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马克思主义文化遗产观对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指导作用

马克思主义文化遗产观对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指导作用

时间:2022-12-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中华民族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提供重要的思想文化资源。以马克思主义文化遗产观为指导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决不是排斥人类文明发展大道上产生的各种价值体系中积极合理的成分,恰恰相反,我们必须继承、汲取和借鉴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我们今天所要建设的和谐文化,在其发展与升华的过程中,始终彰显着中华民族文化遗产历史继承性、发展主题的时代性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三重维度与基本关系。因此,发展社会主义和谐文化,不仅要研究它与和谐政治经济及社会建设之间的同构与互促关系,还要在马克思主义文化遗产观指导下研究上述三重维度和基本关系在当代中国的和谐统一问题。

一、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中需要对文化遗产的历史继承

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和谐理念与追求,是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是传统文化核心精神的集中体现,是一笔弥足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传统文化虽然不能给我们提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现成答案,但它却可以为我们解决当代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自身以及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生态文明之间的矛盾提供历史的智慧、现实的参照。例如,传统“和谐”思想中所提倡的包容性,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过程中如何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不断增强全社会的活力具有启迪意义;传统“和谐”思想所主张的平衡性,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过程中怎样协调好社会各阶层方方面面的利益关系,切实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和正义,也不无借鉴作用;传统“和谐”思想所强调的互补性,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过程中如何在发扬民主的同时健全法制,完善社会管理体制,优化社会秩序的问题,有参考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说,继承和弘扬传统“和谐”思想的合理内容与精华,是一桩富有意义且刻不容缓的重要工作。

中华民族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提供重要的思想文化资源。我国的文化遗产卷帙浩瀚,博大精深。其中有四个非物质文化遗产最为重要,也最具概括性。这就是:中国传统哲学中的阴阳五行与八卦思想;解释大自然与人类社会关系的天人合一思想;指导解决社会问题的中和中庸思想;指导如何对待自身的修身克己思想。这四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们渗透至中华传统文化各个领域,并起着指导作用。

同时,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四个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中华传统文化有着全方位概括作用。试想一个人活在世上,他总要对万事万物的存在与变化有个基本观点,这是世界观。其次,这个人又是存在于自然中,他必须对自然与人类社会的关系有所认识,这是认识论。再次,这个人生活在社会上,他必须懂得如何对待社会问题,如何处理人际关系,这是人生观。最后,这个人的自身也是一个存在,所以他必须懂得如何对待自身并实现其应有的价值,这就是价值观。所以总起来看,可以说“四个重要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种全方位的高度概括。

阴阳五行与八卦思想启迪我们,世界上各种事物之间的相生相克是对立统一的,而其运动变化又是有规律的。它使我们高度戒惧,也使我们充满希望。中国人为此一再明确声称“不称霸”,大力宣扬和而不同,不论国力多么强大也决不将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这样,中国就成为世界上非常真诚的巨大和平力量。这种真诚是深深植根于传承悠久的民族智慧之中的,是决不会动摇的。

“天人合一”思想又叫“天人相应”、“天人和谐”等,内涵上大同小异。主要观点是认为人类社会在大自然中生成并发展,是大自然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所以人与自然息息相通,是个矛盾统一体。由此得出结论,人与自然必须和谐相处,也为我们解决人与自然的矛盾提供了有益的思想资源。

中和中庸思想指导解决社会问题。它教给人必须懂得如何对待社会问题,如何处理人际关系。《论语·学而》中有句话,“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意思是“社会秩序的作用,贵在使社会和谐。”和谐在中华文化中处处可见。例如一个家庭是“家和万事兴”;做生意讲“和气生财”;搞政治需“政通人和”;做事业要“和衷共济”、“内和外顺”;与人相处应“和以处众”;对外关系要“协和万邦”。可见和谐是中国人的普遍要求,极其深入人心。

修身克己思想指导如何对待自身的问题。个人身心问题是一个重要的客观现实问题,所以个人必须懂得如何对待自身并实现其应有的价值。中华传统文化非常强调个人修身问题,并强调“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大学》)。在漫长的中国历史上,曾大力宣扬可作为修身样板的人与事,还有许多有关修身的警句格言,包含了丰富的辩证思维成果。克己修身思想在中国有深厚的传统,也为当代人调节自身身心矛盾提供了一个有价值的指导。

2006年4月22日,胡锦涛在耶鲁大学发表演讲时指出:“中华民族在漫长历史发展中形成的独具特色的文化传统,深深影响了古代中国,也深深影响着当代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提出,既有着中华文明的深厚根基,又体现了时代发展的进步精神。”[11]

二、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中汲取百家之长的时代创新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必须吸纳和借鉴世界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以马克思主义文化遗产观为指导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决不是排斥人类文明发展大道上产生的各种价值体系中积极合理的成分,恰恰相反,我们必须继承、汲取和借鉴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

第一,以往的传统价值体系中不仅有反映剥削阶级狭隘利益的内容,还有反映人类共同要求的内容。如果没有这样的内容,社会成员就不可能生活在同一社会之中,任何社会都将不可能存在和发展,这将对所有的社会成员都不利。

第二,即使是反映剥削阶级利益的内容,也包含着可以为我们重新诠释和改造的积极成分,可以赋予新的含义,为我所用。西方人道主义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以及“和合”思想,仍然是我们今天应当继承和借鉴的宝贵思想资源。比如我们今天要建设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的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都既与人道主义和民本思想以及“和合”思想有原则区别,又与两者有非常明显的继承关系。不能因为资产阶级人道主义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的理论基础不是科学的唯物史观,就认为由此引申出来的价值体系在今天也一无是处。我们过去曾经一度混淆了这两个不同的问题,以为凡是从不科学的唯心史观引申出来的价值体系在社会主义社会里就必定都是有害无益的糟粕,因而对它们全盘否定,这在理论上是不正确,在实践上是不明智的。这种做法造成了两种貌似相反而又实际相通的结果:有人借此攻击马克思主义是“反人道主义”,也有人借此把马克思主义等同于或归结为抽象的人道主义。这个教训非常深刻。当然,对这些宝贵的精神遗产决不能连同它们的理论基础和阶级局限性、历史局限性一起原封不动地照抄照搬。正确做法应当是以马克思主义文化遗产观和社会主义现代化要求对这些遗产加以改造,使之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有机成分。

和谐文化的特点是求同存异,兼容并蓄。各种异质文化相遇,总是既互相碰撞、互相冲突,又互相借鉴、互相汲取,这是文化传播的一般规律。不同民族的文化形态往往具有不同的内涵、特点和意义,有其独特的价值和魅力。我们倡导的和谐文化与人类的文明成果之间,在很多情况下是可以相互借鉴、共生共荣的。因此,建设和谐文化,需要充分考虑国际大背景。把握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主题时代性”,是横向比较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与世界文化相互吸取和借鉴的关系。做到内不失自己之血脉,外能适应世界之潮流。

实现社会和谐是人类孜孜以求的共同理想。人类社会创造了世界上众多的优秀文明,其中包括和谐文化的思想,是全世界各国人民以及不同民族世世代代、辛辛苦苦建立并传承下来的。和谐思想在各国尤其是西方国家文化发展史上同样占有重要地位。古希腊哲学家毕达哥拉斯最早把“和谐”作为哲学的根本范畴,赫拉克利特运用辩证法思想在肯定和谐价值的基础上提出了“对立和谐观”,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把“和谐”理念引入政治和社会领域。进入资本主义社会,面对社会上的种种弊端,空想社会主义代表人物圣西门、傅立叶,把他们设计的理想制度称为“和谐制度”。马克思、恩格斯正是批判地继承了这些思想成果,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描绘了未来和谐社会的美好设想和实现途径,指出未来社会应当是“自由人联合体”。那是人的能力和潜能得到充分发挥、人的自由个性得到全面发展的社会。

发展社会主义和谐文化是机遇与挑战并存。一方面,经济全球化趋势的深入发展与我国加入WTO,为和谐文化建设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国际国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为我们向世界传播优秀中华文化和积极汲取国外优秀文化成果打开了方便之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实施的《文化多样性公约》,标志着反对文化霸权、维护文明多样性已成为大多数国家的共识。吸收和借鉴世界优秀文明成果是明智的选择。尽管中西方之间文明的冲突、价值观的碰撞异常激烈,但是,这种交流一直在碰撞、交融、扬弃中进行,学习借鉴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文化与文明的脚步一刻没有停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果就逻辑地包含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结合。马克思主义传到中国后,经过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的催化,同中国传统文化水乳交融地结合起来,由欧洲形式演变成了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中国形式,赋予马克思主义以中国特色、中国气派和中国作风。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就是要以宽广的眼界和博大的胸怀,在尊重差异中扩大认同,在包容多样中达成共识,积极借鉴世界各国的文明成果,博采众长,使其熔铸于社会主义和谐文化之中。

三、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完善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的核心价值体系

社会主义和谐文化作为一种精神文化,是人类创造的精神文明成果。那些人类历史上的和谐文化,无疑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宝贵文化遗产。然而,它们毕竟与社会主义和谐文化有着根本的区别。而文化之间的根本差异,就在于不同文化中的核心价值体系。核心价值体系是确定和谐文化社会性质的根本依据,也是区别不同和谐文化的根本标准。我党明确指出,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这就为我国和谐文化建设的社会主义性质和发展方向提供了根本的保证。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于我们来说还是一个新任务,有许多东西还不了解、不熟悉,因此,我们要加强调查研究和理论研究,不断深化对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识。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深入群众生活、深入改革开放的前沿开展调查研究。详细了解社会变革和利益关系调整给人们思想观念带来的影响;掌握不同阶层、不同群体的不同思想追求和价值追求;了解现阶段我国的思想观念结构、价值取向结构、道德追求结构和心理素质结构;研究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相配套的政策法律体系建设。总结提炼出便于广大人民群众理解、记忆、践行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了部署,明确提出,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这是着眼于打牢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道德基础、全面总结思想道德建设经验而作出的精辟论述,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必将有力地推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进程。

核心价值体系是一个政党的行动指南,是一个国家的主心骨,是一个民族的灵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努力构建和谐社会进程中的根本思想基础,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精神力量。《决定》指出,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这一概括内容丰富,意义深远,既突出了我们党和国家的指导思想,又强调社会主义理想信念的重要作用;既继承吸收中华文化的优秀传统,又结合当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本质特征,指明了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前进方向。我们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涵,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进一步形成全社会共同的理想信念和道德规范,形成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

当前,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和发展进入了关键时期,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生活方式深刻变化,这一切都给人们的价值观念和思想活动带来了巨大的活力,也带来空前的冲击。在这个发展机遇期和矛盾凸显期相互交织的关键阶段,难免会有人产生疑惑、误解,甚至迷失方向,这种现实凸显出构建和谐文化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提出,正是我党积极主动地正视矛盾、化解矛盾,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和谐因素,正本清源、创建和谐的重大战略举措。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我国现代化建设保持正确方向的必然要求。当今时代,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深入发展,在各国综合国力激烈竞争的同时,意识形态领域也是风云激荡。在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中,我们必须立足国情、把握时代潮流,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借鉴人类有益文明成果,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之路。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以其系统的价值理念和鲜明的社会主义特征,确保我国现代化建设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和条件。一个社会要有序协调发展和保持团结稳定,除了建立组织和制度,保障社会成员之间的政治、经济、社会关系之外,还必须形成自身的主流价值观念体系。主流价值体系为人们提供了一整套观察世界、判断事物的基本标准。在核心价值体系的指导下,取得全社会广泛而深刻的价值认同,可以使人们超越民族、血缘、语言、习惯、地域等方面的差异,消除彼此之间的分歧和隔阂,增强社会成员的归属感和向心力,促进社会共同体的团结和稳定。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代表的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主流价值,它提供了和谐社会建设所需要的文化认同和价值追求,具有其他任何价值体系不可替代的高度的凝聚力和感召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促进民族团结和国家安定必不可少的推动力量。几千年来,中华大地上56个民族不断融合,我中有你,你中有我,形成了一个多元而又统一的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在长期的实践中,中国共产党结合时代和社会的发展要求,不断丰富着民族精神,并建立了一个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在此基础上,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进一步把民族精神和社会主义价值观念相融合,将为全民族团结一致、和睦相处提供更为牢固的精神纽带。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又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任务,需要我们坚持不懈、努力奋斗。我们要坚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贯彻到现代化建设各方面;要坚持以先进的理论武装人,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加强国情和形势政策教育,不断增强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主义制度、改革开放事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信念和信心;要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尊重差异,包容多样,最大限度地形成全社会的思想共识。

总之,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之魂,并因为中华民族的自尊、自觉与自强不息而发扬光大,因而审视其“历史传承性”,是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遗产的内在要求;人类文化是人类文明之精华,它为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兼收并蓄和不断更新提供了养分,因而把握其“主题时代性”,是丰富和发展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客观需要;文化也是制度之基,中华传统文化因社会主义制度文明的诞生而升华,因而研究社会主义和谐文化核心价值体系,是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和发展主导文化的基本要求。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历史传承性、主题时代性和核心价值体系三者是一个有机整体,统一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实践中。

注 释

[1]中国共产党十六届六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2]中国共产党十六届六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3]中国共产党十六届六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4]胡锦涛:《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35页。

[5]中国共产党十六届六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6]刘云山:《建设和谐文化巩固社会和谐的思想道德基础》,《人民日报》2006年10月24日。

[7]吴潜涛:《深刻理解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科学内涵和重大意义》,《人民日报》2006年4月3日。

[8]人民网,2005年1月14日。

[9]人民网,2006年10月10日。

[10]《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73页。

[11]新华网,2006年5月10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