式不是简单地居高临下,而是多方向的,既有自上而下,也有自下而上,但更多的是平行的。

三是管理手段上,过去是简单命令式、完全行政化的管理,人治色彩更强一些,而治理更多强调法治,依法治理,建设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治理方式是法治化的。

四是管理强调的是控制,治理首先是强调服务。这些年来虽然我们没有用治理这个词,但是在新的历史时期,从中央到地方,我们在加强创新社会管理中坚持和运用了以人为本、服务为先的理念。

治理的核心问题是权力、责任、利益这三者的统一协调。国家治理体系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以及党的建设六个方面,权、责、利的调整中应当是合理、和谐的,是相互衔接的。否则,一部分人光有权力而无责任,造就了一批疯子;同时有一部分人光有责任而无利益,造就了一批傻子。如果一个社会是一群疯子领导着一群傻子,结果只能是既没有效率也没有秩序。

4.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

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仍然是经济体制改革,而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仍然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这就第一次明确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同时要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一场足球比赛要精彩,首先要靠队员在场上拼搏,他要踢得好,这就好比我们的市场。球要踢得精彩,最后结果要很好,光靠球员去踢还不够,还需要裁判员对整个球场内外秩序的维护,两方面都不可少,但是最重要的还是球员在场上踢,裁判和场外的秩序维护只是起一个保障的作用。通过这个例子大家就可以理解市场的重要性,还有政府跟市场的关系。一面是市场,一面是政府,不是要政府不要市场,也不是要市场不要政府,而是各有各的定位。

凡是市场管得了、管得好的,就要让市场管;凡是市场管不了、管不好的,就应当由政府管。政府要发挥什么作用,过去讲四项任务,现在规定了五项任务。中央政府主要搞好宏观调控,地方政府主要做好公共服务、市场监管、社会管理、保护环境。所以说,政府自己除了做减法之外,也要做加法。

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要让老百姓有获得感。获得感不是绝对量,而是相对量。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讲过一个“小房子”的故事。如果大家都住在茅草屋中,这个社会相对是安定的。但如果有一天,在茅草屋旁耸立起了一座宫殿,尽管这茅草屋也改造成了砖瓦房,但住在砖瓦房中的人仍会感到压抑,感到难以接受。为什么?按说茅草屋已经很好了,现又让你住上砖瓦房了,你应该感谢我呀!

马克思认为,人的需求本质是社会性的,他看到的不是现在住得宽敞了,而是看在整个社会中自己处于一个什么样的地位。别人住宫殿,表明他在这个社会中被边缘化了,被遗忘了。今天,我们的改革也存在这种情况。如果改革举措让越来越少的人获得巨大财富,越来越多的民众收入还抵不上支出的话,人们凭什么拥戴你呀?改革怎样进行下去呀?

(三)全面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

一般来说四中全会都是讲党的建设问题,但是十八届四中全会主题不是讲党的建设,是讲法治问题。所以就打破了此前几届党代会的惯例,第一次把法治问题作为四中全会的主题。同时,这也是国际共运史上第一次:160多年的共运史,包括那些前社会主义国家,没有一个国家或者执政的共产党专门就法治问题召开全会,作出决定,我们是第一次。

改革开放以前我们的社会是什么社会?熟人社会,特别是在广大农村更是如此,城市总体上也算熟人社会。熟人社会不需要太多的法律,用道德、习惯这种长期留下来的东西就可以把它治理得井井有条,很多矛盾纠纷就这么解决了。除了杀人放火等严重犯罪需要国家法律介入,其他大量的事情,在农村、在基层社会靠那些规则、规范和习俗就解决掉了。

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各种各样的流动,如人口流动等,熟人社会最后变成了生人社会,很多人连邻居是谁都不知道了。所以在生人社会,更多的是靠法律调整各种关系。

1.把握全面依法治国的总目标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两个总的目标: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包含了五个体系: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和健全的党内法规制度体系。

第一,要形成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重点是立法的任务,立法机关的主要任务就是要形成一个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大家都知道,2011年吴邦国委员长代表全国人大宣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那是立法层面的,我们制定了242个法律、700部行政法规、8000个地方性法规,还有数以万计的政府规章。这就好比已经建成了一个毛坯房,但还要不断地完善。

光有法律是不行的,法律要实施,要从纸面上的法变成现实生活中的法,变成人民行动的法。

第二,要形成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包括我们严格的执法、公正的司法和全民的守法。

第三,要形式严厉的法治监督体系。四中全会《决定》讲了八大监督,第一个是党内监督,第二个是人大监督,第三个是民主监督,第四个是行政监督,第五个是司法监督,第六个是审计监督,第七个是社会监督,第八个是舆论监督,这八个监督要形成一个体系,要形成合力。

第四,形成有利的法治保障体系。法律实施不是孤立的,它不是可以单独能够发挥作用的,必须要有很多条件,很多社会环境、体制机制方面的保障。实行法治,党的领导是根本保障,此外还要有队伍人才保障、财政保障等,如果总是靠罚款来养执法队伍,这个执法显然不可能公平。

第五,要形成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把党内法规体系纳入推进依法治国改革的总目标,是一个重大创新。因为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党内法规既是管党治党的重要依据,也是依法治国的有力保障。小平同志讲过,没有党规党法,国法就很难保障。十八大以后,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新一届领导集体抓八项规定,令行禁止,党法有权威,国法也就有权威。

法治国家体现在两个方面:公共权力必须受到法律的严格约束和限制,在法律之外没有任何不受限制的公共权力,这是法治国家的第一个要求。第二个要求,公民的合法的权利得到国家权力完整的保护,所以国家必须尊重保障人权。所以说法治国家有两条,一个是约束公权,一个是保障公民的私权。

2.强调了宪法对于治国理政的根基作用

全面依法治国一个伟大创新在于强调了宪法对于治国理政的根基作用,发挥宪法的引领和推动作用,要求坚持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依宪治国,要坚持依法执政首先要坚持依宪执政。

宪法乃国之大法,宪法就相当于母法,没有这个母亲哪有子孙后代啊?所以,我们的法律体系也是这样,最大的法就是宪法,其他的法都要跟宪法保持一致,是在宪法的指导下制定出来的。但长期以来我们的宪法意识淡薄,宪法的观念不够,落实宪法、实施宪法的保障制度机制不完备,违反宪法的现象时有发生。宪法在很多人的眼里是抽象的原则,是可有可无的。违宪的事例时有发生,但是我们不把它当一回事,我们说是违法违纪,违反原则,很少说违宪。

两个具体制度,一是宪法宣誓制度,二是宪法日制度。

宪法宣誓制度是国际惯例,全世界193个有成文宪法的国家,有177个国家要宣誓。美国总统选举后,宣誓就职的时候,手是要按在宪法上,对着首席大法官来宣誓,要忠于宪法、维护宪法、实施宪法。过去我们没有这样的制度,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要新建立宣誓制度。凡经人大及其常委会选举或者决定任命的国家工作人员正式就职时公开向宪法宣誓。不光是我们说的国家主席、部长、省长,所有的领导干部换届了或者是上任了都要宣誓。

四中全会还决定设立宪法日,将每年12月4日定为国家宪法日。这是185项改革措施中落实最快的一个措施。过去每年的12月4日是全国读法宣传日,宪法日意味着什么呢?实际上是唤醒全民族对宪法的高度认同和重视。虽说这是一个很小的改变,但是它的影响也是很深远的,这对增强全社会的宪法意识会有很大的作用。

3.全面依法治国必须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

新中国第一拨干部打江山坐江山,基本上从1949年到改革开放将近30年,干部队伍的主体是军队转业干部,这是那个时代夺取政权、巩固政权的时代任务决定的。

邓小平时代我们干部队伍的主体构成是什么?是知识分子。主要是由理工科专业背景的人组成的,因为我们要解放发展生产力,要更多地创造财富,所以干部队伍的主体是理工科专业背景。

新世纪以来,干部队伍的结构正在逐步调整到一个以哲学社会科学专业背景为主体的,特别是政治学、行政学、法学等等这些学科专业背景为主体的这样一个队伍构成。这不仅是和国际接轨,是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一个基本格局,也是社会管理、社会治理创新的一个基本趋势。

我国有一个传统,什么事情都是老百姓看官员,下级看上级。我们今天要实现法治,还要靠这个。因此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不惜笔墨,对党员领导干部率先垂范,带头模范守法、学法、用法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第一,带头学法用法。决定第五部分“法治社会建设”提出:坚持把领导干部带头学法、模范守法作为树立法治意识的关键,完善国家工作人员学法用法制度,把宪法法律列入党委(党组)中心组学习内容,列为党校、行政学院、干部学院、社会主义学院的必修课。

第二,要求领导干部要带头守法,依法办事。决定第六、第七部分提出了大段的要求。

第三,提出要加强法治干部队伍建设,提出了一个法治干部队伍概念。要求把善于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动工作的人选拔到领导岗位上来。

什么是法治思维?法治思维就是领导干部想问题、做决策、办事情都必须以法律为准绳,善于运用法治方式保护和实现人民权益,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思维方式。

第四,还提出了一个法治政绩观和一个法治人才观。把法治建设成效作为衡量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工作实绩的重要内容,纳入政绩考核指标体系。把能不能遵守法律、依法办事作为考察干部的重要内容,在相同条件下,优先提拔使用法治素养好、依法办事能力强的干部。

第五,还有一个惩戒机制。决策失误终身责任追究制度及责任倒查机制,重大决策伴随官员终身。以后的官员,特别是一把手越来越难当了,决策失误走到哪带到哪。

第六,建立领导干部干预司法活动、插手具体案件处理的记录、通报和责任追究制度。

(四)全面从严治党的基本要求

全面从严治党这个概念是2014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调研时首先提出和使用的。但是全面从严治党的思想、要求,则是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召开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上就已经阐发出来了。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全面从严治党是一个神来之笔,为什么这么说呢?全面从严治党是“四个全面”中最后一个提出来的,这样对治国理政的战略布局的形成起到了一个画龙点睛的作用。所以“四个全面”一下子就成了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鲜活起来了,成为我们党治国理政的一个重要战略思想和战略布局。

从严治党前面加了“全面”两个字,这就将对党的建设的要求提到一个新的高度。那么习近平全面从严治党的新意何在呢?“全面”二字不仅在于它涵盖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反腐倡廉建设和制度建设五个领域,更在于它强调每个部分之间的联系。

第一,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相结合。2014年10月,习近平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讲话中指出,全面从严治党要坚持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紧密结合,从严治党一靠教育二靠制度,这两者是一柔一刚的关系,要同向发力、同时发力。这不仅提升了从严治党的高度,也加大了从严治党的力度。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是两个须臾不可分离的重要环节,犹如一车两轮相辅相成,两者缺一不可。一个轮子硬,一个轮子软;一个轮子着力,一个轮子不着力,肯定要翻车的。所以两个轮子要同时发力,要同向发力,而且双方发力还要互相贯通,一先一后也不行。

第二,治标和治本相结合,治标为治本赢得时间。这是王岐山当了纪委书记之后讲的一句名言。过去我们讲标本兼治,但是没有明确一个时期重点所在,结果是治标不突出,没能遏制住腐败的高发势头;治本不清晰,没有明确本是什么,怎么来治本,所以没法去落实。王岐山到中纪委工作以后,在第一次机关会上明确提出,中纪委要以治标为主,为治本赢得时间。惩治是预防的前提,惩治有力,才能预防有效;惩治无力,必定预防无效。为什么一些地方腐败分子那么多?就是因为惩治特别软。因此,纪委一定要树立起以惩治为主的方针。有的老同志感慨地说,如果不是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怀着深沉的忧患意识和高度的责任意识,强力正风、高压反腐,为被四风和腐败严重撕裂的党群关系止血疗伤,重新赢得了人们的信任和支持,我们这个党,我们这个政权,也许少则五年八年,多则十年二十年就要出大问题。

第三,集中教育活动和思想教育工作相结合。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集中抓了两年,党风明显好转,这跟过去不一样,我们过去搞过三讲,搞过科学发展观、搞过争先创优的活动,但是往往比较多的单位都走了形式,走了过场,这次就很不一样了,真抓实干,使党风有了明显好转。在2014年10月8日召开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他讲,活动收尾绝不是作风建设收场,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教育实践活动结束后,为了防止不正之风的反弹,中央一再要求坚持力度不减,措施不松,不达目的不罢休,不改到位不收兵。在专项整治方面,中央确定了21项任务,要求盯住不放、一抓到底,还要求进行一次回头看,杀一个回马枪。实际上,2014年年终的民主生活会就已经是一个回马枪了。2015年4月中共中央办公厅下发了《关于在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中开展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方案》,这个方案要求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要紧紧围绕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聚焦对党忠诚、个人干净、敢于担当,结合日常工作开展“三严三实”专题教育。这一次的专题教育要着力解决不严不实问题。

第四,严肃党内的政治生活和遵守政治规矩相结合。这是多年来想抓而没有认真抓的问题,因为党的政治生活从改革开放以后,我们就有九条规定。但是抓的效果一阵好一阵不好,没有传承下来,而且很多潜规则泛滥,各种寻租活动非常嚣张,因此使得近些年来贪腐成风高发势头得不到遏制,为什么?就是政治生活、政治规矩没有认真抓。共产党所以具有先进性而区别于其他政党,就在于它有严肃的党内政治生活和明确的政治规矩,这是共产党跟其他政党不一样的,要把共产党跟其他政党混为一谈,都是普普通通的政党,那就没有必要去强调党的政治生活、政治规矩了。共产党之所以具有先进性,就在于它有严格的政治生活和明确的政治规矩。

习近平总书记特别讲到规矩问题,人不以规矩,则废;党不以规矩,则乱。为此,遵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重点要做到五个必须:一是必须维护党中央权威,决不允许背离党中央要求另搞一套;二是必须维护党的团结,决不允许在党内培植私人势力;三是必须遵循组织程序,决不允许擅作主张、我行我素;四是必须服从组织决定,决不允许搞非组织活动,不得跟组织讨价还价;五是必须管好亲属和身边工作人员,决不允许他们擅权干政、谋取私利。

第五,发挥人民群众的监督作用和落实追究领导责任相结合。2014年,中央明确提出,要强化党委主体责任和书记的第一责任。抓住了主体责任落实,就把整个党风廉政建设、反腐败斗争抓活了。在我们这种体制下,党领导一切,党委在各地方、各单位是最重要的。党委真想抓,肯定抓得好;党委不是那么认真,事情就难说了。所以说,这次确实抓住了问题的要害。

在中纪委五次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又讲,要落实好党委主体责任和书记第一责任的问题,特别提出,书记要做好四个亲自:对重要工作,要亲自部署;对重大问题,要亲自过问;对重要环节,要亲自协调;对重要案件,要亲自督办。过去,哪有党委督办案件的,现在要亲自督办。同时,特别提出,除党委主体落实好以外,各级各层都要有自己的责任,要细化责任,以上率下,层层传导压力,级级落实责任。这就把全党各级动员了起来,一起搞反腐败,这是很重要的变化。

2013年7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西柏坡考察时说:当年党中央离开西柏坡时,毛泽东同志说是进京赶考。60多年过去了,我们取得了巨大进步,中国人民站起来了,富起来了,但我们面临的挑战和问题依然严峻复杂,应该说,党面临的赶考远未结束。

向人民交出一份怎样的答卷?怎样向人民交出一份满意的答卷?这是个沉甸甸的问题。

可以把“四个全面”比喻为四张卷子:

小康卷,难点在于均衡。区域、城乡、群体的均衡。不能用平均数掩盖大多数,平均数不难,大多数难。

改革卷,难点在于落实。啃硬骨头,涉险滩,破除体制机制的障碍,破除利益固化的藩篱,动谁的奶酪谁都不高兴。

法治卷,难点在于建制。建章立制,把法治改革的成果转化为鲜活的法治运行实践。

党建卷,难点在于约束。自我约束,刮骨疗毒,壮士断腕,自我手术,其间的痛苦,外人难以想象。

所以,难点中的难点就在于这四张卷子都要取得优秀的成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