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青年尤其要关注精神世界的拓展与提升

青年尤其要关注精神世界的拓展与提升

时间:2022-12-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作家萧军的人生历程浓缩了那一代青年的宏大志愿与崇高理想,他的所思所想可以被视作今天理解民族精神、爱国主义精神的生动样板。文学是萧军表达爱国情怀的凭借,面对故土沦陷、国家危难的现实,他以笔为枪,用文字鞭挞黑暗、唤醒国民。萧玉寄语今日的青年们:“在追求物质生活的同时,也要关注自己精神世界的拓展与提升,爱小家也要爱大家,做一个有社会责任感、有较高思想境界的人。”

作家萧军的人生历程浓缩了那一代青年的宏大志愿与崇高理想,他的所思所想可以被视作今天理解民族精神爱国主义精神的生动样板。

在萧军的女儿萧玉的记忆中,父亲一生以国家民族利益为己任,这样的信念如血液般跟随着他,直到生命终结。

青岛市江苏路有一处石阶,2012年4月中旬的一天,几名大学生来到这里拍摄一部名为“一步之遥”的短片。大约70年前,三位青年也时常沿着这处石阶步行到观象山公园寻找创作灵感,他们便是萧军、萧红和舒群。

萧玉回忆说,父亲萧军是行伍出身,曾考入东北陆军讲武堂。九一八事变后,父亲因为组织义勇军起义失败,逃亡到了哈尔滨。当时,他的生活很艰苦,几乎衣食无着,后来给哈尔滨的《国际协报》做撰稿人,赚得一点儿微薄的稿费,从此便踏上了文学创作的道路。

文学是萧军表达爱国情怀的凭借,面对故土沦陷、国家危难的现实,他以笔为枪,用文字鞭挞黑暗、唤醒国民。萧玉说:“父亲这代人有着强烈的历史责任感,始终以国家、民族的利益为己任,他们有信仰、有追求,坚韧不拔,锲而不舍,即使牺牲性命也在所不惜。”

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无论是用笔、用口、用手乃至用枪,在我所处的那个时代,在我所处的那个环境,以我所有的那个年龄……我该做的,我能做的,我都做了。

——萧军

年轻的我,就像是一锅“豆腐浆”;鲁迅先生,就像是一滴卤水。经过他的点校,便轻清者上升,而重浊者下降,分分明明了。

——萧军

长篇小说《八月的乡村》是萧军的代表作之一,它成功地塑造了一群不同经历、不同思想、不同觉悟的抗日战士形象,出版后深受读者欢迎,被誉为“抗日文学的一面旗帜”,影响延续至今。小说的序言由鲁迅先生亲自撰写,称它是“显示着中国的一份和全部,现在与未来,死路与活路。凡有心的读者,是看得完的,而且有所得”。

鲁迅曾在给萧军的信中这样写道:“不必问现在要什么,只要问自己能做什么。现在需要的是斗争的文字,如果作者是一个斗争者,那么,无论他写什么,写出来的东西一定是斗争的……”

鲁迅是民族精神最彻底的诠释者,也是最精警深邃的反省者,他被认为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脊梁。“父亲从内心深处被鲁迅先生的人格魅力所折服。为了将鲁迅精神传承下去,他努力奋斗了一生。”萧玉说。

萧玉记得,晚年的父亲身边总有一只烟斗。“20世纪70年代后期,社会上流行挖树根做烟斗。大哥萧鸣也挖了一个树根,为父亲精心制作了一只烟斗。印象中,烟斗上面的树纹极像一只老虎。爸爸非常喜欢,每天用核桃油擦拭,谁来都要炫耀一番,爱不释手。他说抽烟斗不咳嗽,多年来一直用它。”经历了人生的风风雨雨,走过激情和艰辛的萧军,或许便如那沧桑的树根一般,即便已刻下岁月的年轮,仍然用新的生命力回馈自己所爱的土地。

“父亲受过许多磨难,但是,他始终相信自己对祖国、对人民的一片赤诚之心一定会被历史证明。他常说,‘以必死的精神活下去。’‘死都不怕还怕什么呢?’这是他激励自己坚持斗争的信念。他还说过,‘有窝就下蛋,有水就撑船。’这种在逆境中的乐观心态也是支撑他不断前行的精神凭借。”

读过萧军作品的人一定会感受到他的文字的与众不同,那是一种倔强、质朴而又深情的叙述。文如其人,在萧玉的眼中,父亲是一棵遮风挡雨的大树,是一座坚实质朴的大山。“他严肃却不失慈爱,处处替别人着想,关心家庭,爱护儿女。从不抱怨命运,也从不屈从权贵。无论是写作还是做任何事情,都一丝不苟,兢兢业业。他是一个给别人带来温暖和快乐的人。”

在短暂的时间里回望萧军的人生历程和精神世界,有许多值得回味和深思的地方。虽然已经辞世24年,但是,他毕生对民族精神的践行却依然值得后来人追随与仿效。

萧玉寄语今日的青年们:“在追求物质生活的同时,也要关注自己精神世界的拓展与提升,爱小家也要爱大家,做一个有社会责任感、有较高思想境界的人。”

我生性就是跃马横刀的军人坯子,可是九曲回肠的人生,让我扔下手中的枪,拿起笔涂鸦我认知的生活……为真理呐喊了大半辈子。

——萧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